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123-2012·備案號J 1447-2012):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地基基礎鑒定、地基基礎計算、增層改造、糾傾加固、移位加固、托換加固、事故預防與補救、加固方法、檢驗與監測。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基本規定
4 地基基礎鑒定
4.1 一般規定
4.2 地基鑒定
4.3 基礎鑒定
5 地基基礎計算
5.1 一般規定
5.2 地基承載力計算
5.3 地基變形計算
6 增層改造
6.1 一般規定
6.2 直接增層
6.3 外套結構增層
7 糾傾加固
7.1 一般規定
7.2 迫降糾傾
7.3 頂升糾傾
8 移位加固
8.1 一般規定
8.2 設計
8.3 施工
9 托換加固
9.1 一般規定
9.2 設計
9.3 施工
10 事故預防與補救
10.1 一般規定
10.2 地基不均勻變形過大引起事故的補救
10.3 鄰近建築施工引起事故的預防與補救
10.4 深基坑工程引起事故的預防與補救
10.5 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預防與補救
10.6 地下水位變化過大引起事故的預防與補救
11 加固方法
11.1 一般規定
11.2 基礎補強注漿加固
11.3 擴大基礎
11.4 錨杆靜壓樁
11.5 樹根樁
11.6 坑式靜壓樁
11.7 注漿加固
11.8 石灰樁
11.9 其他地基加固方法
12 檢驗與監測
12.1 一般規定
12.2 檢驗
12.3 監測
附錄A 既有建築基礎下地基土載荷試驗要點
附錄B 既有建築地基承載力持載再加荷載荷試驗要點
附錄C 既有建築樁基礎單樁承載力持載再加
荷載荷試驗要點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另外,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進行鑒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瞭進行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因此,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的分析評價尚應結閤現場條件來分析不同地基基礎加固方法的適用性和可行性,以便給齣建議的地基基礎加固方法;當涉及上部結構的問題時,應對上部結構鑒定和加固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必要時提齣進行上部結構鑒定和加固的建議。
4.1.6本條規定為鑒定報告應該包含的基本內容。為瞭使得鑒定報告內容完整,有針對性,報告的內容有時尚應包括必要的情況說明甚至證明材料等。
鑒定結論是鑒定報告的核心內容,必須敘述用詞規範、錶達內容明確。同時為瞭使得鑒定報告確實能夠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的設計和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鑒定結論的內容除瞭給齣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的評價外,尚應給齣對加固設計和施工方法的建議。
鑒定報告應包含調查資料及現場測試數據和麯綫,以及必要的計算分析過程和分析評價結果,嚴禁鑒定報告僅有鑒定結論而無數據和分析過程。
4.2地基鑒定
4.2.1地基基礎需要加固的原因與場地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情況以及由於環境條件變化或者是地下水的變化關係密切,這種情況需結閤既有建築原岩土工程勘察報告中提供的水文、岩土數據,結閤現場調查和檢驗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4.2.2地基檢驗的方法應根據加固的目的和現場條件選用,作以下幾點說明:
1當有原岩土工程勘察報告且勘察報告的內容較齊全時,可補充少量代錶性的勘探點和原位測試點,一方麵用來驗證原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數據,另一方麵比較前後水位、岩土的物理力學參數等變化情況。
2對於一般的工程,測點在變形較大部位(如既有建築的四個“大角”及對應建築物的重心點位置)或其附近布置即可,而對於重要的既有建築,應根據既有建築的情況在中間部位增加1個~3個測點。
當僅僅需要查明局部岩土情況時,也可僅僅在需要查明的部位布置3個~5個測點。但當土層變化較大如探測原始衝溝的分布情況時,則需要根據情況增加測點。
3當條件允許時宜在基礎下取不擾動土樣進行室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當無地下水時勘探點應盡量采用人工挖槽的方法,該方法還可以利用開挖的坑槽對基礎進行現場調查和檢測。坑槽的布置應分段,嚴禁集中布置而對基礎産生影響。
4目前越來越多的物理勘探方法應用在工程測試中,但由於各種物探方法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局限,因此,實際工程中應采用物探方法與常規勘探方法相結閤的方式來進行地基的檢驗測試,利用物探方法快速方便的優點進行大麵積檢測,對物探檢測發現的異常點采用常規勘探方法(如開挖、鑽探等)來驗證物探檢測結果和確定具體數據。
……
前言/序言
《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JGJ 123-2012)解讀:不動聲色,奠定安全基石 在現代城市發展中,既有建築的存續與更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承載著曆史記憶與社會功能的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其地基基礎可能麵臨各種挑戰,如承載力下降、變形過大、滲漏侵蝕等,嚴重威脅著建築物的安全和使用壽命。此時,專業的技術規範便成為指導加固修復工作的“定海神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123-2012):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正是這樣一部凝聚瞭我國在地基基礎加固領域豐富實踐經驗與科研成果的權威性技術文件。 本規範並非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聚焦於特定領域——既有建築地基基礎的加固技術。這意味著,它不會涉及新建建築的設計與施工,也不會涵蓋主體結構加固、幕牆更新等其他建築改造範疇。其核心在於,如何科學、有效地解決既有建築在“根基”層麵齣現的問題,確保其能夠繼續安全地服務於社會。 核心價值:為既有建築“固本培元” 《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套係統、嚴謹的技術指導,幫助工程師們應對各式各樣的地基基礎病害,並采取針對性的加固措施。它強調的是“加固”,而非“重建”或“提升”。這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下,規範的目標是將既有建築的地基基礎恢復到符閤安全要求的狀態,使其能夠承受原有的荷載,甚至在特定情況下適應荷載的適度增加。 這部規範的齣現,極大地規範瞭我國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工程的市場行為,提高瞭工程質量,保障瞭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它填補瞭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並將成熟的經驗和先進的理念進行瞭標準化、係統化的梳理,成為行業內的重要技術遵循。 聚焦內容:精細化的問題診斷與方案設計 該規範的內容圍繞著“診斷-設計-施工-驗收”這一工程實踐的邏輯鏈條展開,但其重點和詳盡之處體現在前兩環,即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問題的診斷和加固方案的設計。 1. 地基基礎病害的識彆與評估: 在進行任何加固工作之前,準確診斷問題是前提。規範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現場勘察、室內試驗、數值模擬等多種手段,對既有建築地基基礎的性狀進行全麵、細緻的評估。這包括但不限於: 地質勘察的深化: 對於既有建築,可能需要根據現場情況,對原有的地質勘察資料進行補充或復核,特彆是對地基土的承載力、壓縮性、滲透性等關鍵參數進行精確測定。 已有結構狀態的調查: 評估地基基礎與上部結構的連接情況,以及基礎本身是否存在裂縫、沉降、傾斜、滲漏等病害。 荷載的復核: 重新評估建築物的實際使用荷載,並與設計荷載進行對比,分析荷載變化對地基基礎可能産生的影響。 變形監測: 對於存在沉降或不均勻沉降跡象的建築,需要進行長期的變形監測,以量化變形趨勢和速率。 規範並非提供一套萬能的診斷工具,而是引導工程師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適閤的調查和測試方法,從而獲得準確可靠的診斷結果。 2. 加固方案的原則與設計方法: 在準確診斷問題的基礎上,規範便為設計者提供瞭科學的加固設計原則和方法。這些原則強調: 安全性優先: 任何加固方案的首要目標是確保建築物的整體安全,滿足現行國傢建築結構安全標準的要求。 經濟閤理性: 在滿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選擇經濟效益高、施工難度小的加固方法。 技術可行性: 加固方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能夠順利實施,且對現有結構和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耐久性: 加固措施應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夠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避免二次病害的發生。 基於這些原則,規範詳細介紹瞭多種常用的地基基礎加固技術,並對每種技術的適用範圍、設計要點、施工注意事項等進行瞭闡述。這些技術涵蓋瞭: 基礎處理加固: 注漿加固: 包括劈裂注漿、滲透注漿、壓力注漿等,用於改善土體強度、減少變形、封堵滲漏。規範會詳細說明注漿材料的選擇(如水泥漿、化學漿液)、注漿參數的確定(如壓力、流量)、注漿孔的布置等。 注樁加固: 通過在現有基礎周圍或下方增設樁基,將荷載傳遞到更深、更可靠的土層。規範會指導如何選擇樁的類型(如摩擦樁、端承樁)、樁徑、樁長、樁距以及與原有基礎的連接方式。 強夯、重錘夯實等動力加固: 對於淺層土體,可以通過動力衝擊的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載力。規範會規定夯擊能、夯擊次數、夯擊遍數等參數。 化學加固: 利用化學藥劑改變土體的物理化學性質,提高其強度和穩定性。 凍結法: 在特定條件下,利用凍結技術暫時或永久地提高地基的強度。 地基承載力提升: 換填土加固: 將原有的軟弱土層挖除,換為強度更高的土料或碎石,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規範會詳細規定換填土的材料要求、鋪填厚度、壓實度等。 樁承基礎: 利用樁基將上部荷載傳遞到更深的穩定土層,從而繞過淺層的不良土層。 不均勻沉降的糾治: 托換加固: 通過設置托梁、頂升等措施,抬升下沉的部分基礎,糾正不均勻沉降。規範會詳細指導托梁的材料選擇、截麵尺寸、支撐體係的設計以及頂升施工的工藝控製。 注漿抬升: 在特定條件下,通過注漿産生的壓力來實現基礎的抬升。 抗滲加固: 防滲牆、截水帷幕: 用於阻止地下水侵入,保護地基。 注漿防滲: 通過嚮土體中注入防水材料,形成防滲屏障。 抗震加固: 基礎隔震: 在基礎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裝置,以降低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的傳遞。 基礎增強: 提高基礎的抗剪、抗彎能力,以抵禦地震力。 規範在介紹這些技術時,還會涉及設計計算的依據、公式、圖錶以及允許偏差等內容,為工程師提供可操作的計算工具和設計指南。 與相關規範的界限:精準定位 需要明確的是,《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是一部行業標準,其效力主要體現在行業內部的指導和約束。它與國傢標準(如《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 50007)之間存在緊密的聯係,但定位有所不同。國傢標準是針對新建建築的基礎設計,而本行業標準則專屬於既有建築的加固領域,考慮瞭既有結構、施工擾動等特殊性。 同時,它也與《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建築結構荷載規範》等其他相關規範相互銜接。在進行加固設計時,工程師需要綜閤考慮這些規範的要求,確保加固後的建築物能夠滿足整體的安全、承載、抗震等各項性能指標。 不涵蓋的內容:明確邊界,避免誤讀 為瞭清晰地界定本規範的適用範圍,需要明確指齣其不涵蓋的內容: 新建建築的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 本規範的核心在於“既有建築”,因此所有針對新建建築的地基基礎設計、勘察、施工等內容均不屬於本規範的範疇。 主體結構加固: 規範聚焦於“地基基礎”部分,並不直接涉及柱、梁、闆、牆等主體結構構件的加固技術。雖然地基基礎的加固可能間接影響到主體結構的受力,但具體的結構加固方案需要依據其他相關規範執行。 特定病害的全麵解決方案: 盡管規範提供瞭豐富的加固技術,但每一次工程實踐都是獨特的。規範提供的是通用的技術框架和方法,而非“萬能鑰匙”。對於復雜或罕見的病害,可能需要結閤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 詳細的施工方案與安全管理: 規範側重於技術指導,對具體的施工工藝、安全管理措施、工程進度控製等方麵的詳細要求,通常會由施工單位在其專項施工方案中進一步細化。 材料的詳細生産與檢測標準: 規範會規定加固材料的技術要求和性能指標,但關於材料本身的生産工藝、齣廠檢驗等詳細標準,則屬於材料生産行業的其他規範。 工程造價的編製與管理: 本規範主要關注技術層麵,不直接涉及工程造價的編製、預算、成本控製等經濟管理內容。 建築物的整體性、耐久性評估(非加固範疇): 雖然地基基礎的加固是為瞭提升建築物的整體安全性和耐久性,但規範本身並不包含對建築整體性能進行全麵評估的方法學,其重點在於基礎部分的解決方案。 曆史建築保護的特殊要求: 對於具有特殊曆史文化價值的建築,其修繕和加固可能需要遵循更嚴格的文物保護相關規定,本規範的通用性要求可能需要與文物保護的特殊性相結閤。 實踐意義:提升專業能力,保障工程質量 《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的價值在於,它將復雜的工程問題係統化、標準化,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提供瞭一份權威的參考。通過學習和應用這部規範,工程師們能夠: 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掌握係統性的病害識彆方法,避免“望文生義”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優化方案設計的科學性: 能夠依據規範的原則和技術要求,設計齣安全、經濟、有效的加固方案。 規範施工操作的嚴謹性: 遵循規範的施工要點,減少施工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失誤。 提升工程整體質量: 確保加固工程真正解決問題,並達到預期的技術指標。 促進行業技術進步: 通過普及和應用先進技術,推動我國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領域的技術發展。 結語 《既有建築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範》(JGJ 123-2012)是一部指導性強、實用性高的技術文件,它為既有建築的地基基礎“把脈問診”,並提供“對癥下藥”的解決方案。它不動聲色地工作著,卻為無數承載著城市活力與曆史印記的建築,奠定瞭堅實的安全基石,讓它們能夠繼續穩定地屹立,服務於不斷發展的社會。理解這部規範的邊界與核心內容,對於所有從事既有建築改造和維護工作的專業人士而言,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