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上彪悍的蒙古征服史!
●全景展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辉煌崛起!
●帝王领袖、商界巨头首推的蒙元大历史!
内容简介
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是人类历史上具影响力的伟大帝国和伟大历史人物,从政界领袖到军事强人,从历史学者到商界精英,持续地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和阅读。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的法则,至今仍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今天的现状。
本书中,著名元史专家孙钥洋在新近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全面、立体地再现了历史上庞沛的帝国——蒙古帝国四百年的历史,也即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兴衰史。
在人性和欲望、物质、权力的集中碰撞之地——权力场中,伴随着惊心动魄的权力角逐,如何平衡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如何借势、造势,以成就事业,走向胜利的彼岸?如何拥有过人的领导智慧和圆熟的管理艺术?本书者可谓抓住了历史的精髓。
在众多同类作品中,本书气势磅礴,独树一帜,浓墨重彩,故事情节酣畅淋漓,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是一部关于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家族的,具有史诗风格的,可读性极强的之作。
作者简介
孙钥洋,1975年生,著名作家,元史专家,影视编导,黑龙江省作协成员。代表作有影视剧本《大清帝师》《斧头帮传奇》《寻找河图》《最美丽的女孩》《榆林镇筋饼》等。百家讲坛连载作品《透过历史看元朝》《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反响强烈。
精彩书评
铁木真是历史上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柏杨
我早就有个愿望,很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吉思汗家乡去看看。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他所建立的政权和法律,至今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亚洲早期强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占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他们所占领,远比中国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孙中山
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靠的不是众多的兵马,而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印度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成吉思汗)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都黯然失色。虽然他毁灭一切,残酷无情,野蛮凶猛,但他清楚地懂得战争中种种不变的规则。
——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屈、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火的成吉思汗。七百年前,互联网尚未出现,蒙古人却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国际往来的平台。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为蒙古大军入侵欧洲是亚洲散沙在盲目移动,这个游牧民族有缜密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先恐后地为父亲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
——拿破仑·波拿巴
类似的一体化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的时代出现过。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蒙古人的征服故事确实是所有历史故事中出色的一个。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在范围上也不能和它相比。在传播和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上,蒙古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播者,蒙古人对历史的影响是无穷的。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
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的伟大的人,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这两个极端集于一身……欧洲人眼中的“上帝之鞭”,名副其实的“人类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华盛顿邮报》
只有别人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他(成吉思汗)是个蒙古文盲,但绝对是位杰出的将军。
——拉里·埃里森(世界首富,甲骨文公司CEO)
目录
壹 铁木真之横空出世
引子
神秘的马车
战神降世
少年磨难
九死一生
再起波澜
铁木真娶亲
夺妻之恨
荡平蔑里吉部落
分道扬镳
贰 统一蒙古
苦尽甘来
十三翼之战
围剿塔塔儿部
呼风唤雨
阔奕坛之战
赤裸羔羊斗苍狼
爱江山更爱美人
命犯桃花
三足鼎立
黑林之盟
背水一战
虎口脱险
最后的谈判
汪罕之死
铁木真大战太阳汗
乃蛮之覆灭
美女忽阑
再起风云
札木合之死
统一蒙古
叁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草原部落时代的结束
组建怯薛军
第一部法律
妖言惑众
铲除通天巫
丛林之战
博尔忽之死
剿灭夙敌
虎视耽耽
挥师西夏
挺进中原
蓄谋已久
降伏狮子王
降伏哈剌鲁
肆 挥师金国
生死抉择
攻克大同
野狐岭之战
二伐中原
招降纳叛
契丹起义
胡沙虎弑君
满载而归
金宣宗献女求和
金都南迁
中都陷落
耶律楚材
术虎高琪之死
木华黎经略中原
地主武装叛乱
伍 蒙古西征
神秘的商队
初次交锋
成吉思汗的遗嘱
大举西征
调兵遣将
血战讹答剌
海儿汗的命运
幸运之城
不花剌的凋零
毡的闹剧
花剌子模的民族英雄帖木儿-灭里
撒马耳干
撒马耳干象阵
市井半丘坟
千里追杀
疯狂扫荡
迦勒迦河之战
讨伐与杀戮
忒耳迷剖尸
强攻你沙不儿
斩草除根
陆 成吉思汗之死
丘处机西行万里会天骄
六征西夏
一代天骄的陨灭
下卷导读
附一 成吉思汗的陵墓之谜
天骄后事
附二 人物表
精彩书摘
壹 铁木真之横空出世
引子
1219年,农历九月,天气并不算冷,但花剌子模的边境重镇讹答剌城,却仿佛笼罩在冲天的寒气之中!城头上的守将亦纳勒术,正神情木然地向前方眺望。透过他深蓝色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他的心都在剧烈地颤动!士兵们像雕塑一样伫立在城头,只有不时转动的眼珠才透出一丝生气。
亦纳勒术的额头突然渗出了汗水,五官在不由自主地轻微抽动。顺着他的眼神望去,远方出现了一缕烟尘。隐约传来了马蹄声,渐渐由远及近。随着亦纳勒术不断夸张放大的瞳孔,一大队蒙古骑兵出现在视野当中。转瞬间马蹄卷起的尘沙便遮天蔽日。
此时的讹答剌城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被四面八方涌来的狼群团团包围。蒙古兵那一张张黄色的脸,变得异常恐怖,饿狼一般的眼神仿佛要把守城的士兵生吞进去。一时间战马的嘶鸣夹杂着蒙古骑士的怒吼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几乎将整个讹答剌城淹没!
亦纳勒术望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蒙古大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把自己的手背放在嘴里狠咬了一口,钻心的疼痛告诉他这不是在做梦。如梦方醒的亦纳勒术,当年不可一世的"海儿汗",如今已后悔不已。他当初屠杀蒙古商队的鲁莽行为,不但给自己和讹答剌城的百姓招来了灭顶之灾,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欧洲也将由此遭受一场血洗!
神秘的马车
初秋的斡难河畔,一支神秘的车队正急匆匆地沿着岸边向前行进。车队最前面的一匹白马上端坐着一位英俊少年,他手握配刀紧张地环顾着四周,在他身后不远处有一辆马车,整个车身都被黑色的轿帘遮得严严实实,显得格外的诡异和神秘!
忽然间,一只苍鹰迅速从云层下划过,发出了一声刺耳的鸣叫。少年胯下的白马突然变得局促不安,四蹄刨地,似乎准备夺路而逃,少年隐约感到前面有一股杀气袭来。他急忙勒住马头,车队也缓缓地停了下来。
少年抬眼望去,只见不远处的土坡上有三匹战马,马上端坐三名壮汉,他们手持兵器,目露凶光。为首的一人身姿挺拔,气宇不凡,此人用刀头向少年一指,大声喝道:"将你身后轿内的人留下。"少年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人轻蔑地一笑,冷冷地答道:"也速该。"
少年闻听"也速该"三字,顿时大惊失色。在此危急之时,少年身后的一个随从说道:"少主人不必担心,他们只有三个人,我们凭借人多,可以保护车队冲过去。"话音刚落,这名随从便一马当先直扑也速该,与此同时也速该也催动胯下的黑马,直奔车队急驰而来。两马相交的一刹那,只见也速该弯刀一挥,那名随从的头颅随着他刀尖的划过飞出了两三丈远。腔子里的血顷刻间向空中喷射了两三尺高!
其他的随从一下都被惊呆了,他们掉转马头拼命地逃命而去,只剩下了少年和那辆被包得严严实实的马车。
这时突然从马车里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我看那三人来者不善,你不是他们的对手,你还是赶快跑吧,不要因我而白白丢掉性命,像我这样的女人多得很,将来再娶一个,让她叫我的名字就是了。"说完一件红色嫁衣从车内抛向了少年,少年接过嫁衣也不多说,含泪掉转马头径自逃命去了。
也速该策马来到车帐前,用带血的刀尖轻轻地挑起了车帘,车内一个泪眼婆娑的女子正在瑟瑟发抖,她惊恐的眼神和也速该狼一样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她微微颤动发抖的嘴唇说道:"我丈夫是天底下难得的好人,你们却要把他最爱的人从他身边夺走,你们不怕腾格里①降罪吗?"也速该笑道:"我才是天下最好的男人,赶走了你的丈夫,再还你一个更好的丈夫。"
那女子一路上不停地啼哭,《蒙古秘史》这样夸张地记载:"斡难河被震起了波浪,山谷森林被震出了回音。"但是,也速该却不为所动,反而在一旁叫她不要再哭,忘记舍她而去的丈夫,还唱道:
你所搂抱的人啊,
已经越过好些山岭;
你所痛哭的人啊,
已经渡过好些河川;
大声痛哭啊,
千山万岭也无法看见你;
追寻踪迹啊,
足迹已灭也无法跟得上;
别哭了吧。
草原的夜晚,格外的迷人,缕缕未散的炊烟,充满了诗情画意,也速该借着酒意步入洞房。白天抢来的那个美人正独自坐在床边,眼中仍旧浸满了泪水。在烛光下那女子显得格外迷人,白皙的皮肤,乌黑的秀发,性感的双唇,高耸的酥胸……
也速该知道这个美人是被迫嫁给自己,有些不情愿。便对她道:"这里的大汗是我叔父,他死后将由我出任新的大汗,你将来就是咱们部落的王后了。"这女子听到"王后"这个词立刻转悲为喜,破涕为笑。
都说女人善变,但这也变得太快了,白天还哭得山河变色的贞妇烈女,晚上却心甘情愿地投入了敌人的怀抱。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频仍的年代,女人变成了一种资源,只有强者才可以拥有。当时草原上的女人,仿佛延续了某些雌性动物的择偶法则,就是选择最强势的男人。所以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抢亲便成为一种习俗。这也许就是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次日一早,也速该方想起问美女道:"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子答道:"诃额仑。"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月伦夫人。她与也速该的邂逅,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将改变未来整个世界的命运!
半年之后,诃额仑怀孕了,也许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诃额仑腹中的孩子,不仅在蒙古草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是使普天之下皆为之震惊的人物,他便是成吉思汗。
……
前言/序言
汉唐盛世的挽歌与民族的史诗: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不包含《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1:成吉思汗崛起大漠》的内容) 引言:中原的裂变与北方的风暴 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被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内乱——安史之乱所吞噬。这场叛乱不仅耗尽了帝国最后的元气,更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衰微,以及自汉代以来建立的汉族王朝统治格局的第一次深刻动摇。然而,中原腹地的挣扎与衰颓,却为北方草原民族的崛起,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历史机遇。本书将聚焦于唐末、五代十国这一段波诡云谲、英雄辈出又血腥残酷的转型时期,重点剖析塑造了后续千年历史的几个关键维度:藩镇割据的演变、北方游牧民族的深度渗透、以及中原政权的短命更迭。 第一部分:藩镇割据的固化与唐室的旁落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的有效统治范围急剧萎缩。节度使制度的失控,使得地方军阀势力坐大,他们不再是中央的代理人,而是拥有独立财权、军权、行政权的“土皇帝”。本书将详细考察藩镇割据如何从“藩镇割据”演变为“藩镇割据的常态化”,特别是对河北三镇(河东、魏博、卢龙)的深入分析。这些地区不仅掌握着抵御北方部族的军事前线,更成为未来“五代”政权的主要发源地。 我们将探讨唐朝廷在“去藩镇化”上的几次重要尝试,如唐德宗时期的“削藩”努力,以及最终因过于依赖宦官和地方势力,反而加剧了中央的虚弱。重点将放在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手对抗中央的同盟,也有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而进行的血腥战争,形成了“和战不定”的政治生态。 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的最后绝唱 在地方军阀势力坐大的同时,中央因财政枯竭和土地兼并加剧,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运动的高峰,它不仅是一场单纯的饥民暴动,更是一场对腐朽贵族阶层的全面清算。本书将细致描绘黄巢的军事行动路线,他如何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以及起义最终失败的深层原因——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无法解决后勤问题,以及无法有效转化其反抗力量为新的统治秩序。 黄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彻底摧毁了唐朝残存的统治基础。李唐王朝的最后几十年,不过是在几个强大藩镇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直到朱温的崛起,正式为这个延续了三百年的王朝画上了句号。 第三部分:五代十国的格局形成:血与火的权力更迭 唐亡之后,中原大地迅速进入了“五代”更迭的动荡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王朝的更迭速度之快,几乎每一代君主都未能将权力平稳地传承给下一代。 后梁的开创与朱温的野心: 剖析朱温如何从黄巢部下崛起,如何铲除异己,最终篡唐建立后梁,以及其对传统士族和文化制度的破坏性影响。 后唐的复兴与胡化倾向: 研究沙陀族李存勖如何借助旧唐的残余势力和沙陀骑兵的力量,推翻后梁。重点分析后唐时期,沙陀贵族与汉族士大夫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这种“胡化”倾向对中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后晋的短暂与契丹的介入: 后晋的建立标志着外部军事力量(契丹)开始直接干预中原朝代的废立。我们将详细描述石敬瑭“引狼入室”的行为,即以燕云十六州作为代价换取契丹的册封,这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军事和地缘政治隐患。 后汉与后周的收尾: 后汉的短命与刘知远的迅速掌权,揭示了五代时期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先性。而郭威和柴荣建立的后周,则是五代中唯一一个展现出一定中兴气象的王朝。柴荣“志在统一”的宏图大业,却因英年早逝而功亏一篑,为赵匡胤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南方的独立与文化的分流:十国的并存 与北方的频繁更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和边陲地带则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十国”割据局面。本书将分析这些政权如何应对北方的变局,并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体系。 吴越的富庶与保守: 以钱氏家族为代表的吴越,通过对北朝保持友好姿态,维持了东南沿海的繁荣,成为五代时期文化艺术和商业的避风港。 南唐的文采与哀愁: 南唐李氏君臣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其政治上的软弱和军事上的无力,注定了其最终被北朝统一的命运。 蜀地(前蜀/后蜀)的独立性: 四川盆地凭借其天然屏障,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其在文学和雕版印刷方面的重要贡献将被着重提及。 结论:历史的“断裂”与宋朝的“重建” 五代十国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失序”与“再平衡”的历史。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军事集团的更替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继承性。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动荡,反而催生了对“稳定”的空前渴望。本书最终将分析,正是因为五代时期皇权和军事力量的过度膨胀,才使得赵匡胤能够利用陈桥兵变,建立起一套从制度上严格限制武将、强化中央集权的宋朝体制。这一段历史,是汉唐盛世的最后一次挣扎,也是宋代“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酝酿之地。它为理解中国历史上“文治”与“武功”的永恒张力,提供了最血腥、最深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