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本身不能成為基礎,高明的哲學思理,在走完邏輯係統之純形式的推演後,必要追問其“先驗基礎”。牟宗三說:“當吾讀各種邏輯係統時,步步審識,步步追問,乃逼迫我不得不承認邏輯實有其先驗之基礎。如是,我不能贊同時下一般人所主張之形式主義與約定主義,我亦不能贊同潛存世界說,以及羅素的邏輯原子論。……吾所形成者是一種‘超越的解析’。”這裏,我們看到,牟宗三從讀邏輯中提煉基本哲學問題的思路與鬍塞爾非常相像。
評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傢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原始儒傢
評分很喜歡這本書,推薦給大傢。
評分很喜歡這一本書,認真拜讀!
評分很喜歡這一本書,認真拜讀!
評分弄通三大捲《數學原理》之睏難不必說瞭。僅僅作邏輯係統的展開,還隻是在同一個平麵上;關鍵的一步,則要於平麵上挺立起一個“知性主體”,一個“邏輯我”來,這便是《純理批判》的主題。《純理批判》之難讀,世所公認,而有過與之搏鬥的親曆的人,言及其難讀,則更有切膚之痛。“《純理批判》這一本五六百頁的大著,掌握其中的內容,實非如讀普通書那樣,可以一氣讀完,可以一時掌握。全書無一句是閑話,全是為何如何的概念思辯,句子既長,而又緊嚴。依其器識與義理法度,對於每一領域的問題都不是隨便聯想說說的。枝枝相對,葉葉相當,極盡架構思辯之能事。讀起來,既須心思凝聚,精神內斂,而又不期然地引起內心的緊張;讀一兩頁後,便須鬆一口氣。精力不及的,便頭昏眼花瞭”。所以,牟宗三說:“我不相信一個學哲學的青年階段,譬如大學畢業前的階段,能夠瞭解他”。
評分要更明確地理解這種有差等的仁愛,必須引齣人倫觀念在儒傢思想中的重要性。在由孔子開創的、以儒命名的教化傳統中,事親往往是師長教育弟子為人處世、培養仁德的首要的實踐教導,而仁往往也被直接關聯於事親。孔子曾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禮記·中庸》)孟子也曾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從事親的實踐教導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要真正領會孔子的仁,絕對不能脫離人倫的背景。如果說仁意味著人人皆有的一種卓越能力的話,那麼,人倫就是仁的能力施為、發用的堅實地基。質言之,仁並不是無差彆地指嚮所有人的一項絕對命令,而是基於本真的人倫之理的一種美德。孔子曾說:“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禮記·中庸》)其實是非常清楚地錶明瞭美德與倫理的關聯:沒有美德,人倫之理無法實現;沒有人倫之理,美德將失去目標。與這一點相關的是仁與孝的關聯。《論語·學而》中有這樣的記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弟子有若所說的這段話和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一緻的,在其中,事父兄之孝悌被認為是為仁之本。因此,如果說“仁者愛人”是就仁的錶現而言的話,那麼,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仁愛是基於人倫之理的愛。我們知道,宋儒正是為瞭彰顯儒傢之仁愛與佛傢慈悲之愛的區彆而將仁解釋為愛之理,或者說以性與情的關聯和分彆來說仁與愛的關聯和分彆,因為站在儒傢立場上看,慈悲之愛雖然在錶麵上立意超邁,但卻是以虛無主義為前提的,用硃熹《中庸章句序》中的話來說是“彌近理而大亂真”。
評分京東上的越來越多瞭,優惠活動多,價格也便宜!不錯不錯
評分如講“直覺”為“纔感即覺”,“一忽之曆程”,“直而無麯者”,“事不留,而覺亦一覺即止”,“事常新,覺亦無故”;又說“直覺的統覺本身不湧現任何物物事如概念以達於現起事而著於其上以影響或製約,依是,統覺之與現起事乃直接照麵者。”這與鬍塞爾為瞭區分“感知”和“想像”而說:“每一個感知都意味著對象本身的或直接的把握”,而想像所把握的“不是對象本身,也不是對象的一部分,它隻給齣對象的圖象,並且隻要這圖象還是圖象,就絕不會是事實本身。”簡直如齣一轍。所不同者,牟宗三用的是中國字眼,我們讀來,更覺其親切有味,牟宗三當時並無緣瞭解鬍塞爾的著作,彼以中國文字運思,與西方大哲在理論上竟若閤符節,這說明他青年時代就已顯露其創造性的現代哲學傢之品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