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1捲(1921~1949)+中國共産黨曆史的第二捲 |
| 作者: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著作 著 |
| 市場價: | 269 |
| ISBN號: | 9787509809815+9787509809501 |
| 齣版社: | 中共黨史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1-01-01 | 版次:2 | 頁數: |
| 印刷時間:2011-02-01 | 印次:9 | 字數: |
中國共産黨從初有57名成員,發展到現在有8026.9萬名成員,把中國從備受發達國傢蹂躪的弱國發展到現在的大國,這樣的發展曆程如果稱不上偉大,那還有什麼可以稱為偉大。《中國共産黨曆史·第1捲(1921—1949)(套裝上下冊)》瞭解黨史工具書,/全麵/公正。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産黨跨入新世紀的次盛會——第十六次全國代錶大會之際,我們謹將《中國共産黨曆史》捲(192l一1949),奉獻給大會和廣大讀者。
本書是在1991年齣版的《中國共産黨曆史》上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原上捲總體上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掌握的黨史史料狀況和學術研究水平。十多年來,一方麵,在鄧小平、江澤民同誌的著作和講話中,對民主革命時期的黨史有許多新的重要論述;另一方麵,隨著國內外大量曆史檔案資料的公布,黨史界對很多問題有瞭新的認識,我室也取得瞭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這些都需要有一個與時俱進的修訂本給予反映。基於以上原因,1996年,我室決定對原上捲進行修訂,並把這個項目作為重大項目列入我室1996-2000年工作規劃和200l一2005年工作規劃。
我們在修訂原上捲時,努力遵循以下基本指導原則:
(一)以馬剋思列寜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體現中共中央《關於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精神,充分體現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編
中國共産黨的創立
(1921年7月一1923年6月)
章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和國際環境
一、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
二、辛亥革命及其後的中圍政治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産階級隊伍的壯大
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五、二十世紀初的國際環境
第二章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
一、五四愛國運動
二、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三、黨的早期組織的建立
四、黨的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三章 中國共産黨創建初期的活動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開
二、黨的第二次全國代錶大會和民主革命綱領的提齣
三、中國工人運動的次高潮
四、黨對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的領導
五、黨在創立初期的自身建設
第二編
黨在大革命時期
(1923年6月一1927年7月)
第四章 次國共閤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麵的形成
一、黨的第三次全國代錶大會
二、國民革命聯閤戰綫的建立
三、開創革命的新局麵
四、黨的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五章 五四運動和大革命高潮的興起
一、五卅運動和全國的反帝怒潮
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
三、北方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革命運動
四、反對國民黨新老右派的鬥爭
五、黨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
第六章 北伐戰爭和革命力量的發展
一、北伐前的形勢
二、黨為北伐做準備
三、北伐的勝利進軍
四、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漲
五、黨在大革命運動中發展壯大
第七章 次國共閤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敗
一、共産國際和中共領導人的妥協退讓
二、蔣介石加緊勾結中外反動勢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敗
三、武漢政局和黨的第五次全國代錶大會
四、大革命的失敗
第三編
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8月一1937年7月)
第八章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
一、大革命失敗後的中國政局
二、各地的武裝起義
三、“左”傾盲動錯誤的齣現及糾正
四、井岡山的鬥爭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齣
第九章 黨為復興革命運動的艱苦鬥爭
一、黨的第六次全國代錶大會
二、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
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
四、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開展
五、黨和紅軍建設綱領的製定
六、關於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齣
第十章 革命運動的麯摺發展和紅軍三次反“圍剿"
鬥爭的勝利
一、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的齣現及糾正
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三、革命根據地反“圍剿”的勝利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變後的國內政局和革命運動的挫摺
一、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二、冒險主義、關門主義錯誤對黨的工作的危害
三、紅軍繼續進行反“圍剿”鬥爭
四、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五、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
六、臨時中央“左”傾錯誤的嚴重危害
第十二章 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徵的勝利
一、實現偉大轉摺的遵義會議
二、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
三、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
四、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爭
第十三章 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而鬥爭
一、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策略的製定
三、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鬥爭策略的轉變
四、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
五、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六、黨為早日實現全民族抗戰而鬥爭
七、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
第四編
黨在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一1945年8月)
第十四章 爭取實現全麵抗戰路綫
一、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
二、全麵抗戰路綫的製定
第十五章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第十六章 鞏固抗日民主陣地
第十七章 爭取人民抗戰的勝利
第五編
黨在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第十八章 爭取實現國內和平民主
第十九章 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略進攻
第二十章 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轉摺
第二十一章 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後記
第二捲:
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
嚮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
(1949年10月一1956年9月)
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新生政權的鬥爭
一、開啓中國曆史發展的新紀元
二、新中國外交方針的製定和實施
三、中國大陸的統一
四、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鬥爭
五、建立國營經濟和新的經濟秩序
六、黨的七屆三中全會
第二章 抗美援朝戰爭
一、反對美國武裝乾涉朝鮮和侵占我國領土颱灣
二、抗美援朝保傢衛國
三、朝鮮停戰的實現
第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一、徹底廢除封建土地製度
二、全社會的民主改革運動
第四章 恢復國民經濟與各項建設的展開
一、新民主主義經濟方針的貫徹
二、農業互助閤作事業的初步發展
三、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的開展
四、宣傳思想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文化事業的改革
五、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六、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
七、恢復國民經濟任務的完成
第五章 過渡時期總路綫和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個五年計劃
一、中國共産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
二、個五年計劃的編製
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第六章 全麵實行對生産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大力開展農業閤作化運動
二、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走閤作化道路
三、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七章 過渡時期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國防建設
一、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正式實行
二、統一戰綫工作的新形勢和新進展
三、宣傳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的發展
四、增強黨的團結及審乾肅反運動
五、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
第八章 爭取有利於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
一、齣席日內瓦會議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齣席亞非會議與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三、圍繞颱灣問題同美國的鬥爭
第九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社會製度在中國的建立
一、農業閤作化的加速完成和農村集體所有製的建立
二、手工業閤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全行業公私閤營
四、過渡到社會主義曆史任務的基本實現
第二編
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麵展開和對
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
(1956年9月一1966年5月)
第十章 黨的八大和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一、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麵臨的國際形勢
二、的《論十大關係》和一係列新方針的提齣
三、黨的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
四、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麵展開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十一章 全黨整風和反右派鬥爭
一、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的學說
二、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的整風運動
三、反右派鬥爭
第十二章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綫的製定
二、“大躍進”運動
三、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四、“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第十三章 九個月的初步糾“左”和糾“左”過程中的探索
一、對“左”傾錯誤的初步覺察
二、糾正“左”傾錯誤的初步展開
三、在糾“左”中對若乾問題的新認識
第十四章 廬山會議糾“左”的麯摺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思考
一、廬山會議從糾“左”到反右的逆轉
二、全黨範圍的“反右傾”鬥爭及其嚴重後果
三、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問題的探索
第十五章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關係的全麵調整
一、調整方針的提齣和初步貫徹
二、七乾人大會與全麵調整的決策
三、各領域的全麵調整和對農業生産責任製的探索
四、維護民族團結和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變革
第十六章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期黨的外交方針和中國對外關係
一、為維護國傢主權同美國、蘇聯進行鬥爭
二、中國周邊形勢的變化和為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
三、與美、蘇兩大國對抗格局的形成
第十七章 國民經濟調整任務的完成和“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齣
一、國民經濟調整的繼續和完成
二、60年代前期社會主義建設的突齣業績
三、團結一緻戰勝睏難和奮發圖強的社會風貌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左"的錯誤的發展
一、黨的八屆十中全會
二、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嚴重估計及其政治影響
三、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展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過火批判
第十九章 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總結
一、突齣成就和基本經驗
二、探索中的麯摺及基本分析
第三編
“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和林彪、
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一、“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綫
二、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三、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和“十六條
四、“文化大革命”迅速擴展到全國
第二十一章從“全麵奪權"到黨的九大
一、“全麵奪權”導緻“天下大亂”
二、中央領導層反對動亂的抗爭
三、“全麵內戰”和試圖控製局麵的努力
四、黨的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二十二章“鬥、批、改”運動與7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
一、戰備高潮與“鬥、批、改”運動
二、7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
第二十三章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陰謀活動及其覆滅
一、九屆二中全會與林彪、江青兩個集團矛盾的激化
二、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第二十四章批判極左思潮和落實黨的政策
一、“批林整風”運動
二、落實黨的各項政策
三、批判極左思潮的中斷與十大的召開
第二十五章外交戰略的轉變和對外關係的新局麵
一、外交工作受到衝擊和對外關係的初步修復
二、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
三、對外關係新局麵的齣現
第二十六章1975年的全麵整頓
一、“批林批孔”運動和批評“四人幫”
二、挫敗江青集團“組閣”陰謀的鬥爭
三、鄧小平主持的全麵整頓
四、對鄧小平的錯誤批判導緻整頓中斷
第二十七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一、“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二、以天安門事件為中心的全國性抗議運動
三、黨在關鍵時刻扭轉危局
第二十八章對“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
一、“文化大革命”內亂的嚴重危害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若乾進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曆史教訓
第四編
在徘徊中前進和實現偉大的曆史轉摺
(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
第二十九章“文化大革”的結束和“左”的指導方針的延續
一、揭批“四人幫”運動的開展和“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提齣
二、國民經濟的復蘇和急於求成傾嚮的齣現
三、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錶大會
第三十章撥亂反正的局部進展和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一、平反冤假錯案和澄清教育科學文藝領域的是非
二、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三、真理標準討論對撥亂反正的有力推動
第三十一章實現曆史的偉大轉摺
一、對國際形勢的正確判斷和外交工作的積極成果
二、改革開放和工作重點轉移的醞釀
三、曆史性偉大轉摺的實現
結束語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及
基本經驗
後記
太原失守前後,日軍繼續嚮華中、華北等內地進攻。為瞭堅持華北持久抗戰,支持全國戰局,1937年11月13日,緻電硃德、彭德懷、周恩來、劉少奇等,要求八路軍進一步發揮獨立自主精神,堅持華北遊擊戰爭,力爭山西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成為遊擊根據地,發動民眾,擴大自己,多打小勝仗,振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促成改造國民黨,改造政府,改造軍隊,剋服危機,實行全麵抗戰之新局麵”。按照既定部署,八路軍在積極配閤友軍作戰的同時,又相機執行自己的戰略展開任務。一五師一部依托五颱山建立瞭晉東北的戰略支點;二。師依托管涔山建立瞭晉西北的戰略支點;二九師依托太行山建立瞭晉東南的戰略支點。到1938年春,一五師另一部依托呂梁山建立瞭晉西南的戰略支點。這就為開展華北敵後遊擊戰爭,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創造瞭前進的戰略基地。
為瞭充分動員組織民眾,支持山西抗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十分重視發展與國民黨地方實力派閻锡山的統一戰綫。在日軍進攻的威脅下,閻锡山接受中國共産黨閤作抗日的主張,並采用共産黨提齣的一些進步措施和口號,任用一批抗日青年和政治上比較開明的進步人士,以挽救危局,維護自己的統治。鑒於這種情況,八路軍在太原設立以彭雪楓為處長的駐晉辦事處,負責八路軍總部與閻锡山的聯絡,開展對晉綏軍的統一戰綫工作。1937年9月初,中共中央代錶周恩來和八路軍領導人彭德懷、林彪、聶榮臻、徐嚮前、蕭剋等到達山西。周恩來、彭德懷嚮閻锡山提齣建立有各方代錶參加的戰地動員委員會的建議。9月20日,在太原正式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第二戰區高級參議、國民黨左派愛國將領續範亭擔任主任委員。共産黨方麵的委員有四人:鄧小平、彭雪楓、程子華、南漢宸(後二人為常駐委員,程任武裝部部長,南任組織部副部長)。
在段祺瑞控製北京中央政權後,改良派又依附於段祺瑞。他們組織憲法研究會(被稱為研究係),幻想在軍閥庇護下實行政治和社會的某些改良,使資産階級獲得一些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但是,封建軍閥對資産階級的任何改良主張都是不容許的。段祺瑞同袁世凱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給這些改良派的名流以某種官職作為裝飾品,而在利用價值消失之後,很快就將其拋棄。
辛亥革命後資産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所進行的一係列活動遭到失敗的事實,進一步證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異常強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産階級和代錶資産階級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舊民主主義的革命道路,即資産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道路,已經走不通瞭。中國革命必須有新的領導,必須走新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至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期間,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無産階級的隊伍迅速擴大,工人的鬥爭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工人群眾已經從實踐中逐漸學會運用罷工這個武器。從1912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有記載的罷工共150餘次,超過辛亥革命以前數十年的總和,而且,類似同盟罷工性質的規模較大的罷工逐漸增加。在這些日益增長的罷工運動中,有一些是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政治鬥爭。特彆值得一提的是,1916年11月,在天津人民反對法帝國主義勢力侵吞連接法租界的老西開地區的鬥爭中,工人成立工團和工團事務所,指揮罷工和領導遊行示威。這場鬥爭堅持幾個月之久,迫使法帝國主義者不得不放棄完全侵占老西開的企圖。但總起來看,這個時期的工人鬥爭,大多數還是自發性質的經濟鬥爭,工人群眾的組織也還處在秘密結社和封建幫會勢力的影響之下。中國無産階級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階級的曆史使命,仍然是一個自在的階級。
這個時期,農民階級也自發地進行瞭多種形式的鬥爭。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到1919年間,農民的抗捐、抗糧、抗稅等鬥爭在2000起以上,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幾乎遍及全國各省。
第二捲:《緊急指示信》的核心,是要求全黨用大努力來堅決糾正“共産風”。1958年鼕季以後,“共産風”在一部分地方和社隊基本得到遏止,但在大部分地方和社隊糾正不徹底,自1959年鼕季以後又颳瞭起來,還有一部分地方和社隊一直沒有糾正,嚴重地破壞瞭農業生産力。《緊急指示信》規定瞭12條政策,主要是:重申“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現階段人民公社的根本製度”(加上“從一九六一年算起,至少七年不變”,這是針對各種嚮基本社有製過渡的試點和計劃而提齣的);徹底清理“一平二調”,堅決退賠;加強生産隊的基本所有製;實行生産小隊的小部分所有製;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和小規模傢庭副業;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加上“在很長的時期內,至少在今後二十年內”);恢復農村集市,等等。當時還強調:隻要堅持三級所有,堅持部分供給製,堅持辦好食堂,“就不會犯原則錯誤”。
《緊急指示信》發齣的當天,黨中央還發齣《關於貫徹執行“緊急指示信”的指示》,明確指齣貫徹執行“緊急指示信”的關鍵,首先在於提高乾部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經濟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黨中央要求全體乾部真正懂得什麼是共産主義、怎樣到共産主義,真正弄清楚在現階段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真正瞭解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相結閤、政治掛帥和物質保證相結閤的道理,真正分清共産主義和平均主義的區彆、大集體下“小自由”和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區彆等問題。為此,黨中央提齣發動和依靠群眾,整風整社,徹底改進乾部作風,並且明確規定搞好整風整社的標誌是,“一平二調”的遺留問題都已經全部解決,乾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作風有瞭顯著的改進和提高,群眾的情緒和乾勁逐漸迴升,農業生産開始齣現新的麵貌。
黨中央這兩個指示的發齣,實際上是繼續被“反右傾”鬥爭所打斷的糾“左”進程。它成為扭轉農村嚴重形勢的起點。
在過去幾個月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各地齣現一些缺點和偏差;黨內在如何對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問題上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些情況,要求黨認真地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澄清思想,統一認識,以便領導全國人民全麵地實施偉大的建國綱領。為此,黨決定召開七屆三中全會,通盤解決當時麵臨的問題。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的中心議題是:確定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以及為此必須進行的各項工作和所應采取的戰略策略方針。
全會的主要議程,是討論提交的《為爭取國傢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麵報告。這個報告全麵分析瞭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總結瞭七屆二中全會以來即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年多的工作,指齣:我們現在在經濟戰綫上已經取得的一批勝利,錶現瞭財政經濟情況開始好轉,但這還不是根本的好轉。要獲得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需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三個條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現有工商業的閤理調整,國傢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為此,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一緻團結起來,做好八項工作: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土地改革;調整稅收,減輕人民負擔,在統籌兼顧的方針下閤理調整工商業;人民解放軍在保障有足夠力量的條件下,復員一部分軍隊人員,對行政係統進行整編;有步驟地謹慎地對舊有文化教育事業進行改革,爭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認真做好失業救濟工作;認真團結各界民主人士,開好各界人民代錶會議;堅決肅清一切反革命分子;進行一次全黨整風。
的書麵報告,闡明瞭在各項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的政策原則:在土地改革工作中,要將過去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産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利於早日恢復農村生産。在工商業調整中,要切實而妥善地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教育文化改革和知識分子問題上,拖延時間不願改革的思想是不對的,過於性急,企圖用粗暴方法進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對的。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1捲(1921—1949)(套裝上下冊)》包括瞭: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和國際環境、鴉片戰爭與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辛亥革命及其後的中圍政治、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産階級隊伍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二十世紀初的國際環境等內容。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捲:《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捲,是繼《中國共産黨曆史》第1捲齣版以來的又一部中國共産黨曆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國共産黨1949年—1978年的曆史。這是一段波瀾起伏的曆史,是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辛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
該書的編修,始終以曆史決議為指導,以新時期黨曆次代錶大會和中央全會有關黨的曆史的論述為準繩,並在撰寫中得到中央領導同誌切關懷和精心指導,若乾重要問題的錶述均經中央批準,代錶瞭目前對這29年曆史研究的較高水準。該書規模宏闊、編纂工作曆經十六年、十數次易稿,是黨史界和黨員乾部群眾矚目的重大工程。
該書的編修,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吸收和利用黨史學界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對黨員、乾部和群眾關心的一些重大曆史問題和難點、熱點問題作瞭科學錶述。全書著重反映黨在這29年裏不懈奮鬥的主流、本質和主題主綫。對諸如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作瞭專業準確的評述。它是廣大黨員乾部特彆是中高級領導乾部深入學習黨史、總結曆史經驗的重要教材
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