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要感谢王宇信先生的不懈努力,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许多对出版本书有过帮助的学术界、博物界人士。就当今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和出版界而言,只要能够认认真真或少计功利地去做,相信今人和后人一定会看到,并且铭记和感恩的——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今天除了还有些文化和历史的遗产之外,其他方面早已荡然无存!
评分 评分 评分两宋时期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经学,并想以此恢复古礼制而利于巩固政权。所以,两宋形成了皇室和文人士大夫均热衷于礼乐古物的收藏、鉴赏和著录的学术氛围。再加之出土或发现了大量古器物,也使得对古器物学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学问。它对清代以降的考据学、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等均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近人罗振玉、王国维、容庚等前辈对此皆有过论述。容庚先生在1933年的《宋代吉金书籍述评》专文中,曾经提出应该对宋代笔记中有关古器物方面的史料进行整理,设想能够编撰一部《宋代考古丛谈》的史料汇编集。但七十余年来却未有此类著作问世。
评分中国的多数学者将金石学从萌芽到衰落分为四个时期,即春秋末叶到隋唐五代的金石学萌芽期,宋代的金石学肇创演进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期,清末到1959年前的近代考古学期。根据相关文献综合考察,元明时期应为金石学的中衰期。
评分好。。。
评分本书编撰体例是:将有关史料分类为铜器、陶、泉币、玺印、玉、竹木、石刻、墓葬和遗址、仿制、杂项十大部分。但对已有专著的著作,比如《东观余论》、《金石录》等有关内容不予收录,或是仅存条目。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篇章,以“某处重见”或“详见某处”注明。如原有标题则沿用,如原无标题则自拟,并用【】和〖〗来区分。在有些条目下,作者还加注“按”语,对其中错谬予以考辨,以及采用现代考古学的最新学术成果予以简要说明。本书的“古器物”是以宋人的标准为定,即以汉晋作为分界,而晋以后只选择重要的或有特殊意义的选择性地收录。全书十八万字。
评分在本书所列的总篇目下有些还细分子目录。比如《石刻》下又分为:(一)碑刻;(二)《石鼓》;(三)《诅楚文》;(四)《石经》;(五)《杂》。在《铜篇》下又分为:(一)《总论》;(二)《器类》;(三)《收藏》;(四)《著录》;(五)《考史》。这对读者检阅有关资料时就非常便利。当然,《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