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手册》共分12章,主要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程序、园林工程施工准备、园林工程施工测量、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植物造景的配置形式、苗木栽植与假植、花卉栽植、水生植物栽植、攀缘植物造景、园林草坪种植、花坛种植施工、屋顶绿化与坡面绿化、园林喷灌工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施工手册》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操作性及实用性强、简明实用,可供从事园林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园林工作人员、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
1.1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
1.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阶段
1.3 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图设计阶段
2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2.1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2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2.3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4 乔灌木种植设计
2.5 花卉种植设计
2.6 攀缘植物种植设计
2.7 水生植物种植设计
3 园林植物景观工程施工准备
3.1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纸识别
3.2 园林施工图纸的内容
3.3 土壤的管理与改良
3.4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测量放样
4 苗木栽植与假植
4.1 苗木的栽植
4.2 苗木假植
5水生植物种植
5.1 水生植物栽植方法
5.2 水生植物栽植设施
5.3 水生植物地栽施工环节
5.4 水生植物栽培管理
5.5 水景树栽植技术
5.6 常见水生观赏植物栽培与管理
6 垂直绿化造景
6.1 垂直绿化的常见种类
6.2 攀缘植物的景观功能
6.3 垂直绿化的类型及设计
7 园林草坪种植
7.1 草坪的建造技术
7.2 草坪的养护管理
7.3 草坪养护管理技术
7.4 草坪养护管理新技术
8 花坛种植施工
8.1 花坛边缘石砌筑与种植床整理
8.2 花坛图案放样
8.3 花坛植物的栽植技术
8.4 花坛的管理技术、养护管理作业
9 屋顶绿化与坡面绿化
9.1 屋顶绿化
9.2 坡面绿化
……
10 植物景观养护管理
11 园林喷灌工程
1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市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附录2 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规程(DB3702/T100-2007)
精彩书摘
10.2.2 修剪时期
在年周期内,修剪时期是根据树种抗寒性、生长特性及物候期等来决定的,一般说来可分为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内修剪,即冬季修剪和春、夏、秋季修剪。大部分造型植物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修剪,可依据不同的修剪目的选择不同的季节进行。
10.2.2.1 冬季修剪
即休眠期修剪,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指从冬季落叶到第二年春季萌芽前所进行的修剪,其最适宜时间是在植物完全进入正常休眠期以后,即在被剪除的新梢上贮存养分最少的时候进行。植物冬季修剪主要是疏除密生枝、徒生枝、并生枝、病虫枝、过多过弱的花枝及其他多余枝;短截骨干枝、辅养枝或过分衰弱的枝头;刻伤刺激一定部位的芽和枝,以便第二年转化成强枝、壮芽;调整骨干枝、辅养枝与开花枝的角度和方向,为植物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冬季修剪下来的病虫枝应及时集中销毁,以减少传染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10.2.2.2 春季修剪
春季修剪可补充冬季修剪的不足,时间是在萌芽后至花期前后。春季修剪常采取轻剪、疏枝、刻伤、环剥等措施缓和树势。通过疏剪花芽、调整花叶芽比例,有利于调整植物造型,改善光照条件,促进生长健壮。春季修剪量不宜过大,剪去的枝条数量不宜过多;对于造型植物来说,通过春季修剪可以促进剪口附近的芽及下部芽的萌发,增加枝叶量,有利于造型植物枝叶繁茂。
10.2.2.3 夏季修剪
夏季修剪对树体的营养生长抑制作用较大,修剪时应根据造型植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修剪量,夏季修剪可及时调节植物生长开花的平衡关系,充分利用二次生长,有利于调整或控制造型。常用方法有剪梢、摘心、扭梢、环剥等,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10.2.2.4 秋季修剪
秋季修剪是在新梢停止生长以后、进入相对休眠期以前进行的。此时树体开始贮藏营养,进行适度修剪可使树体紧凑,有利于改善光照条件,充实枝芽,复壮枝条。秋季修剪时疏除大枝后所留下的伤口,第二年春天剪口的反应比冬季修剪的弱,有利于抑制徒长。秋季修剪对柏树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夏季修剪弱,但比冬季修剪强,而且削弱树势不明显。
……
前言/序言
《现代景观植物配置指南》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园林绿化领域中植物配置的最新理念、技术和实践应用。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谱的简单汇编,更侧重于从整体景观的构建出发,强调植物在塑造空间、营造氛围、提升生态功能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植物材料的精选与应用、以及实践案例分析与技术指导。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设计理念 一、 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角色演变与发展: 回顾从古典到现代园林中植物角色的变迁,分析植物在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生态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重功能。 探讨当代景观植物配置如何回应社会发展对绿色空间的新要求,例如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等。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体验、健康福祉和社区互动。 二、 可持续性景观植物配置: 生态优先原则: 深入阐述如何通过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构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包括本地植物优先、乡土树种的应用、建立食物链、吸引传粉昆虫和有益鸟类等。 适应性设计: 针对不同气候区(如干旱、湿润、沿海、高寒等)的特点,介绍选择耐候性强、抗逆性好的植物种类,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组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水资源管理: 强调节水型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策略,如旱生植物的应用、雨水花园的设计、灌溉系统的优化等,以减少水资源消耗。 土壤健康与修复: 介绍植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植物选择促进土壤修复。 低维护管理: 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减少后期养护成本,包括选择病虫害抗性强的植物、设计易于管理的植物群落、减少修剪需求等。 三、 空间塑造与意境营造中的植物运用: 线性与轮廓: 分析如何利用乔木、灌木的形态和生长习性,勾勒空间边界,引导视线,形成独特的空间轮廓。 体量与层次: 讲解如何通过不同高度、冠幅、质感和色彩的植物组合,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形成视觉焦点和深度感。 色彩与季节变化: 深入分析植物的四季色彩变化(花、叶、果、枝干),以及如何利用色彩搭配,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景观效果,实现“步移景异”、“四季有景”。 形态与质感: 探讨植物形态(直立、垂展、球形、伞形等)和叶片质感(光滑、粗糙、细密、蜡质等)在塑造景观性格、烘托设计主题中的作用。 光影互动: 分析不同植物的遮荫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光影的穿透与阻挡,营造神秘、宁静、活泼等不同氛围。 四、 植物在特定景观类型中的应用: 公共绿地与城市公园: 强调植物的休憩功能、游憩功能、生态净化功能,以及如何满足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滨水景观: 探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的配置,以及植物在稳定岸坡、净化水质、营造湿地景观方面的作用。 道路与交通节点景观: 关注植物的遮荫、降噪、吸尘、美化功能,以及如何保证行车安全。 居住区与商业区景观: 强调植物的私密性、宜居性、品牌形象塑造,以及如何提升空间品质。 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 介绍适合不同立面和顶面的植物选择,以及其在改善微气候、增加绿量、提升建筑美感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植物材料的精选与应用 一、 植物分类与特性鉴赏: 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地被植物的定义、功能与应用场景。 针对常见的园林植物进行详细介绍,包括: 观赏特性: 花期、花色、叶色、果色、秋色、树形、纹理等。 生态习性: 光照要求、水分需求、土壤偏好、耐寒/耐热性、抗逆性(抗病虫害、抗风、抗旱、耐盐碱等)。 生长速度与最终尺寸: 预测植物成年后的生长速度、株型大小,避免后期过度生长或长势衰弱。 与其他植物的搭配关系: 考虑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关系,以及美学上的协调性。 精选推荐: 本地乡土树种与优势物种: 针对不同区域(如北方、南方、沿海、山区)推荐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植物,并分析其生态价值和应用潜力。 经典与新兴观赏植物: 介绍兼具高观赏价值和良好生态适应性的经典植物,以及近年来在园林应用中表现突出、潜力巨大的新兴植物。 适应性强、低维护植物: 重点推荐对环境要求不高、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植物。 二、 植物配置的原则与技法: 统一与变化: 如何通过重复、渐变、对比等手法,在整体的统一性中创造丰富的变化。 比例与尺度: 植物与环境、植物与建筑、植物与人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群落的尺度,影响空间的感知。 色彩学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季节性色彩的规划。 质感与肌理的对比与协调: 细叶与阔叶、光滑与粗糙、密实与疏松等质感搭配。 空间围合与导向: 利用植物的形态与高度,构建私密空间、引导流线、框景与借景。 植物群落构建: 介绍不同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的搭配方法,以及如何形成自然、健康的植物群落。 强调年生植物与宿根植物的搭配: 利用一年生植物的快速造景能力与宿根植物的长期稳定性。 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要点。 第三部分:实践案例分析与技术指导 一、 典型景观项目植物配置案例分析: 选择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景观项目,从设计理念、植物选择、配置手法、效果呈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涵盖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绿地,如城市公园、滨水绿道、街头花园、居住区景观、商业综合体等。 分析案例中植物配置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改善微气候、提升景观品质、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等。 二、 植物配置的图示与表达: 详细介绍如何绘制植物配置图、植物种植图,以及植物标高图等。 示范常用的植物符号、图例、标注方式,提高图纸的可读性与专业性。 介绍植物配置方案的汇报方式与表达技巧。 三、 植物配置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设计阶段: 选种错误、配置失调、比例不当、季节性景观缺失等。 施工阶段: 假植苗木、种植不规范、苗木规格不符、土壤改良不足等。 养护阶段: 病虫害防治、修剪不当、浇灌失调、杂草侵扰等。 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 四、 植物配置的未来趋势: 生态恢复与韧性景观: 关注植物在应对城市化进程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系统。 智慧园林与大数据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植物配置和管理。 生物多样性与城市野趣: 提倡更多元化的植物选择,营造更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强调植物在提升社区宜居性和居民参与度中的作用。 本书特色: 强调理念与实践的结合: 不仅提供理论指导,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注重植物的生态价值: 深入探讨植物在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 案例丰富且具启发性: 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图文并茂: 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示意图和图表,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前沿性与实用性兼备: 涵盖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同时注重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痛点。 目标读者: 园林工程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绿化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市政园林部门从业人员,以及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和对园林植物配置感兴趣的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