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觸是“失落的儀式感”。作者非常擅長捕捉那些已經消逝在時間長河中的特定儀式和氛圍。比如某種祭祀儀式的流程,那種繁復到極緻的動作和特定的詞句,在現代人看來或許顯得冗餘,但在這裏,它們被賦予瞭維係帝國穩定的強大象徵意義。這本書成功地喚醒瞭讀者對“莊重”和“秩序”的重新認識,讓我們看到,一個龐大的帝國是如何依靠這些被代碼化的行為準則來維持其運轉的。文字中流露齣的對那種古典美學中“形式服務於精神”的推崇,讓我十分動容。它不是簡單地記錄事件,而是試圖重建一種失落的美學體係和世界觀。讀完後,我會忍不住去查閱更多相關的建築圖樣和文物資料,它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那個時代物質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探索欲,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於其字裏行間所記載的史實本身。
評分這本《大明宮》的敘事視角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沒有像許多曆史讀物那樣,將焦點僅僅鎖定在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上,而是巧妙地將鏡頭拉近,聚焦於那座恢弘宮殿背後的蕓蕓眾生。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飄散的焚香味道,感受到不同階層的人們在硃紅宮牆內外的呼吸與掙紮。作者對於細節的描摹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禦膳房裏烹飪的食材種類,還是宮廷綉工手中絲綫的紋理,都處理得細緻入微,這讓整個故事的立體感瞬間增強瞭好幾個維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想象那個時代特定的光影和濕度,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極其難得的。尤其是對禮儀製度和復雜宮廷人際關係的梳理,絲毫不顯得枯燥,反而像解開一個精妙的古代密碼,每一次破解都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它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的曆史,更是一個龐大社會有機體的運作邏輯,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在權力漩渦中的微妙變化,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罷掩捲,仍覺意猶未盡,仿佛剛剛結束瞭一場漫長而真實的穿越之旅。
評分坦白講,初翻開時,我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曆史題材,很容易陷入堆砌史料的泥淖。然而,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曆史的骨架是堅實的,考證工作想必是下瞭大功夫的,但包裹在骨架外麵的那層“肉”,卻是極其生動的文學想象和閤理的推演。這使得即便是對宮廷建築史一竅不通的人,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引導,領略其結構之妙、布局之巧。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不同朝代對同一區域進行改建和重塑的對比分析,那種層層疊加的曆史印記,就像地質學上的沉積岩,清晰可見,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重建空間”,讓讀者仿佛拿著一把虛擬的尺子,丈量著時間在空間上留下的痕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多層次性,你可以把它當作嚴謹的曆史研究來看待,也可以僅僅把它當作一部引人入勝的、關於“傢國”與“個人命運”交織的史詩來品讀。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文筆帶著一股子蒼涼的詩意,讀起來非常過癮,但它絕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美文”。它擅長在磅礴的曆史背景下,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近乎哲學層麵的瞬間。比如描述一場驟雨洗禮後的宮廷庭院,文字如同水墨暈染開來,寥寥數語就勾勒齣瞭“盛極而衰”的宿命感。與我過去讀過的其他唐史類書籍相比,這本書的節奏掌控得非常老道,它懂得何時該疾風驟雨般推進情節,何時又該放慢筆觸,讓讀者沉浸於某種特定的情緒氛圍中。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些被史書簡化瞭的“奸臣”或“賢後”,在這裏都有瞭血肉和猶豫,他們的選擇不再是簡單的黑白對錯,而是被置於特定的時空睏境下進行艱難的權衡。這種復雜性,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曆史敘事的既有認知,引導讀者去思考“權力”與“人性”這對永恒的矛盾體,究竟是如何塑造和扭麯一個時代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厚重而疏朗”。“厚重”自然是因為其承載的曆史信息量巨大,從初建的篳路藍縷,到鼎盛時期的輝煌,再到後世的變遷,每一階段的敘述都力求準確把握其時代精神的側重點。但“疏朗”則體現在作者的敘事清理能力上,他仿佛擁有一種魔力,可以將紛繁復雜的政治鬥爭、傢族恩怨,用一種清晰、不拖泥帶水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官員選拔和宮廷宴飲的描寫,那些看似次要的場景,往往是洞察權力運作的絕佳窗口。作者沒有過度渲染宮鬥的狗血,而是著重展示製度背後的邏輯和限製。這種剋製而精準的敘述,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節奏舒緩,邏輯清晰,讓人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愉悅。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口味而犧牲深度,依然保持著對曆史復雜性的尊重,卻又通過精妙的文字組織,讓這種深度變得可以被廣泛接受和欣賞,實屬難得。
評分大明宮,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和國傢象徵;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位於唐京師長安城(今西安)城北的龍首原,始建於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這裏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傢的統治中心,曆時達二百餘年。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唐末戰亂,大明宮於公元904年毀於戰火。期間共有17位皇帝在這裏處理朝政。大明宮占地350公頃,是凡爾賽宮的3倍,北京故宮的4.5倍,剋裏姆林宮的12倍,盧浮宮的13倍,白金漢宮的15倍,擁有50多座殿堂和閣樓,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1]
評分《東鬍史》是繼《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齣版)之後,第三本關於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專著,故撰寫體例基本上與上述二書同,即為瞭兼顧學術性、知識性和通俗性,並考慮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的不同要求,內容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齣,以正麵介紹知識為主,不作繁瑣考證;對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問題雖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糾纏。
評分《東鬍史》是繼《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齣版)之後,第三本關於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的專著,故撰寫體例基本上與上述二書同,即為瞭兼顧學術性、知識性和通俗性,並考慮專業人員與一般讀者的不同要求,內容力求簡明扼要,深入淺齣,以正麵介紹知識為主,不作繁瑣考證;對國內外學術界爭論的問題雖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糾纏。
評分這本是關於大明宮建築復原的一本書,幾點說明,此偏於對大明宮重點建築的復原研究,遺址的發掘介紹比較簡單,而且不是綜閤敘述大明宮布局的書,而是把作者的相關論文做一個串聯。其次寫本價格比較高,全書使用銅版紙印刷,實際圖片質量一般,頗為浪費。
評分一、東鬍早期的事跡
評分前從來不去評價,不知道浪費多少京豆,自從知道京豆可以抵現金的時候,纔知道京豆的重要。後來我就把這段話復製瞭,走到哪,復製到哪,即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彆是不用認真的評論瞭,又健康快樂能麼麼噠
評分國內學者對於東鬍係統中的各族,曾經分彆進行過研究,其中以馬長壽的《烏桓與鮮卑》一書,最為史學界所矚目。隨後齣版的周偉洲的《敕勒與秉然》、《吐榖渾史》、《南涼與西秦》;陳述的《契丹社會經濟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孫秀仁、孫進己等的《室韋史研究》,及國傢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的《濛古族簡史》等,也都是探討東鬍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貫通東鬍各族曆史為一書的專著則尚未見,僅國外日本學者白鳥庫吉早年(本世紀初)所著的《東鬍民族考》曾被譯成中文。此書雖包羅甚廣,但內容並非敘述東鬍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以考訂東鬍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稱謂及其它術語等,實際上是一本“東鬍民族語言考”。此書雖在學術上有一定的價值,但我們今天要求的卻是一本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詳細敘述東鬍各族的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史實的係統之作。
評分六、三郡以外烏桓的衰落、遷徙和融閤
評分劉漢民,1962年11月生於山東青島,分彆於1983年、1988年、200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南開大學。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6屆特約研究員兼體製改革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擔保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作為期18個月的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理論與企業製度、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製度分析等。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和《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的論文,被轉載、引用數百次,參與撰寫的《公司治理》一書獲第11屆孫冶方經濟學奬和天津市優秀社科著作特等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