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拿到这本词典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厚重”,但翻开后,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类工具书那样追求浅尝辄止,而是真正做到了“深挖井水”。我特别喜欢它对成语之间微妙差别的对比分析。比如,很多看似意思相近的成语,书中会用多个经典范例和细致的语境说明来区分它们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这对于我这种平时写作时总是在斟酌用词的文字工作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教会我的不是简单地背诵,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最贴切、最生动的表达。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解释都引用了古代文献的佐证,使得整个词典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语言学研究和实用指南的综合性著作,非常适合有志于提升自己中文表达能力的人士。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买下这本书之前,我对“连用”这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以为它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升级版。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组合的力量”在汉语表达中的核心地位。它并非简单地列出单项成语,而是着重分析了那些“强绑定”的成语组合,这些组合往往具有比单个成语更丰富、更具张力的内涵。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表达中尝试构建更具节奏感的句子。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哲学或文学评论)常用的成语连用模式进行了专门的归纳,这为特定领域的专业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跳脱了对单个词条的孤立研究,转而关注成语在实际语流中的“生态位”,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语言学习方法,非常值得所有致力于精进汉语表达能力的人士收藏和研读。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词典”这类书是抱有一种“任务性”的阅读态度的,通常只在遇到难题时才翻几下。但这本书,我竟然能把它当作一本“闲书”来品味。它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丝毫没有传统工具书那种枯燥的腔调。作者在解释一些意境深远的成语时,笔触非常优美,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微型的文学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对成语的“组合性”研究,即一组常常一起出现的成语搭配,它们在语义上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画面的。这种成组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表达维度。书中的插图或者说版式设计,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文字、追求语言艺术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让学习成语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词典的印象。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很好,印刷清晰,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觉得累。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语,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运用。我尤其欣赏它对成语来源和演变过程的细致考证,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成语,在书中读到背后的故事后,才发现理解得多么肤浅。比如,书中对一些常用但容易用错的成语的辨析,分析得丝丝入扣,让我对汉语的精确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人性化,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想查找哪个成语几乎可以做到秒速定位,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资料的研究者或者写作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种摆在书架上吃灰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能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汉语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常年与文本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我最看重的是准确性和全面性。在这两点上,这本《连用成语词典》表现得无可挑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活成语”的收录和分析。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传统词典可能尚未完全收录的、具有生命力的成语搭配,这本书都有所涉猎,并且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出处推测。这体现了编者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此外,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不仅仅是按拼音或笔画,还引入了一些基于语义关联的检索路径,这对于理解成语群落间的内在联系非常有帮助。如果说一般的成语词典是字典,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成语的“使用手册”和“高级教程”的结合体,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语言运用效率和深度。
评分在拉丁文中,“批评”(criticism)和“危机”(crisis)的词根相同,并不奇怪,晚清的全面危机也导致了传统和现有政治秩序的全面批评。现实政治改造的一连串失败则使晚清以降的知识分子越来越激进,当时的社会意识可以从下面这一点看出——几乎所有报纸的发刊词均宣称,办报旨趣在于因应国家危机。这种笼罩一切的危机意识与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类似:出于国家间激烈竞争的危机感,改良与变法成为战国观念的主要特征,“传统”在战国已丧失了固有的约束力。与此同时,社会也由单元性演进为多元性。晚清民国思想的一个主要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崇尚礼让转变为崇尚竞争、甚至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评分简单地说,当时传统文化已经在崩溃的过程之中,最敏感者的意识与社会出现分离,全面危机之下,最可怕的是苦闷与彷徨,用鲁迅的话说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按人类学家格尔茨的理论,在这种崩坏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都会被一些人接受,因为不管怎样,它毕竟能给我们一个简单的地图或蓝本,告诉我们大概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评分实用,孩子喜欢
评分本来以为说什么时间到就到的,结果不是,
评分等了很久,很特别的字典
评分在京东购物体验一向都很好,快递服务热情,速度快,送货上门,商品包装质量好,看得出发货的人很用心,应该给五星好评。这本书很值得反复阅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这个浮躁的时代,需要静下心来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字,毕竟生命短暂,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对《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中的这段文字念念不忘:当你在晚上准备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内心中涌出一股感伤:这一天过得是那么贫乏、单调而无聊,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也没有刺痛肺腑的哀伤,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暖心房的享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日日月月,年年岁岁,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糊的屋顶,望着无边的黑夜,会提出一个问题:人活着有甚么意思?一种强烈的要改变你的生命的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你的心房,眼泪被欲火烧干了,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决心在你的内心凝固下来,你几乎抱着“如果这样活毋宁死”的想法准备重新生活,朋友,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可以说:“你已经接近浮士德了。”罗曼•罗兰对创造新世界感到的沮丧,是差不多整整一代文学家(转向无产阶级的作家除外)的普遍的沮丧。它标志着支撑整个19世纪文学大厦的那种乐观的理性支柱崩塌了。高度发展的理性如果遭逢危机,会使人跌入更深的绝望。当人们自以为登上极乐仙境之时,却猛然发现眼前出现的是悬崖和深渊,那种悲哀是可以令人发疯的。20世纪上半叶,发疯或自杀的作家特别多: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写于疯癫状态;杰克•伦敦像他的主人公马丁•伊登那样自己结束了自己,只是采用了服毒自杀的方式;意识流巨匠伍尔芙投了河;海明威用枪打碎了自己脑袋;奥地利的茨威格则使用了煤气;“苏维埃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用的是手枪;叶塞宁步其后尘……他们的心灵如脆弱的芦苇,没有风时还颤抖不停,待寒风骤起,便一个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作家陷入悲观主义的深渊。在商品化的时代,文学失去信仰的依托,就像一个垂暮的男人死去了常相依傍的妻子,因此而变得神情恍惚,精神萎靡,行将就木。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把人们从习惯性的语言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文字写成的“文学”不仅在“边缘化”,而且日益衰颓。高科技影像技术及电子网络像一个妖媚十足的靓女诱惑着文学老人。她将产下新的时代的宁馨儿——与过去的文学形态迥然有异的新的生命。人类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几千年的文学,已经长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人,它是如此充满灵性,每一个细胞都会思想。但是,任何的生命都不可能永恒。现有的文学形态将走向死亡,它将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和研究。同时,它在一种新的形态中延续自己。现实主义作家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科学而细致地考察和剖析人的内心宇宙与外部环境、种族、历史、文化氛围的相互关系,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个性、气质乃至深层意识的运行规律;其作品像人体解剖图那样描绘出完整而多样的内心世界体系。由于作家个人主体性的影响,每个人所描绘出的体系各有千秋,表现手法也迥然有异,统观起来,则是一幅极其广阔、丰富、深邃的内心图画——金钱时代人类心灵的全景式、流动式的展开。
评分内容挺不错 好好看一看
评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现象:即处于这一时代前列的思想家,都是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传统,同时却又都打破传统,在他们身上出现一种承续性与断裂性的混合。他们既有世界主义的启蒙倾向,也带有民族主义式的激进;既受佛教、儒家影响,也受西方思想浸染;甚至一人而同时兼有革命与改良的思想——事实上,试图在这些不同定义之间对他们作出最终定位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们不存在对以上各点的单纯兴趣,他们是一群矛盾的先知,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被这个时代互相冲突、融合的巨大力量所交相推挤。
评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现象:即处于这一时代前列的思想家,都是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传统,同时却又都打破传统,在他们身上出现一种承续性与断裂性的混合。他们既有世界主义的启蒙倾向,也带有民族主义式的激进;既受佛教、儒家影响,也受西方思想浸染;甚至一人而同时兼有革命与改良的思想——事实上,试图在这些不同定义之间对他们作出最终定位都是徒劳的,因为他们不存在对以上各点的单纯兴趣,他们是一群矛盾的先知,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被这个时代互相冲突、融合的巨大力量所交相推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