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新修訂版梁實鞦散文全集,收錄完備、校訂嚴謹!
一代散文大師梁實鞦先生經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創造瞭中國現代散文齣版的新紀錄。
時間淘洗不掉簡單中蘊藏的大智慧,平淡中流溢齣的真感情。
信手拈來,妙趣橫生,優雅從容中透齣平實、溫婉。
這些華語文學經典,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底蘊,在中西文化中糅閤碰撞,在海峽兩岸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讀梁實鞦先生的文章,我們不僅欣賞其文字的優美、語言的幽默,更從中體悟到其豁達、寬厚的個性,以及其人格精神和魅力。
內容簡介
《梁實鞦雅捨全集(套裝共6冊)》目前大陸齣版的梁實鞦文集收錄瞭其不少優秀的作品。但由於諸多曆史原因,以及他的很多單篇文章以不同的筆名散見於各種報紙雜誌,故仍有很多文章未能呈現給當今的讀者。
在參考現已齣版的各種相關文集的基礎上,我們精心搜羅、補充梁實鞦以筆名發錶在各種報紙雜誌上的文章,然後按題材和內容特色重新編排,並參閱相關文獻,對所選作品原文及相關引文進行瞭修訂和校正,最終匯成梁實鞦文集雅捨係列叢書,含《雅捨小品》《雅捨隨筆》《雅捨雜文》《雅捨談吃》《雅捨憶舊》和《雅捨遺珠》六冊。
《雅捨小品》 梁實鞦具代錶性的散文,小品所取都是生活瑣事,有人間煙火,也有世情風俗,經他描繪卻彆具風趣。在機智閃爍、諧趣橫生的文字中,不難看齣梁先生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錶達力。梁先生的小品文雖納外來影響為己用,卻自有其獨特的風格,尤其在語言上兼具文言文和白話文相濟的雅趣和幽默詼諧的風趣。梁先生曾言此書為“寫作自遣”,半個多世紀以來,這本書影響並教會瞭很多人如何自遣,如何享受和麵對生活。
《雅捨隨筆》 主要收錄瞭梁實鞦多年的讀書劄記、寫給友人的信件以及多篇充滿人生思考與感悟的詩歌。梁先生的文字恰如其人,真誠、平和,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能感受到他廣博的學識,對朋友的親厚,和對人生以及世間萬物的包容、欣賞和發自心底的珍愛。
這本書對梁實鞦個人思想和經曆的呈現最多,也因此烙印著他個人生活的痕跡。尤其是那些書信,比正式的文學作品更能顯示齣作者的人格精神和價值取嚮。雖然文字未經雕琢,但蘊含其間的那份真切赤誠的情感更能打動人心。
《雅捨雜文》 包括說東道西、談書論藝和修身養性三部分。或論事說理,或剖析人生,大事小情在作者筆下都彆有情味,讀來生動有趣,簡潔酣暢。其中有種犀利的深刻和勁道,掩捲仍覺意猶未盡。梁實鞦的雜文在分析評判之餘,更多瞭一種充滿智慧的調侃,不是冷眼看世界的漠然,也並非憤世嫉俗的狂熱,而是飽含深情地靜觀世間萬象。他也自嘲,也諷刺,但即使是諷刺的文字,我們仍能從中感受到他心底的善意,以及那種隻有在閱曆與學識之上纔能培養起來的包容心境。
《雅捨談吃》 全麵收錄瞭梁實鞦關於美食的文章,其中既有酒樓飯莊的招牌菜,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傢常菜。梁先生自嘲嘴饞,一生未能忘情於詩酒,即使身居颱灣,仍對老北京的美味念念不忘。《雅捨談吃》不僅寫齣瞭舌尖上的味道,也呈現瞭中國數韆年的文化底蘊,更融入瞭作者對故鄉的濃濃情意。食物,不隻是果腹之物,也不隻代錶著地域文化,更承載著人們對於歲月對於故土的集體記憶。飄香的菜品,遠去的叫賣聲,有傢的味道,有故鄉的影子,每每讀來心頭總會泛起漣漪,觸動心底那永遠不會淡去的親情和鄉情。
《雅捨憶舊》 梁實鞦先生晚年最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對過往人生最重要最快樂經曆的迴憶,也有對故友的深切緬懷,最後一輯《槐園夢憶》更是充滿瞭梁先生對夫人程季淑的無限深情。經曆越多,對往昔的懷念越為強烈,也許正因如此,纔有瞭這充滿溫情的文字。曆經歲月的沉澱,《雅捨憶舊》是梁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而他對童年的迴憶,對校園生活的追憶,以及對親朋師友和至愛之人的緬懷,這愉悅而溫暖的情愫卻是你我都有的,即使再過多少年,這種情感依舊不會變,這些文字也依然會激起我們心中這份共有的情感。
《雅捨遺珠》 用“遺珠”命名此書,再恰當不過。梁實鞦以諸多筆名發錶瞭很多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散落各處。藉此契機,將這些篇目匯成一集。這些作品可謂包羅萬象,既有柴米油鹽,也有風花雪月。或在平淡樸實中流露風趣,或在幽默詼諧中顯現溫厚,融情趣、智慧、學問於一爐,瀟灑雋永。並非因曾經散落而更覺其美,實在是篇篇文章自有其趣。有瞭此書,便不再有遺珠之憾。透過這些文字,就像看著零落的足跡,依稀可以看齣來時的路。這份尋味的美妙,大概隻有讀過的人纔能知曉。
作者簡介
梁實鞦(1903-1987),著名散文傢、學者、文學批評傢、翻譯傢,國內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專業。尤以散文創作最為突齣,其散文集創造瞭中國現代散文齣版的較高紀錄。代錶作有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文藝批評專著《浪漫的與古典的》,以及散文《雅捨小品》《雅捨談吃》《雅捨隨筆》《雅捨雜文》《雅捨憶舊》《雅捨遺珠》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來,時而流連於衣食住行,時而沉醉於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齣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及至晚年,他的文章更添溫婉、平實之感。冰心曾這樣評價梁實鞦:“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纔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隻有梁實鞦最像一朵花。”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實鞦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來,下筆韆言,諧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學術文章,功在人民,海峽兩岸,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麼異辭。
——季羨林
文學批評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學事業之所在,其激蕩之廣,反應之烈,凡我國新文學史皆難忽視。
——餘光中
目錄
《雅捨小品》
第一輯
人間煙火
雅捨
書房
文房四寶
不亦快哉
信
匿名信
洋罪
結婚典禮
婚禮
下棋
寫字
畫展
讀畫
看報
書
我看電視
照相
旅行
球賽
高爾夫
看相
病
瘧
睡
夢
運動
退休
講價
鬍須
頭發
理發
洗澡
衣裳
領帶
鞵(鞋)
垃圾
第二輯
世情百態
臉譜
厭惡女性者
女人
男人
孩子
哈佛的嬉皮少年
老年
中年
同學
大學教授
乞丐
詩人
醫生
警察
暴發戶
好漢
觀光
音樂
鼾
聾
謙讓
第六倫
握手(一)
握手(二)
排隊
客
送行
"旁若無人
幸災樂禍
汽車
窮
豬
狗
鳥
第三輯
故都風物
故都鄉情
同鄉
北平年景
颱北傢居
平山堂記
東安市場
雙城記
窗外
過年
正月十二
爆竹
對聯
喜筵
聽戲聽戲,不是看戲
放風箏
偏方
舊
樹
北平的鼕天
北平的街道
北平的垃圾
雪
滑竿
痰盂
乾屎橛
圖章
算命
商店禮貌
《雅捨隨筆》第一輯
讀書劄記
亞瑟王的故事
布道書
莎士比亞與性
莎翁夫人
莎士比亞與時代錯誤
斯威夫特自挽詩
約翰遜的字典
桑福德與墨頓
《造謠學校》
瑪麗·蘭姆
塵勞
拜倫
沙發
奧杜邦
林肯告彆春田
沉默的龐德
《大街》
納什
布勞德斯基的悲劇
陶淵明"室無萊婦"
讀杜記疑
劍外
《曾孟樸的文學旅程》
《登幽州颱歌》
《詞林摘艷》
唐雲麾將軍碑
金縷衣
《傳法偈》
懸記
竹林七賢
管仲之器小哉
《飲中八仙歌》
萬取韆焉,韆取百焉
生而曰諱
復詞偏義
海晏河清圖
孝
第二輯
尺牘寸心
寫給劉英士先生的信
寫給孫伏園先生的信
寫給舒新城先生的信
寫給劉白如先生的信
寫給張佛韆先生的信
寫給林海音女士的信
寫給餘光中先生的信
寫給陳祖文先生的信
寫給吳奚真先生的信
寫給陳秀英女士的信
寫給聶華苓女士的信
寫給蔡文甫先生的信
寫給夏菁先生的信
寫給梁锡華先生的信
寫給瀋葦窗先生的信
寫給小民女士的信
寫給繆天華先生的信
寫給羅青先生的信
寫給陶龍淵先生的信
寫給黃天白先生的信
寫給林芝女士的信
寫給江新華先生的信
寫給方仁念女士的信
關於徐誌摩的一封信
舊箋拾零
第三輯
詩心盎然
荷花池畔
沒留神
一瞬間的思潮
冷淡
蟬
疑慮
重聚之瓣(摘錄數段)
春天的圖畫(十首之二)
二十年前
對牆
送一多遊美
舊居
鞦月
夢後
荷花池畔
答一多
幸而
早寒
寄懷一多
小河
懷--
答贈絲帕的女郎
贈--
一九二二年除夜
尾生之死
海嘯
海鳥
夢
題璧爾德斯萊的圖畫
荊軻歌
《雅捨雜文》第一輯
說東道西
流行的謬論
談學者
談時間
時間觀念
時間即生命
閑暇
利用零碎時間
剽竊
談考試
考生的悲哀
齣瞭象牙塔之後
談友誼
寫信難
戒煙
送禮
升官圖
代溝
生日
年齡
新年獻詞
瞭生死
說胖
模範男子
談謎
推銷術
搬傢
房東與房客
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
市容
吐痰問題
廣告
擁擠
天氣
風水
鴉片
第二輯
談書論藝
讀書苦?讀書樂?
影響我的幾本書
日記
漫談讀書
好書談
學問與趣味
聽戲、看戲、讀戲
莎士比亞的演齣
略談莎士比亞作品裏的鬼
莎士比亞的墓誌
與莎翁絕交之後
略談英文文法
"討厭"與"可憐"
國文與國語
散文的朗誦
中國語文的三個階段
作文的三個階段
鬍適之先生論詩
重印《西瀅閑話》序
馬可·奧勒留
獨來獨往
漫談翻譯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譯英詩(六首)
不管怎樣
錢神論
《掃煙囪的孩子》
書評(七則)
《忽必烈汗》
樹猶如此
親切的風格
《國王不會錯》
純文學
畫梅小記
第三輯
修身養性
談幽默
談話的藝術
為什麼不說實話
廢話
應酬話
沉默
小聲些
罵人的藝術
說儉
廉
懶
勤
談禮
禮貌
讓
太隨便瞭
養成好習慣
守時
文藝與道德
悲觀
義憤
怒
快樂
《誓還小品》讀後
《雅捨談吃》
第一輯
味是故鄉濃
燒鴨
鍋燒雞
芙蓉雞片
烤羊肉
燒羊肉
白肉
爆雙脆
炸丸子
烏魚錢
鐵鍋蛋
醬菜
茄子
菠菜
薄餅
鍋巴
粥
麵條
滿漢細點
核桃酪
餃子
酪
水晶蝦餅
栗子
湯包
酸梅湯與糖葫蘆
煎餛飩
豆汁兒
核桃腰
燒餅油條
第二輯
舌嘗四海香
鴿
拌鴨掌
糟蒸鴨肝
咖喱雞
臘肉
佛跳牆
獅子頭
醋溜魚
兩做魚
瓦塊魚
鮑魚
黃魚
生炒鱔魚絲
魚翅
魚丸
海參
西施舌
乾貝
熗青蛤
蟹
火腿
豆腐
溜黃菜
龍須菜
韭菜簍
菜包
筍
蓮子
八寶飯
烙餅
薄餅
粥
鍋巴
麵條
第三輯
吃中有真意
廚房
五鬥米
味精
吃
飯前祈禱
圓桌與筷子
饞
吃相
請客
讀《中國吃》
再談"中國吃"
讀《烹調原理》
讀《媛珊食譜》
《飲膳正要》
關於蘋果
窩頭
由熊掌說起
韆裏蒓羹,未下鹽豉
炸活魚
大菜
醃豬肉
狗肉
蘿蔔湯的啓示
說酒
飲酒
酒壺
吃醋
喝茶
豆腐乾風波
康乃馨牛奶
你來摘
"啤酒"啤酒
粽子節
北平的零食小販
記日本之飲食店
吃在美國
"麥當勞"
包裝
《雅捨憶舊》
第一輯
雅捨憶事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學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
清華八年
點名
《琵琶記》的演齣
看《鳳凰城》記
講演
演戲記
海嘯
相聲記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迴憶抗戰時期
華北視察散記
紐約的舊書鋪
憶《新月》
第二輯
雅捨懷人
想我的母親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酒中八仙--記青島舊遊
辜鴻銘先生逸事
談徐誌摩
陸小曼的山水長捲
懷念陳慧
關於老捨
鬍適先生二三事
聞一多在珂泉
憶冰心
憶瀋從文
憶周作人先生
悼齊如山先生
悼硃湘先生
悼念道藩先生
悼念陳通伯先生
悼念夏濟安先生
悼念餘上沅
悼念王國華先生
悼葉公超先生
憶豈明老人
憶楊今甫
記盧冀野
憶李長之
方令孺其人
第三輯
槐園夢憶
槐園夢憶
《雅捨遺珠》
第一輯
亦知柴米貴
錢的教育
錢
信用卡
小賬
吸煙
沙發
電話
門鈴
牙簽
生病與吃藥
花錢與受氣
散步
麻將
第二輯
時聞雞犬鳴
狗
一條野狗
小花
一隻野貓
貓
貓的故事
貓話
黑貓公主
白貓王子九歲
相鼠
駱駝
鷹的對話
蚊子與蒼蠅
第三輯
行到水窮處
南遊雜感
動物園
憶青島
華清池
六朝如夢
美國去來
唐人自何處來
火山!火山!
尼亞加拉瀑布
拔卓特花園
手杖
福特故居
第四輯
坐看雲起時
群芳小記
四君子
山杜鵑
哀楓樹
寒梅著花未
盆景
虹
求雨
雷
如意
清華的環境
老憨看跳舞
雅人雅事
賽珍珠與徐誌摩
感情的動物
第五輯
清福齣小語
記詩人西湖養病
好容易過瞭端午節
是熱瞭
忙什麼?
擠
司丹康
麻雀
陰曆
打架
小德齣入
半開門
纏足
束胸
虎烈拉
鉛角子與新角子
銅闆
哀擋
樂戶捐
撒網
信紙信封
名片
招聘
拳戰
第六輯
寂寞生滋味
讓座
鑰匙
奬券
銅像
計程車
健忘
孔誕日與教師節
超級市場
最初的一幕
苦雨淒風
謎語
公理
精彩書摘
雅 捨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麵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瞭瓦,四麵編瞭竹篦牆,牆上敷瞭泥灰,遠遠地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捨”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隻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捨”,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瞭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捨”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捨”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麵是阡陌螺鏇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麵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闆乃依山勢而鋪,一麵高,一麵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齣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捨”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纔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闆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颱,或攀緣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地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錶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其實我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捨”裏,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捨”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彆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捨”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纍纍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鼕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捨”!
“雅捨”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捨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瀠瀠之際,“雅捨”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瞭,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捨”之陳設,隻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縴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發,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證。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傢庭,陳設韆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麵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緻,最忌排偶。“雅捨”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閤我意。
“雅捨”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捨”一日,“雅捨”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捨”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剋莊詞:“客裏似傢傢似寄。”我此時此刻蔔居“雅捨”,“雅捨”即似我傢。其實似傢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捨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誌因緣。
書 房
書房,多麼典雅的一個名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一個書香人傢。書香是與銅臭相對的。其實書未必香,銅亦未必臭。周彝商鼎,古色斑斕,終日摩挲亦不覺其臭,鑄成錢幣纔沾染市儈味,可是不復流通的布泉刀錯又常為高人賞玩之資。書之所以為香,大概是指鬆煙油墨印上瞭毛邊連史,從不大通風的書房裏散發齣來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蘭薰,也不是黴爛餿臭,是一股混閤的難以形容的怪味。這種怪味隻有書房裏纔有,而隻有士大夫傢纔有書房。書香人傢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寒窗之下苦讀的學子多半是沒有書房,囊螢鑿壁的就更不用說。所以對於寒苦的讀書人,書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華神仙世界。伊士珍《琅嬛記》:“張華遊於洞宮,遇一人引至一處,彆是天地,每室各有奇書,華曆觀諸室書,皆漢以前事,多所未聞者,問其地,曰:‘琅嬛福地也。’”這是一位讀書人希求冥想一個理想的讀書之所,乃托之於神仙夢境。其實除瞭赤貧的人饔飧不繼談不到書房外,一般的讀書人,如果肯要一個書房,還是可以好好布置齣一個來的。有人分齣一間房子來養雞,也有人分齣一間房子養狗,就是勻不齣一間做書房。我還見過一位富有的知識分子,他不但沒有書房,也沒有書桌,我親見他的公子趴在地闆上讀書,他的女公子用塊木闆在沙發上寫字。
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傢,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主人應該擁有一間書房。書房的用途是庋藏圖書並可讀書寫作於其間,不是用以公開展覽藉以驕人的。“丈夫擁書萬捲,何暇南麵百城!”這種話好像是很瀟灑而狂傲,其實是心尚未安無可奈何的解嘲語,徒見其不丈夫。書房不在大,亦不在設備佳,適閤自己的需要便是,局促在幾尺寬的走廊一角,隻要放得下一張書桌,依然可以作為一個讀書寫作的工廠,大量齣貨。光綫要好,空氣要流通,紅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沒有香,“素腕舉,紅袖長”反倒會令人心有彆注。
書房的大小好壞,和一個讀書寫作的成績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監獄裏寫的。
我看見過的考究的書房當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廬為第一,在青島的一個小小的山頭上,這書房並不與其寓邸相連,是單獨的一棟。環境清幽,隻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太平清話》:“李德茂環積墳籍,名曰書城。”我想那書城未必能和楬木廬相比。在這裏,所有的圖書都是放在玻璃櫃裏,櫃比人高,但不及棟。我記得藏書是以法文戲劇為主。所有的書都精裝,不全是buckram(膠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裝訂(half calf,ooze calf,etc.),燙金的字在書脊上排著隊閃閃發亮。也許這已經超過瞭書房的標準,微近於藏書樓的性質,因為他還有一冊精印的書目,普通的讀書人誰也不會把他書房裏的圖書編目。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灣的書房,原名苦雨齋,後改為苦茶庵,不離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橫額是瀋尹默寫的,是北平式的平房,書房占據瞭裏院上房三間,兩明一暗。裏麵一間是知堂老人讀書寫作之處,偶然也延客品茗,幾淨窗明,一塵不染。書桌上文房四寶井然有緻。外麵兩間像是書庫,有十個八個書架立在中間,圖書中西兼備,日文書數量很大。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麼會掉進瞭泥淖一輩子洗不清!
聞一多的書房,和“聞一多先生的書桌”一樣,充實、有趣而亂。他的書全是中文書,而且幾乎全是綫裝書。在青島的時候,他仿效青島大學圖書館庋藏中文圖書的辦法,給成套的中文書裝製藍布麵,用白粉寫上宋體字的書名,直立在書架上。這樣的裝備應該是很整齊可觀,但是主人要做考證,東一部西一部的圖書便要從書架上取下來參加獺祭的行列瞭,其結果是短榻上、地闆上,唯一的一把木根雕製的太師椅上,全都是書。那把太師椅玲瓏幫硬,可以入畫,不宜坐人,其實亦不宜於堆書,卻是他書齋中最惹眼的一個點綴。
潘光旦在清華南院的書房另有一種情趣。他是以優生學專傢的素養來從事我國譜牒學研究的學者,他的書房收藏這類圖書極富。他喜歡用書護,那就是用兩塊木闆將一套書夾起來,立在書架上。他在每套書係上一根竹製的書簽,簽上寫著書名。這種書簽實在很彆緻,不知杜工部《將赴草堂途中有作》所謂“書簽藥裹封蛛網”的書簽是否即係此物。光旦一直在北平,失去瞭學術研究的自由,晚年喪偶,又復失明,想來他書房中那些書簽早已封蛛網瞭!
汗牛充棟,未必是福。喪亂之中,牛將安覓?多少愛書的人士都把他們苦心聚集的圖書拋棄瞭,而且再也鼓不起勇氣重建一個像樣的書房。藏書而充棟,確有其必要,例如從前我傢有一部小字本的圖書集成,擺滿上與梁齊的靠著整垛山牆的書架,取上層的書須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可是充棟的書架有時仍是不可少。我來颱灣後,一時興起,興建瞭一個連在牆上的大書架,鄰居綢緞商來參觀,嘆曰:“造這樣大的木架有什麼用,給我擺列綢緞尺頭倒還閤用。”他的話是不錯的,書不能令人緻富。書還給人帶來麻煩,能像郝隆那樣七月七日在太陽底下曬肚子就好,否則不堪衣魚之擾,真不如盡量地把圖書塞入腹笥,曬起來方便,運起來也方便。如果圖書都能做成“顯微膠片”納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腦子裏,則書房就成為不必要的瞭。
亞瑟王的故事
亞瑟王和他的圓桌武士的故事,一嚮流行很廣,尤其是丁尼生把這些故事寫成瞭敘事詩,多有渲染,使其更近於人情,遂成為每個兒童都耳熟能詳的通俗讀物。騎士踏上徵途,茫茫然不知所之,尋求刺激,扶弱抑強,以遊俠自任,或除暴客,或斬妖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永無休止。中古時期特有的一種浪漫的戀愛觀,所謂“高雅的愛”,對意中人奉若神明,唯命是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而對象又往往是有夫之婦,於是幽會私奔,高潮迭起。凡此種種,把這中古羅曼史點綴得花團錦簇,色彩鮮明,至今仍能給人以新奇的喜悅。
亞瑟的故事有很多荒誕不經的地方,像亞瑟的那一把魔劍,能削鐵如泥,插在石頭裏誰也拔不齣來,一定要等待“真命天子”纔能一拔即齣,亞瑟垂死之際這把劍又被拋在水裏,水裏伸齣一隻怪手把劍接瞭過去而逝。幫助亞瑟殺敵緻果的魔師梅林,幻術百齣,真是神通廣大。像這樣奇異的穿插,一望而知是詩人的捏造,無論是兒童或成年的愛聽故事的人都不妨姑妄聽之。但是也有喜歡刨根問底的人,要進一步問亞瑟與其圓桌武士究竟有無其人,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抑或是詩人嚮壁虛造的資料?因為亞瑟王是第五或第六世紀的人物,而當時各傢史籍竟無片言隻語涉及其人,偶有提到他的文字亦語焉不詳,甚至帶有神話意味。所以研究文學與曆史的人,大概都對亞瑟故事之真實性持保留的態度。近閱六月二十一日《新聞周刊》,有一段關於亞瑟的報道,如下:
亞瑟王的傳說,一直有人信以為真,最近英國的曆史學傢頓寜(Robert Dunning)在反對方麵又添上瞭他的異議。他寫瞭一本書關於薩摩塞郡的基督教的曆史,他說亞瑟王故事至少有一部分是十二世紀的格拉斯頓伯裏寺院中的僧侶搞的一項招攬生意的噱頭,這寺院據說是亞瑟王及其不貞之後桂妮維亞的埋身之所。據傳說,亞瑟王在六世紀中葉,在戰鬥中受瞭緻命傷,然後由一船載之而去,到瞭一個名為阿瓦龍的魔島之上,其地在英格蘭之西方。格拉斯頓伯裏寺就是建在那個地方,但後於一一八四年毀於火災。有一天,寺僧掘地為墓,掘齣瞭一個鉛質十字架,上有拉丁文字:“著名的亞瑟王長眠於此阿瓦龍島上。”再往深處掘,乃發現龐大的橡木棺,內有一軀體壯大的男子骨骼及一骷髏,左耳上方有曾被擊碎模樣。屍骨的一邊又有一副較小的骷髏,幾縷細弱的黃發。
當時一般人都以為這遺骸就是亞瑟王及桂妮維亞。但是頓寜於仔細研究一切有關文獻之後,乃得一結論,這可能全是那些僧人編造齣來的謊言,藉以斂財重建寺院。捐款紛紛而來,但是被獅心王截斷瞭,因為他更感興趣的是第三次十字軍。“人們必須加以誘騙使之繼續地慷慨輸將,”頓寜說,“僞造文書與欺騙行為好像在最虔誠的宗教人士之間,也不是不常見的。格拉斯頓伯裏建築基金的來勢漸行疲軟之際,硬指格拉斯頓伯裏為阿瓦龍而且發現瞭亞瑟的墓,豈不是最好的宣傳手段?”
凡是傳說,當然是不易消滅的。在格拉斯頓伯裏之南僅僅十英裏的地方,有一群英國考古學傢,號稱“卡美洛特研究委員會”已經在一座山下掘瞭好幾年,以為那就是亞瑟王宮廷所在的卡美洛特之故址。已故的丘吉爾對於揭發亞瑟王故事之虛僞的人也不大以為然。在他的《英語民族史》裏,丘吉爾描述亞瑟王的傳說為:“其題材之踏實,其靈感之豐富,其為人類遺産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較之《奧德賽》或《舊約》皆無遜色。全是真實的,或者說應該是……”
丘吉爾最後一句話是很狡獪的。他知道那不是真實的,所以他補加一句轉語“或者說應該是……”凡是神話之類的東西,日久逐漸成為傳統或曆史的一部分,一般人明知其虛僞也不願加以揭發,因為一經揭發,傳統或曆史不免要損失一部分色彩。傳統與曆史需要裝潢。
流行的謬論
有許多俚語俗諺,都是多少年來的經驗與智慧纍積鍛煉而成的。簡單的一句話,好像含著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談之間,常被摭引,有時候比古聖先賢的嘉言遺訓還更親切動人。由於時代變遷,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實上也已近於謬論。如要舉例,信手拈來就有下麵幾條:
一、樹大自直
一個孩子,缺乏傢教,或是父母溺愛,很容易變成性情乖張,恣肆無禮,稍長也許還會沾染惡習,自甘墮落。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悲觀的人就要認為這個孩子沒有齣息,長大瞭之後大概是敗傢子或社會上的蛀蟲。有些人比較樂觀(包括大多數父母在內),另有想法:“沒關係,樹大自直。”“浪子迴頭金不換”的故事不是常有所聞嗎?
樹大會不會都能自直,我懷疑。山水畫裏的樹很少是直的,多半是欹裏歪斜的,甚或是懸空倒掛的。“撫孤鬆而盤桓”,那孤鬆不歪不斜便很難去撫。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樹,是天造地設的投繯殉國的裝備,至今也沒有直起來。當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著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棟梁之材,也沒有一棵是彎麯的。這些樹不是長大瞭纔變直,而是生來就直。堂前栽龍柏,若無木架扶持,早晚會東倒西歪。
浪子迴頭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這種事情發生,便被人傳誦,算是佳話。浪子而不迴頭者則比比皆是,沒有人覺得值得齒及。沒齣息的孩子變得有齣息,我們可以舉齣許多例子,而沒齣息的孩子一直沒齣息到底,則如恒河沙數。
樹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樣。彎瞭的樹不會自直,放縱壞瞭的孩子大概也不會自立。西諺有雲:“捨不得用闆子,便會縱壞瞭孩子。”約翰遜博士不完全反對體罰,孩子的行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給幾巴掌,他認為是最簡捷瞭當的處理方法。
二、虱多不癢,債多不愁
晉王猛“捫虱而言,旁若無人”,固然是名士風流,無視權勢。可是他的大布褂內長滿瞭體虱(有無頭虱陰虱我們不知道),那分奇癢難熬,就是沒有多少經驗的人也能想象得齣。嵇康與山巨源絕交,也自稱“性復多虱,把搔無已”,作為不堪“裹以章服揖拜上官”的理由之一。若說虱多不癢,天曉得!虱不生則已,生則繁殖甚速,孵化很快,虱愈多則愈癢,勢必非“倩麻姑癢處搔”不可。
對許多人而言,藉貸是尋常事。初次嚮人告貸,也許帶有幾分忸怩,手心朝上,口將言而囁嚅。既貸到手,久不能償,心頭不能不感到壓力,不愁纔怪!債愈多則壓力愈大。債主逼上門來,無辭以對,處境尷尬,設若遇到索債暴徒,則不免當場掛彩。也許有人要說,近有以債養債之說,多方接納,廣開債源,債額愈大,則藉貸愈易,於是由小債而變成大債,挹彼注此,左右逢源,最後由大債而變成呆賬,不瞭瞭之。殊不知這種缺德之事也不是人盡能為,其人必長袖善舞而且寡廉鮮恥,隨時擔著風險,若說他心裏坦然,無憂無慮,恐亦不然。又有人說,既不能償,則走為上計。昔人有“債颱高築”之說,所謂債颱即是逃債之颱。如今時代進步,欲逃債可以遠走高飛,到異鄉做寓公,不必自己高築債颱,何愁之有?殊不知人非情急,誰也不願效狗急之跳牆。身在外邦,也要藏藏躲躲,見不得人,我猜想他的那種生活也不是一個愁字瞭得。
有虱必癢,債多必愁。
三、老天爺餓不死瞎傢雀兒
有人真相信“天地之大德曰生”,對於一切有情之倫掙紮於瀕死邊緣好像視若無睹。人間有無法糊口者,有生而殘障者,有遭逢飢饉、旱澇蝗災,輾轉溝壑者。他認為不必著慌,“船到橋頭自然直”,冥冥之中似有主宰,到頭來大傢都有飯吃。即使是一隻瞎傢雀也不會活生生地餓死。
誰說的!我在寒冷的北方就不止一次看到傢雀從簷角墜下,顯然是飢寒交迫而死的,不過我沒有去驗它是否瞎。我記得哈代有一首詩,題曰“提醒者”,大意是說他在聖誕前夕正在準備過一個快樂的夜晚,忽見窗外寒枝之上落著一隻小鳥,凍得直哆嗦,餓得啄食一個硬乾果,一下子墜下去,像個雪球似的死瞭。他嘆道,我難得剛要快活一陣,你竟來提醒我生活的艱難睏苦!這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哈代的一首小詩,他大概不知道我們的那句俗話“老天爺餓不死瞎傢雀兒”。麻雀微細不足道,但是看看非洲在旱災籠罩之下,多少人都成瞭餓殍,白骨黃沙,慘不忍睹,是人謀不臧,還是天降鞠凶?人在情急的時候,無不呼天搶地,天地會一伸援手嗎?有些地方旱魃肆虐,忽然大雨滂沱,大傢額手相慶,感謝上蒼,沒有想到雨水滋潤瞭乾土,蝗蟲的卵得以在地下孵化,不久就構成瞭蝗災。老天爺是何居心?
天生萬物,相剋相殺,沒有地方講理去,老天爺管不瞭許多。
四、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這句話是從外語翻譯過來的,很多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未嘗不是一句善頌善禱的話,當事人聽瞭覺得很受用。但是再想一下,一個輝煌的開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證,天下有這等便宜事?
《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剋有終。”是比較平實的說法。我們國人做事擅長的一手是“五分鍾熱度”,在開始的時候激昂慷慨,鋪張揚厲,好像是要雷厲風行,但是過不瞭多久,漸漸一切拋在腦後,雖然口裏高唱“貫徹始終”,事實上常是有始無終。
參加賽跑的人,起步固然要緊,但最後勝利卻係於臨終的衝刺。最近看我們的一個球隊參加國際比賽,開始有闆有眼,好一陣子一直領先,但是後繼無力,終落慘敗。好的開始似乎無關最後的成敗。
五、眼不見為淨
老早有人勸我彆吃燒餅,說燒餅裏常夾有老鼠屎,我不信。後來我好奇,有一天掰開燒餅看看,赫然一粒老鼠屎在焉。“一粒老鼠屎攪壞一鍋粥!”從此我有瞭戒心,不敢常吃燒餅。偶然吃一次,必先掰開仔細看看。
有人笑我過分小心。他的理論是:我們每天吃的東西種類繁多,焉能一一親自檢視,大緻不差也就是瞭,眼不見為淨。人的肉眼本來所見有限,好多有毒的或無害的微生物都不是肉眼所能窺察得到的。眼見的未必淨,眼不見的也未必不淨。他這種說法好有一比。現代司法觀念之一是:凡嫌犯之未能證實其為有罪之前,一律假設其為無罪。食物未經化驗其為不淨,似乎也可以認為它是淨的。這種說法很危險,如果輕信眼不見為淨,很可能吃下某些東西而受害不淺,重則緻命,輕則纏綿病榻伏枕呻吟。
科學方法建立在幾項哲學假設上麵,其中之一是假設物質乃普遍一緻。抽樣檢查之可靠性也是假立其全部品質都是一樣的。我們除瞭信賴科學檢驗之外彆無選擇。俗話說:“過水為淨。”不失為可行,蔬菜水果之類多洗幾遍即可減除其中殘留的農藥。不過食物不是都可以水洗的。
“眼不見為淨”之說固不可盲從,所謂“不乾不淨,吃瞭沒病”之說簡直是荒謬。
六、伸手不打笑臉人
笑臉是不常見的。常見的是麵皮綳得緊緊的驢臉、可以颳下一層霜的冷臉、好像纔吞瞭農藥下去的苦臉、睡眠不足的或是劬勞瘏悴的病臉,再不就是滿臉橫肉的凶臉。所以我們偶然看見一張笑臉,不由得心生喜悅。那笑臉也許不是生自內心而自然流露,也許是為瞭某種需要而強作笑顔。臉不必笑得像一朵花,隻要麵部肌肉稍微放鬆,嘴角稍微咧開一點,就會給人以相當的舒適感。我一嚮相信,笑臉是人際關係中可以通行無阻的安全證。即使人在盛怒之中,摩拳擦掌,但是不會去打一個笑臉人,他下不去手。
窩 頭
窩窩頭,簡稱窩頭,北方平民較貧苦者的一種主食。貧苦齣身者,常被稱為啃窩頭長大的。一個縮頭縮腦、滿臉窮酸相的人,常被人奚落:“瞧他那個窩頭腦袋!”變戲法的賣關子,在緊要關頭停止錶演嚮圍觀者討錢,好多觀眾便哄然逃散,變戲法的急得跳著腳大叫:“快迴傢去吧,窩頭糊啦!”(糊是燒焦的意思)坐人力車如果事前未講價錢,下車付錢,有些車夫會伸齣朝上的手掌,大汗淋灕、氣喘籲籲地說:“請您迴迴手,再賞幾個窩頭錢吧!”
總而言之,窩頭是窮苦的象徵。
到北平觀光過的客人,也許在北海仿膳吃過小窩頭。請不要誤會,那是噱頭,那小窩頭隻有一英寸高的樣子,一口可以吃一個。據說那小窩頭雖說是玉米麵做的,可是羼瞭栗子粉,所以鬆軟容易下咽。我覺得這是拿窮人開心。
真正的窩頭是玉米做的,玉米磨得不夠細,粗糙得刺嗓子,所以通常羼黃豆粉或小米麵,稱之為雜和麵。雜和麵窩頭是比較常見的。製法簡單,麵和好,抓起一團,蹺起右手大拇指伸進麵團,然後用其餘的九個手指圍繞著那個大拇指搓搓捏捏使成為一個中空的塔,所以窩頭又名黃金塔。因為捏製時是一個大拇指在內九個手指在外,所以又稱“裏一外九”。
窩頭是要上籠屜蒸的,蒸熟瞭黃澄澄的,噴香。有人吃一個窩頭,要賠上一個醬肘子,讓那白汪汪的脂肪陪送窩頭下肚。睏難在吃窩頭的人通常買不起醬肘子,他們經常吃的下飯菜是號稱為“棺材闆”的大醃蘿蔔。
據營養學傢說,純粹就經濟實惠而言,最值得吃的食物蓋無過於窩頭。玉米麵雖非高蛋白食物,但是縴維素甚為豐富,而且其胚芽玉米的營養價值極高,富有維生素B多種,比白米白麵不知高齣多少。難怪北方的勞苦大眾幾乎個個長得比較高大粗壯。吃粗糧反倒得福瞭。杜甫詩“百年粗糲腐儒餐”,現在粗糲已不再僅是腐儒餐瞭,饜膏粱者也要吃糙糧。
我不是啃窩頭長大的,可是我祖父母為瞭不忘當年貧苦的齣身,在後院避風的一個角落裏砌瞭一個一尺多高的大竈,放一隻頭號的鐵鍋,春暖花開的時候便燒起柴火,在籠屜裏蒸窩頭。這一天全傢上下的晚飯就是窩頭、棺材闆、白開水。除瞭蒸窩頭之外,也貼餅子,把和好的玉米粉抓一把弄成舌形的一塊往乾鍋上貼,加蓋烘乾,一麵焦。再不然就順便蒸一屜榆錢糕,後院現成的一棵大榆樹,新生齣一簇簇的榆錢,取下洗淨和玉米麵拌在一起蒸,蒸熟之後人各一碗,澆上一大勺醬油、麻油湯子拌蔥花,彆有風味。我當時年紀小,沒能懂得其中的意義,隻覺得好玩。現在我曉得,大概是相當於美國人感恩節之吃火雞。我們要感謝上蒼賜給窮人像玉米這樣的珍品。不過人光吃窩頭是不行的,還需要相當數量的蛋白質和脂肪。
自從宣統年間我祖父母相繼去世,直到如今,已有七十多年沒嘗到窩頭的滋味。我不想念窩頭,可是窩頭的形象卻不時地在我心上湧現。我懷念那些啃窩頭的人,不知道他們是否仍像從前一樣地啃窩頭,抑是連窩頭都沒得啃。前些日子,友人貽我窩頭數枚,形色滋味與我所知道的完全相符,大有類似“他鄉遇故人”之感。
貧不足恥。貧乃士之常,何況勞苦大眾?不過打腫臉充胖子是人之常情,誰也不願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貧窮。貧賤驕人乃是反常的激憤錶示,不是常情。原憲窮,他承認窮,不承認病。其實就整個社會而言,貧是病。我知道有一人傢,主人是小公務員,食者眾多,每餐吃窩頭,於套間進食,嚴扃其門戶,不使人知。一日,忘記鎖門,有熟客來排闥直入,發現全傢每人捧著一座金字塔,主客大窘,幾至無地自容。這個人傢的子弟,個個發憤圖強,皆能卓然自立,很快地就脫瞭窩頭的戶籍。
北方每到嚴鼕,就有好心的人士發起窩窩頭會,是賑濟窮人的慈善組織。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來之食,人所難堪。如果窩窩頭會能夠改個名稱,彆在窮人麵前提起窩頭,豈不更妙?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我在十八九歲的時候,遇見一位國文先生,他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記他。
先生姓徐,名鏡澄,我們給他取的綽號是“徐老虎”,因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腦袋的輪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為漫畫的對象。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形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誌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過分地集中在臉上很小的一塊區域裏。他戴一副墨晶眼鏡,銀絲小鏡框,這兩塊黑色便成瞭他臉上最顯著的特徵。我常給他漫畫,勾一個輪廓,中間點上兩塊橢圓形的黑塊,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兩肩總是聳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紅,像酒糟的,鼻孔裏常常藏著兩筒清水鼻涕,不時地吸溜著,說一兩句話就要用力地吸溜一聲,有闆有眼有節奏,也有時忘瞭吸溜,走瞭闆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齣兩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長袍,好像是在給誰穿孝,袍子在整潔的階段時我沒有趕得上看見,餘生也晚,我看見那袍子的時候即已油漬斑斕。他經常是仰著頭,邁著八字步,兩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兒似的。我很難得看見他笑,如果笑起來,是獰笑,樣子更凶。
我的學校很特殊。上午的課全是用英語講授,下午的課全是國語講授。上午的課很嚴,三日一問,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要被淘汰,下午的課稀鬆,成績與畢業無關。所以每到下午上國文之類的課程,學生們便不踴躍,課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員用拿毛筆的姿勢舉著鉛筆點名的時候,學生卻個個都到瞭,因為一個學生不隻答一聲“到”。真到瞭的學生,一部分從事午睡,微發鼾聲,一部分看小說如《官場現形記》、《玉梨魂》之類,一部分寫“父母親大人膝下”式的傢書,一部分乾脆瞪著大眼發呆,神遊八錶。有時候逗先生開玩笑。國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舉人。他們授課也不過是奉行故事,樂得敷敷衍衍。在這種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綳著臉,老是開口就罵人,我想大概是由於正當防衛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瞭兩盅,搖搖擺擺地進瞭課堂。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筆在黑闆上寫瞭兩個字,題目尚未寫完,當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這吸溜之際,一位性急的同學發問瞭:“這題目怎樣講呀?”老先生轉過身來,冷笑兩聲,勃然大怒:“題目還沒有寫完,寫完瞭當然還要講,沒寫完你為什麼就要問?……”滔滔不絕地吼叫起來,大傢都為之愕然。這時候我可按捺不住瞭。我一嚮是個上午搗亂下午安分的學生,我覺得現在受瞭無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辯瞭幾句。這一下我可惹瞭禍,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潑在我的頭上瞭。他在講颱上來迴踱著,吸溜一下鼻涕,罵我一句,足足罵瞭我一個鍾頭,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還記得這樣的一句:
“×××!你是什麼東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這一句頗為同學們所傳誦。誰和我有點爭論遇到糾纏不清的時候,都會引用這一句—“你是什麼東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當時我看形勢不妙,也就沒有再多說,讓下課鈴結束瞭先生的怒罵。
但是從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認識我瞭。酒醒之後,他給我批改作文特彆詳盡。批改之不足,還特彆地當麵加以解釋,我這一個“一眼望到底”的學生,居然成為一個受益最多的學生瞭。
徐先生自己選輯教材,有古文,有白話,油印分發給大傢。《林琴南緻蔡孑民書》是他講得最為眉飛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吳敬恒的《上下古今談》,梁啓超的《歐遊心影錄》,以及張東蓀的時事新報社論,他也選瞭不少。這樣新舊兼收的教材,在當時還是很難得的開通榜樣。我對於國文的興趣因此而提高瞭不少。徐先生講國文之前,先要介紹作者,而且介紹得很親切,例如,他講張東蓀的文字時,便說:“張東蓀這個人,我倒和他一桌吃過飯……”這樣的話是相當可以使學生們吃驚的,吃驚的是,我們的國文先生也許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吧,否則怎樣能夠和張東蓀一桌上吃過飯!
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他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地大聲讀一遍,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颱詞,他把文字裏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齣來瞭。他念得有腔有調,有闆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瞭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瞭。好文章擲地做金石聲,那也許是過分誇張,但必須可以朗朗上口,那卻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獨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語“清通”、“尚可”、“氣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長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頁整頁地勾;洋洋韆餘言的文章,經他勾抹之後,所餘無幾瞭。我初次經此打擊,很灰心,很覺得氣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謅齣來的句子,輕輕地被他幾杠子就給抹瞭。但是他鄭重地給我解釋一會兒,他說:“你拿瞭去細細地體味,你的原文是軟趴趴的,冗長,懈啦咣唧的,我給你勾掉瞭一大半,你再讀讀看,原來的意思並沒有失,但是筆筆都立起來瞭,虎虎有生氣瞭。”我仔細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虛泡囊腫的地方全削去瞭,剩下的全是筋骨。在這刪削之間見齣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後寫文章還能不多說廢話,還能有一點點硬朗挺拔之氣,還知道一點“割愛”的道理,就不能不歸功於我這位老師的教誨。
徐先生教我許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訴我:“作文忌用過多的虛字。”該轉的地方,硬轉;該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顯著樸拙而有力。他告訴我,文章的起筆最難,要突兀矯健,要開門見山,要一針見血,纔能引人入勝,不必兜圈子,不必說套語。他又告訴我,說理說至難解難分處,來一個譬喻,則一切糾纏不清的論難都迎刃而解瞭,何等經濟,何等手腕!諸如此類的心得,他傳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離開先生已將近五十年瞭,未曾與先生一通音訊,不知他雲遊何處,聽說他已早歸道山瞭。同學們偶爾還談起“徐老虎”,我於迴憶他的音容之餘,不禁還懷著悵惘敬慕之意。
花錢與受氣
一個人就不應該有錢,有瞭錢就不應該花,如其你既有錢,而又要花,那麼你就要受氣。這是天演公理,不足為奇。
從前我沒齣息的時候,喜歡自己上街買東西。這已經很是不知自量瞭,還要揀門麵大一點的店鋪去買東西。鋪戶的門麵一大,窗戶上的玻璃也大,鋪子裏麵服務的先生們的脾氣,也跟著就大。我走進這種店鋪裏麵,看看什麼都是大的,心裏便覺戰栗,好像自己顯得十分渺小瞭。處在這種環境壓迫之下,往往忘瞭自己是買什麼來的。後來臉皮居然練厚瞭一點,到大商店裏去我居然還能站得穩,雖然心裏麵有時還不能不跳。但是叫我嚮櫃颱裏的先生張口買東西,仍然誠惶誠恐。第一,我總覺得我要買的東西太少,恐怕不足以上濁清聽,本來買二兩瓜子,時常就隨機應變,看看櫃颱裏先生麵色不對,馬上就改作半斤,緊張的局勢賴此可以稍微緩和一點。東西的好壞,是否閤意,我從來不挑剔,因為我是來求人賞點東西,怎敢挑三挑四地來,橫竪店鋪一時關不瞭。假如為忙著買東西把店夥纍壞瞭呢,人傢也是爹娘養的,怎肯與我乾休?所以我到大商店去買東西,因為我措辭失體禮貌欠周以緻使商店夥計生點氣,那是有的,大的亂子可沒有鬧過。
後來我的腦筋成熟瞭一些,思想也聰明瞭一些,有時候便到小鋪子去買東西,然而也不容易。小鋪店的夥計倒是肯謙恭下士,我們站在他們麵前,有時也敢於抬起頭來。可是他們喜歡跟你從容論價。“臉皮欠厚”的人時常就在他們的一陣笑聲裏嚇跑瞭。我要買一張桌子,並且在說活的聲音裏錶示齣誠懇的意思,他說要五十塊錢,我不敢迴半句話,不成,非還價不能走齣來。我仗著膽子說給十塊錢。好,你聽著,他嘴裏念念有詞,他鼻裏哼哼有聲,你再瞧他那副尊容,滿臉會罩著一層黑霧,這全是我那十塊錢招齣來的。假如我的氣血足,一時能敵得住,隻消邁齣大門一步,他會把你請迴去,說:“賣給你嘍!”於是,你的錢也花瞭,氣也受瞭,而桌子也買瞭。
此外如車站、郵局、銀行等公眾的地方,也正是我們年輕人練習涵養的地方。你看那鐵欄杆裏的那一張臉,你要是抱著小孩子,最好離遠一些,留神嚇壞瞭孩子。我每次走到鐵欄窗口,雖然總是送錢去,總覺得我好像是要嚮他們藉債似的。每一次做完交易,鐵欄裏麵的臉是灰的,鐵欄外麵的臉是紅的!鐵欄外麵的唾沫往裏麵濺,鐵欄裏麵的冷氣往外麵噴!
受氣不必花錢,花錢則一定要受氣。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