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设置了一个有意思的门槛,但同时也提供了跨越障碍的钥匙。对于精通梵文或对古印度文化有深厚背景的读者,这无疑是一份可以直接检验和对比的珍贵材料。而对于像我这样主要依赖汉文理解佛法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开始反思汉译经典的某些定译是否完全捕捉到了原文的韵味。每一次对照,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心灵考古,去发掘语言在不同文明间流转时所产生的微妙变迁和侧重点的转移。这种阅读过程是具有启发性的,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佛陀教诲。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横跨时空和语言的桥梁,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代智慧的完整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对文本源流的细致考证上,虽然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能感受到编者在校对和注释上倾注的巨大心血。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侧重于通俗解读的佛学书籍,这套丛书明显更倾向于提供一个严谨的文本基础。那些详尽的脚注和跨文本的引证,即便是略微涉猎过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察觉到背后庞大的信息量和扎实的功底。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读者可以直接面对原始的语汇和结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二手翻译的理解。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关键哲学概念时的处理方式,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化,而是保留了翻译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这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空性”或“缘起”这类核心教义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这绝非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文字背后的世界观。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套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出版物本身传递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没有过多花哨的宣传或迎合大众的倾向,它只是安静地将这些珍贵的文献以最好的形态呈现给有缘人。这种低调的奢华,反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因为你明白,你所触摸的每一页纸,都承载着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的思考之一。它提供给我的,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敬畏,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这本书,恰恰是通往那片深邃海洋的可靠指南。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激发着我们对真理更深层次的探求欲。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排版策略非常高明,它采用了左右对开的布局,将原文与译文清晰地并置,大大减少了频繁翻页查找的困扰。这种布局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直观地呈现了翻译的“过程”,让读者能够实时地在两种语言的结构中进行比较和切换。我注意到,在一些特别难以翻译的词汇或概念处,编者似乎做了特殊的标记或采用了最接近音译的方式,这显示出编纂者在面对“不可译性”时的谨慎和诚实,他们没有为了追求流畅度而牺牲准确性。对于佛学研究领域而言,这种对文本边界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参照性和可检验性,这使得它在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中,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手感温润而厚实,完全配得上它内容的深度和价值。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的运用透着一股古朴而又庄重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佛学读物,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严肃学术成果。尤其是字体选择,繁体竖排的排版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抄经时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棒。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梵文和汉文对照,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对于需要仔细辨析字句的学者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书脊的装订工艺,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绝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可比的。这种对实物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所收录经典文本最大的尊重。
评分此经三种汉译本:(1)刘宋求那跋陀罗;(2)北魏菩提流支;(3)唐代实叉难陀。梵文本两个:(1)南条文雄《梵文入楞伽经》(1923);(2)Vaidya,Saddharmalamkavatarasutram(1963)。 此外,日本方面的研究还有安井広濟的《梵文和訳入楞伽経》(1976),铃木大拙30年代的三本著作,一个英译本,一个索引,一个论文集。 这个对勘本只收入宋译和唐译,忽略了魏译,殊为可惜。本套丛书的另一本《梵汉对勘维摩诘所说经这个对勘本只收入宋译和唐译,忽略了魏译,殊为可惜。本套丛书的另一本《梵汉对勘维摩诘所说经》,同样忽略了支谦本。理由都是因为历史上影响较小,仍是民众信仰的流俗之间。既然比勘梵汉,就是严肃的学术工作,而且支谦、菩提流支,都是译经史上的重要人物,支谦的译经对早期佛典汉译史的澄清,具有决定性意义,菩提流支的译经,本来多有世亲的注释作品,对了解印度本土的注释传统,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它奉献我所能做的一切,这是我的荣幸。 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提供丰富的图书产
评分此后,历代均有《维摩诘经》的注疏本,如隋智顗《维摩诘经疏》、隋吉藏《维摩经略疏》、隋慧远《维摩诘义记》、唐湛然《维摩经疏记》、唐窥基《说无垢称经疏》、宋智圆《维摩经略疏》、明通闰《维摩诘所说经直疏》、明传灯《维摩经无我疏》和明杨起元《维摩经评注》等。这些注疏本大多依据鸠摩罗什的译本,而其中窥基的《说无垢称经疏》则是依据玄奘译本。窥基是玄奘的弟子,并参与玄奘的译事,因此,他的这部注疏也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评分《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把历代问世的茶书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给予全文登录,并作了详细的校对和注释。全书共收录历代茶书近120种(包括辑佚),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最完备的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极大地方便了今后研究茶史、茶文化者的检阅使用。
评分鸠摩罗什译出《维摩诘所说经》后,曾亲自为此经作注。参与鸠摩罗什译事的僧叡、僧肇和道生也曾分别为此经作注。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中,收有僧叡的《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而义疏本身已失传。又据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记载有鸠摩罗什《维摩经注解》三卷、道生《维摩经注解》三卷和僧肇《维摩经注解》五卷。但这三种注解的单行本也已失传。现存《注维摩诘经》为十卷,署名僧肇述,而实际是糅合这三家的注解。尽管如此,这部《注维摩诘经》仍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在汉译佛经的注本中,这种汇集译者和参与译事者见解的注本实在是罕见的。
评分凡例
评分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译经活动也随之开始。相传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的第一部汉译佛经。这样,汉译佛经活动始于东汉,持续至宋代,历时千余年。同样,印度佛教自七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藏译佛经活动始于松赞干布时期,持续至十七世纪,也历时千余年。据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中的说法,汉译佛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而藏译佛经共有“五千九百余种”。[①]中国的佛教译经活动历时之久,译本数量之多,而且以写本和雕版印刷的传承方式保存至今,堪称世界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观。
评分很好的书,帮爸爸买的,我看不懂
评分为在这里显得无足轻重,不足挂齿看法与本质 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如同我在纽约地铁的经历那般迅速,我和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