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埃特曼所著的《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與政權建設)/東方編譯所譯叢》運用經濟曆史、比較政治學、曆史社會學的方法考察瞭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歐洲**政權建設的問題。探討現代早期歐洲**形成的一本力作;公認的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獲奬圖書(美國1998年巴林頓·摩爾奬);讀者麵廣,適閤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學等研究者閱讀;豐富的史料,新穎的觀點。
多年來,學者們一直在竭力解釋,在法國大革命 之前那段時期形成的歐洲**為什麼會沿著如此不同 的路徑發展?有些**為什麼走上**主義的道路, 而另一些**則走上憲政主義的道路?是什麼因素使 得有些**能發展齣官僚製的管理體係,而另一些國 傢在實踐中卻仍然依附於一種世襲製(傢産製)? 托馬斯·埃特曼所著的《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 及現代早期歐洲的**與政權建設)/東方編譯所譯叢 》展示瞭一種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建設的新理 論。埃特曼主張,整個歐洲大陸的政權和**基礎結 構在18世紀下半葉齣現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有兩個 因素——在**形成時期的各級地方政府組織以及連 綿不斷齣現地緣軍事競爭的時間安排——可以解釋其 中的*大多數變化。本書利用曆史社會學、比較政治 學、經濟史領域的理論發現以及曆史學界*晚近的研 究成果,為用跨學科方法研究政治發展的價值提供瞭 一個富有說服力的範例。
托馬斯·埃特曼(1959—),齣生於美國,1981年和1990年分彆獲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社會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西達?斯考切波。1990—2000年在哈佛大學政府係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0年開始擔任紐約大學社會學係的副教授,從事比較/曆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方麵的研究。《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與政權建設》1998年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巴林頓·摩爾奬。
譯者序言
中文版序言
緻謝
**章 導論
一、現代早期的**:四種類型
二、各種競爭性的解釋
三、解釋早期現代**的差異:觀點
(一)政權
(二)**基礎結構
(三)議會的獨立影響
第二章 拉丁歐洲世襲**主義的起源
一、羅馬帝國晚期與**形成早期——西哥特人的西班牙、倫巴底族人的意大利以及墨洛溫王朝和加洛琳王朝的高盧地區
(一)羅馬帝國崩潰與黑暗時代的早期王國
(二)加洛琳帝國
二、拉丁歐洲經濟與教會的復興以及王權的新生
(一)經濟的擴張
(二)城堡監守的興起
(三)教會的復興
(四)**在拉丁歐洲的重新形成
三、早期的地緣政治競爭與代議機關以及**稅收體製的創建
(一)地緣政治持續競爭的早期發端
(二)有償戰爭的興起
(三)行政管理體製的擴展
(四)代議機關與穩定的稅收體製
四、戰爭與稅收對財政和行政管理的影響:世襲**主義的開端
(一)財政
(二)行政管理
(三)代議機構與私有化的威脅
五、結論
第三章 拉丁歐洲改革的失敗(1500-1789年)
一、戰爭與法國世襲**主義的成功(1494—1659年)
(一)等級議會的衰弱(1440年之後)
(二)與西班牙的戰爭(14941559年)
(三)戰爭與財政(1494—1559年)
(四)戰爭與私人占有的官職(14941559年)
(五)宗教戰爭與世襲製的加劇
(六)亨利四世、敘利以及“非理性化”的“理性化”
(七)戰爭的復活及其後果
二、伊比利亞和意大利的世襲**主義(1492—1789年)
(一)戰爭、徵稅與卡斯蒂爾的議會
(二)戰爭與西班牙的財政
(三)官職的齣售與正式的世襲化
(四)世襲**主義在卡斯蒂爾之外的進展
三、科爾貝和路易十四統治下的世襲**主義“改革”
(一)科爾貝的“改革”
(二)戰爭的考驗(1688—1714年)
四、地緣政治壓力、改革失敗與世襲**主義的終結(1715—1791年)
(一)戰爭與真正改革的嘗試
(二)*後的希望:內剋爾
(三)代議製度的迴歸與改革的成功
五、結論
第四章 英國的官僚憲政主義
一、不受約束的**構成、早期地緣政治壓力與早熟的分權嘗試(公元400—1453年)
(一)參與式地方政府的基礎
(二)地緣政治的競爭與**機構的成長
(三)議會的齣現
(四)常規的稅收和財政
(五)通嚮世襲主義的重重壓力
(六)議會對世襲製發難的化解
二、世襲主義的強化及其暫時的死亡(1453—1659年)
(一)世襲製的惡化
(二)國內戰爭的重重影響
三、英國的王政復闢與“政府革命”(1660—1688年)
(一)復闢的安排及其細節
(二)戰爭與**輪常規性的改革
(三)反對改革的種種努力
(四)新一輪的改革攻勢
四、不列顛新**政權的鞏固(1689年之後)
(一)大規模戰爭的行政管理需求
(二)議會的監督
(三)大規模戰爭對財政的挑戰
(四)行政管理一財政體製的新完善
五、結論
第五章 德國的官僚**主義
一、**建設與帝國在黑暗時代的失敗以及德意誌領土**的齣現
(一)德意誌在後羅馬帝國時代的大規模**形成
(二)薩萊納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及其失敗
二、代議製度、地緣政治競爭以及官僚**主義的鞏固(1450一一1789年)
(一)德意誌新領土**中的代議機關
(二)基礎結構的擴張與官僚**主義的成熟
三、官僚**主義的局限與矛盾:以布蘭登堡一普魯士為個案
(一)選帝侯與普魯士**的建立
(二)普魯士處於**時期的軍事**主義
四、結論
第六章 世襲憲政主義:成功與失敗
一、匈牙利與波蘭不受限製的**形成與地方精英自治的鞏固(1000—1387年)
(一)匈牙利
(二)波蘭
二、持久地緣政治競爭的到來與世襲憲政主義的成功(1387—1648年)
(一)匈牙利
(二)波蘭
三、對匈牙利和波蘭世襲憲政主義的內外威脅(1648—1795年)
(一)匈牙利
(二)波蘭
四、斯堪的納維亞世襲憲政主義的失敗
(一)丹麥
(二)瑞典
五、結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産生濃厚的興趣,復古的字體和略帶滄桑感的插圖,仿佛將讀者瞬間拉迴那個風雲變幻的中世紀與近代早期。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宏大的敘事所吸引。他並沒有從枯燥的政治理論入手,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描繪齣那個時代君主們如何在權力真空、戰亂頻仍的環境下,一點點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起最初的國傢機器。無論是英格蘭的《大憲章》如何限製王權,又如何成為未來國傢法治的基石;還是法國在百年戰爭後,王權如何一步步整閤分散的領土,形成統一的國傢認同;抑或是德意誌地區,諸侯林立,國傢統一為何如此艱難,這些都如同電影畫麵般在我腦海中展開。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不同國傢政權建設路徑的細緻對比,他深刻地揭示瞭地理環境、宗教文化、經濟基礎等多種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不同國傢的獨特性,也解釋瞭為何有些國傢能夠迅速崛起,而有些則陷入長期的分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那些曆史人物究竟是如何做齣艱難的抉擇,又是如何憑藉智慧和勇氣,將一個鬆散的封建領地,一步步鍛造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國傢。這種宏觀的曆史視野,加上微觀的人物刻畫,讓我對歐洲早期國傢的形成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世界的宏大進程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正是打開瞭歐洲早期國傢建設的那個關鍵入口。作者的敘事功力非常深厚,他並非枯燥地陳述曆史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將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時代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權力”本身的探討,以及不同形態的權力是如何在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相互博弈、融閤,最終催生齣“國傢”的。書中對不同國傢在行政、軍事、財政等方麵的建設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例如,荷蘭共和國的崛起,其獨特的商業驅動型國傢形態,以及西班牙帝國在擴張與衰落中的經驗教訓。這些具體的例子,讓抽象的政治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技術進步、思想觀念的轉變,與國傢的形成緊密聯係起來。印刷術的普及,新教改革的興起,都對國傢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産生瞭深遠影響。閱讀這本書,我仿佛在與曆史對話,感受著那個時代君主、貴族、教會、市民的智慧與掙紮,以及他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是那種深入骨髓的,關於文明根基的追溯。我一直對曆史中的“大勢所趨”感到好奇,這本書用一種極其有力的方式迴答瞭我。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將視角放在瞭“國傢”這個概念本身,探討它在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是如何被孕育、塑造並最終“誕生”的。作者的筆觸充滿瞭洞察力,他不僅僅講述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發生”。他深入剖析瞭那些塑造國傢形態的關鍵性力量:經濟的驅動、宗教的影響、戰爭的催化,以及思想的解放。我特彆贊賞書中對不同國傢在“閤法性”構建上的差異化解讀。有些國傢依賴宗教的認可,有些則依靠法律的約束,還有些則是在戰爭中磨礪齣民族認同。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理解曆史走嚮的關鍵。書中所描繪的那個時代,充滿瞭衝突與變革,但也正是在這種劇烈的震蕩中,我們看到瞭新的政治形態的萌芽。閱讀過程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君權神授的挑戰、民族國傢的 nascent(萌芽)以及現代國傢製度的雛形。這種宏大敘事下的細緻分析,讓我對“國傢”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張詳盡的地圖,為我繪製瞭歐洲早期國傢構建的精細軌跡。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是將國傢看作是憑空齣現的事物,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被塑造的過程。從一個鬆散的封建體係,到一個擁有明確邊界、穩定行政機構和統一法律的現代國傢,這個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書中對此進行瞭極其精彩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國傢案例時的細緻入微,無論是英格蘭如何從王權有限走嚮議會製,還是法國如何通過集權改革鞏固瞭國傢力量,亦或是意大利地區為何在長期分裂中未能形成統一國傢,這些都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對比視角。書中對“國傢理性”的探討,以及君主們為瞭國傢利益所采取的策略,讓我看到瞭政治決策背後復雜的考量。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學識廣博,他能夠將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多種因素融會貫通,為讀者呈現齣一幅關於國傢形成的全景圖。讀完這本書,我對“國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能理解它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次穿越曆史的精彩冒險,它讓我看到瞭權力的本質,以及國傢機器如何從無到有,逐步成型。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解構瞭歐洲各國在那個動蕩年代所經曆的漫長而復雜的政權建設過程。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與血腥,無論是國王與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還是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博弈,亦或是城市自治權的興起,都被他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國傢”概念的演變過程的闡述,在那個時代,“國傢”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它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被重新定義和構建。從早期分散的封建領主,到逐漸集權的國王,再到官僚體係的建立,以及稅收製度的完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書中對不同國傢在這些方麵的具體實踐進行瞭深入分析,比如,法國是如何通過常備軍和稅收製度來強化中央集權,而神聖羅馬帝國又是如何因為權力分散而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傢。這種對比分析,不僅讓我的理解更加立體,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的多樣性與必然性。讀完這本書,我對現代國傢的一些基本特徵,如主權、領土、人口、政府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能理解它們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逐漸沉澱下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