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套装共3册)》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裁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百家谱及姓苑等书。诸书后世颇多失传,赖林氏之征引,后之学者始得约略考知其梗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祖其文而损益之,盖古姓谱之存于今而称详赅者,莫先于此矣。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时迫,故援引讹谬者有之,考稽失实者有之,世代颊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见讥于洪迈也。且是书于北宋时即颇有散佚。
前言
凡例
总目
韵目
元和姓纂原序
元和姓纂原序
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序
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后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凡例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首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末
附录一 古今万姓统谱之姓纂引文
附录二 张氏四书姓纂引文之检讨
附录三 沈涛书元和姓纂后
附录四 罗韩姓纂佚文删定补正记
附录五 罗振玉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之采正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新增附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提要辩证
后记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姓氏索引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人名索引
刚收到这套《元和姓纂》,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单凭其精美的外包装和严谨的学术定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我一直认为,了解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血脉传承,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套书的编纂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目录的条理清晰,到内容涵盖的广泛性,都体现了编者高超的学术水准。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在“四校记”部分的呈现,这表明了编者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是极其严谨和审慎的,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细微之处,辨别可能的讹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非常在意,追求知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的人来说,这种“二度创作”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脉络,以及那些背后蕴含的丰富故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深处的大门。
评分最近刚开始接触这套《元和姓纂》,整体感觉非常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姓氏海洋。我一直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考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虽然是古籍类书籍,但阅读起来并不感到生涩,注释清晰,方便查阅。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姓氏的梳理,不仅列出了姓氏的起源,还深入探讨了其流传的区域、代表性的郡望和堂号,甚至还提及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姓氏的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脉络。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查找我关注的几个姓氏,希望从中能够获得更详实的资料。而且,据我所知,这套书的“四校记”部分,是对原文进行校勘和辨析的重要文献,这对于我们这些注重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原文的细微之处,辨别可能存在的讹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信息。对于任何对中国姓氏文化、古代历史和文献校勘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这套《元和姓纂》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无论从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它都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厚厚的几卷书,精美的装帧,本身就足以吸引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读者。我平时阅读一些古代史籍,常常会遇到一些姓氏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个名臣的姓氏如何而来,某个家族的郡望是哪里,这些零散的信息总是让我觉得不够系统。而这套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初步浏览了一下,发现它收录的姓氏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对每个姓氏的追溯都非常详尽,从远古的传说,到历朝历代的变迁,再到后来的分支和发展,都有涉及。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四校记”,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的人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这意味着书中不仅有内容,还有对内容的严谨考证和辨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至关重要。我打算花一段时间好好研读一番,相信这套书一定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学术体验。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元和姓纂》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元和姓纂”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权威感。书籍的整体设计非常符合我对古籍类图书的想象:质朴又不失典雅,封面上的文字庄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一直对古代的文献和名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家族体系时,姓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套书显然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生的。它的内容非常系统,对于每个姓氏的追溯都力求详尽,从起源、演变到分布、名望,几乎涵盖了姓氏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四校记”,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校勘和辨析,这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我准备静下心来,花点时间好好钻研一下,相信这套书一定会成为我研究古代历史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封面,搭配烫金的字体,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不错,厚实而略带泛黄,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我一直对古代姓氏文化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每个姓氏背后都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家族故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就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各种姓氏的起源、演变、郡望、堂号等等,信息量太庞大了。我尤其期待能够找到关于我自家姓氏的记载,了解它的源流,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据我了解,这套书还附带了“四校记”,这简直是如虎添翼,对于考据严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极大的价值。这意味着在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会有更大的保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朋友,我非常推荐这套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文化百科。
评分质量没问题,产品图片提供的稍微有差异,其实就是烫金的字体,值得买
评分《百家姓》为何人所作、成书于何时,未有定论。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书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的某位老儒生编辑加工而成。同时分析该书开篇首句“赵钱孙李”,是因为“赵”为宋朝国姓,“钱”则是吴越王钱镠姓氏,“孙”为吴越王钱妃的姓氏,“李”则是取自南唐李氏的姓氏。
评分书的包装不错,印刷质量也还可以。
评分关于《世本》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战国时期史官所作,托名为左丘明所撰。另一说成书于汉代初年。唐代刘知几在其《史通·正史篇》中称:“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系,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因当时《世本》原书尚存,刘知几又为著名史学家,可能得见全书原貌。而该书中所记姓氏“终于秦末”,其成书年代当在汉初。
评分还可以。。。。。。。。。
评分长草很久的一套书。中华伦礼秩序的根。。。
评分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1886年9月出生。青年时,入两广大学堂(清广雅书院,后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就读两年半,考入两广游学预备科(清粤秀书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专门税务学校,1912年12月毕业。其后在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业余从事植物名实考订及中外史地考证。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学秘书兼文书主任,业余撰著《佛游天竺记考释》,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而引起史学界注意。
评分该书收录姓氏486个,编为四言韵文,但无文理可循,旧时作为启蒙读物。一千年来,《百家姓》翻印多次,版本众多,并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先后问世。明、清两代学者曾对《百家姓》进行讨论考证,其中以康熙初年山东琅琊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影响较大。《考略》对《百家姓》所列姓氏先注五音、郡望,而后考其姓源所自出,并列举各姓著名人物,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评分《春秋谷梁传译注》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来自抒己见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