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道教學譯叢(10)·唐代道教:中國曆史上黃金時期的宗教與帝國》主要內容包括:曆史背景以及初唐道教、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道教與政治、中唐中興與道教的復興、開元中期的道教、天寶年間的道教、安史之亂到九世紀早期的道教與帝國、九世紀早期的道教與政治、九世紀中期的道教與政治、晚唐的道教與政治等。
作者簡介
巴瑞特(Timothy Hugh Barrett),1949年生,英格蘭吉爾福德人。197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劍橋期間師從崔瑞德學習中國文化。後到美國跟隨溫士敦學習中國宗教,1978年以論文《李翱思想中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獲耶魯大學博土學位。曾在日本東京做訪問學者。1975年至1986年執教於劍橋大學。1986年至今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任職。主要著作有《李翱——釋子、道土還是新儒傢》、《唐代道教——中國曆史上黃金時期的宗教與帝國》、《儒傢的智慧》(閤著)、《發明印刷術的婦女》、《寒山詩研究》(閤著),發錶有《與的流傳》、《唐代道教教權的齣現》、《唐代道教和藏文佛經中提及的景教和摩尼教》等大量關於中國宗教與曆史的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中譯本序
序言
第一章 曆史背景以及初唐道教
第二章 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道教與政治
第三章 中唐中興與道教的復興
第四章 開元中期的道教
第五章 天寶年間的道教
第六章 安史之亂到九世紀早期的道教與帝國
第七章 九世紀早期的道教與政治
第八章 九世紀中期的道教與政治
第九章 晚唐的道教與政治
縮略語
詞匯錶和索引
附錄一:唐代巴蜀的佛教與道教
附錄二:唐代道教的多維度審視:二十世紀末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叢書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曆史背景以及初唐道教
在研究唐代道教之前,首先得坦率承認目前我們對道教史的很多方麵還很無知。這倒不是因為缺少研究資料,而是缺乏編寫道教史的傳統。對道教的研究起於二十世紀,興於二十世紀末期。雖然道教的主要發展階段已基本厘清,至少對唐以前的道教史的梗概有所瞭解,但仍然有許多研究需要我們深入進行下去。
一、唐以前道教概況
當今大多數道教學者都認為道教觀念以及修煉方法有著悠久的曆史,卻隻把道教的組織起源追溯到動蕩不安的二世紀。在漢末以及緊接著的混亂時期,宗教組織蓬勃興起。其中一支通過發展壯大,足以嚮權勢提齣挑戰,並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個組織名叫“五鬥米道”或者“天師道”,由張道陵於二世紀中期在四川所創立。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作為“政教閤一”的領袖,在建安二十年(215年)與將要代漢建魏者達成協議,允許天師道在四川以及其掌控的中國北方地區繼續傳教。於是,在發源地四川起著領導作用的天師道神職人員“祭酒”得到魏晉王朝皇室的支持。
西晉朝廷在四世紀二十年代被逐齣中國北方,其社會精英在逃難時將天師道帶到瞭西晉早年從東吳手中奪取的長江以南地區。這個地區保存有不少的宗教傳統,包括大量很可能源於漢朝的神秘文化。起初,當地士族欣然接受這些從北方與難民同來的祭酒,但是到四世紀七十年代,南方的士傢大族發現他們的政治地位被北方人篡奪,因此準備改奉一種新興的教派,雖然這個新教派在很多方麵都受到天師道的影響。
正如張道陵的天師道聲稱自己比其他在中國大地蓬勃興起的各種教派高明一樣,這種新教派也聲稱自己高於天師道,但是它沒有明確抵製天師道信徒所信奉的舊教規,而是降低天師道祭酒所推崇的神靈的地位,使其位居“上清派”神靈之下,這樣就能很好地適應新教派信徒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
……
《韆年塵煙·宋代風華:一部關於宋朝社會、文化與思想的百科全書》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宋代全景圖,緻力於展現那個在中國曆史上堪稱璀璨的“黃金時代”。我們不聚焦於某一位帝王或某一場戰役,而是將目光投嚮那個時代鮮活的土壤,深入挖掘宋代社會結構、經濟脈絡、文化藝術、思想流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對海量史料的梳理與解讀,本書試圖構建一個立體、生動、富有細節的宋代世界,讓讀者得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其獨特性與深遠影響。 篇章結構與內容詳述: 本書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如同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又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宋代圖景: 第一編:宋之基石——社會與經濟的運轉 捲一:庶民的舞颱——宋代社會結構與階層流變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社會單元——傢庭——開始,探討其在宋代社會中的功能與形態。從龐大的宗族到核心小傢庭,其內部的權力分配、成員關係以及繼承製度如何受到經濟發展和社會觀念的影響。 深入剖析宋代社會各階層:士大夫階層的形成與特質,他們的政治參與、文化追求與社會責任;科舉製度的演進及其對社會流動性的作用;新興的工商業階層如何崛起,他們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變化;以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他們在農業生産、土地關係、基層組織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 城市與鄉村的對比:從繁華的都市生活——東京汴梁、臨安城的市井百態、商業活動、娛樂場所——到鄉村的經濟模式、基層治理、宗族文化以及節日習俗。 女性在宋代社會中的地位與角色:從官宦女子的閨閣生活,到民間女性的職業活動、婚姻傢庭、教育機會,展現那個時代女性生存空間的復雜性與微妙變化。 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探討宋代政府在養老、育孤、醫療等方麵的政策,以及民間慈善組織、寺廟、義莊在救濟災民、扶助貧弱方麵的貢獻。 捲二:華夏之脈——宋代經濟的勃興與創新 農業革命的深度解析:宋代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新作物的引進、水利設施的完善、耕作技術的革新,如何極大地提高瞭糧食産量,支撐瞭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繁榮。 手工業的輝煌時代:瓷器、絲綢、銅器、造船等傳統手工業的精進與規模化生産;新的手工業部門的興起,如印刷術的普及帶來的書籍生産;以及工匠階層的組織與地位。 商業的繁榮與市場經濟的雛形:紙幣(交子、會子)的齣現及其對商業流通的革命性影響;發達的交通網絡(陸路與水路)如何促進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商品交換;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經紀人製度的興盛。 海外貿易的壯大: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市舶司的管理,對外貿易商品的種類與流嚮,以及海外貿易對宋代經濟的貢獻。 城市經濟的特色:城市作為消費中心和生産中心的雙重功能;商業街區、夜市的興盛;以及城市管理與稅收製度。 第二編:宋之神韻——文化、藝術與思想的交融 捲三:翰墨丹青——宋代文學與藝術的巔峰 詞的黃金時代:從柳永的市民情懷到蘇軾的豪放曠達,再到李清照的婉約淒美,深入分析宋詞的格律、主題、情感錶達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散文的復興: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大傢如何革新文體,倡導“古文運動”,以及他們的作品對後世散文創作的指導意義。 史學與子學的繁榮:宋代史書的編纂成就,如《資治通鑒》的宏大規模;子學著作的豐富多樣,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 繪畫藝術的革新:山水畫的寫實與意境並存,花鳥畫的精微與雅趣,人物畫的傳神與寫照。分析宋代繪畫的審美特徵、技法創新以及名傢輩齣的局麵。 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宋代書法傢如何繼承前代傳統,又如何發展齣各自的風格,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藝術。 音樂與戲麯的萌芽:宋代音樂的錶演形式、樂器種類;早期戲麯的形成與發展,如雜劇、詞話等,為後世戲麯藝術奠定瞭基礎。 捲四:百傢爭鳴——宋代思想文化的多元與創新 理學的崛起與流變: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奠定的思想基礎,南宋硃熹集大成,以及陸九淵的心學,深入分析其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對後世中國思想史的深遠影響。 佛學在宋代的轉型:禪宗的進一步發展,淨土宗的普及,以及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閤,宋代佛學思想的特點。 道教在宋代的演變:宋代統治者對道教的態度,道教宮觀的興盛,道教教義的傳播與發展,以及道教與社會生活的聯係。 科學技術的進步: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造紙術)的成熟與應用;天文、曆法、數學、醫藥、建築等領域的傑齣成就。 教育與學術的普及:官學、私學、書院的發展,學術的爭鳴與交流,以及知識的傳播方式。 第三編:宋之生活——市井風情與日常百態 捲五:都市喧囂與田園牧歌——宋代人的衣食住行 衣:從帝王貴戚的華服到平民百姓的布衣,宋代服飾的形製、材質、色彩及其反映的階層特徵。 食:宋代飲食文化的豐富性,糧食作物、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的來源與烹飪方式;南北飲食的差異;茶文化的興盛;以及街頭小吃、酒樓餐館的特色。 住: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居住環境,從帝王宮殿、士大夫宅院到普通民居、農捨,以及城市規劃與建築風格。 行:陸路交通(馬車、轎子、步行)與水路交通(船隻)的發展;驛站製度;以及人們齣行的方式與樂趣。 捲六:娛情悅性——宋代的休閑娛樂與宗教信仰 娛樂活動:蹴鞠、投壺、圍棋、象棋、鬥雞、賽馬等體育娛樂;說書、演唱、雜耍等民間娛樂;以及節慶時的各種遊樂活動。 宗教信仰的實踐:佛教、道教在民間的普及,寺廟、道觀的香火;民間信仰(媽祖、關公等)的興盛;以及人們的祭祀、祈福活動。 風俗習慣的變遷:婚禮、喪禮、生子、成年等人生大事的儀式;歲時節令的習俗;以及人們的禮儀規範。 文學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詩詞歌賦的吟唱,書畫的欣賞與收藏,以及這些文化活動如何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結論: 《韆年塵煙·宋代風華》並非旨在提供一個簡單而綫性的曆史敘述,而是希望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挖掘,展現一個豐富、復雜、充滿活力的宋代。它是一部關於宋代社會肌理的探索,是關於其文化藝術成就的贊頌,是關於其思想智慧的解讀,更是關於那個時代普通人生動軌跡的描繪。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為基礎,以生動的筆觸為依托,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宋代獨有的魅力與輝煌,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曆史的演進與中華文明的傳承。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對宋代社會生活各個層麵的細緻呈現,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知識,體會曆史,感受那個逝去時代的溫度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