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
前言 我的生态农场实践
1 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第一节 衰落的乡村
第二节 乡村中的“白色恐怖”
第三节 农民何时才能回家安心种地
第四节 生态学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五节 未来的生态农庄
2 从秸秆利用开始
第一节 在九三学社的报告
第二节 艰难的“畜南下”
第三节 偷学养牛技术
第四节 带农民去买牛
第五节 建立了生态农场
第六节 引进“面包草”设备和技术
第七节 从养鱼池到青储池
3 找到了控制害虫的办法
第一节 充满杀机的农田
第二节 湖北老总送来诱虫灯
第三节 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
第四节 研究生们制作的昆虫标本
第五节 北京中学生的实验
第六节 农民相信了我们的技术
4 生态院落里的“禽粮互作”
第一节 一个新思路的诞生
第二节 乌云塔娜的实验
第三节 “落汤”鸡
第四节 放鹅吃草
第五节 “禽粮互作”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5 “林禽互作”让杨树林升值
第一节 让林下空间升值
第二节 林下养鸡全军覆灭
第三节 农民养鸡大赚
第四节 千只白鹅进农场
第五节 杨树林变成生态林
6 让元素循环起来
第一节 元素循环一笔账
第二节 热心人送来蚯蚓种
第三节 教授的黄粉虫
第四节 德国学生的能源调查
第五节 沼气池的故事
第六节 加拿大博士的堆肥技术
附录 1 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
附录 2 来访者留言选摘
7 低产田变成吨粮田
第一节 生态农业会饿死人吗
第二节 山东电视台的报道
第三节 高产变稳产
第四节 农民喜签有机种植合同
第五节 果园停农药:啃最硬的骨头
8 国内外的参观者
第一节 农场里的“洋姐姐”
第二节 美国人在农场
第三节 德国大使馆伸出援助之手
第四节 日本专家相信了
第五节 农业部、环保部的联合调查
第六节 十五所高校学生志愿者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第七节 三省农民互助合作社代表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第八节 山东省委农工办和科技厅领导现场调研
附录 1 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
附录 2 来访者留言选摘
总 跋 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序
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
温铁军
中国古代先民自7000年前开始驯化野生蚕和种植野生稻,并逐渐形成传统农业。伟大华夏文明之源远流长,乃在于她的立体化的循环兼业的农业从来都是有机的;奠基于其上的“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兼业化家庭资源的组合投入蕴涵着深刻的农户理性;相应地,聚落而居的乡土社会内涵具有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村社理性。
这两个东方特色的经济理性,从来都是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的。
出于对历史真实经验的尊重,我的两个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达到较高国际性程度的博士生2010年翻译出版了《四千年的农夫》——100年前的美国农业学者富兰克林?金博士到中国调研小农村社制经济,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形成的有机、兼业化的农业,在切实而有效地在养活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同时也最好地维护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而且,他还对比了西方人(借助船坚炮利的殖民化粗暴占有土地)形成的美国大农场才搞了100年就严重地破坏了资源环境的教训。
翻阅此书发现,富兰克林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可谓既简单又深刻——百年轮回而已。也因此,这本书在发达国家和在除了我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流行了近百年。其实,如果那些指称中国落后美国几十年的书斋农业学者愿意实事求是地做点比较,客观效果本来也很清楚:美国的资本深化的大农业用了29亿亩1耕地和数百亿美元的政府补贴,才生产3亿多吨粮食;中国用差不多一半的土地(18亿亩耕地中的约15亿亩)和不到一半的补贴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若以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效率,中国仍然是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国家。
诚然,事物总是表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不断走向自己的反面。最近20年,各地盲目追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资源资本化近乎荒唐到自断股肱的地步,早就被联合国专家批为邯郸学步;有关部门过于短视地跟风20世纪苏联“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福特主义”并驾齐驱的大农业,才导致中国农业单位面积的化学化程度蹿升到世界第一,农业随之也势所必然地成为了整个中国面源污染最为严重的领域。伴随着这个激进的农业产业化大潮汹涌而来的,是食品质量与环境安全等影响稳定大局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愈演愈烈……
于是,我在近年来的各种发声中不断提示:中国自从20世纪一度放弃执政党作为基本制度的三农政策导向而发生了单纯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的方针问题,不仅有悖于国情而且直接造成了最近20年追求产业化、资本化之中必然导致的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化;已经符合逻辑地制造了严重的污染和安全“双重负外部性”。这也是三农问题之所以反反复复地被强调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的客观前提……
终于,人们在单纯追求农业GDP的反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所带来资源环境大规模被破坏之后,在2007年重新认识到需要强调“生态文明”(见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在2008年重新确立了在2020年要实现的农业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见中共十七届
三中全会文件)。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体现的应该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之古训。而在这种国家宏观战略全面反思和农业方针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蒋高明这本书的出版,就显得恰逢其时。
不过,蒋高明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为了证明2007年执政党强调“生态文明”和2008年强调“两型农业”的正确性,而是心无旁骛地开展6年科学实验的结晶。也就是说,在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之前,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的科学家就已经先期开展脚踏实地的试验了。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大体上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民间努力交相辉映。与之呼应的另类民间努力是,此前的2003年,我们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创办了乡建学院,随即开展的新乡村建设多种活动中,“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算是个本源于基本国情和乡村实践的指导思想。当年培训和发动农民组建了多个有机生产者合作社。在乡建学院的立体循环有机农业初步成型之后的2005年,尽管那时候我还不认识蒋高明,但就在他酝酿着要回家乡开展科学实验的同一时期,我们强调新乡村建设要借助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公平贸易”理念,在城市开展市民消费者的有机消费合作社建设,通过市民分担有机农业的机会风险来带动农民有机生产者合作社的产品在城市销售,以此促进城乡
统筹……
2007年4月,我们从河北翟城村的立体循环农业试验基地撤出,同一年蒋高明回到家乡农村开展有机农业试验,真可谓前赴后继、交相呼应!也许是由于从事类似的,相对于全球发展主义主流而言显得比较超前的试验,遭遇到不少相似的困境,于是,我们在2008-2009年进一步拓展北京市海淀区产学研基地的市民农业项目中走到一起……蒋高明认为,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
我非常尊重这个在理念上不约而同,实际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跟我们走到一起的科学家,更看重他在家乡农村的科学试验。因为,这对我们开展的本地化的社会科学试验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自然科学家的试验,得出的显然是一种“只要沿着同样的技术路线就能够重复得出的”,更为清晰
可见的科学成果。那么,从方法论的科学性上看,他在20亩贫瘠土地上的有机种植尽管面积不大,但比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不仅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更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
为了检验有机农业对土地内在具有的生态修复作用,蒋高明租用的实验地是村里的低产田,曾经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地,土层只有20厘米,下面是碎石。在这种土地上,蒋高明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来获得高产。
开始试验的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亩,第二年也如此。到了2011年,小麦亩产900斤,玉米亩产1100斤,比周围农田亩产多一倍。
人们通过这个在地化的科学实验可以认识到:有机种植可以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的“吨粮田”。有机农业几乎实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的科学成果,客观上消除了有关部门以有机农业降低产量而拒绝予以政策支持的借口。同时,这个实验在农业成本上的节约更值得关注。根据蒋高明的计算,山东一带种植6种作物,实际需要打23遍农药,人工成本加农药费每亩为445元。而采用“物理与生物方式相结合”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合计每亩为58元。亦即,生态防虫的成本只有农药防虫成本的13%。蒋高明坦然承认,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精耕细作,产量才能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如果与普通粮食价格完全一样,农民就只会留给自己吃。要想进入市场,价格应该有差别;有机粮食价格增加到4~5元/公斤的时候,亩均土地收益将提高3000元左右。这样,多数农民会愿意改为有机生产。
如此看来,社会上很多不搞科学实验的批评者关于有机农业产量低、成本高的说法都被蒋高明的科学实验所“证伪”。进一步看国家宏观投入政策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则道调整的方向也很清楚:政府只需把“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治理污染费用的1/3,大约相当于国家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每年平均三农投入的1万亿,用于在中低产田改造中主要支持生态农业,同步开展符合“两型农业”要求的立体循环经济建设;而对生态农业而言,只需要使用一半左右的化肥,农药使用更可以大幅度减少。这样,足以保证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再成为最大污染源的前提下增加30%以上的总产量。此外,只要维持住每年5亿吨粮食产出,就可以减少转基因食品进口,实现食品安全与降低国家粮食风险的双重正外部性。
如此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政策调整,政府何乐而不为?这,也许是“蒋高明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十多年前,在中央政府刚刚接受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的时候,我曾经发表文章“市场失灵加政府失灵:三农问题面临双重困境”。那标题本身就很清楚地把问题的实质点到为止地提示出来了。后来学习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看到执政党明确指出了“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制约作用,也就意味着明确指出了不同部门与利益集团之间客观存在某些利益相关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内在机制。据此再看当年这标题,似乎仍然适用于解释政府“何乐而不为也”……
蒋高明的实验农场取名弘毅,语出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中国的蒋高明们,仍然任重道远!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在喧嚣的现代文明之外,另一种更为宁静、更为智慧的生活方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一个生态农场的点滴日常,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被那些关于土壤健康的深刻见解所吸引,被那些巧妙应对自然挑战的创新方法所折服。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态农场不仅仅是生产食物的地方,更是一个学习与自然的学校,一个实践可持续理念的实验室。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农场成员之间协作与共赢的描绘,那种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氛围,让我看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它让我思考,我们作为消费者,在享受农产品的同时,也在参与着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的投票。我们的选择,能够引导着农业朝着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蓝图,一个可行的范例,让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并非是少数人的理想,而是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宛如一股清流,涤荡着当下社会关于发展与生存的浮躁与迷茫。我一直对“生态”二字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地球母亲的敬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生态实践,尤其是大规模的、可持续的生态农场,我接触甚少,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是零星的、小范围的尝试。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鲜活的生态农场世界,用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描绘了那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仿佛亲身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感受着泥土的芬芳,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辛勤的农人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收获健康的食物。书中对于技术应用、管理模式、甚至农场成员之间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宝典。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的案例所启发,思考着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哪怕是微小的层面,去践行生态的理念。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信息,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唤醒对自然的感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它让我明白,生态文明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土地,从我们日常的选择中,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与迷茫,同时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作者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生态理念融入到生动的农场纪实之中。我不再将生态农场视为一种理想化的乌托邦,而是看到了它在现实中的运作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书中对于农场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从作物轮作到水源保护,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我惊叹于农场主们将科学知识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能力,以及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每一个组织的实践。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生态决策者”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本书,无疑为这些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也为每一个关心地球未来的读者,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对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环境问题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聚焦于一个具体的、鲜活的生态农场。我仿佛能听到耕作的犁铧划破泥土的声音,闻到作物散发出的自然清香,甚至能感受到农场里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而坚韧的连接。书中的案例,每一个都充满了故事性,讲述了农场主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生态种植的信念,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土地的深情,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书中对于农场经营模式、市场推广、以及与社区互动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生态农场在经济可行性上的探索,这对于推动生态文明的普及至关重要。我了解到,生态农业并非是经济上的“牺牲”,而是通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路径。这本书让我对“生态文明”这个词有了更具象、更落地的理解,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从土地上,从社区中,从每一个消费者的选择中,生根发芽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旁观者却又饱含深情的视角,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农场。我惊叹于农场主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他们并非仅仅是将土地视为生产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呵护、需要尊重的生命体。书中详述的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实践,都颠覆了我以往对传统农业的认知。我曾以为生态农业意味着低产量、高成本,但这本书展现的,是低消耗、高品质,是循环再生、与自然共赢的智慧。每一个细节,从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到有机废弃物的堆肥利用,再到鼓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营造,都彰显着农场主们前瞻性的眼光和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把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败”的记录,那些尝试过但未成功的种植方式,那些遭遇过的自然挑战,反而让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看到了生态农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摸索、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坦诚,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诚,也更加坚信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生态行为,都可能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评分书很好,值得看看
评分这个两个东方特色的经济理性,从来是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的。
评分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不错还可以吧,物流也很快。
评分很受欢迎的一本书,生态农业从业者必看
评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评分其二是诚信危机。现在最可怕的莫过于信任危机。在信任危机面前,中国的产品让人家心里打问号,优质的东西卖不到优质的价钱,只好造假。在信任危机面前,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增白剂、敌敌畏、地沟油、避孕药等各种有害的东西添进了食物中,而且其销路远比正常健康的食品好。“卖盐的喝淡汤,卖席的睡床帮”,这样的俗语是过去的穷人舍不得消受自己的产品的
评分书目内容详实,值得购买。快递给力!
评分如今翻阅此书,富兰克林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可谓既简单又深刻——百年轮回而已。也因此,这本书在发达国家和在除了我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流行了近百年。其实,如果那些指称中国落后美国几十年的书斋农业学者愿意实事求是地做点比较,客观效果本来也很清楚:美国的资本深化的大农业用了29亿亩耕地和数百亿美元政府补贴,才生产3亿多吨粮食;中国用差不多一半的土地(18亿亩耕地中的约15亿亩)和不到一半的补贴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若以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效率,中国仍然是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