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20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57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541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2
字数:4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证候学》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本书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本书选用1870候),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治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
《中医证候学》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病证概论
第二章 风证门(19证152候)
第三章 寒证门(15证112候)
第四章 暑证门(7证67候)
第五章 湿证门(25证250候)
第六章 燥证门(17证119候)
第七章 火证(热证)门(60证313候)
第八章 气证门(24证98候)
第九章 瘀证门(22证126候)
第十章 痰证门(27证159候)
第十一章 饮证门(21证103候)
第十二章 食证门(10证64候)
第三十章 虚证门(44证307候)
附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五节证的命名
证的命名,即证的表述形式,当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古今对证的表述形式归纳起来大概有十五种之多,导致对证的命名不规范,概念不清晰,没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现代中医学者提出过不少命名原则,即继承性、实用性、准确性以及规范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并要求做到结构严谨,术语恰当,简洁扼要,精练确切。据此我们认为证的命名应有如下特征。
(一)能表达疾病的时向性和阶段性
每一证名的表述形式必须能体现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病因、病位特点,使每一证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向性特征,从而体现证的个体特异性。
(二)不同疾病的共同性,也即证名的普遍适应性
证是疾病过程的阶段性反映,不同的疾病虽有不同的过程,即疾病的个性,但也有其共同的阶段性,为疾病的共性,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基础,因此,每一证名的表述都必须具有疾病的普遍适应性,即同一证型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不同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型。
(三)传统的继承性
证名的表述除上述的实践性、操作性外,还必须具有传统的继承性,不可臆测或虚构,文不见于书,实不证于病,但继承传统切不可兼收并蓄,导致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的混乱状态,必须严格规范其内涵与外延,对传统证名应有取舍,务求统一,对各家各派的表述形式求其同而存其异,必须做到准确规范。
《伤寒论》以“六经”名证,沿用数百年至清代温病学派兴起.则有以卫气营血命证,都重在病位、病变层次定名。其间亦有以病因取名者如杂病的气郁证、血瘀证、伤食证、虫证等,温病的湿热证、秋燥证、风温证等,杂病家尚有病位结合病机命证的,如肝气犯胃、脾胃不和等等。然而根据证的内容、证名的表述形式必须保持一致,因此,以病因、病位命名证,既继承了传统,又切合临床实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临床论治的基本精神,重在求因,以病因命证更能贴切临床实际。当以病因为纲,结合病位命名证,作为证的规范的表述形式,既可避免名实混乱,又可免于重复,达到命名确切,概念清楚,内涵外延明确。
病因的表述仍沿用传统病因,如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气、瘀、痰、饮、食、虫,与气、血、阴、阳的不足的虚证,病位的表述,以沿用脏腑名称,以取代六经,六经的内涵仍不离脏腑,而脏腑学说已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贯穿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以脏腑名称命名证,可以避免六经等命名证的局限性,弥补其不足。
由于证是疾病动态演变的体现,在演变过程中可以涉及多个病位,也可以演变出多种病因,因此在命名时只能突出其起主导作用的病因和病位,作为定名的标识,以显示出证的时向特征。但是为了命名的规范,统一采取双病位命名证,其中大都是病变所及,涉及两个以上脏腑,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有生理病理的密切联系,虽或当时尚无病变,但有可能或必然会受到牵涉的,或正在涉及,尚处于临界状态,如肺与卫、心与营,均采用双病位命名。
……
前言/序言
中医证候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医证候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医证候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医证候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
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临床医生一读,购买了好几本,准备拿来送同道好友
评分
☆☆☆☆☆
主动吸收,才会有吸力。这是施灸者能感觉到吸感的物理基础。试想一下,你拿着艾条对着空气“灸”,此时艾热在空中就是简单的渗透,又哪里来的吸力和吸感呢?
评分
☆☆☆☆☆
新版比第一版内容有增加,但是价格比第一版高出一倍不止?,不过这个和京东没有关系,京东的活动还是相当给力的?,所以买书一定要趁早
评分
☆☆☆☆☆
宝宝便秘,去医院也没什么效果,看到一个适合宝宝的方法,希望管用。很大很厚一本,好划算……
评分
☆☆☆☆☆
中医爱好者必读书之一,内容的作者临床经验丰富,很有一读的必要。
评分
☆☆☆☆☆
质量很好,还没看呢,包包装挺好的。
评分
☆☆☆☆☆
大部头的书,质量很好,纸张不错!作为工具书查阅!以后有参照书了!
评分
☆☆☆☆☆
中华医学精髓,对中医临床的医生来说,很有必要拥有。很不错的一本书。开始我已经有了电子版的了,可觉得还是有必要买一本。
评分
☆☆☆☆☆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赋》《汤头歌诀》皆以诗歌体裁写成,言简意赅,押韵和谐,易于诵读,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对于以上著作,整理者选取较好底本,在保留古风古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现代传播学的需要,进行了详细点校及精细编排。本书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理解古籍的良机。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初学中医中药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医证候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