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朱存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珊瑚木难
  • 明代家具
  • 传统工艺
  • 家具研究
  • 艺术文献
  • 古籍
  • 收藏
  • 木工
  • 工艺美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2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219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0
套装数量:2
字数: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所录以元末及明初人的题跋为主,由于朱存理与当时的收藏大家来往密切,所以很多罕见的数据借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兹编悉载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前人诗文世所罕睹者,亦附录焉。……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杂糅者不同”,可见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数据价值。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通行的版本有四库本和适园丛书本两种,后者系出朱存理原本,较四库本为精。本次整理,以适园丛书本为底本,与四库本通校,附录与作者朱存理以及《珊瑚木难》一书有关的数据,以方便读者利用《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

内页插图

目录

章绶衔识语
珊瑚木难卷一
击蛇笏
击蛇笏铭并序
铭一
铭二
铬三
铭四
赞一
赞二
赞三

诗一
诗二
诗三
诗四
诗五
诗六
诗七
诗八
诗九
诗十
诗十一
诗十二
诗十三
诗十四
诗十五
诗十六
诗十七
诗十八
文一
文二 观宋御史中丞孔公击
蛇笏
文三
水节妇
文一 水德妇李氏节行诗序
文二 节妇传
诗一
诗二
诗三
诗四
诗五
诗六
诗七
诗八
诗九
……
珊瑚木难卷二
珊瑚木难卷三
珊瑚木难卷四
珊瑚木难卷五
珊瑚木难卷六
珊瑚木难卷七
珊瑚木难卷八
珊瑚木难附录
相关资料汇编
校勘记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给人以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好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

评分

靖康难起,金兵大举入侵,陈与义自陈留南奔,避乱襄汉,流离湖湘。建炎四年(一一三〇)被召,由湖南武冈启行,辗转于广东、福建,次年夏,抵达绍兴,任兵部员外郎。在这五年多的飘泊流离生活中,他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被广大军民奋勇抗敌的爱国热情所鼓舞,写下不少忠愤激越的爱国主义诗篇,使他的作品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绍兴二年(一二三一),赴南宋小朝廷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是一个正直、爱国的士大夫,对抗击金兵侵略、恢复中原,抱有热切的希望,因此,在他被召委以重任的时候,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也曾建议抚问将士,荐拔人才。但时局的动荡,小朝廷的苟且偷安,排斥忠良,许多爱国名臣如李纲、张浚等,都相继遭到排挤和打击。有鉴于此,他担心位高名显容易招致大祸,「宠禄既过,则灾所由生;尸素已多,则衅乃易会」(张岽《代参政乞官观奏剳》)。同时,他又因「早衰多病」,身体胜任不了繁剧的政务,终经五请而罢政。他只做了一年多的参知政事,就辞官回到湖州。绍兴八年(一二二八)十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四十九。

评分

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

评分

3.晒单帖需包含一定的介绍文字及3张以上真实拍摄的原创商品照片;

评分

值值值书籍是我们生活的导航它教会我们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每当茶余饭后咀嚼着书籍中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会让有所感悟自从读了该书之后我是收益颇丰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所录以元末及明初人的题跋为主由于朱存理与当时的收藏大家来往密切所以很多罕见的数据借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兹编悉载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前人诗文世所罕睹者亦附录焉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杂糅者不同可见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数据价值《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通行的版本有四库本和适园丛书本两种后者系出朱存理原本较四库本为精本次整理以适园丛书本为底本与四库本通校附录与作者朱存理以及《珊瑚木难》一书有关的数据以方便读者利用《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写得不错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书名: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原价: 120.00元作者: 明朱存理 著出版社: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出版日期: 2012-08-01ISBN: 9787534032547页码: 710版次: 1装帧: 精装开本: 32开商品标识: 11102199  编辑推荐 其他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所录以元末及明初人的题跋为主由于朱存理与当时的收藏大家来往密切所以很多罕见的数据借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兹编悉载所见字画题跋其卷中前人诗文世所罕睹者亦附录焉存理又工于考证凡所题品具有根据与真赝杂糅者不同可见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数据价值《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通行的版本有四库本和适园丛书本两种后者系出朱存理原本较四库本为精本次整理以适园丛书本为底本与四库本通校附录与作者朱存理以及《珊瑚木难》一书有关的数据以方便读者利用《中国艺术文献丛刊珊瑚木难套装上下册》 目 录 章绶衔识语珊瑚木难卷一击蛇笏击蛇笏铭并序铭一铭二铬三铭四赞一赞二赞三赋诗一诗二诗三诗四诗五诗六诗七诗八诗九诗十诗十一诗十二诗十三诗十四诗十五诗十六诗十七诗十八文一文二 观宋御史中丞孔公击蛇笏文三水节妇文一 水德妇李氏节行诗序文二 节妇传诗一诗二诗三诗四诗五诗六诗七诗八诗九珊瑚木难卷二珊瑚木难卷三珊瑚木难卷四珊瑚木难卷五珊瑚木难卷六珊瑚木难卷七珊瑚木难卷八珊瑚木难附录相关资料汇编校勘记 作者介绍 其他文摘 其他 媒体推荐其他 读书是一件乐事趣事让人变得深沉达观\N\N任何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无度人们的大脑虽无法装入所有的知识但可以尽量摄取而唯一的途径即为读书论及书籍托尔斯泰曾坦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恰恰罗素罗兰又说智慧友谊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没有钥匙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又何谈放射光芒可见书籍使人类告别愚昧混沌读书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与古今中外一切民族优秀文化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她不但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使人树立更为健康人生观度做一个忠于祖国尊老爱幼之人成为一个有仁德有智慧之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为人处世不辜负苍天赋予的生命成为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这对于人生的回答对于国家的培养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无疑读书是回报她们的最好方式之一\N\N读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领悟是心灵净化的快慰\N\N在茫茫人生芸芸众生中不以荣辱待己不论成败待人不热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会仰头看天蓝天澄清白云悠悠释怀心里的郁结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物欲横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谈的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教诲会注入一般清醒剂快乐地生活着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百折不挠的居里夫人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抱怨自己一无是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名言会告诫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志得意满时一杯水的容量会提醒我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当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我耳畔响起\N\N曾经书中体会过怦然心跳曾经在书中有一种莫名感动曾经在书中进行自我审视也曾经在书中看到人生百态我只愿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洁而超然读书不是一种消遣的行为而是提高自己的学识我想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效果会好一些想想自己缺的是什么就学习什么自己少的在别人那里也许就有所以宽容多理解就多\N\N

评分

辛弃疾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评分

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缘窗新话》卷下《萧史教弄玉吹箫》,采《列仙》此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