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作品係列·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

杜維明作品係列·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維明 著,李學軍 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33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510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杜維明作品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4
字數:1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內容簡介

  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詮釋儒傢傳統,確立瞭對儒傢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嚮;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熏心為闡發儒傢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論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啓濛反思”、“世界倫理”與“印度啓示”等。其自我期許是為21世紀的儒傢哲學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杜維明,祖籍廣東南海,1940年齣生於昆明。1961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中文係,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奬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得哈佛大學曆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1967-1971)和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1971-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曆史和哲學教授,2010年榮休後繼續擔任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在哈佛期間曾擔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係係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齣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0年分彆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現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

內頁插圖

目錄

英文初版序
英文二版前言
中文版代序
第一章 文本
第二章 君子
第三章 信賴社群
第四章 道德形而上學
第五章 論儒學的宗教性
譯後記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我們或許可以把這種嚮內的轉化描述成:能夠離開我們人的日常生存的“道”。如墨傢的鬼神之道和道傢的自然之道,都不是《中庸》中的儒傢之道;作為儒傢人格之楷模的君子,必須對人性作為“道”之彰顯的內在過程有一種敏銳的意識。因此,完全可以設想,君子對內在自我的戒慎和恐懼,是他意識到道與自己人性的不可分離性的自然結果。
  因此,接著的一句“莫見乎穩,莫顯乎微”,也可以看做是對同一個觀念的不同錶述:盡管內在自我作為視聽的對象是“隱”而“微”的,但它對於君子的真誠的反思心靈來說,卻又是最顯然可見的。正是由於這一點,《中庸》申言“君子慎其獨也”。
  強調所謂“個我的知識”,視之為對內在自我的體證,成為《中庸》第1章第2部分的主要內容:“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與“和”的關係,若乾世紀以來一直是儒傢哲學中的關鍵問題之一①,後麵我們將較為詳細地討論這問題。這裏隻需要說明一點,即按照《中庸》的思維方式,君子的自我修養(“修身”)絕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因為對人性中原本的寜靜狀態的體驗,不僅隻是一種對於這些基本感情齣現之前的平靜狀態所進行的心理學意義上的體驗,而且還是一種對終極實在做的本體論意義上的體驗。或者用《中庸》中的話來說,是一種對世界“大本”的體驗。同樣,一個人的種種基本感情能按照人類社群準則而取得和諧,也不僅在心理學意義上,而且在倫理宗教意義上都是為人之道的一種體現。其實,天人閤一乃《中庸》的基本主題,它構成《中庸》所有哲學論述的基礎。這一點可以從第一章結尾的一句話看齣來:“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即使在對第一章的這一初步探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庸》的錶達方式,與我們通常視為修辭技巧的東西大相徑庭。在這裏找不到任何說服對方的技巧,所有陳述,都不是作為精心製作的論證結構的各種成分而提齣來的。相反,它們之間的邏輯聯係並不是明晰的,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的語義運動,也不構成一種綫式的進展。然而,如果《中庸》第一章從論辯修辭學的角度講顯然失敗的話,則它的錶達方式,由於以高度簡潔的語言錶述瞭具有多層麵的意義,倒容易使人聯想到詩學的精神。實際上,作為一種思想導嚮來看,我們至少可以說,這種詩一般的錶達方式,由於強調人的內在共鳴,要比企圖通過遊說技巧影響讀者的論辯術,對《中庸》來說更為適宜。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在心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通過與整個文本做綜閤性的交流,以取得一種整體性的感受。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

評分

解構一切但無法解構地球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定會讓他後悔來到這個世上。

評分

我們可以得齣結論說,《中庸》所倡導的實現九項原理(“九經”)的諸多方式,是以對人際關係的一種完整的構想為基礎的。它把包括封建等級製度的社會交往的高度復雜結構,視為構成人類普通經驗的許多對偶關係的一種高度發展。結果,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憑著自己作為信賴社群之一員的體會,就有條件足以理解政府,甚至包括它在許多最精緻層麵的運作方法。

評分

經典作品,值得學習,物流很快

評分

《杜維明作品係列·中庸:論儒學的宗教性》通過對文本的三個核心概念——君子、政、誠——進行詮釋學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謂儒學主要是一種社會哲學或倫理體係的習俗偏見,認為儒傢思想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一種形式,充滿瞭深刻的倫理宗教的意蘊,它對人的宗教性的喚起和它對人的理性的錶達一樣充分。所謂信仰與理性,或理性與啓示的二分,對於儒傢的思想方式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作者進而認為,儒傢的終極關懷是自我轉化,這種轉化既是一種社群行為,又是對超越的誠信的對話式的迴應。

評分

第一次是17—18世紀的所謂“中國禮儀之爭”。這場討論從本質上講是一個“譯名之爭”,而譯名之爭的實質便是儒學的宗教性問題,即儒傢經典裏的“天”或“上帝”是否蘊含有歐洲“Deus”的宗教意涵。第二次討論從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當時,康有為、章太炎、歐陽競無、梁漱溟等一批著名宗教思想傢和哲學傢都捲入瞭這場討論。他們所討論的首先是“儒傢是否宗教”這樣一個問題。第三次是20世紀中葉以來的討論。20世紀中葉以來,情況發生瞭一些變化,肯認儒學宗教性似乎逐步成瞭主流。

評分

論儒學的宗教性編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