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似乎是写给初入行者的作品,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前辈的期许与指引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经典的设计哲学著作,那种沉甸甸的、带着时代烙印的教诲。我常常在想,一个“青年”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是无限的可能,还是对前路未知的迷茫?所以,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只是教我们如何画出完美的图纸,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批判性思维。我希望它能触及建筑作为社会角色的本质,探讨技术革新(比如参数化设计或者AI辅助设计)对传统美学和空间体验的冲击,而不是流于空泛的“励志”口号。好的建筑教育,应该培养的是有思想的建造者,能理解材料的肌理、光线的变化,以及最重要的——人的尺度。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慢思考”和“深度观察”的路径,帮助我们穿越信息洪流,聚焦于那些永恒的建筑真理,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职业生涯的基石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指向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交流方式——“信”。这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经验分享和反思,而非冰冷的学术论述。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窥见一位成熟建筑师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们如何处理第一次失败的挫败感,如何在高强度的项目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或者,他们对某个时代潮流(比如极简主义的滥用或数字化的过度依赖)持有的独特见解。这种“信件”的形式,天然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可消化、可亲近。它仿佛是作者在深夜的事务所里,提着一杯咖啡,用最真诚的语言向远方的同行倾诉。如果能读到那些关于坚持、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生计的坦诚之词,我相信对任何身处迷惘中的年轻人来说,都将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我预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建筑学的教育往往是结构化的,教你工具和方法论,但真正决定一个建筑师高度的,是你对世界提问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书中能出现对当前城市化进程、可持续性挑战,甚至建筑在后疫情时代角色转变的深刻反思。它不应该只关注“如何建造”,更应该关注“为何建造”以及“为谁建造”。一个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视野,理解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逻辑。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开启青年们对更大图景的关注,引导他们从单一的项目思维中跳脱出来,去思考建筑在整个环境系统中的生态位,那么它就是超越建筑学本身的一部重要著作。这种对宏观议题的关怀,才能塑造出真正有责任感的下一代建设者。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直觉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克制而精致的气息,暗示着内容也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猜想,其中一定有对“尺度感”的反复强调。在如今这个追求宏大叙事、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建筑师很容易被巨型项目所裹挟,从而忘记了建筑最核心的功能——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最小单元。我非常看重那些探讨如何处理“门厅的温度”、“楼梯的节奏”、“窗框的光影”这类细节的章节。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建筑“呼吸”的体现,是使用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场所。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细致入微的工匠,教导青年们如何用最基本的几何和材料,去烘托出复杂的人类体验,那就太棒了。它不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赢得奖项”的指南,而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建造人性空间”的教科书。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冷静的、近乎哲学思辨的氛围。它似乎并不急于展示华丽的渲染图或者复杂的结构分析,而是更倾向于探讨“为什么要做建筑”这个根本问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的。建筑实践往往是妥协的艺术,受制于预算、法规、甲方需求,以及各种不可控的政治经济因素。如果作者只是简单地歌颂美学理想,那未免有些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面对这些严酷的限制时,如何用智慧和坚韧去“偷取”空间、去“创造”意义。那种在既有框架内跳出框架的创造力,才是真正区分一个匠人和一个大师的关键。我希望读到的是关于如何在灰色地带游走,同时坚守职业道德和设计尊严的真实记录。这种深度介入现实的探讨,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来得更有力量和感染力。
评分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给青年建筑师的信,这本书很不错的
评分书很好,物流很快,挺不错的,
评分还可以
评分我现在已决定回美后,于本年秋间,和内子带一些破烂的书籍一同回来,那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一方面研究,一方面可以多来东大看看,多作几次有关学术的讲演。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9.建筑师应有社会的责任感,要以入世的的精神来从事建筑。雅俗共赏。
评分汉宝德,建筑师、建筑学家。1934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日照,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院长、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主要建筑作品包括垦丁青年活动中心、台南艺术学院、联合报系南园度假休闲中心等。并荣获2010年“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杰出成就奖”。著有《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谈美》、《为建筑看相》、《建筑的精神向度》等。
评分不小心买了两本,内容还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