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钢,邹燕勤,周恩超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肾病
  • 邹云翔
  • 中医药
  • 临床
  • 实用
  • 经典
  • 名家
  • 文库
  • 肾脏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4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28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8
字数:1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第一章至第六章为上篇总论,主要介绍了邹老对中医肾的认识、中医肾病病因病机新论、中医肾病的四诊合参及辨证要点、中医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法、饮食疗法、防护要点等。第七章至第十章为中篇临床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共介绍28种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第十一章至第二十一章为下篇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共介绍104种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每一病症根据中医肾科临床医师的诊治思维,对各种肾脏病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进行了全面论述,既回顾了古代、近代中医的认识,又精要介绍了现代中医肾病的诊疗技术,并尽可能采取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突出了内容的系统性。重点介绍了邹老的临床经验,集中记录了诊查辨证心得体会、处方用药技巧;其中临证经验部分是本书的精华,皆为我和邹燕勤教授亲身临床实践所得,并毫无保留地介绍了邹氏三代专家诊治该疾病的基本治疗大法、经验方药、临证加减。这部分内容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医师参考使用,或结合读者自己经验辨证加减组合使用。在医案部分:一方面使用邹老以前发表及出版的专著中的医案,包括邹老保存的诊治病人的答复书信,以及本人博士生阶段随邹老抄方的笔记,另一方面选用了本人与邹燕勤教授的临证治验医案,集中选介邹老诊查辨证心得体会、处方用药配伍技巧和辨证加减要诀,并在医案结尾部分通过“按语”进行详细归纳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对肾的认识
第一节 肾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命门学说
第三节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第四节 中医肾病学的定义与范畴
第五节 中医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中医肾病病因病机新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三章 中医肾病的四诊合参及辨证要点
第一节 中医四诊
第二节 指甲诊
第三节 辨证要点
第四章 中医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节 治法新论
第四节 变法心得
第五章 中医肾病的饮食疗法
第一节 肾脏病饮食疗法概述
第二节 慢性肾衰的饮食疗法
第三节 其他常见肾脏病的饮食疗法
第六章 中医肾病的防护要点
第一节 肾脏病的预防
第二节 肾脏病的护理
第三节 肾脏病患者的妊娠
第四节 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篇 临床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
第七章 肾失主水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多尿
第三节 少尿或无尿
第四节 尿失禁
第五节 尿潴留
第六节 排尿困难
第七节 遗尿
第八节 尿后余沥
第九节 夜尿增多
第十节 排尿不适
第八章 肾失封藏
第一节 蛋白尿
第二节 血尿
第三节 管型尿
第四节 乳糜尿
第五节 阳痿
第六节 遗精、滑精
第七节 早泄
第九章 肾失主骨生髓化血
第一节 腰痛
第二节 耳鸣、耳聋
第三节 骨蒸潮热
第四节 健忘
第五节 早衰
第六节 肾性高血压
第七节 肾性贫血
……
下篇 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附录1 中医肾病学研究方向及展望
附录2 邹燕勤膏方治疗肾系疾病的经验
附录3 肾科常用方剂
附录4 肾脏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附录5 邹云翔、邹燕勤、王钢教授研究肾脏病论著论文题录
附录6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有关肾的生理功能,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概括与论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藏精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2.主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3.主生长发育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力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4.肾藏志
  《素问·宣明五气》曰:“肾藏志。”《灵枢·本神》言:“肾藏精,精舍志。”
  5.主水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素问·逆调论》言:“肾者水脏。”《素问·水热穴论》言:“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津液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6.主纳气
  《难经·四难》言:“呼出心与肺,吸人肝与肾”《素问·逆调论》曰:“肾者……主卧与喘。”《类证治裁·喘证》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调,斯喘作矣”
  7.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主,肾主骨……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脏生成》曰:“肾之合骨也。”
  8.出伎巧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

前言/序言


《中医辨证论治肾病学》 卷首语 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黄帝内经》有云:“肾者,主藏精,主骨生髓,主纳气,主水。” 肾脏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骨骼强健、思维敏捷乃至呼吸平稳。当肾脏功能受损,引发的病症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重则水肿尿毒、危及生命。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西医在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许多慢性肾脏疾病的长期管理、肾功能保护以及晚期肾衰竭的缓解等方面,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逐渐凸显。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善于从整体上调理人体功能,纠正脏腑失衡,从而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书《中医辨证论治肾病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集结了当代一批在肾病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中医名家,他们将毕生所学、临床经验与学术心得融为一体,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临床技艺,系统阐述了中医在肾病治疗中的理论体系、辨证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经典方剂应用。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针灸推拿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参考用书,助力提升中医在肾病诊疗领域的整体水平,为守护人民群众的肾脏健康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一篇 理论基础与辨证体系 第一章 中医肾脏生理与病理 1.1 肾的生理功能概述 1.1.1 藏精与生殖:详述肾精的生成、贮藏与化生,阐明其在人体生长发育、性功能、繁衍后代中的核心作用。深入探讨肾精不足、亏损对生殖系统及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 1.1.2 主骨生髓,通于脑:阐释肾与骨骼、牙齿、毛发的生理联系,说明肾精充盈如何保障骨骼的强健和牙齿的坚固。重点介绍肾主骨生髓的作用,以及髓海的充盈与脑功能的密切关系,解释为何肾虚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晕等症状。 1.1.3 主水与二便:详细论述肾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关键地位,包括固摄水道、蒸腾气化、排泄糟粕的功能。解释肾阳虚如何导致水肿、尿少,肾阴虚如何引起尿频、尿急等。 1.1.4 纳气与呼吸:深入分析肾脏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即“肾纳则气有根”。阐明吸入之气,上归于肺,下归于肾,肾气不足则咳喘不已,动则尤甚。 1.1.5 相关的脏腑联系:除上述主要功能外,还将探讨肾与心、肝、脾、肺等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肾脏疾病为何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如何累及肾脏。 1.2 肾脏病变的病因病机 1.2.1 外感六淫:分析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如何通过皮毛、口鼻等途径,损伤肾脏,引起肾脏病变。特别关注寒邪凝滞、湿邪困阻、热邪伤阴等病机。 1.2.2 内伤七情:论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失调,如何扰乱气机,损耗肾精,导致肾脏功能紊乱。强调思虑过度伤脾,脾虚生湿,湿邪浸淫肾脏的传变途径。 1.2.3 饮食劳倦:阐述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与劳倦过度(房劳、久坐、熬夜等)对肾精亏损、肾气耗竭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病症。 1.2.4 房劳伤肾:专题讨论“房劳”对肾精的影响,及其与男性遗精、早泄、阳痿,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的密切关系。 1.2.5 肾脏病变的病理特征: 精亏肾虚:阐述肾精不足的根本病机,包括先天不足、后天亏损、久病耗伤等。 肾阳虚衰:分析肾阳功能减退,不能温煦机体,不能蒸腾水液,导致水湿内停,寒象丛生的病理机制。 肾阴亏损:阐述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津液亏少的病理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虚热症状。 肾气不固:解释肾气虚弱,固摄无权,导致小便失禁、遗精、滑精、崩漏等症。 水湿内停:分析肾脏水液代谢失司,导致水湿泛溢肌表,形成水肿,或内停脏腑,影响气机。 瘀血阻络:探讨瘀血形成的原因,以及瘀血阻滞肾络,影响肾脏血液循环和功能,与某些慢性肾病(如血尿、蛋白尿)的发生发展关系。 浊毒内蕴:结合现代肾脏疾病的特点,探讨体内代谢产物(浊毒)的蓄积,对肾脏的损害,以及相应的治疗思路。 第二章 中医肾病辨证分型 2.1 辨证的原则与方法 2.1.1 望诊: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神态、体型等,分析肾脏病变的内在联系。例如,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舌体胖大等与肾阳虚的关联;面色黧黑、舌红少苔、舌体瘦小与肾阴虚的关联。 2.1.2 闻诊:分析患者的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特征,以及异常气味(如尿骚味)与肾脏病变的联系。 2.1.3 问诊:系统梳理询问肾脏疾病的要点,包括二便情况(尿量、颜色、次数、有无尿痛、尿血、尿蛋白等)、腰腿症状(酸软、疼痛、肿胀)、生殖功能、精神状态、睡眠情况、寒热症状、口干欲饮等。 2.1.4 切诊:阐述如何通过触摸脉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和身体局部(如腹部、腰部)的温度、湿度、压痛等,来判断肾脏病变的虚实寒热。 2.1.5 综合分析:强调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重要性,结合现代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中医辨证。 2.2 常见肾脏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2.2.1 肾阳虚证: 主症: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阳痿早泄,遗精,尿少而清,或水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兼证:心悸气短,喘息不得平卧(水饮凌心),腹胀便溏(脾肾阳虚)。 2.2.2 肾阴虚证: 主症: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牙齿松动,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兼证:遗精,尿血,咳血,皮肤出现瘀斑(阴不摄血),或伴有低热(阴虚火旺)。 2.2.3 肾精亏虚证: 主症: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小儿),智力低下,齿稀、骨骼发育不良,听力下降,早衰,记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不孕不育。 兼证:常与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同时出现。 2.2.4 肾气不固证: 主症:小便失禁,尿频,夜尿多,滑精,遗精,带下量多,久泻不止。 兼证:常伴有腰膝酸软,气短乏力。 2.2.5 水湿内停证: 主症:水肿(尤以眼睑、下肢为著),尿量减少,胸闷脘痞,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滑。 兼证:可伴有肢体困重,关节疼痛。 2.2.6 湿热下注证: 主症: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短赤,腰膝酸重,身热,口苦,胸闷,或见带下黄稠,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兼证: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2.2.7 瘀血阻络证: 主症:血尿,或伴有腹部、腰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兼证:可伴有面色晦暗,皮肤瘀斑。 2.2.8 浊毒内蕴证: 主症:长期慢性肾脏病,蛋白尿、血尿不易消除,水肿反复,氮质血症,尿毒症期,常伴有口苦纳差,精神萎靡,皮肤瘙痒。 兼证:可伴有面色晦暗,肢体麻木。 第二篇 临床治疗与方药应用 第三章 肾脏疾病的治法与方药选择 3.1 治法总则: 3.1.1 扶正祛邪:强调在祛除病邪的同时,必须注重培补正气,特别是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等。 3.1.2 标本兼治:根据病情虚实、寒热,采取相应的治法,或先治标,或先治本,或标本同时施治。 3.1.3 调整脏腑功能:通过调理整体,恢复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协调功能。 3.2 针对不同证型的治法与代表方剂: 3.2.1 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肾阳,益精填髓。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菟丝子、杜仲、续断、巴戟天、淫羊藿等。 临床应用举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伴有寒象明显者,慢性肾炎水肿不退,夜尿次数多者。 3.2.2 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肾阴,益精填髓,潜阳降火。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知柏地黄丸、左归丸。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龟板、鳖甲、枸杞子、桑寄生等。 临床应用举例:慢性肾炎早期或恢复期,夜尿多,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者;肾结石术后,尿路感染迁延不愈者。 3.2.3 肾精亏虚证: 治法:益精填髓,补肾养血。 代表方剂:左归丸、右归丸(合方)、加味地黄丸。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桑寄生、杜仲、肉苁蓉、锁阳、制首乌、核桃肉等。 临床应用举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者。 3.2.4 肾气不固证: 治法:补肾益气,固精缩尿。 代表方剂:缩泉丸、固精丸、桑螵蛸散。 常用药物:桑螵蛸、益智仁、乌药、山茱萸、芡实、金樱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药、熟地黄等。 临床应用举例:小儿遗尿,成人尿失禁,夜尿频多,男性滑精、早泄者。 3.2.5 水湿内停证: 治法:温阳利水,化湿消肿。 代表方剂:真武汤、五苓散、实脾饮。 常用药物:附子、白术、茯苓、泽泻、生姜、桂枝、猪苓、赤小豆、砂仁、厚朴、草果等。 临床应用举例:急性肾炎水肿期,慢性肾衰竭水肿明显,尿量减少者。 3.2.6 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止痛。 代表方剂:八正散、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物: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木通、大黄、栀子、龙胆草、黄芩、柴胡、泽泻、甘草等。 临床应用举例:急性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等。 3.2.7 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丹参、赤芍、乳香、没药、三七等。 临床应用举例:IgA肾病血尿,肾小球肾炎血尿,肾结石伴血尿者。 3.2.8 浊毒内蕴证: 治法:益肾活血,化浊解毒,软坚散结。 代表方剂:基于肾病本身证型,加用活血化瘀、解毒利湿的药物。例如,借鉴“益肾蠲浊汤”等思路。 常用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茯苓、泽泻、白术、薏苡仁、黄芪(益气托毒)、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泄浊)等。 临床应用举例: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顽固性蛋白尿,血尿者。 3.3 常用中药的配伍原则与炮制应用: 3.3.1 补益药与祛邪药的配伍:如滋阴药与清虚热药的配伍(如生地黄配知母、黄柏),补阳药与温里药的配伍(如附子配干姜)。 3.3.2 补肾药与健脾、补肺药的配伍:如“肺为金,肾为水,金生水”,补肺纳气有助于肾的纳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健运有助于肾精的化生,脾虚则湿困,影响肾功能。 3.3.3 活血药与补益药的配伍:如补肾阴药常配活血药,如熟地配丹参,以助阴血的运行。 3.3.4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如生地黄与熟地黄在滋阴方面的不同侧重;附子、肉桂的温阳峻烈性,需辨证使用。 第四章 针灸、推拿与外治疗法 4.1 针灸疗法: 4.1.1 选穴原则:以肾俞、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等为主穴,根据不同证型配穴。 4.1.2 毫针刺法:包括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强调得气感。 4.1.3 艾灸疗法:适用于肾阳虚、水肿等证。 4.1.4 电针、耳穴压豆、穴位注射等辅助疗法。 4.2 推拿疗法: 4.2.1 常用手法:摩腹、揉肾俞、按揉关元、点按太溪等。 4.2.2 针对病症:用于缓解腰酸乏力,改善水肿,调理肠道功能。 4.3 外治疗法: 4.3.1 中药外敷:如用于水肿的利水消肿药包外敷。 4.3.2 中药熏洗:如用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熏洗方。 4.3.3 拔罐疗法:与针灸配合,用于舒筋活络,祛湿散寒。 第三篇 专病论治与临证心得 第五章 常见肾脏疾病的中医临证要点 5.1 急性肾小球肾炎: 辨证要点:风水相搏,湿热浸淫。 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5.2 慢性肾小球肾炎: 辨证要点:早期多为风湿热,中期多为脾虚湿盛,后期多为肾虚水停,瘀血阻络。 治法:早期清热利湿,中期健脾化湿,后期补肾益气活血。 代表方剂:根据具体证型灵活选用。 5.3 肾病综合征: 辨证要点:肾虚湿盛,气阴两虚。 治法:益肾健脾,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参芪地黄汤(加减)、六君子汤(合加减)。 5.4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辨证要点:本虚标实,后期多为肾虚水停,浊毒内蕴。 治法:早期补肾为主,兼顾脾肺;后期益肾化浊,活血利水。 代表方剂:益肾蠲浊方、肾衰方等(具体需根据医家经验)。 结合西医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协同增效。 5.5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辨证要点: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代表方剂:八正散、知柏地黄丸。 5.6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辨证要点: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排石。 代表方剂:结石通淋汤,配合金钱草、鸡内金等。 5.7 糖尿病肾病: 辨证要点:脾肾气阴两虚,湿热瘀毒。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化浊排毒。 代表方剂:参芪地黄汤、生脉散(加减)。 第六章 名家临证经验与医案精选 6.1 [名家姓名] 经验: 6.1.1 核心学术思想:阐述其在肾病学领域的独特见解,例如对“肾脏与脾的密切关系”、“补肾在于调脾”等方面的独到论述。 6.1.2 擅长治疗的病种:例如擅长治疗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6.1.3 独创验方或常用加减法:介绍其临床常用方剂的组方思路、药物选择及其加减变化。 6.1.4 医案精选:选取典型病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辨证、治法、用药,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转归,体现名家的临床智慧。 6.2 [名家姓名] 经验: (重复以上结构,介绍另一位名家的经验) 6.3 [名家姓名] 经验: (重复以上结构,介绍第三位名家的经验) 附录 附录一:常用中药性味归经与功效表 附录二:常用中药方剂功效与主治表 附录三:中医肾病学常用术语解释 附录四:参考文献 结语 本书的编纂,是众多中医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晶,旨在将宝贵的中医肾病治疗经验传承下去,启迪后学,造福患者。希望通过本书的传播,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药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肾脏健康,关乎生命之本,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生命之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中医肾病学全新的认识和启发。它不像许多教材那样,将知识点割裂开来,而是将理论、病证、治法、方药、临床案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在讲解某一个方剂时,会详细分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具体病例说明其加减变化的依据。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方剂内在逻辑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一些常见肾病,如慢性肾炎、肾虚等,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治疗方案,从辨证到用药,再到预后和复发预防,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于“辨证用药”的强调,他反复指出,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药,切忌生搬硬套。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临床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且贴近临床实际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在肾病治疗上的独到之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各种肾病证型时,所引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读来仿佛置身于诊室,亲耳听闻名医娓娓道来,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治未病”的思想,从生活习惯、情志调理等多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于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我一直对中医的肾病学理论感到有些抽象,但这本书通过大量临床经验的分享,将这些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对于水肿的论述,书中不仅仅停留在“肺脾肾”的定位,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水肿的病机,以及针对性的方药和针灸手法,让我对肾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复杂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论治,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读后让人豁然开朗,对中医治疗肾病充满了信心。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投入。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医在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医的局限性,而是积极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为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疗选择。书中对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和实践,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在讲解某些急性肾损伤时,作者就提出了运用中药辅助治疗,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加速康复。这种开放的思维和务实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中医在现代医学发展背景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此外,书中对一些临床上的难题,也给出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这本书不仅是中医肾病学的专业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医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录,对于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价值。

评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它并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肾病中医理论娓娓道来。书中大量的临床实例,更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每一个案例都附有详细的辨证分析和治疗过程,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是如何针对不同的病症,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肾病症状的解读,比如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等,作者不仅从中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给出了详细的食疗和养生建议,这些都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实践。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大大降低了中医肾病学的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养生保健知识,从而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肾脏健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医者仁心和治学精神。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人”,即要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才能做出最准确的辨证。他笔下的每一个病案,都充满了对患者的关怀和尊重,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在许多医学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书中对于一些慢性肾病的长期管理,也提出了非常周到的建议,包括如何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这些都是对患者全方位的指导。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并非仅仅是开几副药,而是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期许。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治疗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如何通过中医的智慧,达到身心和谐,实现生命的活力。

评分

快,好,省。为京东点赞!

评分

京东不错,服务好,我爱你,好京东。

评分

书很厚,,,厚的不得了!!好重哦,有深奥

评分

better

评分

名家著作,值得阅读,推荐。

评分

中医名家邹云翔关于肾病的治疗经验总结,非常厚度的一本书,学习提高个人水平。

评分

评分

很值,加上活动安排,真赞

评分

京东不错,服务好,我爱你,好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