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太山,李锦绣 编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瓷器之路
  • 古代史
  • 中外关系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贸易
  • 文明互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53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3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丝瓷之路学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持的学术刊物,每年一辑,收录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近一两年内海内外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进展,学术性高。《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为该学刊第3辑

内页插图

目录

内陸歐亞史
關於“閻膏珍”
羅布泊地區的自然環境變遷與經濟開發述論
摩尼教四天王考
——福建霞浦文書研究
蒙古草原傳統之移入及其轉型
——基於對諸蒙古汗國制度比較的一個考察
洪武本《華夷譯語》韃靼來文注釋(上)
地中海和中國關係史
埃及文明的起源
——前王朝時期的埃及
An Asisan Commercial Ecumene,900-1300 CE
海交史視野下的元代青花瓷輸出方式與性質
“Hand and Feet of Us All”:Chinese and Mixed Parentage
Jesuits from the China Mission(1589-1689)
環太平洋史
Family Business and Chinese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其 他
《20世紀内陸歐亞歷史文化研究論文選粹》前言
编後記

精彩书摘

  一、
  現有考古资料證實,距今3800年左右羅布泊地區已有人類的經濟活動,”其中以古墓溝遺址、鐵板河墓地與小河墓地為代表.13I三座墓葬遗址分佈在于L雀河下游流域,墓葬中均出土乾屍,隨葬香蒲草或芨芨草编制的草簍,並多見麻黃、紅柳枝、蘆葦、胡楊木等荒漠與半荒漠類型植被及其製品。另外,對鐵板河墓地出土女屍的病理學研究顯示,女屍頭髮内矽的含量與肺内矽塵含量較高,應是由當地風沙環境所致。”從而可判斷距今約3800年前後,羅布泊地區氣候乾燥,多風沙,屬於荒漠半荒漠環境。但古墓溝有六座墓葬的地表都環列7圈規整的木樁;小河墓地沙山表面密密匝匝的胡楊立木的直徑多在20釐米以上,甚至有達50釐米者,透露出當地在較長時間内水源相對充足穩定、林木茂密的信息。夏訓誠、王富葆等人研究羅布泊湖沉積物剖面發現,距今3400—5900年的沉積段中粉砂和黏土含量平均達93.675%,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83g/kg,沒有出現明顯的黃、灰相间的風塵層理。他們也據此指出當時羅布泊地區雖有風沙,但較少出現強烈風暴,湖水較深大,為微鹹水湖。
  持續穩定的水源為羅布泊地區經濟開發提供了相對優越的自然條件。上述墓葬遺址出土的随葬品多見牛羊角及骨骼,羊毛(絨)製成的毛織物與氈製品、牛羊皮製品,突顯了畜牧業經濟的主導地位。死者衣物、箭杆上多裝飾着鳥羽;小河墓地出土的伶鼬皮與狗獾皮,以及多位死者帽子上綴着伶鼬;鐵板河墓地的魚骨骸、古墓溝墓地的殘破漁網,反映了漁獵經濟的重要地位。另由古墓溝、小河墓地常見随葬數量不多的小麥粒或黍粒,可知當地存在種植業。古墓溝出土的人骨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結果顯示居民以肉類食物為主,植物類食物所佔比重較小,”’也證實羅布泊地區的經濟開發以畜牧業為主、漁獵為輔、種植業為補充。墓葬出土的古屍為歐洲人種有學者通過對小河墓地生物遺骸進行分子遗傳學分析,進一步指出北部歐亞草原的畜牧業民族是最早到達塔里木盆地東端的居民,且其是一個東西方混合人群,晚期又受到中亞和南亞人群的影響;當地發達的畜牧業文化與種植業文化正是東西方人群擴張的結果。
  自古墓溝遺址等文化遣存之後,直到張騫通西域,羅布泊地區不僅缺乏相應的文獻記載,而且未發現相關的人類遺跡。夏訓誠、王富葆等人測定對應於距今2200-3400年的湖泊沉積層以粉砂為主,含較多中、粗砂、白色石鹽斑塊,粗砂含量最大值達34.54%,有機質含量平均為5.31g/kg,黏土含量不多,由此判斷當時該地區多強風暴,湖水變成鹹水湖,並一度乾涸或幾近乾涸。鍾巍等人通過研究博斯騰湖湖相沉積記錄、策勒與尼雅等地區沉積地層的地化元素含量、孢粉濃度,也認為整個南疆的氣候在距今3000年時突變轉乾。
  但嚴富華等人對羅布泊湖盆中心南端最低處的羅4井湖相沉積物的孢粉分析顯示,距今3610士90年以來的沉積層厚度是1.5米,年平均沉積厚度約O.42毫米,與整個剖面的年沉積速度相似,並且沉積物中含有香蒲、莎草等水生植物花粉,說明該湖泊的沉積作用一直進行。
  ……
丝绸之路三部曲之《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中国古代与域外民族交流交往的史实详录,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方法论、理论建构、学术史回顾与前瞻性思考的专著。作者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前人研究的脉络,揭示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核心议题、关键理论范式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第一部分: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科基础与理论维度 本部分将首先勾勒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科界定与核心概念。研究的“中”,不仅指向中国中央王朝,也涵盖了中国历史版图内的各个政权、民族及其文化;“外”,则泛指与中国发生接触、交流、冲突的周边地区、远方国度乃至不同文明体系。关系,则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技术、思想等多个层面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探讨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所依赖的主要理论框架。例如: 文明交流理论: 分析不同文明体之间如何在接触中相互影响、融合,以及这种交流对各自社会结构、文化面貌带来的深刻变革。借鉴列奥·施特劳斯、塞缪尔·亨廷顿等学者关于文明对话与冲突的理论视角,并结合古代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具体场景进行阐释。 互动理论与网络理论: 强调古代中外关系并非单向的施予与接受,而是复杂的互动过程。通过构建古代贸易网络、文化传播网络、人员流动网络等,来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动态的、多层次的联系。 地缘政治与环境史视角: 审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如何在塑造古代中外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沙漠、山脉、海洋等地理屏障与通道如何影响贸易路线、军事冲突与文化传播的范围与模式。 后殖民理论与地方史视角: 批判性地审视传统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思维,关注研究对象在中国边疆地区、被征服地区以及域外地区的“地方性”经验,探究中国与外部关系中不同参与者的主体性。 跨文化传播理论: 聚焦文化元素(如宗教、艺术、科技、生活习俗)如何在不同文化间传播、变异与适应的过程,分析语言障碍、文化隔阂、权力关系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重大议题 本部分将追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脉络,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与研究范式的演变。 早期学者的探索: 回顾晚清以来,一批有识之士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如何将域外史料(如出土文献、外国史籍)引入中国历史研究,开启了对中外交流的新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战略与学术政策引导下,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如何围绕“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的外交”等主题展开,并出现了如史念海、童书业等学者的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化: 探讨改革开放后,学术思想的解放与国际交流的拓展,如何促使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更加精细的研究取向。例如,对海上丝绸之路、中古时期中印关系、中亚研究、突厥学、吐蕃学等的深入挖掘。 重大研究议题的剖析: 重点分析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核心议题,例如: “朝贡体系”的再认识: 深入探讨传统的“朝贡体系”理论,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运作,以及其作为一种政治经济互动的模式,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异同。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审视古代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现象,如语言、宗教、艺术、法律、典章制度等层面的交流与吸收。 经济交往的模式与影响: 探讨古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贸易路线、贸易组织、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对中国与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军事冲突与边疆治理: 分析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西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战争策略、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边疆治理模式与民族政策。 宗教传播与思想交流: 考察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如何传入中国,以及道教、儒家思想等如何向外传播,分析其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聚焦当前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史料的局限与创新: 分析当前研究在史料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如中文文献的解读、外文史料的引入、考古发掘资料的利用、以及口述史料的挖掘等,并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利用新技术(如大数据、GIS、数字人文)来拓展史料的利用空间。 理论方法的更新: 探讨如何将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身体史等新兴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研究视野的拓展: 倡导打破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更多地关注域外世界的能动性,以及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平行发展与互动,构建更具整体性和包容性的古代世界史观。 跨学科合作的深化: 强调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需要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以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代价值的挖掘: 思考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一个丰富的学术视域和一份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指南,旨在推动该学科朝着更深入、更广阔、更具前瞻性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交流史情有独钟,尤其是有关于中国在其中扮演角色的部分。《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宏观,但落笔又极其细腻。他不仅仅关注了最著名的丝绸和瓷器,还深入挖掘了其他许多可能被忽视的交流载体,比如香料、珠宝、甚至是一些动植物的交换。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香料之路”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从东南亚、印度等地运抵中国的各种香料,不仅满足了古代宫廷和贵族的需求,更对中国饮食文化、医药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中国的一些特产,如漆器、丝绸的制作技艺,也通过这些贸易路线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引发了当地手工业的革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史料的运用,引用的文献资料丰富且权威,让整个论证过程显得扎实可信。但我并非是纯粹的学术读者,我对书中那些充满故事性的细节更感兴趣。比如,书中通过对某些出土文物的解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跨国商人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组织商队,如何应对路途中的艰险,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进行贸易和生活。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有阅读趣味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本来对古代中外关系史这个主题有些担心会过于枯燥,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一开始对于“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这两个概念的梳理,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勾勒出了当时不同文明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充满活力的互动图景。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中国瓷器如何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西亚,并对当地的陶器制作产生深远影响的描述,就非常具体。我读到后来,甚至可以想象出那些遥远国度的工匠们,在看到中国精美瓷器时的惊叹,以及他们是如何尝试模仿、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故事。而且,作者在探讨贸易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的传播、技术的转移、甚至是审美观念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后,如何在艺术创作上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佛教造像风格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内容让我对“丝瓷之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商品交换,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和文明层面的深度交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行走在一条穿越千年、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长河之中,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河畔的一处风景,或雄浑壮阔,或精致细腻,都值得我驻足细品。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要了解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历史。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颇具感染力,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被大众所忽视的历史细节,反而将这些细节作为切入点,来展现古代中外关系的全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互鉴”精神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说明了古代中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地将自身文化输出,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比如,书中关于唐代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使节、商人、僧侣,并由此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描写,就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那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居民,在长安城里交流生活,带来了各自的语言、服尔、饮食,共同塑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这种来自外部的激发,对于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古代中国,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并在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

评分

这本书《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而深刻的历史观。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全球视野。他不仅仅将中国置于历史的中心,而是将中国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格局中来考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朝贡贸易”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朝贡贸易可能只是简单的政治依附关系,但作者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揭示了朝贡贸易中复杂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内涵。他指出,许多所谓的“朝贡”实际上是官方认可的商业行为,通过这种形式,中国能够获取来自海外的稀缺资源,同时也将自身的特色产品推向世界。书中对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详细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于当时中国商人的胆识和智慧,以及中国港口城市的繁荣景象。我读到后来,甚至可以感受到当时海风拂过,商船云集的生动画面。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其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都有着客观而审慎的分析。这种辩证的历史观,让我对古代中外关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外关系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严谨,但他的文字却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大名鼎鼎的贸易路线和历史事件,更注重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个体故事。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商旅”群体的描写所打动。作者通过对古籍、碑刻、以及考古发现的解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商人、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等等。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各地的特产运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甚至在异国他乡扎根生活。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这种“以人证史”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充满了温度,也让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外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包容。

评分

阅读《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对宏大事件的描绘,而是善于从微观的细节中挖掘出历史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丝绸”和“瓷器”这两种商品如何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的描写。作者详细阐述了丝绸的生产工艺如何在中国得到精进,并成为西方贵族追捧的奢侈品;同时,也分析了瓷器的制作技术是如何从中国传播出去,对欧洲、中亚等地的陶瓷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引用的考古发现,比如在埃及发现的中国唐代瓷器,以及在波斯发现的中国丝绸残片,都为这些论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些实物证据,让冰冷的历史文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古代的商业网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物质的交换,他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商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国瓷器上的纹饰、釉色,往往蕴含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当这些瓷器远销海外时,也悄然地将中国的文化基因带到了异域。这种“以物见史”、“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让历史的解读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历史类的书籍很容易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而难以阅读。但是,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连贯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古代中外关系的宏大叙事之中。他并没有直接跳到贸易本身,而是首先从地理环境、地缘政治这些宏观层面入手,解释了为什么“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会形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由大及小”的叙述方法,让我对整个研究的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接触到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大多集中在陆路,而这本书则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海军在海上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与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国家的贸易往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泉州港在古代海上贸易中地位的描述印象深刻,书中引用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都证明了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个复杂、多层面、双向互动的过程。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融合与碰撞着迷,而《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求知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聚焦于物产的交换,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思想、技术等非物质层面的交流。例如,书中对汉传佛教如何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最终在中国形成独特的佛教宗派和艺术风格的论述,就让我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对大量佛经的翻译、寺庙的建筑风格、以及佛教造像的演变等方面的细致分析,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复杂过程。这种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同时,书中对西方科学技术,如天文学、历法、医药学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知识体系相结合的论述,也同样精彩。我了解到,唐代的一些天文观测仪器和测量方法,就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并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积极一面,打破了我对古代文明之间只能是零和博弈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独创性,他并不是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者国别史的方式来展开,而是以“丝绸”和“瓷器”这两个具体的意象为线索,串联起了古代中外关系的宏大历史。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使得整个叙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记忆。我尤其被书中对“瓷器之路”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作者不仅仅关注了瓷器的生产和贸易,还深入探讨了瓷器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器”。例如,当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如何尝试模仿,并最终发展出自己的陶瓷工艺;同时,中国瓷器上的纹饰、图案,也对欧洲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物质层面的交流,如何引发更深层次的精神和艺术上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穿越时空的眼睛,能够看到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那条绵延千年的情感纽带。

评分

《丝瓷之路3: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这本书,在我阅读的众多历史著作中,堪称一股清流。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但文字却不失通俗易懂,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茶叶之路”、“丝绸之路”的延续,而这本书则详细地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作者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解读,展现了中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的远洋航行能力和商业网络的构建。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海上贸易对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也让我对“中国中心论”的观点有了更审慎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叙述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