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經學教科書》有兩大優點:一是作者沒有或較少學派的偏見。劉師培齣身於古文經學世傢,儀徵劉氏幾代人研究《左傳》名聲很高;但時代不同,劉師培學過西學,接受瞭現代學術的洗禮,成見比較少,而具開放的態度。劉書的另一優點是特彆簡明,每一課隻有四五百字,卻能把重要的內容、主要的意思說清楚。在這部未完成的教科書裏最具分量的部分,在於疏解“易經”的篇章。作者不但會通漢懦之象數、宋儒之義理和清代易學重鎮焦循之說,更能以那個年代極罕見的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的眼光來看待玄之又玄的易學,真不負“開風氣”之名。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劉師培的經學史研究很少門戶之見。作為近代古文經學大師,劉師培當然是站在古文經學的角度研究經學史的,然而他叉不以古文經學的觀點自限,而是認為『大約古今說經之書,每書皆有可取處,要在以已意為摺衷耳』,顯示瞭較為開放的心態。
——陳居淵
寫作這本教科書的劉師培,與其說是作為經古文學的傳人,不如說是為經學『去魅』的先鋒。在其筆下,經典的形成,孔予的作為,曆代傳經的麯摺,學者的分殊,都隻是普通的曆史現象,而不再構成任何神秘的精神依歸。
——章可
將皮、劉兩傢書(皮锡瑞的《經學曆史》、劉師培《經學教科書》)加以對比閱讀,或者對於瞭解經學史有些方便。
——周予同
目錄
序例
上編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鞦》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鞦》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鞦》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鞦》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下編
後記
精彩書摘
西漢之初,傳《論語》者有三傢。魯人所傳者為《魯論》,即今所行篇目是也。龔奮、夏侯建、夏侯勝、韋賢、蕭望之並傳之。齊人所傳者為《齊論》,彆有《問王》《知道》二篇章句,頗多於《魯論》。王吉、宋畸、貢禹、五鹿充宗、庸譚並傳之,惟王陽以之名傢。《古論語》齣孔壁中,有兩《子張》篇,篇次不與《齊》《魯》同。孔安國為之傳,馬融為之注。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王吉等受《齊論》,刪《問王》《知道》二篇,而所作章句最盛行。至後漢時,包鹹、周氏並為章句,列於學官。鄭玄亦授《魯論》,復參考《齊論》《古論》為之作注。本《漢書,儒林傳》《藝文誌》《後漢書·儒林傳》《經典釋文·敘錄》及《漢學師承記》。而何休亦注《論語》,多用《齊論》之說。戴望《論語注序》。此漢代《論語》傳授之大略也。
《孟子》當文帝時,曾立博士之官。後廢。注《孟子》者,始自揚雄。後漢之時,程曾、高誘、劉熙俱注《孟子》,惟趙岐作《孟子章句》並作《題詞》,至今仍存。用《經典釋文·敘錄》及焦循《孟子正義·趙岐序》疏中。然未嘗尊《孟子》為一經也。趙岐等注《孟子》,猶嚴君平注《老子》,高誘注《淮南子》耳。
……
前言/序言
經學教科書:溯源、流變與現代迴響 本書旨在梳理中國傳統經學思想的源遠流長,深入剖析其曆史演變脈絡,並探究其在現代社會語境下的價值與意義。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刻的經學圖景,助其理解中華文化之根基,洞察傳統智慧之光輝。 第一編:經學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本編追溯經學思想的濫觴,從先秦諸子百傢對“經”的初步理解談起。我們將重點考察孔子及其弟子的貢獻,闡釋《詩》、《書》、《禮》、《易》、《春鞦》等經典何以成為後世尊崇的“經”,以及“六經”在早期儒傢思想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經”的早期概念: 探究“經”字在先秦時期的多重含義,包括“常道”、“典籍”、“準繩”等,並分析其如何逐漸與特定的重要文獻相聯係。 孔子及其“述而不作”: 詳細論述孔子對前代文獻的整理、闡釋與傳承,重點分析其在《詩》、《書》、《禮》、《樂》、《易》、《春鞦》等方麵的學問造詣,以及他如何奠定經學研究的基礎。 “六經”的確立與早期詮釋: 介紹“六經”作為儒傢核心經典的形成過程,分析早期儒傢學者(如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對“六經”的解讀與發揮,以及他們如何構建初步的經學體係。 漢代經學獨尊與“五經”體係的形成: 深入剖析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背景,重點闡述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與“三統論”如何鞏固儒傢經典在官方意識形態中的地位。詳細介紹“五經”(《詩》、《書》、《禮》、《易》、《春鞦》)的經典化過程,以及各個經典在漢代學術中的地位和主要研究流派。 漢代經學的注釋體係: 考察漢代學者在經學研究中形成的龐大而精深的注釋體係,分析《毛詩》、《尚書》傳、《儀禮》鄭注、《周易》王弼注、《春鞦》杜預注等重要注釋的特點與成就,以及它們對後世經學研究産生的深遠影響。 經師與學官製度: 論述漢代以太學、官學為主導的經師與學官製度,分析其在經學傳播、人纔培養、學術規範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以及這種製度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學術的麵貌。 第二編:經學的深化與流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本編將目光轉嚮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經學從漢代成熟體係嚮更深層次探索與多元化發展的關鍵階段。佛道思想的傳入與融閤,玄學的興起,以及統一王朝的建立,都對經學研究産生瞭深刻影響。 魏晉玄學的衝擊與經學應對: 分析魏晉玄學對傳統經學價值體係的挑戰,探討當時學者如何在繼承經學傳統的同時,融入新的哲學觀念,如“名教”、“自然”等,並尋求經學思想與時代精神的契閤。 佛道思想的傳入與經學融閤: 詳細梳理佛教、道教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它們與儒傢經學的相互影響。探討佛道思想如何在概念、方法、義理上啓發經學研究,以及儒傢學者如何迴應佛道挑戰,重塑經學價值。 隋唐經學的新整閤與編纂: 介紹隋唐時期統一王朝對經學教育與研究的重視,重點分析《五經正義》的編纂工程。闡釋《五經正義》如何整閤曆代經學成果,確立官方認可的經學解讀,以及其在規範經學學術、統一思想方麵的重要作用。 經學與其他學術的互動: 考察唐代史學、文學、法律等領域與經學的密切聯係,分析經學如何為其他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和價值指導。 佛教對中國思想的深遠影響: 盡管本書重點是經學,但不可避免要提及佛教傳入後對中國思想帶來的巨大衝擊與融閤。我們將簡要分析佛教般若思想、中觀、唯識等學說在中國士人心目中激起的漣漪,以及其如何與儒傢經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産生交鋒與藉鑒。例如,佛教對“空”、“無”的探討,促使儒傢學者重新審視“有”與“無”、“體”與“用”等問題。 第三編:經學的成熟與宋明理學 本編聚焦宋明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經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宋明理學以“重振儒學”為號召,將經學研究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形成瞭影響深遠的學術思潮。 北宋理學的興起與主要代錶人物: 詳細介紹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北宋理學傢的思想。分析他們如何繼承與發展孔孟之道,如何將《易》、《中庸》、《大學》等經典置於核心地位,並提齣“天理”、“太極”、“氣”、“心”等關鍵概念。 程硃理學的集大成: 重點闡述硃熹的經學思想,分析其“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主張,以及他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注釋與闡發(“四書章句集注”)如何成為後世數百年官方推崇的標準教科書。 陸王心學的異軍突起: 介紹陸九淵、王陽明等心學代錶人物的思想。分析其“心即理”、“緻良知”等核心觀點,及其與程硃理學的異同,並探討心學對經學解釋方式的創新。 宋明理學對經學的貢獻: 深入分析宋明理學在經學研究中對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的係統建構,以及其如何將經學從單純的文獻考據提升到哲學高度。 經學與政治、社會的互動: 論述宋明理學如何深刻影響當時的政治製度、社會倫理和教育體係,分析其在維護社會秩序、塑造士人精神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四編:經學的衰落與晚清的變革 本編將目光轉嚮明清時期,特彆是晚清,探討經學在傳統社會結構下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轉型與重塑。 明清經學的主流傾嚮: 介紹明清時期經學研究的特點,如對漢學、宋學的繼承與爭論,以及考據學派的興起。 考據學派的崛起與貢獻: 重點分析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戴震等考據學傢的學術成就,闡釋其“求是”、“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古籍的精審考訂,糾正前代傳注之誤,恢復經文原貌。 晚清的時代睏境與經學危機: 分析晚清中國麵臨的內憂外患,包括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內的社會動蕩以及傳統政治經濟製度的危機。探討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經學在應對時代挑戰方麵的局限性。 經學嚮“國學”的轉型: 介紹晚清民國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將傳統的經學研究與其他學術領域進行整閤,形成“國學”的概念。分析這一轉型如何試圖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以應對西學東漸的衝擊。 經學教育的變革: 論述晚清新政和民國初年,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堂對傳統經學教育帶來的衝擊,以及經學如何在新的教育體係中尋找定位。 第五編:經學的現代價值與當代迴響 本編將視角轉嚮現代,深入探討經學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以及如何以現代的視角去理解和傳承經學智慧。 經學在現代思想史中的地位: 迴顧經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導地位,分析其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 經學智慧的當代解讀: 探討經學中蘊含的關於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治理、政治智慧等方麵的思想,如何能夠為解決當今社會麵臨的諸多問題提供啓示。例如,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範疇,孝道、忠誠等倫理觀念,以及“民本”思想等。 經學與文化自信: 論述經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方麵的重要作用。 經學研究的創新路徑: 探討以現代學術方法和跨學科視角研究經學的可能性,如結閤曆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發掘經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經學傳承與教育的未來: 思考如何在現代教育體係中有效傳承經學知識,以及如何讓經學智慧更好地服務於當代社會。 經學與世界文明的對話: 探討經學思想與西方哲學、東方其他文明思想進行對話的可能性,以及其在全球化時代所能貢獻的獨特價值。 本書的編寫,力求客觀公正,既尊重經學傳統,也關注其曆史局限性;既挖掘其深刻內涵,也審視其現代意義。通過對經學曆史的梳理與現代價值的探尋,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根基,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智慧的價值,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沉的思考,麵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