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本书历来多认为是后人伪托之作,或疑为六朝人手笔,或疑华佗弟子吴普、樊阿依华氏遗意辑录。但本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则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
全书共分为三卷,上卷和中卷共有49论,分论天地、阴阳、水火、寒热、虚实、脉色、脏腑辨证及痹证、痞证、中风、水肿、脚气、淋证:癥瘕、积聚、痈疽、疗疮等。论中有的详述病源、病理,有的兼叙诊断、治则,更为突出的是在论及脏腑辨证中,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之『八纲』,是对《内》、《难》等古医籍探赜索隐、发挥蕴奥之明鉴。下卷为附方。计载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含道,多为汉代以前的古方。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中藏经语译》是《中藏经》一部语译本,名曰《中藏经语译》,《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中藏经语译》是依据李聪甫主编的《中藏经校注》进行语译的。49论各篇首设提要,简述其内容大略;注文重在语译中沿用之名词术语及语译时难于表述的疑难字、词语译以直译为主,保持了原文意旨,译词准确,笔韵流畅,可称为语译本书的佳普及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华氏中藏经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生成论第三
阳厥论第四
阴厥论第五
阴阳否格论第六
寒热论第七
虚实要论第八
上下不宁论第九
脉要论第十
五色脉论第十一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生死要论第十三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积聚癞瘕杂虫论第十八
劳伤论第十九
传尸论第二十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一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一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一
华氏中藏经卷中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论痹第三十三
论气痹第三十四
论血痹第三十五
论肉痹第三十六
论筋痹第三十七
论骨痹第三十八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华氏中藏经卷下
后记
精彩书摘
【语译】肺中风,可见口干燥而又气喘,身体感到晕转而沉重,出汗而仍感头脑昏闷。这种病的脉,若诊察它时虚弱得如同按在葱叶上,而重按又像没有根的,主死。
肺伤热邪可见唾血。病人脉来细、紧、浮、数、芤、滑,都主失血的病。这些是由躁扰、盛怒、劳伤中受邪,导致肺气壅结而产生的病。
肺胀,可见喘咳并因此而好像双目要脱出,这时脉来浮大,就是肺胀的脉。又有,肺痿可见口吐涎沫而又咽喉干燥。若想饮水的,病将痊愈;不想饮水的,病就未能转愈。又有,咳嗽时伴有遗尿的,这是上虚不能制下。患肺病的人脉来沉而又浊乱,主病在体内;脉来浮而又清轻,主病在体表。
肺气衰败,可见鼻孔张开而又干枯色黑,气满而又双目直视。又有,肺绝,主十二日内死,肺绝的症状是足肿胀,泄痢但自己又感觉不出,面色发白而目中发青,这就是所谓乱经。这时,即使是天赋的寿命,也不可救治了。
又有,迎风饮酒,风邪中伤在肺,可见咳嗽,气喘,胸闷。咳嗽伴咯血的,不可治;咳嗽不伴有咯血的,可治;面黄目白的,可治。患肺病,面颊发赤的,主死。
又有,言语时气喘声急、短气、好睡,这是因为火(心)克金(肺)而又土(脾)不生金,就像高真和幽鬼交相残害,这就十死十,百死百,是气机大乱的征兆。
又有,阳气升而不降,热灼在肺,肺因而聚结热邪,胀满喘急,狂言妄语,闭目合眼,言辞不是那人平常所能说出的,而且口鼻张开,大小便时都感头部作胀,饮水没有限量,这是因为热邪伤在肺,衰败的肺气移变到血中,不可治疗了,约在半年内死亡。
又有,患肺疟使人心中寒冷,寒冷太甚就发热,这样寒热往来,发作休止没有定时,多有惊恐,咳嗽气喘,双目探视着好像见到了什么,这就是肺疟的证候了。病人脉来浮而又紧,或滑而又数,或迟涩而又小,都是肺疟的脉象。
又有,病人平素声音清越而又宏亮的,突然不响亮,而且发声用力,言语很难说出,视定物体,目不转睛,这即使没有形成病候,那人也生存不久。
又有,患肺病,气实可见气逆喘急,咳嗽,身体发热,脉大;气盛可见乏力,喘促,右侧胁部作胀,言语时气短,这就是肺气虚实的一般证候了。
又有,忽寒忽热,鼻塞,腮部发赤,颜面发白,都是患肺病的征兆。
……
前言/序言
《中藏经》,托名为汉·华佗所撰。初步考证,是华佗的弟子或其后人辑录而成,大约成书于六朝时期。其中部分地保存了上古医经内容和华佗的学术思想。但由于托名之嫌,又由于后世增附的邓处中序荒诞不经,致使这颗医籍明珠蒙尘干载。然而,医籍能否传世,自当首重学术价值,如果学伪术伪,则虽非伪托之书也不能传于世,如果学真术真,则虽为伪托之书也终不可不传于世。《中藏经》之所以终究能流传至今,正因为这是一部具有系统、简明、精辟、实用、完整五大特点的医著。
全书分三卷。上卷、中卷共四十九论,下卷附有疗诸病药方实计六十八道。如果按内容区划,则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二十论,为总论。
第二部分,第二十一论至第三十二论,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诊法的专论。
第三部分,第三十三论至第四十九论,为各种疾病诊治方法的分论。
第四部分,附方。
全书所论以脏腑脉证为中心,以《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经之中的理论为圭臬,提纲挈领,发挥奥义,形成了我国最早以脉证为中心的脏腑辨证学说,首创了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奠定了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同时,内容丰富,剖析详明,探赜索隐,自成系统。在阐释病机,详明脉理,诊察顺逆,决断生死,解释三焦等多方面,均有独特而精辟的论述;所附药方虽经后人增附,但仍不乏简验便廉之剂;所弘扬的“贵阳贱阴”思想对后世崇阳、养阳、温阳的医家影响深远。由此可见,《中藏经》是渊源于《内》、《难》,植根于实践,确具真知,切合实用的一部中医经典。正如前贤所言:“论脉论证,皆洞见阴阳升降虚实之微”,“其议论卓然,精深高远,视脉察色,以决死生。虽不敢以为真是元化之书,若行于世,使医者得以习读之,所济多矣!”然而,自传世以来,尚未系统整理研究,至于语译全书,使之通达晓畅,普及医界,则尚属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中藏经》:一部医圣张仲景的精髓之作 《中藏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传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医学思想、精炼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成为后世研习中医的必读经典。它不仅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更提供了辨证施治的有效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藏经》的核心思想在于“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全书围绕阴阳盛衰、五行生克制化展开论述,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作者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精微分析,提出了“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等核心辨证方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在理论方面,《中藏经》系统阐述了气的运行、血的循环、津液的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深入剖析了邪气侵袭、正气亏虚等致病因素。书中对脏腑功能的描述,尤其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藏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深邃的理论建树,更在于其卓越的临床指导意义。书中记载了大量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大多以药物配伍精当、药理作用明确、疗效确凿而著称。从解表散寒的辛温解表汤,到清热解毒的黄连解毒汤,再到补益肝肾的六味地黄丸,这些耳熟能详的方剂,都体现了《中藏经》在药物运用上的智慧。每一个方剂的提出,都伴随着对症型、病机分析以及药理作用的详细阐述,使得后世医者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中藏经》的语言风格严谨而流畅,文字精炼,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它并非简单的病症罗列,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述方式。阅读《中藏经》,不仅是学习医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感悟中医精神的历程。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整体的观念看待疾病,如何通过细致的辨证找出病根,如何用精炼的方药恢复人体的平衡。 千百年来,《中藏经》不仅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更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医者从中汲取智慧,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时至今日,《中藏经》依然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教材,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中医典籍,被誉为“医家之宗”,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以问答形式,记录了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医学家之间的对话,系统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养生保健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精髓在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与宏观的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养生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达到“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在理论体系上,《黄帝内经》构建了完整的藏象学说,详细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它将抽象的脏腑概念,与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和疾病症状联系起来,为理解人体的复杂性提供了框架。 经络学说是《黄帝内经》的又一重大贡献。书中详细描述了十四经络的循行路线、穴位分布以及它们与脏腑、肢体的联系。经络被视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抵御疾病的关键。经络理论的建立,为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帝内经》对病因病机的阐释也极为深刻。它将疾病的发生归结为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不内外因(如跌打损伤、饮食不节等)。并详细阐述了邪气侵袭人体后,如何导致正气受损,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在治则治法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提出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基本治则,并指导医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医学理论的深刻性,更在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巨大启迪作用。历代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分,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它不仅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全球医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金匮要略》则侧重于内科杂病和妇产科疾病的论治。 《伤寒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飞跃。它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以及各种证候的病机、治法、方药,进行系统、完整的阐述。全书398条条文,言简意赅,却包含了丰富的医学内涵。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灵魂。张仲景将疾病的传变过程,模拟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经脉的循行和病理变化,从而将复杂的外感疾病,归纳为六种主要的证候类型。这种辨证方法,精炼而实用,使得辨病和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等。这些方剂不仅配伍精当,而且药理作用明确,疗效显著。每张方剂的提出,都伴随着对证型、病机、治法的详细阐述,以及对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巧妙运用。例如,麻黄汤以其辛温发汗的特点,成为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首选方;而桂枝汤则以其调和营卫的功能,适用于太阳伤寒表虚证。 《金匮要略》则以其博大精深的内科杂病论治而著称。书中涵盖了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多种疾病,以及胸痹、咳逆、腹满、黄疸、水肿、消渴等常见病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同样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其精湛的方剂学理论,为各种杂病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方剂,如泻心汤、苏叶饮、厚朴三物汤、四君子汤等,至今仍是临床治疗内科杂病的重要方剂。这些方剂的特点是,既能针对病位,又能切中病机,疗效确切。 《伤寒杂病论》的语言风格质朴而生动,文字简练,却意蕴无穷。它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张仲景通过对疾病的深入研究,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患者的悲悯之心。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家无不以《伤寒杂病论》为圭臬,从中汲取智慧,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它至今仍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教材,是广大中医师临床实践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