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的尽头,归零;逆转人生,重新上路!
停止比较,学习放弃;做对的事,发现一个对生命有热情的自己。
“我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 “
《在天涯的尽头,归零》是哈佛硕士褚士莹放弃跨国大企业专业经理人的高薪 ,投身缅甸做有机农场的unlearning的故事。
10年前,他30岁,已是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台湾知名的畅销旅行作家,因为童年做农夫的梦想,他选择了”归零“,辞职一脚踏进国际NGO组织,到缅甸北部山区,筹设、管理一座1000多亩的有机农场。在接触土地、投身农事与公益之后,才终于成为自己所喜欢、对生命有热情的那个人。
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褚士莹真诚的作品,2013年4月首度感动上市!
他,哈佛大学硕士,曾经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已出版40多本书的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他不得不走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菁英道路。
30岁那年,他辞去了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的高管职位,一脚踏进一直向往的国际NGO领域,筹设、管理位于缅甸北部山区面积约1000亩的有机农场,并藉此得以实现内心对自然、农事的回归。
但,这一步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他发现在农业中,重视人竟然比技术更重要!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都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然后知道如何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借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的事。
更糟的是,他发现过往学习的知识,不但不是助力,甚至成为阻挡他看清前方道路的阻力,于是他开始Unlearning──抛弃所学知识与旧有习惯,以成为一个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人为目标,停止跟其他人的竞争与比较,让自己透过从事NGO的工作,重新回到当一个农夫的梦想道路上……在缅甸的有机农场,他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在接触土地、投身农事与公益之后,才终于成为自己所喜欢、对生命有热情的那个人。
推荐序
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梦田之旅
李伟文
看着褚士莹这本新书,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词的这首《梦田》,的确,人人心中都有一亩梦田,只要到一定年纪,这个童年栽下的种子,就会不断前来呼唤。
知道褚士莹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读完医学院在马祖南竿岛服役时,台湾才解除戒严,在那段时间前后也才开放一般民众以观光旅游的名义出境。退伍后在医学院繁忙的工作之余,看到褚士莹写的小说,也陆续看到他在二十来岁时,靠着打工攒钱,就旅行了近百个国家的神奇经历,实在是非常羡慕也有点嫉妒这个年轻人。
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看着他的书,也间或看到报章媒体对于他的报道,知道他虽然曾经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却决定从三十岁起全职投入非营利组织工作,利用他的企管专业,协助公益团体的发展;也知道他虽然仍然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但是却是推动公益旅行这种新的旅行模式,直到近年赫然发现他居然在对台湾而言相当陌生的国度,经营一个从公益出发的有机农场。一个最专业最有国际观的企管人才,怎么转变成植根于泥土的农夫?在纳闷之余,这本书在他娓娓道来中,总算解答了我的疑惑,也从他诚实的反省中,引起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因为他的困惑与努力,也正是我这二十多年在台湾投入公益团体的收获与体会。
很佩服褚士莹在非常年轻时就很自觉地成为一位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知道在献身于公益团体之前,要先有非常专业的学识与经营管理经验,同时要先确保自己在财务上无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是,他了解到,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学习放弃”,“学会归零”,抛掉过去所学的知识,抛弃旧习惯,反而是形成有意义的改变的最重要关键,诚如士莹所说的,只有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愿意放弃所学所知,才可以“刚刚好”给了别人最需要的东西。
许多从事公益活动或从事社会改革的热血青年,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与真理,因此会以强烈的态度指正别人,却忘掉了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承诺的行动与付出的过程中,才会发展出改变自己的力量。这种改变不可能来自别人的强迫或威胁,也不可能来自别人的教导或训示,因此透过尊重与包容,温柔地倾听别人的内心,从别人的感受出发,留有空间来等待,才能让他们从点点滴滴的行动中累积出改变的力量。从士莹描述他在缅甸弄曼有机农场长达七、八年的努力,我们真实看到这种温柔革命的力量。
不过,还是颇羡慕士莹他可以真正回应与实现童年的梦想,也想起这些年正在兴起的“半农半X”的新生活观,也就是一个人花一半的时间做农夫,种自己吃的菜,另一半时间找到自己的生命职志,贡献社会。褚士莹的生命之旅也让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
旅行是许多人一辈子始终萦绕心头的向往,但是正如士莹提醒的,旅行并不是美好人生的代名词,旅行只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而已,透过旅行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决定怎么为自己的人生踏出第二步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旅行不只是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的活动,更是一个人寻找自己内在心灵的过程。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安静地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这也许是许多朋友参加完士莹推动的公益旅行之后,回到台湾做出决定改变自己人生轨道的原因吧?
或许,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寻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视野看世界。
作者序
发现美丽新世界
一九八六年,一个法国的探险家“发现”了菲律宾中部Occidental Mindoro 西岸的Pandan 岛,从此,这里就变成了潜水爱好者的天堂,到现在,岛上供应的还是法国菜。如果在地图上,看这个Pandan 岛的位置,就会发现这个岛屿距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多么近,既然菲律宾是一个人口如此稠密的地方,怎么可能在现代,还有欧洲探险家像十四世纪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那样,宣称自己“发现”全新的岛屿呢?很显然的,这个所谓的“发现”,不是对菲律宾而言,而是这个不知名的法国探险家本人,或是对东方充满无知的西方世界。
我时时用这个故事提醒自己:我对旅行的热情,不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世界一直都在那里,无知的只是我自己而已;但是透过旅行,我却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因为我要放弃所学所知,抱着白纸般的心,让自己被世界涂抹作画,我要透过Unlearning ,重新认识地球跟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说旅行让我认识世界,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则让我跳脱大众眼中菁英分子的角色,正视内心对自然、农事回归的想望。我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我不得不走向成为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知识分子的道路。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成为权威的时代,我却从古老的农业中,深刻认识到人远远比技术更重要的道理。
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好知道要怎么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藉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我的事。更糟的是,我开始发现过往学习的知识,甚至成为我看清前方道路的阻碍,于是我开始Unlearning的探险旅程-抛弃所学知识跟旧的习惯,以成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人为目标,停止跟其他人的竞争与比较,回到人生的原点,让自己透过从事NGO 的工作,重新回到当农夫的梦想道路上。
透过自省,在旧世界中出发去找寻新世界,是许多现代人共同的愿望。英国著名的“Moneyless Man” 马克·波尔(Mark Boyle) 原本是主修经济学的生意人,但是在二八年开始,他选择在不使用金钱的情况下,生活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他的书The Moneyless Man 在英国的盈余也都将用于他所创始的“自由经济社区”。这个所谓的自由经济社区,其实只是经济理论中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供应商”。比如当一个背包客透过沙发客(CouchSurfing )的网站,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寻找免费借住一宿的地方时,你可以决定让他待在你家的沙发上。你帮助过的人,也许不会直接回报你,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也会找到愿意帮助你的人。这个生态系统是基于付出与回报的有机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成为WWOOF(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的一员,任何一个会员都可以到世界各地加入WWOOF 的会员组织,在有机农场一周服务二十到三十个小时,来交换免费的食宿,同时还可以因此学到很多原本需要付费才能得到的专业技能。类似这样的成功模式,已经有很多,这些都不是什么复杂的理论,毕竟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答案都已摊在我们眼前,我们只需要抛下标准答案,具备享受“恐惧”的能力,就会发现全新的美丽世界。
在缅甸农场将近十年,让我意识到,就像马克·波尔决定从经济系毕业的生意人,“发现”现代人原来也可以过终年不用金钱的生活,就是抛下正确答案,开始享受恐惧的美好发现,而我的故事,也只是另一个有关Unlearning 的故事,叙述我如何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在天涯的尽头,归零》的书,虽然我不是那种会把书一口气读完的人,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屏息凝视的类型,而是更像是一场缓慢的、细腻的内心探索。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柔,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希望,也有自己的执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归零”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简单的放弃,而是一种洗尽铅华、重新出发的勇气。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后,会停下来思考,回味书中那些触动人心的句子。有的时候,我会觉得书中的某些情节和我的经历有些相似,让我感到被理解,被慰藉。书中的风景描写也十分优美,虽然我并没有亲身去过天涯,但通过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里的风、那里的光,以及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评分《在天涯的尽头,归零》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慢热型”读者,起初并没有立刻被它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沉浸其中。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它的力量在于它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失落”和“重拾”的描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经历一些不被理解的痛苦,感到自己被世界抛弃。而这本书,恰恰描绘了在这样的境地里,如何慢慢地找回内心的力量,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作者的文字非常富有画面感,我能想象到书中的场景,感受到人物的情绪。特别是“归零”这个主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点点地渗透到读者的意识里。它让我明白,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学会接受低谷,并在其中找到重新出发的契机,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失败”的意义,让我觉得,即使跌倒了,也可以再次站起来,而且会更坚强。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在天涯的尽头,归零》,听起来就有一种遥远而深刻的意境。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果然名副其实。这本书并没有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困惑。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观察力,她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极其微小但却意味深长的细节。那些人物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放下”的描写,它不是一种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一种对内心自由的追求。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执念而痛苦不堪,但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归零”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意识到,有时候,放下不代表失去,而是为了迎接更好的开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评分当我翻开《在天涯的尽头,归零》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我只是想找点东西来打发时间。然而,令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哲理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在人生低谷中的挣扎与成长。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孤独”与“陪伴”的探讨,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一个人承受着一切,但其实,总会有人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力量。而“归零”这个概念,作者赋予了它一种积极的解读,它不是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是洗涤灵魂、重新出发的勇气。我常常在读完某个章节后,会陷入沉思,思考书中传递的价值观。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而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拥抱变化,勇敢地面对未知。它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迷茫,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写在我心坎上!我是一个特别容易感到迷茫和焦虑的人,每天被各种事情裹挟着,有时候会觉得喘不过气来。读《在天涯的尽头,归零》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找到了一个避风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抚平我内心的躁动。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身上那种平静而坚韧的力量,却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尤其是“归零”这个概念,我以前一直觉得它是一种失败,一种结束,但书里把它解读成了一种重生,一种放下过去,轻装上阵的勇气。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太执着于过去,太害怕失去,以至于不敢迈出新的一步?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这一点。我喜欢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那种若有所思、欲说还休的感觉,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旅途,有时候停下来,整理一下心情,重新出发,也是一种智慧。
评分现在这个还没看,主要是为了凑单
评分一个人的信仰是他最好的支撑~ 我一直做对的事情,虽然不见得会有好的结果,就像我之前一直去考奖学金那样,但是如果我的两个孩子,从小看着我做对的事情, 等我走了以后,他们也会继续做对的事情,他们的孩子也会继续做对的事情,对的事情只要一直做下去,未来总有一天,会有对的结果。回头看自己重新起步,学习过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地着满足他人期待的生活,这中间经过了很多的学习,但有是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放弃。 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中最潇洒的决定就是停止跟别人比较全心全意地做自己。 归零,就是放下之前所有的负担,重新出发。没有负担的出发,将会走得更远。
评分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要在自己的灵魂里寻找。这是这本书的关键所在,至少这是我的阅读所得。归零,抛掉原有的,包括传统的社会价值排序、别人的期待,甚至以往的经验,重新在灵魂里寻找要走的方向。
评分有些人又以评论胜出,私以为鲁迅就是。他的杂文比小说好,刀锋凌厉,气势十足,又多产。韩寒也是,眼睛亮,戾气重,快意恩仇,这种性格,自是杂文最便利。又比如西班牙的蒙特罗,她的《女性小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文字紧凑,观点犀利,非常有个人视角,但是她的小说《地域中心》,实在是不忍卒读。桑塔格也是,学术一流,小说平平。这可能和性格有关。写评论的人,好解析,寻根溯源;写小说,更需要还原事件本身和编故事。一个是缜密深究的洞察力,一个是寻求趣味的娱乐性。
评分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成为权威的时代,他发现在农业中,重视人竟然比技术更重要!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都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然后知道如何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借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的事。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作者传递了一种相异于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评分褚士莹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在天涯的尽头,归零,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他,哈佛大学硕士,曾经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已40多本书的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他不得不走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菁英道路。30岁那年,他辞去了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的高管职位,一脚踏进一直向往的国际领域,筹设、管理位于缅甸北部山区面积约1000亩的有机农场,并藉此得以实现内心对自然、农事的回归。但,这一步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每个人都想当专家、成为权威的时代,他发现在农业中,重视人竟然比技术更重要!一个完全不懂农事的城市人,要怎么用农业,去感动语言、文化都完全不同的农人心理学中倾听的技巧,要怎么用在倾听大自然,然后知道如何帮助土地发挥力量一旦有了一点成果以后,又要如何借着公益旅行,去感动原本不在乎的人这些都是学校没有教的事。更糟的是,他发现过往学习的知识,不但不是助力,甚至成为阻挡他看清前方道路的阻力,于是他开始──抛弃所学知识与旧有习惯,以成为一个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人为目标,停止跟其他人的竞争与比较,让自己透过从事的工作,重新回到当一个农夫的梦想道路上在缅甸的有机农场,他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在接触土地、投身农事与公益之后,才终于成为自己所喜欢、对生命有热情的那个人。书的内容直得一读在天涯的尽头,归零逆转人生,重新上路!停止比较,学习放弃做对的事,发现一个对生命有热情的自己。我终于像学会后空翻那样,做了一个人生很棒的逆转!在天涯的尽头,归零是哈佛硕士褚士莹放弃跨国大企业专业经理人的高薪,投身缅甸做有机农场的的故事。10年前,他30岁,已是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台湾知名的畅销旅行作家,因为童年做农夫的梦想,他选择了归零,辞职一脚踏进国际组织,到缅甸北部山区,筹设、管理一座1000多亩的有机农场。在接触土地、投身农事与公益之后,才终于成为自己所喜欢、对生命有热情的那个人。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褚士莹最真诚的作品,2013年4月首度感动上市!,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他,哈佛大学硕士,曾经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已40多本书的台湾畅销旅行作家,能说十几种外语的语言天才,从小的梦想是当农夫,可是台湾对教育的重视,却让他不得不走向成为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没有热情的菁英道路。30岁那年,他辞去了在跨国大企业当专业经理人的高
评分归零,这是对生命本质既诗意又直白的用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在走向天涯的尽头,厉害的是,作者一边行走一边体验生命的深度,并拿来与大家分享,鼓励你我一起去公益旅游,一起去发现重新发现自我,挖掘生命深度。——全国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 陈统奎
评分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要在自己的灵魂里寻找。这是这本书的关键所在,至少这是我的阅读所得。归零,抛掉原有的,包括传统的社会价值排序、别人的期待,甚至以往的经验,重新在灵魂里寻找要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