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 鬍蘭成經典作品集(套裝共3冊)

套裝 鬍蘭成經典作品集(套裝共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蘭成 著
圖書標籤:
  • 鬍蘭成
  • 近代文學
  • 散文
  • 迴憶錄
  • 文學經典
  • 套裝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名傢作品
  • 文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112107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076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6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收藏性:鬍蘭成代錶作最完整簡體版,深具收藏價值。
  閱讀性:鬍蘭成的文字彆具特色,現代文學彆開蹊徑,民國風情流瀉筆端,他的氣象與格局當代無人能比。著名詩人柏樺稱鬍蘭成是“文學水平的試金石、人品人格的照妖鏡”,周作人大弟子俞平伯謂之“清新素樸”,颱灣詩人餘光中說他“文筆輕靈圓潤,用字遣詞彆具韻味”,安妮寶貝說“鬍蘭成的文字讓我驚艷”,賈平凹認為鬍蘭成的文字“慧美雙修”。鬍蘭成著《禪是一枝花》,非但超古人,逐一解明禪宗奇書《碧岩錄》上的百則公案,更是具象地敘說瞭中國文明的氣象萬韆。
  


  

內容簡介

  《山河歲月》鬍蘭成具代錶性的作品,作者稱此書是一本“正經的閑書”,是其學問體係的基礎。作者在書中將東西方文化進行縱橫比照,從兩河流域到希臘羅馬,從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從精神到食色,從住房到穿衣,傳神地勾勒齣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的發膚體貌。在他看來,中國的文明好到可以統攝世界文明,中國的文化亦毫不遜色於西方的文化。《 禪是一枝花》 鬍蘭成對禪宗奇書《碧岩錄》的解讀。作者通過對其中一百則禪宗公案的悟解,錶達瞭對中國禪宗思想的獨特看法。此書被視為中國禪學的經典之作。
  對禪的理解是作者整體文學觀念的一部分,也是其人生境遇的一部分,書中錶哥、哥哥、妹妹等其實都是鬍蘭成自己的化身,如滿天花雨,無處不在。所以也可把此書看作一部“禪解”的《今生今世》《今生今世》 鬍蘭成散文體自傳,敘述其傳奇一生。作者身處民國亂世,人生遭遇跌宕起伏,對世景世情,感觸深入、獨到。雖是顛沛流離,卻以翻轉生命的姿態、歡喜的筆調總結和反省一生。在其筆下,一路展開的,盡是悠悠人世的美麗風景。

作者簡介

  鬍蘭成(1906—1981 ),齣生於浙江嵊縣鬍村,卒於日本東京。青年時代曾於燕京大學旁聽課程,後在浙江、廣西等地任教。抗戰時任《中華日報》總主筆等職,期間與張愛玲結婚。1976年受聘為颱灣中國文化學院終身教授,其文學纔能影響深遠,日本和中國的部分作傢頗受其影響。晚年與唐君毅、錢穆、牟宗三、徐復觀、岡潔、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人過從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歲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詩與學問》《禪是一枝花》《中國的禮樂風景》《中國文學史話》《今日何日兮》等。

目錄

《今生今世》
《山河歲月》
《禪是一枝花》


精彩書摘

  韶華勝極
  桃花
  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我鄉下映山紅花是樵夫擔上帶著有,菜花豆花是在畈裏,人傢卻不種花,有也隻是籬笆上的槿柳樹花,與樓窗口屋瓦上的盆蔥也會開花,但都不當它是花。鄰傢阿黃姊姊在後院短牆上種有一盆芷草花,亦惟說是可以染指甲。這不當花是花,人亦不是看花賞花人,真是人與花皆好。桃花是村中惟井頭有一株,春事爛漫到難收難管,亦依然簡靜,如同我的小時候。
  小時候,我鄉下每年春天,嶀浦廟的廟祝來挨戶募米一升,給一張紅紙貼在門上,木刻墨印,當中畫的嶀浦大王,冕旒執珪而坐,兩邊兩行小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上橫頭印的廟名,下橫頭印的嵊縣廿二都下北鄉檀越。我傢的是下北鄉之下填寫鬍村,檀越之下填寫鬍門吳氏,即我的母親。這其實歲月安穩,比現在的貼門牌來得無事。
  鬍村人皆姓鬍,上代太公是明朝人,販牛過此,正値大旱,他遺火燒盡畈上田稻,把牛都賠瞭,隨即卻來瞭好雨,禾秧新茁,竟是大熟年成,全歸於他,他就在此地安傢瞭,我愛這故事的開頭就有些運氣。鬍姓上代有鬍瑗是經師,故堂名用五峰堂,猛將明朝有鬍大海,但我不喜他的名字。我喜歡宋朝鬍銓,金人以韆金購求他彈劾秦檜的奏疏,現在祠堂裏有一塊匾額“奏議韆金”,即是說的他。此外我愛古樂府羽林郎裏的鬍姬,但是鬍姬不姓鬍。
  鬍村溪山迴環,人傢分四處,倪傢山,陸傢奧,荷花塘,大橋頭。叫倪傢山陸傢奧,想是往昔住過這兩姓的人,可是現在都不知道瞭。我傢住在大橋頭,門前一條石彈大路,裏通覆卮山群村到奉化,外通三界章鎮到紹興,田畈並不寬,但人傢迤邐散開,就見得平曠陽氣。
  鬍村齣來十裏,有紫大山,傳說山上有兵書寶劍,要真命天子纔能取得,我雖幼小無知,聽瞭亦覺天下世界真有王氣與兵氣。紫大山我隻望望見,去要隔條江,這江水即剡溪,晉人王子猷訪戴安道來過,李太白亦來過。我傢門前的山沒有這樣大,隻叫南山,則我去拾過鬆枝。每見日色如金,就要想起人說有金雞在那山腰鬆樹下遨遊,還有人看見過,是一隻母雞領瞭一群小雞。紹興戲裏有掘藏,比印度的無盡藏菩薩更世俗,掘齣的金元寶銀元寶或捉得金雞,皆隻是人的好運氣。
  鬍村進去十裏有下王村,下王齣財主人傢,雕刻一張床費三百工,起屋磨一塊地磚要一工,子孫稍稍不如從前瞭,亦人進人齣仍騎馬坐轎。傳說一傢有榖龍,倉裏榖子會隻管溢齣來,其後因用釘鈀開榖傷瞭龍,遂龍去榖淺。下王我去過,那裏的溪山人傢果然齊整。下王人傢做親,嫁妝路上抬過,沿村的女子都齣來看,雖是他人有慶,這世上亦就不是貧薄的瞭。
  下王再進去三十裏是蘆田村,在山岡上,那裏已是四明山,因有竹木桑茶之饒,亦齣財主人傢,那傢與我傢倒是親戚。蘆田王傢的小姐名叫杏花,她到杭州讀書,轎子經過我傢門前大路上,在路亭裏歇下,我那時幼小,隻會看看她,大傢女子新打扮,我亦心裏愛意。不止我如此,凡是鬍村人看著她皆有這種歡喜,竟是階級意識全無,他們倒亦並非羨慕或起浪漫想頭,卻因世上何處有富貴榮華,隻好比平疇遠畈有桃花林。
  鬍村是太平軍前後興旺過,彼時絲茶桐油輸齣外洋大盛,鬍村份份人傢養蠶采茶,還開設油車打桐油,所以上代太公多有塋田,子孫春鞦祭祀不絕,且至今村裏粉牆瓦屋,總算象樣,還有倪傢山的上颱門與陸傢奧的下颱門,都是上代建造的大院落,稱為眾傢堂前。我祖父手裏開茶機,彼時豬肉一斤廿文,我傢帳房間及老司務的福食每天用到一韆文,這種世俗的熱鬧至今猶覺如新。鬍村的大橋即是我祖父領頭捐款建造的,橋頭路亭裏有塊石碑,上刊著鬍載元,底下還有一排姓名。凡起屋上梁,造橋打橋腳,皆要踏正吉時辰,往往天還未亮,燈籠溪山人影,祭告天地的爆仗,散給百工的酒食,都是祥瑞。我小時聽堂房哥哥梅香講起這些,大起來所以對現代工業亦另有一番好意思。
  其後絲茶桐油外銷起瞭風浪,鬍村亦衰敗下來,但鬍村人比下沿江務農人的泥土氣另有一種灑脫,因為經過約八十年的工商業,至今溪山猶覺豁達明亮,令人想著外麵有天下世界。
  所以鬍村人又會說又會講,梅香哥哥即講故事一等,還有我的四哥哥夢生亦戲文熟通講。四哥哥帶我到畈裏,講給我聽有五個人下渡船,士農工商俱全,外加一女子,但渡船裏隻有一個座位,就大傢比口纔,贏的得坐,我今隻記得商人的與女子的,那商人道:
  無木也是纔,有木也是材,去瞭木,加上貝,是錢財的財,錢財人人愛,我先坐下來。
  輪到女子,女子道:
  無木也是喬,有木也是橋,去瞭木,加上女,是嬌娘的嬌,嬌娘人人愛,我先坐下來。
  後來卻還是那務農人得勝。而除瞭錢財人人愛,嬌娘人人愛之外,我想就是民間的這種沾沾自喜,鬥智逞能的可愛瞭。
  鬍村人傢的宅基好。剋魯泡特金著《田園都市手工場》,想要把都市迤邐散開在農村裏,中國人傢可是嚮來鄉村裏也響亮,城市裏也平穩。鬍村亦不像是個農村,而紹興蘇州城裏亦閭巷風日灑然。上海樣樣好,惟房子都是開港後外國人來瞭倉猝造起,有些像玩具模型,但如杭州,雖然成瞭現代都市,亦依然好風景,單那浣紗路的馬路,就新潤可人意。為人在世,住的地方亦是要緊的,不但金陵有長江龍盤,鍾山虎踞,是帝王州,便普通的城市與鄉村,亦萬姓人傢皆在日月山川裏。秦始皇時望氣者言東南有天子氣,大約就是這樣的尋常巷陌,閭巷人傢皆有的旺氣。陽宅風水之說,我不喜他的穿鑿與執念,但亦是民間皆分明感知有旺發之氣的這個氣字,在詩經裏便是所謂興。
  詩經以國風居首,而國風多是興體,“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也,這個興字的意思西洋文學裏可是從來沒有的。而至今亦中國民間隨處有童謠與小調。外國亦有兒歌與流行歌,可是中國民間的完全兩樣。
  我小時總是夜飯後母親洗過碗盞,纔偶而抱我一抱,抱到簷頭看月亮,母親叫我拜拜,學念、“月亮婆婆的的拜,拜到明年有世界”,這真是沒有名目的大誌,那時還是宣統,而明年果然有瞭民國世界。可是念下去、“世界大,殺隻老雄鵝,請請外婆吃,外婆勿要吃,戒櫥角頭抗抗咚,隔壁婆娘偷偷吃咚哉,嘴巴吃得油羅羅,屁股打得阿唷唷。”卻又世俗得滑稽可笑,而從來打江山亦果然皆是這樣現實喜樂的。
  又兩三歲時學語,母親抱我看星,教我念、“一顆星,葛倫登,兩顆星,嫁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嫁辣醬,辣醬辣,嫁水獺,水獺尾巴烏,嫁鵓鴣,鵓鴣耳朵聾,嫁裁縫,裁縫手腳慢,嫁隻雁,雁會飛,嫁蜉蟻,蜉蟻會爬牆”,正念到這裏,母親見瞭四哥罵道、“還不樓窗口去收衣裳,露水湯湯瞭!”現在想起來,母親罵的竟是天然妙韻。
  這一顆星,葛倫登,到蜉蟻會爬牆,簡直牽扯得無道理。但前些日子我偶又看瞭宋人平話《崔寜輾玉觀音》,在話入本事之先,卻來講究春天如何去瞭?王荊公說春是被雨打風催去瞭,有詞雲雲,但蘇小妹說不是雨打風催去,春是被燕子銜去瞭,有詞雲雲,而這亦仍有人不以為然,說也不是雨打風催去,也不是燕子銜去,春是與柳絮結伴,嫁給流水去瞭,如此一說又有一說,各各有詞雲雲,一大篇,亦都是這樣的牽扯可笑,但那說平話的人彈唱起來,想必很好聽。紅樓夢裏的明明是真事,卻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便是漢高祖亡秦滅楚,幸沛置酒,謂沛父老曰、“遊子悲故鄉”,他亦做人到得那裏是那裏,像一顆星葛倫登的惟是新韻入清聽。
  我母親不會唱歌,而童謠本來都是念念,單是念亦可以這樣好聽,就靠漢文章獨有的字字音韻具足。中國沒有西洋那樣的歌舞,卻是舞皆從傢常動作而來,歌皆從念而來,無論昆麯京戲嵊縣戲申麯、蘇攤等,以及無锡景、孟薑女等小調,乃至流行歌,無不這樣。經書裏說“歌永言”,又說“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這樣說明歌唱,實在非常好。
  初夏在庭前,聽見夾公鳥叫,夾公即覆盆子,母親教我學鳥語、“夾公夾婆,摘顆吃顆!”還有是燕語、“不藉你傢鹽,不藉你傢醋,隻藉你傢高樓大屋住──住!”燕子每年春天來我傢堂前做窠,雙雙飛在廳屋瓦背上呢喃,我就在階沿仰麵望著跟瞭念。這燕子也真是廉潔,這樣少要求,不驚動人傢。後來我讀書仕宦至齣奔天涯,生活一直是這樣儉約,我在人世亦好像那燕子。基督說“人子沒有棲身的地方”,不免於人於己多有不樂,唐詩裏“夫子何為哉,恓恓一代中”,還比他不輕薄,但亦不及這燕語清好。
  小時我還與鄰兒比鬥,一口氣念“七簇扁擔稻桶芯,念得七遍會聰明”,則不是母親教的。又秀煜叔傢的阿五妹妹,比我小一歲,與我兩人排排坐在門坎上,聽她清脆的念、“山裏山,灣裏灣,蘿蔔菜籽結牡丹”。牡丹怎會是蘿蔔菜籽結的?但她念得來這樣好聽,想必是真的。
  我從小就是受的這樣的詩教,詩書易春鞦,詩最居先,如此故後來我讀詩經曉得什麼是興,讀易經及宋儒之書曉得什麼是理氣,讀史知道什麼是天意。而那氣亦即是王氣。
  等我知人事已是民國初年。民國世界山河浩蕩,縱有諸般不如意,亦到底敞陽。但凡我傢裏來瞭人客,便鄰婦亦說話含笑,幫我在簷頭剝筍,母親在廚下,煎炒之聲,響連四壁。炊煙裊到庭前,亮藍動人心,此即村落人傢亦有現世的華麗。娘舅或錶哥,他們乃耕田樵采之輩,來做人客卻是慷慨有禮義,賓主之際隻覺人世有這樣好。又有經商的親友,不如此親熱,倒是條達灑脫,他們是來去杭州上海路過鬍村,進來望望我們,這樣的人客來時,是外麵的天下世界也都來到堂前瞭。
  我小時每見太陽斜過半山,山上羊叫,橋上行人,橋下流水湯湯,就有一種遠意,心裏隻是悵然。我在鬱嶺墩采茶掘地瓜,望得見剡溪,天際白雲連山,山外即紹興,再過去是杭州上海,心裏就像有一樣東西滿滿的,卻說不齣來。若必說齣來,亦隻能像廣西民歌裏的:
  唱歌總是哥第一 風流要算妹當頭
  齣去高山打鑼望 聲鳴應過十二州
  今我飄零已半生,但對小時的事亦隻有思無戀,等將來時勢太平瞭我亦不想迴鄉下去住,惟清明迴去上墳是理當。鬍村與我的童年雖好,譬如好吃的東西,已經吃過瞭即不可再討添,且我今在絕國異域,亦與童年在鬍村並非隔世,好馬不吃迴頭草,倒不是因為負氣。漢朝人的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我不但對於故鄉是蕩子,對於歲月亦是蕩子。
  鬍村月令
  陌上桑
  桑樹叫人想起衣食艱難,我小時對它沒有像對竹的愛意,惟因見父親那麼殷勤的在培壅,纔知世上的珍重事還有比小小的愛憎更大的,倒是哀怨苦樂要從這裏齣來,人生纔有份量。
  三國時龐德公在樹上采桑,司馬徽來訪,又劉備小時門前有桑樹團團如車蓋,英雄豪傑的本色原是齣在如此份量的人世的。我鄉下的桑樹也這樣高大條暢,不像新式栽桑法的切短,拳麯糾結。桑樹初發芽舒葉,金黃嬌嫩,照在太陽光裏,連太陽光都成瞭是新的。女子提籠采新桑,叫做“小口葉”,飼烏毛蠶的。及桑葉成蔭時,屋前屋後園裏田裏一片烏油油,蠶已二眠三眠瞭,則要男人上樹采葉,論擔的挑迴傢。
  惟有雨天簷頭廊下堂前,連樓下到處,都撁起繩索晾桑葉,濕漉漉的我很不喜,但雖小孩,亦知道不可怨,隻得用扇搧,又幫母親用毛巾把桑葉一張一張揩乾。又有時半夜蠶飢,母親叫醒我,命我提燈籠,母子二人開齣後門去采桑葉。外麵月黑風緊,那時我還隻六,七歲,也知做人當著大事,不可以害怕。一次蠶已三眠,有十幾大匾,傢裏葉盡,父親和四哥都不在,我母親急得哭泣,恰好宓傢山娘舅路過,他一見如此,就大罵外甥,又埋怨姐夫,叫姐姐不要哭泣,像潑水救火一樣,他去下沿山采瞭一擔桑葉來。李白詩:“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我纔知道這樣的寫美人實在有斤量。
  鬍村人春花就靠絲茶。正月裏來分春牛圖,又便是蠶貓圖,都木版印齣,傢傢貼一張在正房間牆壁上。還有綽竈王的人來,到每傢竈君菩薩前舞一迴,分下蠶花供養,得米一碗而去,蠶花是紙剪齣纏在像香棒的細竹條上,形狀好像稻花,分黃綠白紅四種,都是極正的正色,我小時非常喜愛,問母親要得幾枝當寶貝。正月裏婦女去廟裏燒香,也是求的蠶花。
  二月裏木鐸道人來沿門挨戶打卦,是穿的清朝冠服,紅纓帽,馬蹄袖袍褂,手搖一隻大木鐸,他先口中念念有詞,第一句是“官差木鐸”,恐怕還是二韆年前周禮裏王官的流傳,聽他說下去都是勸人為善,要勤儉農作之意,我小時隻聽得懂不多幾句,如“三兄四弟一條心,竈下灰塵變黃金,三兄四弟各條心,堂前黃金變灰塵”,以及“廿年新婦廿年婆,再過廿年做太婆”之類,我有些不敢近攏去,因聽母親說小孩不聽話就讓木鐸道人捉去。他念完瞭,懷裏取齣三片竹筊,形狀像對中剖開的半邊鼕筍,拍啦啦擲在門坎內地上,說齣卦象,我母親便問傢門順經不順經?年成可好?蠶花幾分?桑葉貴賤?他一一答瞭,得米一碗,又去到第二傢。
  孵蠶子的一天拜蠶花娘娘,在堂前擺一張八仙桌,隻設一個座位,點起香燭,供一盞清水,去茶樹上采小小一條鮮茶葉放在盞裏,我母親拜過就收起,吹熄的紅蠟燭留下來做蠶花燭。孵蠶子是還穿棉襖的時候,由婆婆或母親當頭,尚未齣嫁的女兒與纔來的新婦各人孵一些在懷中,托托老年人的福氣,年青人的運氣喜氣。烏毛蠶孵齣瞭,用鵝毛輕輕把它從蠶種紙下撣下,移在小匾裏,飼的桑葉剪得很細,每天要掃除蠶沙,每過幾天把蠶分一分,從小匾移到大匾。我母親孵一張蠶子,一張蠶子是一兩,分得十大匾,吃起桑葉來像風雨之聲,此時飼蠶是從桑蒲裏抓起桑葉大捧大捧的鋪上去,夜裏都要起來兩三遍,桑葉一擔一擔的挑進門來都來不及。我幫母親飼蠶,夜裏飼蠶我執燭照亮。
  小孩對蠶不可以說是蟲,要說蠶寶寶,亦不可以說蠶爬,要說蠶行。又忌說老鼠,老鼠要吃蠶,所以蠶時貓最當令。蠶又最怕被蒼蠅蚊子叮,要掛帳子。還有天時不正蠶要殭。還有因放桑葉錢的利錢太重,市麵上桑葉價錢驟貴,自傢的桑葉不夠瞭,把蠶倒瞭的。最是誰傢把雪白的蠶倒瞭,順溪水流去,叫人看瞭驚心,我小時因此彷佛曉得瞭仁者對於萬民的哀痛。
  蠶時鄉下人個個曉得體諒妻子的辛苦,兄弟待姊妹也比平時客氣,不可有粗言暴語,亦不可說不順經的話,做一樁大事情要有好心懷,果然也是應該的。蠶時是連三餐茶飯都草草,男人都在畈裏,女人在樓上養蠶,小孩在大路上玩耍,傢傢的門都虛掩著,也沒有人客來,牆跟路側到處有蠶沙的氣息,春陽瀲灧得像有聲音,村子裏非常之靜,人們的心思亦變得十分簡潔,繁忙可以亦即是閑靜,這理該是通於一切産業的德性。
  及蠶上簇,城裏人就來鬍村開秤收繭,行傢水客即藉住在村人傢裏。他們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與雪白的洗臉毛巾,許多外洋碼頭來的新鮮物事兒,婦女們見瞭都有好意。而且也有是從城裏來的少年郎,不免要調笑溪邊洗衣洗菜的婦女,但她們對於外客皆有敬重,一敬重就主客的心思都靜瞭,有調笑的話亦隻像溪水的陽光淺浪,用不著羞傍人。繭客年年來,我小時卻不聽見說有過羅曼史。
  這時傢傢開簇拆繭,皎潔如雪色,都是婦女與小孩拆瞭,由男人挑到繭行去賣,繭行在各鄉及三界鎮上都有開著,路上都是挑繭的人,互相問答,評較各傢的價錢,賣繭得來的是新鑄的銀元,照得人眼裏心裏明明亮。有價錢不閤,亦不等錢用的,則自己繅絲再拿到城裏去賣,但各傢婦女亦多少都要留下一些繭,繅絲收藏著,為應急或私房積蓄,總總是人世之事。
  清 明
  “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看姣姣”,但是燈市颱閣要到嵊縣上虞城裏去看,我鄉下也不放風箏,且上墳沒有姣姣可看,因為陌上路上相見都是相識的姊妹,嫂嫂。但是女子有她的正經,恰像桃花的貞靜,乃真是桃花瞭。蘇軾初齣四川到帝京,過漢陽時作詩,有雲“文王教化處,遊女儼公卿,過之不敢慢,佇立整冠纓”,紀曉嵐批說稚拙,但我很歡喜,這首詩也寫齣瞭蘇軾自己是個誌誠年青人。
  上墳做菁餃,我小時就管溪邊地裏去覓艾菁。菁餃與上墳用的酒饌,隻覺是帶有風露與日曬氣的。還有是去領清明豬肉與豆腐,上代太公作下來的,怕子孫有窮的上不起墳,專設一筆塋田各房輪値,到我一輩還每口領得一斤豆腐,半斤豬肉,不過男孩要上十六歲,女兒則生齣就有得領,因為女兒是客,而且雖然齣嫁瞭,若清明恰値歸寜在娘傢,也仍可以領。若有做官的,他可以多領半斤,也是太公見子孫上達歡喜之意。我母親把這些都備弁好瞭,連同香燭紙錢爆竹,及上墳分的燒餅,都把來裝在盒擔裏,由四哥挑瞭,一傢人都去上墳,母親是隻上爺爺娘娘的墳她也去,因為她是新婦,此外她是留在傢裏看傢。
  清明太公的墳是由輪値塋田的一傢去上,要用鼓吹,各房都要有人去拜。上過太公墳,吃清明飯,各房全傢到齊,婦女都穿裙,打扮瞭去。在倪傢山眾傢大堂前,有四五十桌,小菜自己帶去,飯由輪値塋田的一傢備弁,坐攏來都是同一個太公的子孫。吃清明飯在傍晚,其時日子已放長,吃瞭迴來,許多人紛紛渡過溪橋,我跟著母親,隻覺暮色像早晨白茫茫天快要亮時,鬍村人還要齣去到外麵打江山。
  上墳要上許多天,各傢有遲早,一傢祖先的墳都上遍有的也得兩三天。墳有的在路邊,有的在山腳下,有的在半山裏。上墳去的路上,隻見茶葉已不久可采,地裏誰傢的蠶豆今年種得這樣好法,麥已晾花,桑葉已成蔭,還看得齣去年桑樹的枝條剪得非常齊整。此地是整個田畈都齊齊整整,日色映溪連山,又照在村子裏,隻見人傢的烏瓦白牆益發顯明。做生活有這樣勤謹,所以墳前拜掃人也個個都是孝子順孫瞭。
  我五,六歲時,大嫂還在傢,我頂與她要好,聽見誰傢上墳我就與彆的小孩去接燒餅,有時一個,有時一雙,不捨得吃掉,都交給嫂嫂,嫂嫂給我盛在一個瓦罐裏,擱在竈梁上,吃時我也總要分給嫂嫂。嫂嫂是大人,當然不在乎這種一兩文錢一個的小燒餅,但她也當大事替我保管,有時近處上墳她也去接燒餅,要幫我積成十五到二十個。嫂嫂去井頭拎水,我跟去,她燒飯時我與她排排坐在燒火凳上。可是他們夫妻不和,母親說兩人都不好。他們兩人常時打攏來,我幫嫂嫂不得,就一麵大哭,一麵抓打大哥,但因人小,隻打得著他的腿與腰身,大哥道、“我難為六弟。”總算不打瞭,因為大哥也是頂喜歡我的。可是嫂嫂又動瞭氣,當下整整包袱必要迴娘傢,我牽住她的衣裙不放,叫、“嫂嫂嗬,不要去!嫂嫂嗬,不要去!”嫂嫂隻得又坐下來,罵大哥道:“我是難為六叔。”她不走瞭,打水給我洗臉,我還哽咽難言。
  嫂嫂在後屋與堂姊妹們做針綫,叫我坐在小竹椅上,拿手中的鞋麵布比比我的腳寸。比對過瞭,她一麵做,一麵唱、“油菜開花黃如金,蘿蔔籽開花白如銀,羅漢豆開花黑良心。”說道、“黑良心就是你大哥。”
  采 茶
  我鄉下山地高寒,采茶先從平陽地方采起,自己的采瞭便幫人傢采。亦有榖雨之前采的,叫雨前茶,但隻是少量為供客之用。鬍村人是什麼都要長成瞭纔拿來派用場,蠶豆必要莢裏的豆粒七分飽滿纔摘來吃,黃瓜南瓜茄子纔結下來也不作興就摘來嘗時新,像城裏人的吃雛雞乳豬當然更沒有。我五哥不知如何想得齣來,他用一隻酒甕覆住竹筍,那筍在甕裏不見天日,彎彎麯麯,長得很大亦仍是極嫩的黃芽筍,我母親見瞭亦不許,說是罪過的,要讓它自然長大,作瞭肴饌亦饒有日月風露。依這來說,今時把未成年人來派政治的用場,當然亦與暴殄天物是一樣。何況采茶是有個旺時,前山後山處處山歌,而采雨前茶則單是那冰冷淅索就不成風景。
  茶葉旺時,沿江村裏來的采茶女,七八人一夥,十幾人一隊,一村一村的采進去,多是經過我傢門前大路上。她們梳的覆額乾絲發,戴的綠珠妝沿新笠帽,身上水紅手帕竹布衫,各人肩背一隻茶籃。她們在鬍村一停三,四天,幫茶山多的人傢采茶葉,村中的年青人平日挑擔打短工積的私蓄,便是用來買胭脂花粉送她們。還有買大糕請她們,大糕是二寸見方,五分厚,糯米粉蒸的,薄薄的麵上用胭脂水印福祿壽禧,映起豬油豆沙餡的褐色,流流動,留齣雪白的四邊,方方的像玉璽印。這大糕在紹興城裏長年有,鬍村則隻茶時有人蒸來橋頭路亭裏賣,年青小夥子一籠一籠買去茶山上送給采茶女。他們又給采茶女送午飯,順便秤茶葉,背著爹娘,把秤棒放給美貌的,五斤半秤成六斤。茶山上男女調笑,女的依仗人多,卻也不肯伏輸。
  白天采來的茶葉都堆在堂前地上,叫青葉子。吃過夜飯在後屋茶竈鑊裏炒青葉子,采茶女與主傢的年青小夥子男女混雜,笑語喧嘩,炒青葉子要猛火,燒的鬆柴都是頭一年下半年就從山上砍來,劈開迭成像牆頭的一堆堆,曬得悉嚓粉燥,鬍村的年青人惟有做這樁事頂上心。我小時就幫燒火及搬青葉子,茶竈鑊底已燒得透紅,一畚箕青葉子倒下去,滿滿的一鑊,必烈拍啦亂爆,采茶女立在竈前就伸手下去炒,要非常快,本來有茶叉的,但是她們不用。她們左右手輪換著炒,茶鑊裏就像放鞭炮,水蒸汽直冒,熱得她們隻穿貼身一件水紅衫,係一條長腳管柳條褲,粉汗淫淫的,額上的乾絲發都被汗貼住。她們一麵炒,一麵哄笑說話唱小調。等到青葉子淺下去,爆聲也小下去瞭,就可盛起,是用畚箕覆嚮鑊裏一闔,隨手翻轉就盛起,再用棕帚撣兩撣,鑊裏不留一粒,這都要手腳快,不然青葉子會焦掉老掉。然後夾手又是第二鑊。炒過的青葉子倒在闆桌上,男人雙手把它來搓揉,揉成緊緊的一團,碧綠的漿水微微齣來瞭,纔又抖散攤在竹匾裏,明天用幽幽的火炒。
  夜裏炒青葉子,主傢的老年人都已先睡,由得一班年青人去造反為王。他們炒青葉子炒到三更天氣,男女結伴去畈裏鄰傢的地上偷豆,開齣後門,就聽得溪裏水響,但見好大的月色,一田畝裏都是露水瀼瀼的。他們拔瞭大捆蠶豆迴來,連葉連莖,拖進茶竈間裏,燈下隻見異樣的碧綠青翠,大傢摘下豆莢,在茶竈鑊裏放點水用猛火一煠,撒上一撮鹽花,就撈起倒在闆桌上,大傢吃瞭就去睡,因為明天還要起早。
  但是也很少聽見戀愛的故事,因為青春自身可以是一種德性,像楊柳發新枝時自然不染埃塵。以鬍村來說,上下三保大約一百五十份人傢,我小時十年之中,聽人說有男女曖昧事情的也不過六七件,其中兩件是五十以上的鰥夫,二件是店員,對象皆是中年婦人,尚有四個年青婦人是在上海做娘姨的,到時到節迴來傢鄉,有些引蜂沾蝶,但未齣嫁的女兒則沒有過一件。
  沿江來的采茶女是頭年下半年挑私鹽去就約定的。鬍村人下半年田稻收割後,身剛力壯的就結隊去餘姚挑私鹽,他們晝伏宵行,循山過嶺,帶著飯包,來迴兩百裏地麵,要走六七天,用頂硬的扁擔,鐵鑲頭朵柱,力大的可挑一百六十斤至一百九十斤,一個月挑兩次,一次的本錢兩塊銀洋錢變六塊。但也有路上被緝私兵攔去,又亦有與緝私兵打起來的,五代時的錢武肅王及元末浙東起兵的方國珍,就是這樣挑私鹽齣身。鬍村人挑私鹽經過下沿江,村村保保有相識的采茶女把他們當人客款待,而亦即在此時約定瞭明年茶時與女伴們再來。
  采頭茶時養二蠶,采二茶時是秧田已經插齊瞭,畈裏被日頭氣所逼,田雞叫,田螺開靨,小孩與燕子一樣成天在外,摘桑椹拾田螺,拔烏筱筍,聽得村中午雞啼瞭,纔沿溪邊循田塍路迴傢,赤腳穿土布青夾襖,有時身上還穿小棉襖,滿麵通紅,一股熱曬氣。
  夏始春餘,男人在畈上,女人在樓上養二蠶,大路上及人傢門庭都靜靜的,惟有新竹上瞭屋簷,鵓鴣叫。鵓鴣的聲音有時就在近處,聽起來隻當它是在前山裏叫,非常深遠。竈頭間被窗外的桑樹所輝映,漏進來細碎的陽光,鑊竈砧闆碗櫥飯後都洗過收整好瞭在那裏,闆桌上有小孩養在麵盆裏的田螺。母雞生瞭蛋亦無人拾,“各各帶,各各各各各帶!”的叫。而忽然是長長一聲雄雞啼,啼過它拍拍翅膀搖搖雞冠,伸直脖子又啼一聲。我小時聽母親說,龍的角本是雄雞的,藉瞭去不還,雄雞啼“哥哥哥!”就是叫龍,可是此刻青天白日,人傢裏這樣靜,天上的龍亦沒有消息。惟後屋茶竈間裏有人在做茶葉,即是把炒過搓揉過的青葉子再來二度三度焙乾,竈肚裏鬆柴微火,隻聽他悠悠的噓一聲,雙手把鑊裏的茶葉掀一掀,日子好長。
  端 午
  小時每年端午,總是我去拔菖蒲。來日本後,新宿禦苑的菖蒲花前年大前年我都去看過,今天我住在龍雲院,方丈的侄小姐學插花,前天又是先生來教,插得一盆菖蒲擺在我房裏,起先我還當它是水仙,但我鄉下溪澗邊的菖蒲是一股辛辣氣很強烈的,小時我對它很有些敬畏。而且菖蒲的根生在水石裏非常堅韌,小孩用力不得法,一拔拔斷,人會仰天跌一跤。我拔來菖蒲,母親便把來剪成像兩股寶劍,用紅紙黏在門上。我四哥是拿瞭柴刀去斫來黃經草,一大把堆在庭前燎煙,也是一股辛辣氣味,除蛇蟲百腳的。又吃雄黃酒,把雄黃放在老酒裏,濃濃的,各人呷一口,還用指頭蘸瞭在小孩額上寫個王字。隻是我鄉下不像城裏人的還掛鍾馗,且亦沒有枇杷。惟吃黃魚。
  端午也是齣嫁瞭的女兒歸寜娘傢的好日子。秀煜叔叔傢的阿黃姊姊齣嫁頭年,被接迴來娘傢過節,不知如何她就變得是人客瞭,臉上擦的水粉,項間戴的銀項圈,見過瞭父母見四鄰,我母親請她吃茶,她安詳的坐著說話。我走近去望望,她叫我六弟弟,而且站起來,她在傢做女兒時是頗為驕橫,和我沒有這樣親熱要好的。
  阿黃姊姊帶來的婿傢節禮是一付盒擔,此外一擔毛筍。盒擔揭開來,一盒一盒是饅頭,黃魚,活雞,都用盤盛著,還有鬆花糕餅印齣梅蘭竹菊或狀元及第,又一對桂圓白糖包,及團扇,桃子扇。桂圓白糖包是專敬爹娘的,饅頭糕餅扇子分贈四鄰,我分得的是一把桃子扇,扇麵是白紙上畫一隻帶有枝葉的大桃子,枝葉是綠的,桃子半邊擦的紅色像胭脂滲開來,扇的竹骨是竹肉的本來顔色,沒有加工過,這種十文錢一把的扇子我可是很歡喜,隻覺節氣真是初夏瞭。
  白蛇娘娘
  我鄉下不曉得屈原,隻知端午節是與白蛇娘娘的事。白蛇為許仙,真是宛轉蛾眉馬前死,都隻為人世的恩情。她又是個烈性女子。而她盜取官庫,且偷瞭天上的仙草,對白鶴童子及法海和尚都是捨瞭性命去鬥,這樣叛逆,也依然是個婉順的妻子,中國民間的婦道實在華麗深邃。
  長江流域民間故事最偉大的一是梁山伯祝英颱,一即是白蛇傳,一代一代有幾億人聽講說。以前晉朝時有許旌揚斬蛟,那還是楚民族的,而梁山伯與白蛇傳則齣在漢文明的平人的天下,白蛇傳裏西湖香市之盛,即是庶民的,而許仙亦不過是店夥,白蛇娘娘與她隨身的青蛇丫鬟亦不過是眾中女郎。生在這樣的人世,即使毫無緣故,亦使人覺得有一種知恩感激,所以白蛇娘娘在眾人中見瞭許仙,她即刻心裏對他非常親。她作法下起一陣大雨,嚮許仙藉傘,又藉故還傘,要許仙第二天到她傢去取。她等得許仙來瞭,獻茶置酒殷勤相待,便自己開口提齣婚事,中國民間原來隻說婚姻是終身大事,還比談戀愛更意思綿密深長,當下是許仙惟老實,白蛇娘娘則珍重叮嚀囑咐,而單是這樣,彼女亦已可以不羨瑤池瞭。
  佛經裏有“善心誠實男,法喜以為女”,梁山伯與許仙就都老實到簡直叫人生氣,倒是女的大膽,祝英颱不用說,連三笑姻緣裏的鞦香亦遠比唐伯虎調皮,白蛇娘娘與許仙也是白蛇娘娘主動,且凡事會得安排。白蛇娘娘與許仙成親後,便一個口稱官人,一個叫她娘子,娘子見瞭夫傢的姊姊姊夫及四鄰便有做新婦的禮。許仙是在姊夫開的藥店裏做夥計的,現在娘子便和官人商量要自己開店,這都是民間新做人傢理該有的誌氣與打算,娘子是為此作法盜取瞭官庫的銀子,中國民間的氣概,要打就打江山,要偷就偷官庫,白蛇傳裏便也有像水滸傳裏阮小七在水泊用篙撐漁船在官兵麵前唱的歌聲。但是過得幾個月,庫銀事發,遭瞭官司,許仙雖然不知情,到底被遞解充軍,白蛇娘娘與丫頭青蛇是差役到瞭傢門被遁走瞭。王母要白蛇娘娘來人世,恰如賈老太太給寶玉的一件孔雀裘,吉日良辰纔穿得一迴,可可兒的就燒瞭一個洞。
  結果是白蛇娘娘去多方營謀,纔瞭得官司,許仙迴來又夫妻團圓。可是偏又來瞭個法海和尚,這要怪許仙不該去金山寺看香市,法海和尚給他點明瞭,教許仙端午節要白蛇娘娘吃雄黃酒。娘子因是官人相勸,不忍固拒,又想自己也許抵擋得住,就接來飲瞭,勉強又坐得一迴,央請官人齣玩一迴,自己掩上房門,到床上就現瞭原形。許仙偏又急急迴傢來,青蛇攔阻也不聽,開進房去,隻見床欄帳頂盤著一條碗口粗細的白蛇,他當場嚇死瞭。這個法海,實在可惡,人傢的事與他何乾,要來僭越乾涉?白蛇娘娘得瞭人身這件事他最最恨,亦不知他是什麼心思。
  卻說白蛇娘娘恢復過來,見許仙嚇死在地,當下大哭,青蛇是個烈性丫鬟,她本已氣得臉色發青,恨許仙不曉得體諒主母的苦楚,但見主母如此,也隻得上前相勸。白蛇娘娘命她守屍,自己去天上盜取瞭仙草要救丈夫,卻被守仙草的白鶴童子追來,它哈哈大笑,說今天有一頓大麵吃瞭,鶴是頂會吃蛇的。我小時聽梅香哥哥講到這裏,這白鶴童子的非人的笑聲使我非常驚駭,又著急白蛇娘娘,不知逃得瞭逃不瞭,隻覺在這樣的情景中白蛇娘娘就像嫂嫂姊姊的是親人,想要哭起來叫她。而後來是白蛇娘娘招架不住,一陣急痛産下嬰孩,血光把白鶴童子衝退瞭,是這樣一幕人之齣生,對一個超自然的大力的威嚇爭鬥,而且鬥勝瞭。
  她滿心淒涼,迴傢救活瞭許仙,央求他不要再上金山寺瞭,天上人間但願隻是這樣的夫妻相守。可是過不得多久,許仙又去見法海,法海把他藏在寺裏不放迴傢。這個法海,他是為衛道,而且因他那樣的是道,所以白蛇娘娘是妖瞭。要我做寜可做妖。白蛇娘娘去索夫,便演瞭水漫金山寺,天兵天將都在法海那一邊,蝦兵蟹將則都幫白蛇娘娘。水漫金山傷害田稻生靈無數,如此白蛇娘娘就犯瞭天條瞭,又是法海有瞭理。但是要做人,像陶淵明的飲酒詩“但恨多謬誤”,常常會得思想錯誤,也是沒有法子的。
  如此,法海便放許仙迴去,教給他一個鉢。白蛇娘娘見丈夫迴來瞭,又是淒惶,又是歡喜,許仙卻趁她梳頭的時候,把那鉢往她頭上一闔,實時就陷進肉裏,白蛇娘娘一手還握著發,隻叫得一聲“許仙呀!”我小時聽到這裏,大哭大怒起來,要打梅香哥哥,但是仍聽他講下去,原來許仙並不知道會這樣,當下他亦淚流滿麵,要扳那鉢,可是扳不下來瞭。一時白蛇娘娘便被收進鉢裏,變成一條小小的白蛇,法海來取去鎮在雷峰塔下。
  白蛇娘娘的兒子中狀元迴來祭塔,母子天性,他纔拜下去塔就搖動,再拜,白蛇娘娘在塔頭窗口伸齣上半身來,叫道、“我要齣來報仇!”拜三拜塔就倒的,可是杭州人都恐懼起來,拽住他不讓拜瞭。所以傳說下來,雷峰塔倒,西湖水乾,白蛇娘娘齣世,天下要換朝代。
  白蛇娘娘說要報仇,亦並非像西洋那樣的,卻依然是中國豪俠的生平重意氣,恩怨在人世。而那法海和尚則後來天上亦憎惡他的僭越,他逃去躲在蟹殼裏,至今紹興有一種小蟹,蟹黃結成一個和尚形,名稱便叫和尚蟹,比起白蛇娘娘的轟轟烈烈來,他的真是卑劣瞭。和尚蟹我沒有吃過,可是後來我在杭州讀書時,一個星期六下午在白堤上,忽聽得一聲響亮,靜慈寺那邊黃埃衝天,我親眼看見雷峰塔坍倒。
  ……

前言/序言


《人間草木:近代中國生活史研究》 這部著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史料考證,引領讀者走進近代中國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並非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聚焦於那些構成尋常百姓日常的細微之處,從衣食住行到精神信仰,從社會風俗到文化變遷,層層剝繭,展現齣一幅生動立體、充滿煙火氣的近代中國生活畫捲。 核心研究範疇與方法論 本書的研究核心在於“生活史”。與宏大的政治史、經濟史不同,生活史更關注普通人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具體體驗和實踐。作者深入挖掘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但不限於地方誌、筆記小說、奏摺、報刊雜誌、日記書信、賬簿契約、照片圖像,甚至還包括實物和考古發現。這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史料,共同構築瞭本書堅實的學術基礎。 作者秉持著一種“從微觀處見宏觀”的研究方法。他相信,大曆史的走嚮往往體現在無數個體的生活軌跡之中。通過對具體的生活場景、物品、習俗進行細緻的剖析,作者得以揭示齣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經濟關係、文化心理以及權力運作。例如,對一件旗袍的演變史的梳理,不僅呈現瞭服飾的物質變化,更摺射齣女性地位的變遷、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消費主義的興起以及身份認同的重塑。 精彩內容掠影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與細節的生動性,以下僅列舉部分精彩的章節內容,以窺其全貌: 一、舌尖上的近代:飲食變遷與文化印記 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也是最直接體現文化特質的載體。本書深入探究瞭近代中國飲食的巨大變遷。從傳統農業社會賴以為生的稻米、麵食,到西方食材如麵包、牛奶、咖啡的傳入,再到中國菜肴在本土與外來飲食的碰撞與融閤,勾勒齣一幅近代中國“吃”的演變圖景。 城市餐桌的變化: 作者詳細描繪瞭近代以來,尤其是在通商口岸城市,西方餐飲的齣現如何衝擊著傳統的飲食習慣。高級餐廳、咖啡館的興起,不僅滿足瞭洋人和一部分國人的新奇口味,也催生瞭本土餐飲業的改良與創新。對於一些新式菜肴的起源、烹飪方式的演變,書中都有細緻的考證。 鄉野的堅守與變通: 與城市的光鮮亮麗不同,廣大農村的飲食結構雖然相對穩定,但也並非一成不變。作者通過對農傢日常飲食的描繪,揭示瞭地方特産、時令食材的運用,以及節日祭祀等場閤的飲食習俗。同時,也探討瞭交通便利化、商品經濟發展等因素對鄉村飲食的影響,例如鹹菜、醬料等加工食品的商品化。 茶飲與酒俗的流轉: 茶作為中國傳統的飲品,其消費方式在近代經曆瞭重要的變化。從傳統的茶館文化,到午後下午茶的流行,再到速溶茶的齣現,都反映瞭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酒俗也經曆瞭從地方釀造、傳統酒館到啤酒、烈酒等外來酒品的滲透,以及商務宴請、社交場閤酒令的變化。 飢饉與生存的記憶: 除瞭日常的飲食,作者也並未迴避近代中國頻發的飢荒。對飢荒時期人們的生存策略、食物來源的變動,以及官方的賑災措施的描述,展現瞭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韌性。 二、衣袂飄飄的時代:服飾的流變與身份象徵 服飾不僅是蔽體禦寒的工具,更是個人身份、社會地位、性彆氣質、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識。近代中國,在西方服飾的衝擊下,傳統服飾體係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重塑。 傳統服飾的堅守與改良: 作者分析瞭旗袍、馬褂、長衫等傳統服飾在近代社會中的地位變化。盡管受到西裝的挑戰,但旗袍憑藉其優雅的設計和對女性身體麯綫的展現,反而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對於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穿著差異,以及服飾在錶達政治立場、道德觀念方麵的作用,都有深刻的論述。 西式服飾的舶來與本土化: 西裝、連衣裙、襯衫等西式服飾的傳入,最初主要集中在少數精英階層和特定職業群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作者探討瞭西式服飾的款式、麵料、穿著場閤如何被中國社會所接受和改造,例如對領帶、帽子、鞋履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職業群體中的著裝規範。 “新女性”的時尚宣言: 近代中國湧現齣大量接受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她們的穿著打扮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者分析瞭“新女性”如何通過服飾來錶達對傳統束縛的反叛、對獨立自主的追求,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嚮往。發型、妝容、配飾等細節也都被納入研究範疇。 軍事、政治與服飾: 軍裝、製服的齣現,以及特定政治符號在服飾上的體現,也是近代服飾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服飾不僅區分瞭職業身份,也承載著國傢、民族、意識形態的象徵意義。 三、居者有其屋:居住空間與傢庭生活 居住空間是傢庭生活最直接的載體。近代中國,在城市化、西化潮流的影響下,居住空間呈現齣多元化的特點。 傳統住宅的演變: 四閤院、江南民居等傳統住宅形式在城市中依然存在,但其功能和布局也在發生變化。作者考察瞭傳統住宅如何與商業功能結閤,以及傢庭規模的縮小對居住空間的影響。 西式洋樓的興起: 隨著外國租界的設立和外國人的湧入,洋樓開始在沿海城市齣現。這些建築風格獨特,內部空間劃分、傢具配置、生活設施等方麵都與傳統住宅截然不同,為中國人的居住觀念帶來瞭衝擊。 公寓、裏弄與新的居住模式: 近代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催生瞭新的居住模式,如公寓樓的齣現,為城市居民提供瞭相對集中的居住空間。同時,裏弄住宅作為一種介於獨立住宅和公寓之間的形式,也成為近代城市居民的重要居所。 傢庭內部的空間配置: 作者還深入到傢庭內部,分析瞭臥室、客廳、書房、廚房等空間的功能劃分、傢具的擺設,以及這些空間的變遷如何反映瞭傢庭成員關係的改變、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例如,客廳作為公共交往空間的興起,以及廚房從分散到集中的變化。 四、遊走於天地間:交通通訊與信息流動 交通通訊的便捷與否,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活動範圍、信息獲取的速度以及社會交往的密度。近代中國,一係列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齣現,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齣行和交流方式。 陸路交通的革新: 從傳統的轎子、馬車,到輪船、火車、汽車的齣現,陸路交通的速度和效率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詳細描繪瞭鐵路建設帶來的影響,如加速瞭人口流動、商品流通,也改變瞭人們的時空觀念。汽車的齣現,尤其是在城市中,更是帶來瞭新的交通方式和生活體驗。 水路交通的變遷: 輪船的齣現,尤其是長江航運的發展,極大地促進瞭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聯係。作者探討瞭輪船如何改變瞭傳統的河運模式,以及水運在近代的地位變化。 信息傳遞的革命: 電報、電話的齣現,徹底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作者分析瞭電報如何加速瞭商業信息、官方信息的傳遞,而電話的普及則讓遠距離的個人交流變得更加便捷。郵政係統的建立,也為書信往來提供瞭更為可靠的渠道。 旅途中的見聞與體驗: 作者還通過對旅行者日記、遊記的梳理,展現瞭近代中國人對新的交通工具的體驗,以及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如火車上的車廂劃分、沿途的風景變化,以及對新技術的驚嘆與不適應。 五、雅俗共賞:娛樂消遣與精神世界 除瞭物質生活,精神層麵的娛樂消遣同樣是生活史不可或缺的部分。近代中國,在傳統娛樂方式依然存在的同時,新的娛樂形式也層齣不窮。 戲麯、麯藝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的戲麯、麯藝在近代依然擁有廣泛的受眾。作者探討瞭這些錶演藝術在城市和鄉村的傳播方式、觀眾群體,以及在新的媒介(如電影)衝擊下的發展睏境與創新嘗試。 電影、照相館與視覺文化的衝擊: 電影的傳入,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和娛樂體驗。作者分析瞭電影的放映場所、影片類型,以及它如何影響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照相館的興起,也改變瞭人們記錄生活、展現自我的方式。 體育運動的引入與普及: 近代中國,西式體育運動如足球、籃球、田徑等開始被引入,並在學校、軍隊等場所得到推廣。作者考察瞭這些新的體育項目如何影響中國人的健身觀念和生活方式。 閱讀的時代: 報紙、雜誌、小說的廣泛傳播,標誌著近代中國進入瞭一個閱讀的時代。作者分析瞭不同類型讀物的受眾、內容,以及它們在傳播新思想、塑造公眾輿論方麵的作用。 節慶、廟會與民俗的延續: 盡管麵臨現代化衝擊,傳統的節慶、廟會等民俗活動依然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認同。作者對這些活動的描繪,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社會的韌性。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人間草木:近代中國生活史研究》以其細緻入微的筆觸,勾勒齣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生動圖景。它告訴我們,曆史並非隻是帝王將相的功業,也包括瞭普通人的悲歡離閤、柴米油鹽。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 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 跳齣宏大敘事的框架,從微觀的生活細節中窺探曆史的真實肌理,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重拾被遺忘的細節: 那些曾經構成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如今或許已經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本書的梳理,讓它們重現光彩。 反思當下與自身: 通過對過去的審視,我們更能理解當下社會生活的形成原因,也更能審視自身在曆史進程中的位置。 體會曆史的溫度: 本書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它讓冰冷的史料變得鮮活,讓讀者在閱讀中産生共鳴,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內容翔實、視角新穎、引人入勝的近代中國生活史研究力作,適閤對中國近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近代中國的維度,讓讀者在品味曆史的同時,也品味人生的百味。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讀的這本《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軌跡》,實在是太硬核瞭!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想深入瞭解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但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這本書就不一樣瞭,它以非常紮實的史料為基礎,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等各個層麵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分析。作者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檔案資料,論證嚴謹,觀點清晰。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問題時,能夠跳齣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和復雜性。比如,在講到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時,它既分析瞭外力衝擊帶來的機遇,也探討瞭國內製度的束縛和阻礙。在討論思想解放時,它不僅僅聚焦於精英階層的思想碰撞,也關注瞭普通民眾的觀念變遷。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謹的學術探險,需要集中精力,但每次讀懂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智識上的極大滿足。它讓我對近代中國的曆史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也為我認識當下中國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視角。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套《宋詞的韆古絕唱》,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一直覺得宋詞離我有點遙遠,古風古韻,總覺得難以親近,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用極其生動和現代化的語言,重新解讀瞭那些流傳韆古的詞作。他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考據和解讀,而是從情感、意境、甚至是詞人的生活細節入手,一點點剝開詞作背後的故事和情感。讀到蘇軾的豪放,不是僅僅背誦“大江東去”,而是體會他胸中的丘壑,他對人生起伏的豁達;讀到李清 आढळ贛江的水,不是隻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是感受到她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和無盡的委屈。書中對詞牌的演變、詞風的流派也有清晰的梳理,讓我對宋詞的發展脈絡有瞭整體的把握。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詞人創作背景的八卦和趣事,比如晏殊的“富貴閑愁”是怎麼來的,秦觀的“情不自禁”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這些細節讓冰冷的文字變得有血有肉,也讓我看到瞭詞人作為“人”的真實一麵。讀完這本書,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宋代的風雅盛宴,那些優美的詞句在我腦海中迴響,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我偶然間翻到一本《世界藝術史:從史前到當代》,簡直是打開瞭新視界!我一直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世界藝術史的瞭解非常有限,零散且不成體係。這本書真的太棒瞭!它以極大的廣度和深度,將從史前洞穴壁畫到當代裝置藝術的整個藝術發展曆程展現在我麵前。作者的敘述非常流暢,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作品和藝術傢,而是將藝術放在其産生的社會、文化、宗教、哲學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齣現那樣的藝術風格,以及這些藝術作品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和人類情感的。書中對不同文明、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的比較也非常精彩,比如古希臘雕塑的理性之美與古埃及藝術的神秘莊嚴,文藝復興的輝煌與巴洛剋藝術的張力,都通過精煉的文字和高清的圖片得到瞭生動的展現。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一些抽象藝術時,能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其創作理念和藝術價值,不再讓那些“看不懂”的藝術作品成為令人望而卻步的門檻。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遊,帶領我遊覽瞭人類文明的藝術寶庫,讓我對美的感知有瞭更廣闊的維度。

評分

剛讀完那套《民國文人風骨錄》,真是意猶未盡。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它選取瞭民國時期一批極具代錶性的文人,不是簡單地羅列他們的生平事跡,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思想的形成、性格的養成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持。比如,魯迅先生的峻厲與溫情,林徽因的纔情與堅韌,瀋從文的質樸與浪漫,都通過細膩的筆觸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的挖掘,那些細枝末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展現人物的真實麵貌。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這些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的睏惑與選擇。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非常吸引人,語言流暢,情感充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讓我對民國那個特殊的年代有瞭更深切的理解,也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和知識分子的命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反思,在時代變遷中,我們如何纔能保持獨立的思考,堅守內心的原則,這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來得更有力量。

評分

近期讀瞭這本《城市規劃的邏輯與藝術》,讓我對我們生活的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城市就像一個巨大的有機體,但具體是怎麼運作、怎麼規劃的,之前是一無所知的。這本書真的把城市規劃這個聽起來有點枯燥的學科,講得非常生動有趣。作者從曆史的維度齣發,梳理瞭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城市發展模式,比如古羅馬的 Grid Plan,中世紀歐洲的有機生長,以及近代以來的理性規劃。然後,它深入探討瞭現代城市規劃中的各種核心要素,包括交通係統、綠地空間、公共設施、住宅布局等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是講“怎麼做”,更講“為什麼這麼做”,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影響。例如,關於“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這本書就詳細分析瞭其可能導緻的交通擁堵、資源浪費以及社區割裂等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思路。它還強調瞭城市規劃中的“藝術”層麵,比如如何通過設計營造獨特的城市風貌,如何創造宜人的公共空間,如何讓城市充滿人情味。讀完這本書,我走在街上,會不由自主地去觀察城市的肌理,去思考那些建築、道路、公園的設計背後隱藏的意圖,感覺自己對這座城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連接。

評分

物流快,你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評分

真的很不錯,物流快,值得購買

評分

鬍蘭成的散文據說不錯,買來讀一下

評分

我對鬍蘭成這個人。要好好吸收

評分

東西不錯,發貨很快,包裝什麼的都完好,很滿意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書。不過還沒看

評分

很不錯,送貨速度很快。值得

評分

以前一直以為民國時代的散文隨筆當推林語堂、梁實鞦這些人,今天看來還要在加上一個鬍蘭成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