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初潭集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初潭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李贄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思想史
  • 思想史
  • 初潭集
  • 中國哲學
  • 學術著作
  • 史料
  • 古籍
  • 文化史
  • 宋明理學
  • 文獻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8955
版次:2
商品編碼:1118300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1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初潭集》是李贄與道學傢展開激烈鬥爭的産物,他將《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著)和《焦氏類林》(明焦竑著)兩書的材料,重新分類編輯,通過批點、評論來闡發目己的思想。《初潭集(繁體竪排版)》以北京圖書館藏明刻30捲本為底本,據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30捲本兩種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刻12捲本作瞭校補。

目錄

捲之一
夫婦一有總論
一閤婚
二幽婚
三喪偶
四妬婦

捲之二
夫婦二
一纔藏
二旨語
三文學

捲之三
夫婦三
一賢夫
二賢婦
三勇夫
四俗夫

捲之四
夫婦四
一苦海諸媼
二彼岸諸媼

捲之五
父子
一教子
二賢子

捲之六
父子二
一孝子
二文子

捲之七
父子三
一慧子
二貌子
三官子

捲之八
父子四
一喪子
二乏子
三俗父

捲之九
兄弟上

捲之十
兄弟下

捲之十
師友
一儒敦
二道歉
三釋教

捲之十二
師友二
一聚書
二紗書
三蔽書
四著書
五六經子史

捲之十三
師友三
一為文
二博物
三談學

捲之十四
師友四
一音樂
二藝術
三書畫

捲之十五
師友五
一清言
二嘲笑

捲之十六
師友六
一山水
二隱逸
三湯社

捲之十七
師友七
一酒人
二達者
三豪客

捲之十八
師友八
一論人
二知人
三鄙人
四智人

捲之十九
師友九
一知己
二相思
三哀死
四推賢
五規正
六篤義
七交難

捲之二十
師友十
一學道
二道學
三崴
四令色
五少年
六標榜
七詆毀
八易離

捲之二十
君臣一
一聖君
二聖臣
三賢君
……
捲之二十一
捲之二十二
捲之二十三
捲之二十四
捲之二十五
捲之二十六
捲之二十七
捲之二十八
捲之二十九
捲之三十

前言/序言


《初潭集》:窺探先秦士人心靈深處的微光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先秦時期士人心靈世界珍貴史料的匯編。它並非一部宏大的哲學論著,也不是一部係統梳理思想流派的史學巨著,而是通過擷取 those 時代士人那些細碎、真實、甚至略顯零落的言談、片段、與感想,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視那個風雲激蕩卻又充滿哲學思辨的時代精神角落的窗口。 《初潭集》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深邃。“初”字,暗示著一切的開端,那些被記錄下來的思想,或許是時代思潮尚未完全定型,卻已在萌芽狀態的探索;“潭”字,則隱喻著深邃、幽靜,如同蓄滿智慧與反思的深潭,值得人沉潛其中,細細品味。“集”字,則錶明瞭本書的性質,它並非一傢之言,而是匯聚瞭不同視角、不同經曆的士人留下的思想火花。 翻開《初潭集》,我們仿佛穿越瞭韆年時光,置身於那個禮崩樂壞、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在這裏,我們聽不到諸子百傢那樣擲地有聲、影響深遠的宏大理論,也看不到帝王將相那般叱吒風雲、改寫曆史的壯闊篇章。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那些默默思考、內心掙紮、試圖尋找精神立足之地的普通士人的低語。他們可能是一位懷纔不遇的遊士,在旅途中記錄下對世事的觀察與感慨;可能是一位在亂世中艱難維係的學者,將對知識的渴求與對人生的睏惑傾注於筆端;也可能是一位在宮廷或鄉野的觀察者,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下身邊人的言行與社會的變遷。 《初潭集》的珍貴之處,恰恰在於其“不完整”與“碎片化”。它不追求邏輯上的嚴絲閤縫,不強求觀點的統一與係統。相反,正是這些看似散亂的記錄,卻能夠更真實地反映齣那個時代士人的思想狀態。他們的思想,可能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壓迫,可能被宗教信仰所影響,也可能在與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産生火花。這些思想,有時顯得稚嫩,有時略顯偏激,但都飽含著那個時代獨有的真誠與探索的勇氣。 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一個古老的書房裏,拂去積塵,細細品讀幾捲泛黃的舊籍。每一頁,都可能蘊含著一個被遺忘的故事,一段被忽略的思考,一個未曾被主流史書所記載的側麵。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之外,還有無數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並試圖在混沌中尋找到一絲清晰的脈絡。 例如,我們可能會在《初潭集》中讀到一些關於個人修養的零散記錄。這些記錄可能並非來自儒傢那樣係統化的“仁、義、禮、智、信”,而是更為樸素、更為個人化的關於如何安頓內心、如何應對睏境的體會。或許是關於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警醒,或許是對人情世故的微妙洞察,又或許是對生死無常的淡淡憂傷。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構成瞭那個時代個體精神世界的基石。 又比如,本書也可能包含一些關於當時社會風貌的片段。並非對國傢大事的宏觀描述,而是對市井生活、民間習俗、甚至是一些頗具地域特色的方言俚語的記錄。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如同一幅幅生動的浮世繪,讓我們得以從更貼近地麵的角度,去感受那個時代的呼吸與脈搏。它們告訴我們,思想的産生與傳播,並非總是在廟堂之上,也常常根植於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與集體記憶之中。 《初潭集》還可能觸及一些關於早期宗教與神話的片段。這些內容或許不像後來的佛經或道藏那樣係統與完備,卻可能記錄下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或是在特定群體中流行的、對宇宙、生命、鬼神等問題的樸素理解。這些理解,可能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也可能預示著後世一些宗教思想的早期萌芽。它們讓我們看到,在物質文明尚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如何試圖用想象與信仰來解釋那些超齣日常經驗的未知。 對於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者而言,《初潭集》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研究資料。它能夠為我們提供前人研究中可能忽略的、或是難以獲得的“第一手”素材。通過對這些零散信息的梳理與解讀,我們可以更細緻地勾勒齣某個思想的早期形態,追溯某個觀念的流變軌跡,甚至發現一些 hitherto 未被充分認識到的思想綫索。它可以幫助我們跳齣宏大敘事的框架,去關注那些被曆史洪流所淹沒的微小但重要的細節。 而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初潭集》則提供瞭一個不同於主流曆史讀物的全新視角。它讓我們認識到,思想史並非隻有帝王將相、諸子百傢,還有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個體,他們的思考與感悟,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閱讀《初潭集》,就像是在與這些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時代的局限,也能體會到他們探索的勇氣;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睏惑,也能學習他們的智慧。它培養的是一種更加細緻、更加人文、也更加深刻的曆史觀。 總而言之,《初潭集》是一本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內涵豐富的史料匯編。它以其獨特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先秦時期士人心靈深處那片幽靜的“初潭”。在這裏,我們聽不到時代的喧囂,卻能聽到思想的微光;我們看不到曆史的宏圖,卻能感受到生命的溫度。它是一份關於中國古代智慧與反思的珍貴遺産,值得我們去細心發掘,深入體悟。它提醒著我們,曆史並非隻有壯麗的史詩,還有無數動人的篇章,隱藏在那些最細微、最真實的個體經驗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書的裝幀和齣版社的名頭吸引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收瞭一套,結果完全沒讓我失望,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武俠秘籍,隻不過裏麵的“招式”是哲學思辨。它沒有那種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直接把當時的語境和論辯的火花呈現在你麵前。我特彆喜歡它對特定曆史時期思想轉嚮的捕捉能力,那種微妙的、隻有通過原始文本纔能感受到的張力,被編者處理得恰到好處。有時候,我甚至能感覺到那些古代的學者們,麵對同一批材料,是如何在不同的角度上絞盡腦汁,試圖找齣那個時代最閤理的解釋框架的。這種“親曆感”是非常難得的,它讓你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潛入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和先賢們一起思考生存和真理的意義。

評分

我通常不太關注這種偏嚮史料匯編類的書籍,總覺得它們離當代生活太遠,但《初潭集》係列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展現的中國思想史,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一係列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思辨過程。每一次翻閱,都能從那些看似古舊的文字中,捕捉到與我們當下社會睏境相呼應的思考脈絡。比如,其中對於“名分”與“實際”的探討,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批判力。這套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讓曆史沉睡,而是通過精心的整理和呈現,讓古人的智慧成為我們當下反思自身的重要資源。它真正做到瞭“溫故而知新”,讓曆史的幽光照亮眼前的路。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挖掘古代智慧的寶庫!我本來以為這種史料匯編會枯燥乏味,但沒想到,作者在梳理這些古籍碎片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那種將看似零散的記載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思想脈絡的功力,讓人拍案叫絕。特彆是對於那些常常被主流史學忽略的邊緣流派,這裏麵的材料收集得尤為詳盡。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土,驚喜地發現那些失落已久的對話和爭鳴。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努力重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睏惑與探索,讓人對“思想是如何形成和演變”這個問題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對於任何想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知識體係構建的嚴肅讀者來說,這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閱讀體驗遠超預期。

評分

第一次捧起這套書時,那種厚重感和密集的文字排版,確實讓人有點望而卻步,以為要經曆一場艱苦的馬拉鬆。但真正沉下心去讀,纔發現它其實是提供瞭一張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地圖。作者的編排邏輯非常精妙,它並非單純地按時間順序堆砌,而是根據主題和概念的關聯性進行瞭巧妙的組織。這種組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們理解復雜思想體係的認知門檻。我尤其贊賞它在處理那些帶有地方性或特定學派色彩的論述時的細緻入微,保證瞭地方性知識的存續和傳播。讀完幾捲下來,我感覺自己對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細膩的體察,遠比閱讀任何後世的總結性著作都要來得直接和生動。

評分

這套資料集簡直是學術研究的“定海神針”。我的專業研究方嚮涉及較偏門的宋明理學分支,很多核心概念的源頭追溯總是陷入泥潭,但自從有瞭這套書,感覺思路一下子開闊瞭。它不像市麵上的二手解讀那樣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是忠實地還原瞭原始語境,為我們提供瞭最堅實的研究基石。最讓我稱道的是它對不同文本間互相引證和駁斥關係的梳理,常常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腳注,就能揭示齣隱藏在後世理論體係之下的關鍵轉摺點。對於那種追求極緻準確性和可靠性的研究者而言,這套書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它不是用來消遣的讀物,而是用來啃硬骨頭的利器,嚴謹到令人敬佩。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的

評分

竹梧窗下午眠醒,雀鳥談天順耳聽。何幸流光能點化,遂教頑石具通靈。深情月悟圓中缺,薄味棋爭劫後寜。也嚮人前誇作手,豆苗新種幾盆青。

評分

精彩書摘

評分

不到河西舊走廊,更從何處味蒼涼?一川沙石駝鈴碎,萬裏風煙塞草荒。雲綴天心難化雨,愁生芒角欲撐腸。蕭蕭紅柳今猶昔,隻有衣衫異漢唐。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案《漢書·藝文誌》《毛詩》二十九捲,《毛詩故訓傳》三十捲。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後漢書·儒林傳》始雲:“趙人毛長傳《詩》,是為《毛詩》。”其長字不從“[A061]”。《隋書·經籍誌》載《毛詩》二十捲,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於是《詩傳》始稱毛萇。然鄭玄《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傢,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亦雲:“孔子刪《詩》授蔔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剋,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據是二書,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故孔氏《正義》亦雲大毛公為其《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隋誌》所雲,殊為舛誤。而流俗沿襲,莫之能更。硃彝尊《經義考》乃以《毛詩》二十九捲題毛亨撰,注曰“佚”。《毛詩訓故傳》三十捲題毛萇撰,注曰“存”。意主調停,尤為於古無據。今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以鄭氏後漢人,陸氏三國吳人,並傳授《毛詩》,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鄭氏發明毛義,自命曰《箋》。《博物誌》曰:“毛公嘗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為敬。”推張華所言,蓋以為公府用記,郡將用箋之意。然康成生於漢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無所取。案《說文》曰:“箋,錶識書也。”鄭氏《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錶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彆(案此論今佚,此據《正義》所引)。”然則康成特因《毛傳》而錶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庸彆麯說也。自鄭《箋》既行,齊、魯、韓三傢遂廢(案此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說)。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歐陽修引其釋《衛風·擊鼓》五章,謂“鄭不如王”(見《詩本義》)。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引其駁《芣苡》一條,謂“王不及鄭”(見《睏學紀聞》,亦載《經典釋文》)。晉孫毓作《毛詩異同評》,復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並見《經典釋文》)。袒分左右,垂數百年。至唐貞觀十六年,命孔穎達等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復歧途。毛傳二十九捲,《隋誌》附以鄭箋作二十捲,疑為康成所並。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為四十捲。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惟王讜《唐語林》記劉禹锡聽施士モ講《毛詩》所說“維鵜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維北有鬥”四義,稱毛未注,然未嘗有所詆排也。至宋鄭樵,恃其纔辨,無故而發難端,南渡諸儒始以掊擊毛、鄭為能事。元延�炭憑傯踔疲�《詩》雖兼用古注疏,其時門戶已成,講學者迄不遵用。沿及明代,鬍廣等竊劉瑾之書作《詩經大全》,著為令典,於是專宗硃《傳》,漢學遂亡。然硃子從鄭樵之說,不過攻《小序》耳。至於《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後儒不考古書,不知《小序》自《小序》,《傳》、《箋》自《傳》、《箋》,哄然佐鬥,遂並毛鄭而棄之。是非惟不知毛、鄭為何語,殆並硃子之《傳》亦不辨為何語矣。我國傢經學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十三經注疏》,頒布學宮,鼓篋之儒,皆�鳴煤躚星蠊叛А=裉羋計涫橛搿緞⌒頡吠�冠《詩類》之首,以昭六義淵源,其來有自;孔門師授,端緒炳然,終不能以他說掩也。

評分

是李贄與道學傢展開激烈鬥爭的産物,他將《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著)和《焦氏類林》(明焦竑著)兩書的材料,重新分類編輯,通過批點、評論來闡發目己的思想。《

評分

三十、彼得大帝的統帥領導藝術和海軍指揮藝術

評分

耳順將屆賦此言懷藉滬上無名兄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