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宝生 注
图书标签:
  • 佛经
  • 梵汉对勘
  • 神通
  • 游戏
  • 佛教
  • 印度佛教
  • 汉传佛教
  • 经典
  • 语录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17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23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是一部著名的混合梵语佛经。它是埃杰顿(F Edgerton)编写《佛教混合梵语语法和词典》(Buddhist Hvbird Sanskrit Grammar andDictionary)时,取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已经选取《神通游戏》中的三品(《序品》、《学堂示现品》和《感梦品》),对其中词语的混合梵语语法形式逐一作出标注,收入黄宝生主编的《梵语佛经读本》中,读者可以参阅。故而,在这次《梵汉对勘神通游戏(精)》的梵汉对勘中,他不再对其中词语的混合梵语语法形式作出标注,而是侧重对混合梵语中的一些疑难词语的词义作出标注。在这方面,他也借重埃杰顿的《佛教混合梵语词典》(简称BHSD)。凡是能在这部词典查到的这类词语,译注都一一标明。

目录

导言
神通游戏
第一 序品
第二 激励品
第三 家族纯洁品
第四 法门品
第五 降生品
第六 处胎品
第七 诞生品
第八 人天祠品
第九 装饰品品
第十 学堂示现品
第十一 农村品
第十二 技艺示现品
第十三 鼓励品
第十四 感梦品
第十五 出家品
第十六 频毗沙罗来访品
第十七 苦行品
第十八 尼连河品
第十九 前往菩提道场品
第二十 菩提道场庄严品
第二十一 降伏摩罗品
第二十二 成正觉品
第二十三 赞叹品
第二十四 帝履富娑和婆履品
第二十五 劝请品
第二十六 转法轮品
第二十七 结尾品

前言/序言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 探索古老智慧的桥梁,开启觉悟之门的钥匙 引言:文明的交汇,智慧的传承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如同星辰大海般璀璨。佛教,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东方乃至全球的哲学与宗教体系,其经典的翻译与传承,堪称是一项浩瀚的文化工程。历经千年的跋涉,印度梵文的佛教经典被智慧的译者们用汉文悉心重塑,其间的沟壑、歧义、精妙之处,既是翻译的挑战,更是文化理解的深度体现。《梵汉佛经对勘丛书》系列,正是立足于这一宏伟背景,旨在通过严谨细致的对勘研究,为我们揭示梵汉佛经之间的微妙联系与深刻内涵,而《梵汉对勘神通游戏》作为其中的一卷,更是聚焦于一类极具象征意义与修行价值的经典,将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启迪与心灵升华的独特领域。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为何选择对勘? 为何要进行梵汉佛经的对勘?这并非简单的文字对照,而是对古老智慧进行深度挖掘与精确理解的关键。 1. 还原原初的智慧光芒: 佛教经典在传入中国之前,是以梵文为载体流传的。梵文作为一种古老而精确的语言,承载着佛陀及其弟子的原始教诲。然而,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受限于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译者个人的理解水平,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词汇演变,汉译佛经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与梵文原意存在偏差,甚至产生歧义。通过对勘,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溯到梵文的文本,校正可能存在的误译、漏译,从而更精准地把握佛陀的本意。 2. 消弭歧义,深化理解: 佛经中充斥着大量精妙的哲学概念、深邃的修法体验以及隐喻性的象征。当这些内容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往往会面临理解上的挑战。例如,一些梵文词汇可能在汉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单字,需要借用组合或意译;而一些概念的微妙差别,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也可能被误读。对勘能够清晰地展示原文与译文在关键术语、句式结构、思想逻辑上的对应关系,有助于读者辨析不同译本之间的异同,消弭不必要的歧义,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 揭示翻译的艺术与挑战: 每一部佛经的汉译,都是一次伟大的文化跨越。伟大的译师们,如鸠摩罗什、玄奘法师等,他们不仅是语言大师,更是佛法的精深体悟者。对勘研究,实际上是对这些伟大译师的翻译策略、语言功底、佛法造诣的一次全面审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如何处理难译之处,如何以汉语的精妙表达佛法的奥义,理解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从而更加敬佩这份文化传承的伟大。 4. 为佛学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对于佛学研究者而言,梵汉对勘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它能够为佛学史、佛教哲学、佛教文献学等领域提供第一手、最可靠的研究资料。通过对比不同梵文版本与汉译版本,可以追溯经典的流传路径,辨析不同学派的渊源,解决学术上的争议。 5. 促进心灵的觉醒与转化: 佛经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通往觉悟的指引。当我们将对佛经的理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与精度时,其蕴含的智慧对我们心灵的触动也将更加强烈。尤其是《梵汉对勘神通游戏》所涉及的“神通游戏”这一主题,它并非是简单的奇幻故事,而是指向修行过程中可能触及的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与能力展现,而这些,往往需要非常精准的语言才能描述其微妙之处。通过对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神通”背后所代表的,是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增长、以及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从而为自身的修行提供更明确的方向与动力。 《梵汉对勘神通游戏》:聚焦“神通游戏”的深度解析 本书之所以单独聚焦于“神通游戏”这一主题,是因为它在佛教经典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极富象征意义。 “神通”的真实含义: 在世俗的理解中,“神通”常常被等同于超能力,如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等。然而,在佛法中,“神通”的含义更为深远。它并非是外在的、物质性的力量,而是指修行者通过戒、定、慧的修持,所获得的对心性、对宇宙运作规律的深入洞察与掌控能力。这种能力,是证悟的副产品,是智慧高度发展的自然显现,而非追求的目标。它象征着解脱束缚、超越局限的生命状态。 “游戏”的象征意义: “游戏”一词,在佛教语境中,往往带有“自在”、“不着”、“游于无碍”的意味。它暗示着修行者在证悟的境界中,能够以一种轻松、自然、不执着的方式,展现其所具备的能力。这是一种超越了生灭、苦乐、得失等二元对立的自在状态,如同游戏一般,不为结果所困,不为得失所扰。 对勘的必要性: 梵文的“神通游戏”一词,其内涵与表达方式,可能在不同的汉译本中存在细微的差异。有些译本可能侧重于描绘神通的景象,而另一些可能更侧重于阐释神通背后的心性修持。通过梵汉对勘,我们可以: 辨析“神通”的层级与分类: 不同的梵文术语可能对应着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神通,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以及漏尽通等。对勘能够清晰地呈现这些细微差别,帮助读者理解神通并非单一概念。 揭示“游戏”的本体: “游戏”并非简单的玩乐,而是证悟者对于真理的了然与自在的体现。梵文原文的精确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游戏”的本体是甚么,是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达成。 理解神通的修证次第: 经典中关于神通的描述,往往与特定的修行方法、心境境界相联系。对勘能够帮助我们厘清这种联系,了解神通是如何从基础的禅定、甚深的智慧中逐渐显现,从而避免将神通误解为可以速成的“法术”。 识别潜在的误导: 在佛法传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对神通的曲解,将其视为追求的终极目标,甚至被用于欺骗。通过与梵文原典的严谨对照,我们可以有效地辨识出哪些是对神通的准确阐释,哪些是可能存在的偏离或误读。 本书的内容构成与阅读指南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将采用严谨的学术体例,力求呈现最优质的内容。 1. 梵文原典呈现: 选取最权威、最可靠的梵文版本,以清晰的文本形式呈现。对于初学者,将提供必要的梵文标注,帮助识别字母与发音。 2. 汉译对照分析: 选取历代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汉译本,将它们与梵文原典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对照。 3. 精细的考证与释义: 词汇辨析: 重点分析梵文核心词汇(如“神通”、“游戏”相关的梵文原词)在不同汉译本中的译法,探究其词源、含义演变,以及译者为何采用特定译法的原因。 句式结构对比: 对比梵文与汉文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分析译者如何根据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增减词语,以尽量贴近原意。 哲学概念梳理: 针对经文中涉及的特定佛学概念,结合梵文原意与汉译义理,进行深入的哲学层面的阐释。 版本学研究: 简要介绍所选梵文与汉译版本的历史背景、传承脉络,以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校勘记与注解: 对梵文与汉译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可能影响理解的关键之处,附上详细的校勘记和注解,说明差异的原因、可能的解读,以及作者的判断。 4. 主题性深入探讨: 在对勘的基础上,本书将围绕“神通游戏”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深度探讨: 神通的修证原理: 详细解析神通的获得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系统、深入的修行实践。 神通与“游戏”的辩证关系: 探讨神通的展现与“游戏”的心态如何有机结合,以及为何证悟者能够如此自在。 神通的真实功用: 阐释神通并非为了炫耀或满足私欲,而是服务于度化众生、弘扬佛法的真实功用。 对神通的警示与辨别: 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神通,避免落入迷信或被误导的境地。 本书的目标读者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 佛学研究者与学生: 为其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资料与方法论指导。 佛教爱好者: 帮助其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佛经的真实含义,提升对佛法的体悟。 梵文及语言学研究者: 提供宝贵的梵汉语言对照材料,有助于语言翻译、语义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对心灵成长与哲学探索感兴趣的读者: 引导其通过对古老智慧的深入学习,拓展认知边界,实现心灵的升华。 结语:开启智慧之门,步入觉悟之道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梵汉对勘神通游戏》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门。通过严谨的对勘,它将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见佛陀教诲最纯粹的光芒。当我们深入理解“神通游戏”的真正含义,我们便能洞悉心灵力量的潜能,认识到真正的觉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最终抵达那个自在无碍、游戏三昧的境界。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佛法海洋、开启智慧之门、步入觉悟之道的忠实伙伴。愿您在字里行间,领略梵汉文化的精妙融合,体悟佛法智慧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设置了一个有意思的门槛,但同时也提供了跨越障碍的钥匙。对于精通梵文或对古印度文化有深厚背景的读者,这无疑是一份可以直接检验和对比的珍贵材料。而对于像我这样主要依赖汉文理解佛法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开始反思汉译经典的某些定译是否完全捕捉到了原文的韵味。每一次对照,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心灵考古,去发掘语言在不同文明间流转时所产生的微妙变迁和侧重点的转移。这种阅读过程是具有启发性的,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佛陀教诲。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座横跨时空和语言的桥梁,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代智慧的完整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对文本源流的细致考证上,虽然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能感受到编者在校对和注释上倾注的巨大心血。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侧重于通俗解读的佛学书籍,这套丛书明显更倾向于提供一个严谨的文本基础。那些详尽的脚注和跨文本的引证,即便是略微涉猎过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察觉到背后庞大的信息量和扎实的功底。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读者可以直接面对原始的语汇和结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二手翻译的理解。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关键哲学概念时的处理方式,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化,而是保留了翻译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这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空性”或“缘起”这类核心教义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这绝非一本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文字背后的世界观。

评分

每一次翻开这套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出版物本身传递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没有过多花哨的宣传或迎合大众的倾向,它只是安静地将这些珍贵的文献以最好的形态呈现给有缘人。这种低调的奢华,反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因为你明白,你所触摸的每一页纸,都承载着人类文明史上最深刻的思考之一。它提供给我的,是一种对知识体系的敬畏,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这本书,恰恰是通往那片深邃海洋的可靠指南。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激发着我们对真理更深层次的探求欲。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排版策略非常高明,它采用了左右对开的布局,将原文与译文清晰地并置,大大减少了频繁翻页查找的困扰。这种布局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直观地呈现了翻译的“过程”,让读者能够实时地在两种语言的结构中进行比较和切换。我注意到,在一些特别难以翻译的词汇或概念处,编者似乎做了特殊的标记或采用了最接近音译的方式,这显示出编纂者在面对“不可译性”时的谨慎和诚实,他们没有为了追求流畅度而牺牲准确性。对于佛学研究领域而言,这种对文本边界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参照性和可检验性,这使得它在图书馆或研究机构中,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参考资料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起来手感温润而厚实,完全配得上它内容的深度和价值。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的运用透着一股古朴而又庄重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佛学读物,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严肃学术成果。尤其是字体选择,繁体竖排的排版方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抄经时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非常棒。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梵文和汉文对照,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对于需要仔细辨析字句的学者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书脊的装订工艺,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这绝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可比的。这种对实物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所收录经典文本最大的尊重。

评分

此经三种汉译本:(1)刘宋求那跋陀罗;(2)北魏菩提流支;(3)唐代实叉难陀。梵文本两个:(1)南条文雄《梵文入楞伽经》(1923);(2)Vaidya,Saddharmalamkavatarasutram(1963)。 此外,日本方面的研究还有安井広濟的《梵文和訳入楞伽経》(1976),铃木大拙30年代的三本著作,一个英译本,一个索引,一个论文集。 这个对勘本只收入宋译和唐译,忽略了魏译,殊为可惜。本套丛书的另一本《梵汉对勘维摩诘所说经这个对勘本只收入宋译和唐译,忽略了魏译,殊为可惜。本套丛书的另一本《梵汉对勘维摩诘所说经》,同样忽略了支谦本。理由都是因为历史上影响较小,仍是民众信仰的流俗之间。既然比勘梵汉,就是严肃的学术工作,而且支谦、菩提流支,都是译经史上的重要人物,支谦的译经对早期佛典汉译史的澄清,具有决定性意义,菩提流支的译经,本来多有世亲的注释作品,对了解印度本土的注释传统,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它奉献我所能做的一切,这是我的荣幸。 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提供丰富的图书产

评分

此后,历代均有《维摩诘经》的注疏本,如隋智顗《维摩诘经疏》、隋吉藏《维摩经略疏》、隋慧远《维摩诘义记》、唐湛然《维摩经疏记》、唐窥基《说无垢称经疏》、宋智圆《维摩经略疏》、明通闰《维摩诘所说经直疏》、明传灯《维摩经无我疏》和明杨起元《维摩经评注》等。这些注疏本大多依据鸠摩罗什的译本,而其中窥基的《说无垢称经疏》则是依据玄奘译本。窥基是玄奘的弟子,并参与玄奘的译事,因此,他的这部注疏也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

评分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把历代问世的茶书按唐五代、宋元、明、清四个阶段,给予全文登录,并作了详细的校对和注释。全书共收录历代茶书近120种(包括辑佚),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茶书遗产所作的最完备的清查、鉴别、收录和校注。极大地方便了今后研究茶史、茶文化者的检阅使用。

评分

鸠摩罗什译出《维摩诘所说经》后,曾亲自为此经作注。参与鸠摩罗什译事的僧叡、僧肇和道生也曾分别为此经作注。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中,收有僧叡的《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而义疏本身已失传。又据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记载有鸠摩罗什《维摩经注解》三卷、道生《维摩经注解》三卷和僧肇《维摩经注解》五卷。但这三种注解的单行本也已失传。现存《注维摩诘经》为十卷,署名僧肇述,而实际是糅合这三家的注解。尽管如此,这部《注维摩诘经》仍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在汉译佛经的注本中,这种汇集译者和参与译事者见解的注本实在是罕见的。

评分

凡例

评分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译经活动也随之开始。相传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的第一部汉译佛经。这样,汉译佛经活动始于东汉,持续至宋代,历时千余年。同样,印度佛教自七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藏译佛经活动始于松赞干布时期,持续至十七世纪,也历时千余年。据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中的说法,汉译佛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而藏译佛经共有“五千九百余种”。[①]中国的佛教译经活动历时之久,译本数量之多,而且以写本和雕版印刷的传承方式保存至今,堪称世界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观。

评分

很好的书,帮爸爸买的,我看不懂

评分

为在这里显得无足轻重,不足挂齿看法与本质  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如同我在纽约地铁的经历那般迅速,我和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