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庆力,程永明 著,杨栋梁 编
图书标签:
  • 日本
  • 中国观
  • 近代史
  • 凤凰文库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中日关系
  • 1945-1972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0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最大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一 战后初期的中日关系
1. 战后初期日本人的对华认识
2. 日本侨俘遣返问题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日本兵
二 吉田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吉田茂的中国观
1. 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吉田书简”
2. 吉田内阁的对华认识与“日台条约”的签订
3. 吉田茂的中国观
三 战后初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1. 日本民间经贸团体
2. 中日民间经济往来
3. 内山完造与“日中友好协会”
第二章敌对态势的形成与升级
一 鸠山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
1. 1950年代的中国
2. 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行动
3. 村田省藏访华与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二 岸信介内阁的反华态势
1. 岸信介内阁与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2. 中日关系急剧恶化
3. 中日之间的“原则”之争
三 日本自民党知华派代表人物的中国观
1. 石桥湛山的对华认识
2. 松村谦三与中国
3. 高碕达之助与中日贸易126第三章在野党与民间人士的对华认识
一 日本革新政党的对华认识
1. 日本社会党的对华政策
2. 日本共产党及其对华关系
二 日本社会各界的中国观
1. 日本国民及媒体的中国认识
2. 日本学界的对华认识
3. 竹内好与竹内实的中国观
4. 日本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180第四章1960年代日本政府的对华认识与对策
一 池田勇人的对华观
1. “对华自主论”的真相
2. “推动中日贸易论”的界限
3. “一个中国论”的幌子
二 佐藤政府的对华认识与行动选择
1. 积极的“政经不可分论”
2. 消极的“慎重对应论”
3. 倒退的“和平共存论”
4. 片面的“中日复交论”227第五章民间外交时代经济界的对华认识与行动
一 中日复交前的日本经济界
1. 友好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2. LT(MT)贸易下的日本经济界
3. 贸易四原则与日本经济界
二 经济界代表人物的对华认识
1. 大原总一郎的赎罪历史观
2. 稻山嘉宽的贸易和平论
3. 冈崎嘉平太的亚洲睦邻论
三经济界对中日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1. 经贸关系的发展
2. 政治关系的先导
3. 国民的相互理解与认知262第六章田中内阁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 “中美接近”与对华复交论
1. 对“中美接近”的认识
2. 政党及各界的对华复交论
二 复交谈判的准备
1. 中日复交的目的
2. 复交谈判的国际准备
3. 复交谈判的国内准备
三 复交谈判的过程
1. 在野党“补充外交”与中方草案的形成
2. 中方草案的研究与日方草案的讨论
3. 谈判中的分歧与争论
四 中日复交的评价
1. 中日复交的意义
2. 日本对中日复交的认识

精彩书摘

  旧金山媾和会议之后,日本政府于1951年11月17日在台北开设了日本的“海外事务所”。在此前的10月29日,吉田茂在参议院和平?安保条约特别委员会上就台北事务所的性质答询社会党议员曾祢益时说:“设置海外事务所的主旨,主要着眼于商业或保护当地日本居民等方面,……当前,发展贸易是日本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再三强调把有关外交、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全力以赴致力于贸易和经济方面,……如果因此而发生了中共问我们是不是在上海设置海外事务所这样的事情,我想设置一个也没有关系。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或政治组织如何,只要是有通商关系或者有日本居民的地方,为施行保护,不管什么样的国家我都想设置”。应该说,这些话也反映了吉田茂想发展中日两国贸易经济关系和保有沟通渠道的真实想法。此后,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压力下,1952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吉田书简》,明确了与台湾方面缔结和约的意向,这件事被公认为是吉田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开对抗。《吉田书简》公布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一信件是战败后的日本反动政府与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与中国领土重新准备侵略战争的铁证”,是美日政府继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后,“又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严重、最露骨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当时的态度和立场,一方面,坚决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更没有做在旧金山会议之后单独与日本政府媾和的准备;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吉田政府的批判不断升级,表现出对吉田政府的极大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已经不存在实现媾和与签订媾和条约的可能。不过,从《吉田书简》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吉田书简》也只说明吉田政府与台湾方面准备着手解决战争状态问题,并不意味着正式承认台湾方面代表整个中国。对此,在书简发表当天日本外务省作了如下解释:“一、书简所说的两国间条约并不意味着是在适用于对日和平条约第26条(加入条项)的基础上所订的‘两国间和平条约’。二、并非承认中国国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吉田茂本人在书简发表10天后的1月26日的参议院大会上,回答咨询时也说:“与台湾政府间缔定条约,并非即认为对方代表中国而与之缔结和约,目前台湾政府在某些地区握有统治之实权,日本系根据此种事实,谋求友善关系,而与之缔定媾和条约。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 前言 本书是“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系列丛书的第五卷,聚焦于1945年至1972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探讨了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认知、立场与政策演变。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的时代,日本从战败的灰烬中艰难复苏,而中国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在这一进程中,日本对中国的观察、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态度,经历了复杂而微妙的调整,其背后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权衡,更有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并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考察日本国内各界(政府、政党、知识分子、媒体、普通民众等)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塑造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中日两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双方互动对彼此中国观的影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在东亚的地位和影响力发生巨变。战前长期主导的对华侵略政策被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反思与对新秩序的适应。对于中国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日本在这一时期,其对中国的认知,不再是基于武力征服与殖民统治的逻辑,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观察与互动阶段。 第一章:战后初期的冲击与反思(1945-1949)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回溯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在战败的巨大冲击下,如何重新审视其对中国的态度。曾经被战争宣传所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理想破灭,日本国内弥漫着对战争责任的讨论。对于中国的看法,也开始从“敌人”转变为“受害者”、“邻邦”,以及一个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政治实体。 战败的阴影与罪责意识: 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在盟军占领下,开始反思其战争罪行。对于侵华战争的罪责,以及由此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成为一部分日本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反思的重点。这种罪责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政治走向的观察,但并非是主导性的。 国民党政权的研究与观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日本对中国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这一时期,日本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社会矛盾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与否,以及如何与之打交道,成为日本外交政策的考量之一。 共产党运动的萌芽与关注: 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战时曾是日本的敌人,但在战后,随着其力量的壮大,日本国内开始出现对中国共产党及其运动的关注。这种关注,既有出于意识形态的警惕,也有出于对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预测。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和政治团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或研究兴趣。 早期对华政策的摸索: 在盟军占领的背景下,日本的对华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日本国内已经开始思考战后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受到当时两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与日本的抉择(1949-19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日本国内对于新中国,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对新中国崛起的震动与疑虑: 新中国的成立,对于饱受战败创伤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性质、意识形态以及未来走向感到陌生和疑虑。对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日本国内存在着普遍的担忧,这与当时的冷战格局密切相关。 “经济优先”与对华贸易的初步设想: 随着经济的恢复,日本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即便在中日政治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日本商界和政府官员仍然看到了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潜力。然而,这种贸易愿望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考克斯声明”等国际政治压力。 冷战阵营下的对华立场: 在美国主导的冷战体系下,日本的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日本选择承认中华民国(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距离,这是其在冷战格局下的必然选择。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反共意识形态的塑造。 日本国内关于“中国通”的争议: 尽管政治上与中国保持距离,但日本国内仍然有一部分学者、记者和前外交官,对中国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和研究。这些“中国通”的观点,在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来自政治压力的挑战。 第三章:意识形态的隔阂与现实的考量(1950年代末-1960年代) 进入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中日两国都经历了重要的内部变革,这进一步影响了日本对中国的认知。 中国的“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 中国的“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复杂而矛盾的印象。一方面,一些日本左翼人士仍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抱有幻想;另一方面,中国政治运动的动荡,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权的践踏,也让更多的日本民众和政治家感到震惊和不安。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对华认知转变: 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的国际地位逐渐恢复。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中国的看法,也开始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抗,逐渐转向更加务实的考量。日本经济界对于发展对华贸易的意愿日益增强,即使在政治上存在障碍。 “日中友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在民间层面,一些关心亚洲和平与地区合作的日本人士,开始倡导“日中友好”。这些运动,虽然受到政府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国人民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也为日本国内形成更 nuanced 的对华观提供了空间。 对中国核武器开发的反应: 中国成功研制核武器,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冲击。作为一个曾经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对核武器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恐惧。中国核能力的提升,也促使日本对其国家安全和地区战略进行重新评估。 第四章:对华关系正常化的前奏(1960年代末-1972) 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1960年代末至1972年,这一时期是日中关系走向正常化的重要酝酿期。 美国对华政策的松动与日本的观察: 随着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信号逐渐明朗,日本国内的对华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长期以来,日本的对华政策跟随美国的步伐,但尼克松访华的举动,使得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自身立场,并开始独立思考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 日本国内政治力量的分化: 在对华关系问题上,日本国内各政治力量出现分化。佐藤荣作政府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框架下,对与中国建交持谨慎态度。而以田中角荣等为代表的自民党内鹰派,以及在野党(如社会党、公明党、共产党),则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经济利益的驱动: 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得日本更加渴望开拓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经济上的现实考量,逐渐成为推动日本政界和商界考虑对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民间交流的活跃: 尽管官方关系停滞,但两国间的民间交流,特别是文化、经济领域的交流,在这一时期逐渐增多。这些交流,使得日本普通民众有机会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也为改善两国关系奠定了民意基础。 田中角荣的访华与建交: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标志着中日两国关系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书将在这一章的结尾,详细分析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日本对华观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论 1945年至1972年,日本的中国观经历了一个从战败后的迷茫与反思,到冷战格局下的政治隔阂,再到经济发展驱动下的 pragmatic 考量,最终走向关系正常化的复杂演变过程。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与调整。 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官方档案、学术研究以及当时的媒体报道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呈现一个立体、 nuanced 的日本对华观图景。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日本中国观的梳理,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理解,也能为理解当代中日关系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考证,对各种观点的审慎辨析,以及对复杂历史脉络的深入挖掘。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了解近代以来日本中国观演变,特别是1945-1972年这一重要时期日本对华认知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严谨和学术性所吸引。这是一份扎实的研究成果,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近代中日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1945-1972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新中国经历了从成立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面临内外挑战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也正经历着战后的重建和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其中国观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研究价值的课题。书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日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多样的中国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官方政策的解读,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的学术界、媒体以及民间社会,试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全景式的日本中国观。例如,关于日本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评价,以及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这些内容都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认知并非是单一和静态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而日本的中国观,正是理解这段时期中日关系演变的绝佳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典雅,深蓝色封面上烫金的“凤凰文库”和书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被深深吸引。1945-1972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新中国成立,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而日本,作为一个紧邻的东亚大国,其在中国问题上的视角和态度,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涉及的“中国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它涵盖了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如何认知和解读中国,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其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者团队在此期间梳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图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日本中国观图景,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战后日本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学者、不同媒体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思潮和国家利益考量。同时,我也想看看书中是否能够揭示出日本在中国观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受到哪些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美日同盟的强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以及中国自身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还只是在我书架上,但它所预示的深度与广度,已经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极其厚重的学术著作,它如同一个显微镜,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观察和认知,以一种极为细致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1945年至1972年,这段历史背景的选取尤为关键,它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中日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关键转折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惊叹于作者团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日本中国观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文化基因以及国家战略。书中对于日本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如何评估中国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日本国内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社会阶层在中国问题上的多元化观点的梳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内部政治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是如何影响其对华政策的。此外,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剖析,例如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在支持国民党政府还是承认新中国之间摇摆的心理,都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如何看待“他者”开始,而日本的中国观,正是理解战后东亚格局演变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书里对日本在中国观上的细致梳理,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部分印象深刻。在1945年战败之后,日本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而中国则迈向了新的时代。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的阴影,也有现实的考量。书中通过详实的史料,揭示了日本官方、学者、媒体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地位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我发现,日本的中国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两国关系发展以及日本自身国情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演变的。例如,在早期,一些日本学者可能更多地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而随着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种视角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日本是如何反应和解读的,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如何看待“邻居”开始,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战略信息。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解密日本当年如何“看”中国的百科全书。它所涵盖的1945-1972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风云变幻、影响深远的时期之一,而日本作为我们重要的近邻,其视角和解读,对于我们自身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反思中日关系,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涌动,去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碰撞。我留意到,书中在论述日本的中国观时,并非只聚焦于政府的官方声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层面,包括学术界、文化界,甚至是当时的民众情绪。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日本的中国观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所持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内容不仅充实了我的历史知识,更引发了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客观、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中日两国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评分

了解日本中国观的好书!

评分

公司同事购买的,配送速度快

评分

而且开发票要人工通知,因为图书不能开明细……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让我很有启发

评分

fdasssssssssssss1111111111111fsdadsa1dff

评分

旧金山媾和会议之后,日本政府于1951年11月17日在台北开设了日本的“海外事务所”。在此前的10月29日,吉田茂在参议院和平?安保条约特别委员会上就台北事务所的性质答询社会党议员曾祢益时说:“设置海外事务所的主旨,主要着眼于商业或保护当地日本居民等方面,……当前,发展贸易是日本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再三强调把有关外交、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全力以赴致力于贸易和经济方面,……如果因此而发生了中共问我们是不是在上海设置海外事务所这样的事情,我想设置一个也没有关系。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或政治组织如何,只要是有通商关系或者有日本居民的地方,为施行保护,不管什么样的国家我都想设置”。应该说,这些话也反映了吉田茂想发展中日两国贸易经济关系和保有沟通渠道的真实想法。此后,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压力下,1952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吉田书简》,明确了与台湾方面缔结和约的意向,这件事被公认为是吉田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开对抗。《吉田书简》公布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一信件是战败后的日本反动政府与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与中国领土重新准备侵略战争的铁证”,是美日政府继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后,“又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严重、最露骨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当时的态度和立场,一方面,坚决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更没有做在旧金山会议之后单独与日本政府媾和的准备;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吉田政府的批判不断升级,表现出对吉田政府的极大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已经不存在实现媾和与签订媾和条约的可能。不过,从《吉田书简》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吉田书简》也只说明吉田政府与台湾方面准备着手解决战争状态问题,并不意味着正式承认台湾方面代表整个中国。对此,在书简发表当天日本外务省作了如下解释:“一、书简所说的两国间条约并不意味着是在适用于对日和平条约第26条(加入条项)的基础上所订的‘两国间和平条约’。二、并非承认中国国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吉田茂本人在书简发表10天后的1月26日的参议院大会上,回答咨询时也说:“与台湾政府间缔定条约,并非即认为对方代表中国而与之缔结和约,目前台湾政府在某些地区握有统治之实权,日本系根据此种事实,谋求友善关系,而与之缔定媾和条约。

评分

豆瓣说,“阅读计划”要的是作品,而且最好是中篇,而不是书。原因应该有几种的,一是出版书需要刊号的,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电子出版的instituti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让我很有启发

评分

很好的一套书让我很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