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套裝共3捲)》是第一部中國電影的文獻資料選編,所選資料始於1949年,止於1979年。眾所周知,這三十年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鼎盛時期,電影被視為重要的宣傳工具。因此,要研究這三十年電影的基本性質、發展變化及其與新時期電影的關係,就不能隻限於電影本身。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套裝共3捲)》所選資料,以電影界的政治運動、文藝/電影政策、電影題材規劃、電影工作者在政治運動中的錶現等方麵為重點;在種類上以故事片為主,包括1958年以及此後興起的紀錄性藝術片或藝術性紀錄片。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套裝共3捲)》按照時間順序分成三捲。第一捲:自1949年至1955年;第二捲:自1956年至1965年;第三捲:包括兩個時間段,一是“文革”十年(1966-1976年),二是“文革”結束後的三年(1977-1979年)。之所以將“文革”後三年的有關資料收入,是因為這三年是新舊交替的時期,其間製訂的有關文件或發錶的有關文章與“文革”十年電影和“文革”前十七年的電影關係密切,對研究建國後二十七年的電影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第1捲)》
前言
1949年
電影政策獻議
為審查製度送終
製片人怎樣迎接新使命
——看上海的電影業
從演員們的希望看上海的電影業
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
——十年來國統區革命文藝運動報告提綱(節錄)
國統區進步的戲劇電影運動
目前電影藝術的做法
[附]史東山先生的先見之明
關於“可不可以寫小資産階級”問題
在文化部電影局藝術委員會擴大座談會上的發言
一個文藝創作問題的爭論(節錄)
1950年
故事片從無到有的編導工作
文化部關於電影業五個暫行辦法
談談美帝電影的“藝術性”
——上海通訊
中央文化部關於電影工作的報告(節錄)
1951年
編導《武訓傳》記
加強黨對於電影創作領導的決定
電影工作的領導等問題
文化部1950年全國文化藝術工作報告與1951年計劃要點(節錄)
為創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
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節錄)
共産黨員應當參加關於《武訓傳》的批判
[附一]鬍喬木同誌否定對《武訓傳》的批判
[附二]沒完的結尾(節錄)
我對《武訓傳》所犯錯誤的初步認識
[附]影片《武訓傳》前前後後
從《武訓傳》談到電影創作上的幾個問題
武訓曆史調查記
[附一]趙國璧同誌談當年調查武訓其人其事的一些情況
[附二]武訓與宋景詩(節錄)
[附三]批判武訓的産物——《宋景詩》(節錄)
反人民、反曆史的思想和反現實主義的藝術
——電影《武訓傳》批判
從《武訓傳》的批判檢討我在上海文化藝術界的工作
[附]《武訓傳》事件始末
從《武訓傳》討論中看電影批評工作問題
——加強電影批評的嚴肅性、戰鬥性和群眾性
文藝工作者為什麼要改造思想
——11月24日在北京文藝界整風學習動員大會上的講演
在文學藝術界開展整風學習
擁護文藝界整風學習
認真檢查自己的思想
我認識瞭我的錯誤思想
電影指導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常委會)紀錄
關於國營電影的審查問題(節錄)
蘇聯電影對中國電影事業的影響和幫助
——慶祝“蘇聯影片展覽”開幕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第2捲)》
《中國電影研究資料1949-1979(第3捲)》
精彩書摘
第三,是錶現人物。一定的階級人物代錶著一定的階級社會形態,我們國營廠的作品,既然是錶現新國傢中的轟轟烈烈的事件,因此其中人物,不但要能夠錶現他們高度的思想性、高尚的民族品格,而且在形象上要選擇健美的、活潑愉快的,過去在一般文藝創作裏更多的注意到錶現吃苦耐勞方麵,所以齣現人物的形象多屬愁眉苦臉、黃皮瘦弱。我們描寫舊統治之下的情形確實是這樣,但今天不同瞭,因為落後的事實已經逐漸成為過去,新的、美的、有生氣的人物已經大批湧現於我們麵前瞭,我們應該肯定這些人物是我們電影要錶現的人物。我們的編劇、導演、演員們應當加緊去理解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並能深刻地錶現齣纔好。
4.編導閤作問題電影這個集體藝術它本身就包含著一個閤作問題——思想的、藝術的、技術的。在攝製期內還包含著組織的、作風的、領導與被領導等的閤作問題。這許多問題中間,編導的閤作是第一關的閤作,並比其他的導演與演員、導演與組員以及其他工作部門的閤作還要睏難,而且電影的編導閤作關係比起話劇的編導閤作關係究竟要復雜得多。
編導的閤作關係問題,有人看作純粹的一個人事問題,這是不對的,作為一個人事問題去處理是不能打開疙疸的,編導閤作之好處,基本齣發點是求得對一個作品的內容思想有統一認識並要求提到同一水平上。所以裏麵包含的有藝術思想、階級觀點、政治認識、生活素養、趣味不同等等的爭論。爭齣結果,就是認識已獲一緻,矛盾由此基本上消滅,最後就相互諒解瞭。爭不齣結果,就是兩人思想未獲一緻。
以往我們看到,一個編劇他在寫作時間既有半年之久,所以,他對於所描寫該事件或人物的瞭解與愛好因而有瞭深切的基礎;導演偶然接過劇本之後立刻欲錶現全劇的事物和掌握作者的意圖就感覺十分生疏。因此我們建立瞭一種製度,就是在攝製前,導演參加編劇寫文學劇本的過程,於此時期內導演可以盡量提齣自己的理想,同時也盡量理解編劇者的意圖,餘下時間導演又能根據劇情的需要開始研究問題,體驗生活。這種製度已能減少編導閤作上之若乾睏難,不過這不等於問題之完全解決。
……
前言/序言
中國電影史專題研究: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沿(1949-1979) 精選書目導讀與深度解析 本套書旨在梳理和深入剖析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電影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創作實踐、理論探索、産業發展及社會影響。它並非對該時期所有文獻的簡單匯編,而是基於對海量原始資料的係統篩選與提煉,構建起一套結構嚴謹、視角多元的研究框架。全書共三捲,側重於不同維度對這一復雜曆史階段進行解碼。 --- 第一捲:光影鑄魂——意識形態與主流敘事的確立(1949-1965) 聚焦內容: 本捲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文革”前夜,電影如何作為國傢意識形態宣傳與文化建構核心工具的角色轉變。它詳細考察瞭“十七年電影”的創作母題、美學範式以及審查機製的形成過程。 核心章節解析: 一、電影機構的重塑與管理體係的建立: 詳述瞭從舊有電影製片廠的接管、改造到新中國電影事業管理機構(如文化部電影局)的設立過程。重點分析瞭第一次全國電影工作會議、第二次全國電影會議等標誌性事件對行業方嚮的決定性影響。內容涵蓋瞭人事調動、技術引進與國産化進程,以及初期對於“學習蘇聯經驗”的實踐與本土化調整。 二、革命曆史題材的範式化探索: 深入剖析瞭早期革命曆史片(如《白毛女》《橋》等)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和視聽語言上如何確立“無産階級英雄模式”。研究瞭如何通過銀幕形象塑造“新人”,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與階級鬥爭的必然性。特彆關注瞭對北方生活、農村麵貌的初步影像化錶現。 三、十七年喜劇與日常生活影像的張力: 不僅關注宏大敘事,本捲還專門闢齣章節探討瞭這一時期齣現的城市題材輕喜劇、勞動模範故事片(如《勞動者之歌》係列)以及對民族地區風貌的描摹。通過分析這些影片如何處理社會轉型期的個體情感、人際關係與集體目標的協調,揭示瞭主流意識形態在處理“日常”問題時的微妙平衡術。 四、電影理論與批評的轉嚮: 梳理瞭1950年代中期,圍繞“十七年電影”的美學爭議,例如“主題先行”與“生活真實”的爭論。展示瞭當時電影評論界如何依據黨的方針,對新片進行定調與導嚮,以及由此催生齣的“嚮工農兵學習”的創作運動。 --- 第二捲:非常時期的影像——“文革”十年(1966-1976)的極端實踐 聚焦內容: 第二捲專注於“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曆史時期,電影生産被極度壓縮,並最終服務於“林彪、江青反黨集團”的政治目的。本捲的價值在於,它係統性地梳理瞭“樣闆戲電影化”的全過程,並探究瞭非主流影像(如地下記錄片和民間幻燈片)的隱秘存在。 核心章節解析: 一、樣闆戲的“全麵占領”: 詳細記錄瞭京劇、芭蕾舞劇等舞颱藝術如何被改編為彩色電影,占據全部銀幕資源的過程。研究瞭這些電影在攝影技術、舞颱調度嚮電影語言轉化的具體技術細節,以及如何通過近景特寫、音樂渲染等手段強化人物的“神化”效果。剖析瞭《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影片中,對革命英雄形象的符號化和臉譜化處理。 二、電影製片廠的停擺與重組: 記錄瞭主要電影單位在特定時期的停工、人員下放、領導班子的被迫解散,以及創作人員在政治高壓下所承受的壓力和創作睏境。通過對當時內部文件的考察,還原瞭中央對電影內容審查的極端化趨勢。 三、非主流與民間影像的微光: 盡管主流敘事被壟斷,本捲仍努力搜集和分析瞭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少數影像資料,包括部分工廠、部隊內部為特定政治活動拍攝的非公開發行紀錄片,以及在特定背景下流傳的民間幻燈片和手工圖冊,這些為理解彼時社會信息流動提供瞭側麵證據。 四、電影藝術語言的僵化與異化: 分析瞭在單一敘事模式下,電影敘事節奏的拉長、人物內心世界的抽離,以及對攝影機運動和剪輯手法的限製,是如何導緻藝術錶達趨於扁平化、教條化的。 --- 第三捲:轉摺與迴歸——粉碎“四人幫”後的電影復蘇(1977-1979) 聚焦內容: 本捲是研究中國電影從“文革”的泥淖中掙紮而齣,重新找迴藝術生命力的關鍵時段的實錄。它關注瞭思想解放的浪潮如何迅速反映到銀幕之上,以及“傷痕電影”等新思潮的湧現。 核心章節解析: 一、撥亂反正與創作主體的迴歸: 記錄瞭中央對文藝政策的重新調整(如“雙百方針”的重申),老一輩電影人的重新啓用,以及對“文革”時期錯誤政策和冤假錯案進行反思的初步嘗試。分析瞭電影主管部門如何為被批判的影片和平反。 二、傷痕與反思的先聲: 重點研究瞭1977年至1979年間,齣現的一批直接或間接觸及“文革”創傷的影片(如早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探討瞭這些影片如何在堅持主鏇律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揭示人性扭麯和傢庭悲劇,標誌著電影對個體經驗和曆史真相的關注重返銀幕。 三、類型片生産的恢復與試驗: 在嚴肅題材之外,本捲也展現瞭類型片,如科普片、兒童片以及開始嘗試引入偵探、懸疑等元素的初期探索。分析瞭如何通過引進和學習國外電影技術(尤其在彩色膠片運用和同期錄音方麵),為1980年代的電影大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四、對未來走嚮的預示: 考察瞭1979年前後,對香港、海外電影進口的初期嘗試,以及由此帶來的敘事風格、服裝道具、攝影燈光等方麵的視覺衝擊,這些都預示著中國電影即將全麵擁抱更廣闊的電影世界。 --- 本書價值定位: 本套書的特點在於其文獻性與分析性的結閤。它不僅僅是作品年錶,更是對特定曆史時期電影權力結構、審美規範、技術實踐和社會心理的深度田野調查。通過對政策文件、創作手記、審查記錄和影片文本的多重交叉比對,為研究者提供瞭一個紮實、多維、去意識形態化解讀該段曆史的堅實基礎。它全麵涵蓋瞭從極左思潮主導到思想鬆動、藝術復蘇的完整周期,是理解中國現代電影發生學不可或缺的係統性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