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其创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也是中国走向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最后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此清王朝进一步走向沉沦。所以,北洋海军的历史实际上是晚清海防建设近代化历程的一个缩影。丁汝昌则是领导中国一支近代化海军的一位提督,与北洋海军的发展相始终,故对于丁汝昌的研究也就成为研究北洋海军乃至甲午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北洋海军与晚清海防建设的过程中,有不少事件和人物的情况尚不甚明朗,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还有些问题长期存在争议,迄今仍莫衷一是。因此,对于丁汝昌与北洋海军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甲午战争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一般项目:北洋海军与晚清海防建设:丁汝昌与北洋海军》依据大量的中外史料文献,吸收国内外新研究成果,通过正反两方面材料的对比考证,力求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考察,使原本模糊的事件或人物的脉络基本清晰起来,以期做到还历史的真面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一般项目:北洋海军与晚清海防建设:丁汝昌与北洋海军》共分六章,以丁汝昌与北洋海军为基本线索,从探讨丁汝昌早年经历及身世之谜入手,再到海防议初起至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丁汝昌督操北洋到北洋海军成军统领北洋海军,长崎事件的发生到北洋海军第二次访日,洋员的聘用到琅威理辞职风波,师期暗泄到丰岛遭袭,黄海鏖战到北洋海军覆没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揭示清政府在北洋海军与晚清海防建设近代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制约发展的原因,以及北洋海军从创建、发展走向衰败的曲折历程。
在晚清海防近代化建设中,丁汝昌与北洋海军的创建和发展从始而终,关系密切。通过对丁汝昌与北洋海军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科学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戚海莹,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1992年起,师从戚其章先生治史,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已出版专著两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史学》、《东岳论丛》、《学术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和评论多篇。参与国家、省课题多项,并负责国家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的《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的撰写。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早年丁汝昌
第一节 丁汝昌的身世之谜
一、家世和生年
二、故居与籍贯
三、关于出身诸说
第二节 从湘军到淮军
一、初入湘军
二、改隶淮军
三、回乡赋闲
第三节 炮船督操
一、海防议起
二、筹议海防
三、督操北洋炮船
第二章 北洋海军初建
第一节 海军萌芽之始
一、从李泰国买舰说起
二、马尾船政学堂
三、天津水师学堂
四、派遣海军留学生
第二节 海防议与购舰波折
一、蚊炮船的购置
二、议购铁甲舰之争
三、李鸿章与订购铁甲舰
四、鱼雷艇队的编成
第三节 丁汝昌赴英接舰
一、远航英伦
二、在欧洲的考察活动
三、返航途中
第四节 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
一、北洋海军初具规模
二、率舰赴朝处置兵变
三、中法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四、铁甲舰赴日大修与长崎事件
第三章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第一节 海军衙门设立
第二节 北洋海军基地营建
一、基地选址之争
二、旅顺口基地的营建
三、威海卫基地的营建
第三节 海军经费的筹拨
一、海防经费的议定
二、筹措海防经费的艰难
三、海军衙门成立后海防经费的筹措
第四节 赴欧洲接舰
一、订购快船之争
二、四快船来华
第五节 借才异域
一、北洋海军洋员的聘用
……
第四章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
第五章 中日舰队海上交锋
第六章 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
精彩书摘
五月二十四日(7月1日),太平军攻击湘军横壕被击败。而后,曾国荃派兵在13垒周围开挖夹壕,加以围困,直逼安庆北门外,切断城内外太平军的联系。三十日(7日),菱湖北岸营垒与安庆守军数千人攻打北门、西门湘军,皆被湘军击退。是夜,北岸太平军因粮草已尽,纷纷争渡入城,又遭湘军水师轰击,伤亡甚多。至此,安庆城外据点、阵地皆陷,已成孤城。
同年七月初一日(8月6日),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自皖南渡江,三援安庆。十三日(18日),程学启、丁汝昌为湘军前导,攻破安庆北门外太平军的3座营垒,断绝了城内往北的通路,使安庆城内的太平军更加困难。八月初一日(9月5日),安庆终于为湘军攻占,叶芸来战死。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领开字营,为营官;丁汝昌授任千总,为开字营哨官。之后程学启又携丁汝昌“从曾国荃连克无为、铜陵,升任参将”。
二、改隶淮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了浙东、浙西等大部分地区,围攻杭州,上海岌岌可危。这时,上海的官绅惶惶不可终日,一面倡议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一面派代表到安庆向曾国藩乞师求援。
这时,曾国藩统辖江、浙、皖、赣四省的军务,针对上海的乞援,深感上海地僻远,而又无兵可分,踌躇再三,决定派其弟曾国荃为主帅,李鸿章等辅之。不料,曾国荃志在攻打天京,拒绝赴沪应援。因而,又改派李鸿章赴沪应援。十一月(12月),曾国藩命李鸿章招募淮勇,组建援沪之师。
李鸿章(1823~1901),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安徽合肥人。其“父文安,刑部郎中。其先本姓许。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拜曾国藩为师,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年),工部侍郎吕贤基奉旨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后战败。
……
沧桑与转型:晚清帝国的水上长城 本书聚焦于一个国家在剧烈变革时期,面对全球化浪潮和传统权力结构的冲突,其海防思想、军事构建与政治命运的复杂交织。 本书将视角投向晚清中后期,一个传统儒家帝国试图挣扎着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关键历史断面。不同于以往将叙事聚焦于单一人物或某次著名海战的视角,本书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探讨“海防”这一概念在晚清语境下的深刻演变,以及这一演变如何映射出整个帝国的现代化困境与选择。 第一部:海疆意识的觉醒与迟滞 本书的开篇,将深入剖析晚清统治集团对海洋战略认知上的滞后性。在漫长的农耕文明史观中,海洋长期被视为边陲或夷狄之地,而非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 1. 天朝图景的坍塌: 我们将考察鸦片战争及随后的数次对外冲突,如何以血淋淋的现实,迫使清廷认识到“天朝上国”的海洋防御体系已然瓦解。重点分析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如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步探索中,艰难地构建出初步的近代海防观念。 2. 陆权至上与海防的边缘化: 详细论述晚清权力结构中,陆军将领与文官集团对海防预算和战略优先权的长期掌控。这种根深蒂固的“陆权至上”思想,如何导致海军建设长期处于资金短缺、技术引进受阻的尴尬境地。我们将比对俄国、日本等同时期国家的海防投入比例,凸显北洋体系建设的先天性不足。 3. 海防思想的派系分野: 清廷内部对于如何建立近代海军存在显著分歧。本书将细致梳理洋务派内部关于“购买”与“自制”、“北洋”与“南洋”海军发展路线的争论。这些争论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对国家资源分配、中央集权与地方实权关系的深刻反映。 第二部:近代海军的艰难擘画:洋务运动的十年浮沉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洋务运动的高潮期,即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黄金十年”。然而,我们也将揭示“黄金”背后的诸多结构性缺陷。 1. 制度的创新与局限: 重点分析直隶总督李鸿章在推动北洋海军建设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他所建立的洋务体系——从人才选拔、军械采购到技术培训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同时,深入探讨这种依赖于少数封疆大吏个人能力和地方资源的“半独立”建设模式,如何难以与中央的整体战略有效衔接,并形成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短板。 2. 欧洲军工复合体的“倾销”: 详尽分析北洋海军所装备的铁甲舰、巡洋舰等主力舰艇的来源。本书将通过比对英国、德国、法国等国提供的舰船设计、技术细节及合同条款,揭示中国在购买过程中所遭受的技术锁定与高昂溢价。这不仅仅是军购,更是晚清在国际技术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缩影。 3. 人才的培养与断裂: 海军的本质是人。本书将追溯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早期海军人才的培养历程。探讨第一代海军军官群体,在传统儒家教育与现代军事专业训练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这种人才梯队在后续发展中遭遇的断裂与流失。 第三部:制度的脆弱性:和平时期的内部侵蚀 本书认为,晚清海军的覆灭,并非仅仅由外部的军事失败所决定,而是在和平时期,其内部的制度性脆弱性已然累积到临界点。 1. 军费的截留与挪用: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简化的环节。本书将通过梳理晚清财政档案和相关奏折,详尽分析海军军费在多次地方性灾害或战争动员中,如何被中央政府以“权宜之计”的名义进行挪用,并最终导致战舰的延期维护、弹药库存的枯竭以及训练的停滞。这种对核心军事资产的“挤占”,是制度性失信的体现。 2. 军纪与维护文化的缺失: 详细对比北洋海军与同期日本联合舰队在日常训练、舰船维护标准上的差异。分析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和内部强力改革驱动下,晚清海军逐渐养成的“得过且过”的保守文化,如何使得昂贵的进口装备在“养而不用”的状态下迅速老化、性能衰退。 3. 政治干预与人事动荡: 探讨晚清权力更迭,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夕的政治气候,对海军高级指挥系统的影响。分析派系斗争、裙带关系如何影响了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以及在关键时刻,缺乏统一指挥和坚定意志的领导层,如何错失了最佳的战略部署时机。 第四部:从海洋转向陆地:战略重心的不可逆转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结局如何彻底地重塑了晚清的海洋观,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1. 失败的文化反思: 战争的惨败迫使清廷对“师夷长技”的认知进行痛苦的反思。本书将分析战后清流派与洋务残余势力在责任划分上的争论,以及这种反思最终如何导向对铁路、陆军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地面工程的过度倾斜。 2. 海防的“陆化”倾向: 论述在甲午战争后,清廷的军事预算和战略重心如何大规模转向陆军现代化(如张之洞、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使得重建一支与日本抗衡的海军,在财政和政治上变得愈发困难。海洋防卫的理念被进一步边缘化,为后来的列强瓜分提供了战略上的真空。 3. 遗留与遗产: 尽管北洋海军覆灭,但本书最后会探讨其在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方面留下的零星遗产,以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如何被后来的海军尝试(如江南船厂的持续运作)所继承或遗忘,最终构成晚清帝国在军事现代化道路上,一个复杂而悲怆的注脚。 本书旨在通过对一个庞大军事体系兴衰过程的精微解剖,揭示一个古老帝国在面临现代化挑战时,其制度惯性、财政压力与外部冲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命运提供一个侧重于海洋视野的独特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