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远过古人双钩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放大”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本套丛帖字数远非“古刻数行”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褚遂良,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谪而死。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别开生面。对后代影响极大。后人将他与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六五三)立。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共二石,二石皆为楷书,原在西安慈恩寺,现存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两龛。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大唐三藏圣教序》,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撰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序》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记》二十行,行四十字。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十五日,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十日。为褚遂良楷书代表作之一。清王澍评此碑曰:“《雁塔》本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而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絶,直欲离纸一寸,律以右军之法,虽不免稍过,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矣。”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代精拓本。
这套“书法经典放大·铭刻系列”的选材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尤其这次入手的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临习这本,但光是翻阅系列的设计和整体感觉,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这种“放大”的形式,它能让初学者像我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笔画的细节上,不再是模糊的一团。要知道,古人的墨迹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如果字号太小,很多微妙的提按顿挫、藏锋露锋的转换就很难捕捉到。这套书的印刷质量看起来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厚实,能很好地承托墨色,这对于观察枯笔飞白和墨痕深浅至关重要的。我希望它在细节还原上能达到博物馆级的标准,让我能够仿佛置身于唐代大书法家手下时,去感受他运笔时的气韵和精神。说实话,比起那些简单复刻的字帖,这种注重细节呈现的放大本,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入帖”的利器,从纸面上透出古人的气息,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对它后续的装帧和装订也抱有信心,毕竟是用来长期翻阅和临摹的,经得起折腾才行。
评分我注意到很多书法学习者都抱怨,市面上的字帖字体大小不一,而且很多为了适应A4或更大的开本,直接进行了不均匀的拉伸或裁剪,导致字形比例失真。这套“放大系列”的定位似乎就是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追求一种近乎等比例、甚至放大的忠实呈现。我个人对褚书的喜爱,源于它那种“秀逸”与“骨力”并存的特质。它不像欧阳询那样峭拔,也不像颜真卿那样浑厚,它自有其独特的清雅之美。我希望能在这套放大版的字帖中,清晰地看到这种清雅是如何通过笔画的“瘦硬”与“含蓄”来表达的。如果纸张的吸墨性适中,能让墨的洇散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就更好了,这样既能体现墨的韵味,又不至于让精细的笔锋细节被墨色“吃掉”。我希望能用它来专门攻克那些结构特别难把握的字,比如“三点水”的写法,看放大后,褚公是如何安排三点之间的呼应和疏密关系的。
评分收到这套书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分量感”。这种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选择《雁塔圣教序》作为这个系列的一员,无疑是看中了褚公楷书的典范地位。它的结构严谨又不失灵动,是学习楷书的必经之路。我一直觉得,临摹经典,就像是和古人对话,而这种“放大”的视角,就像是拉近了我们与那位对话者的距离。我尤其关注那些篇幅较长、变化较多的字,比如“法”、“教”、“光”等,想看看在如此清晰的呈现下,褚书那种内擫含蓄的风格是如何通过笔画的起收体现出来的。如果纸张没有反光,能保持一种温润的哑光质感,那简直是太完美了,因为反光会极大地干扰对笔锋边缘的判断。我希望编者在选材时,不仅考虑了清晰度,更考虑了光影对原作氛围的还原度。我对这种追求极致的出版理念非常赞赏,这不仅仅是卖一本字帖,更是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碑帖的窗口,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作为一种“雕刻的文字”所蕴含的结构美学。
评分购买这本字帖,其实也是对传统出版质量的一种“投资”。毕竟,好的工具能事半功倍。我希望这套书的装订方式是平摊式的,这样在临摹时,书页可以完全平放在桌面上,避免了中心部分因书脊的隆起而难以书写或观察的尴尬。书法学习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的过程,我们需要的不是快餐式的学习资料,而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反复摩挲的范本。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本身就是一座高峰,而这套“铭刻”系列,则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攀登的专业绳索和清晰的地图。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书房里常备的一本“工具书”,在每一次提笔之前,都能从中汲取到最直接、最真实的古人笔意。它所代表的,是对书法研究的严肃态度,这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决定购入的主要原因。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常常在于,为什么自己临出来的作品总觉得“没有味道”。很多时候,看印刷品,总觉得少了一层韵味,可能就是因为那些细微的、转折处的微妙变化没有被捕捉到。所以,我非常期待这套《书法经典放大·铭刻系列》能在这一点上带来突破。我希望它能像一台高倍显微镜,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褚遂良是如何处理那些边角上的笔触,比如如何做到“方圆兼备”的。尤其是《圣教序》中那种行楷夹杂、灵动多变的韵味,如果能放大到极致,也许就能找到我一直求而不得的“笔法密码”。我甚至想象着,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拓本差异或不同时期墨迹对比的讲解,那就更好了。不过,即便没有额外的内容,光是这清晰、纯粹的“铭刻”本身,就已经足够我下苦功了。现在的字帖市场很多产品为了追求廉价或花哨,反而牺牲了核心的清晰度,而这套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回归经典,回归细节。
评分。。。。。。。。。。。。。。。。。。。。。。。。。。。。。。。。。
评分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昬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於是百川异流,同会於海。万区分义,揔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伽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评分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评分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评分不错
评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评分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 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评分很好
评分这套可以有,虽然价格高点,但字解析得很清楚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