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开始了他的文学旅程,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左岸谈起了恋爱,
毕加索在巴黎流连构思色彩,
梵高在巴黎近郊的餐厅上小阁楼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现在,乔恩来了、看见了……
巴黎,一个连名字都美的城市,像在召唤我似的。
在时尚缤纷的香榭大道,幻想自己正走在星光大道上;
在天马行空的达利美术馆,学着艺术大师做鬼脸;
在浪漫梦幻的塞纳河畔,想象自己正跳着一首轻快舞曲;
在庄严圣洁的圣母院,与振翅的白鸽一起飞舞;
在壮观伟大的巴黎铁塔下,来一场乘风的脚踏车行……
千变万化的城市,多元丰富的样貌,让我舍不得眨眼,深怕错过任何一刻。
我在巴黎流连,与城市对话,也与自己对话。
内容简介
“艺术的巴黎,似水的城市” ,如女人般的多变容颜,如花盛开的城市。
时尚缤纷的香榭大道,天马行空的达利美术馆,浪漫梦幻的塞纳河畔,庄严圣洁的圣母院,壮观伟大的巴黎铁塔……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开始了他的文学旅程,毕加索在巴黎流连着构思色彩,凡?高在巴黎近郊餐厅的小阁楼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乔恩来了,于是,她到,她见,她感悟……
《乔见·巴黎》以乔恩游历巴黎期间所拍摄的图片为主,配以作者随手书写的心情小语、城市观感,读者不仅可以与作者一起感受浪漫花都的色彩,还可以通过附上实用的巴黎旅游信息,随着书中探访过的景点,计划一趟巴黎艺术之旅。此外,热爱画画、文字的陈乔恩还为粉丝们准备了惊喜,书中夹杂了许多自己手绘的图画。在《乔见·巴黎》里面,乔恩一如既往地用她的诚意和率真,记录巴黎这座浪漫都市下的心情和感悟,有女孩儿的撒娇赌气,也有女神的典雅雍容,更不乏诗样的年华篇章。
作者简介
陈乔恩,英文名:JoeChen
生日:4月4日,白羊座
昵称:小红恩、阿伯、教主、萌恩、东方姑娘
个性:直率、天然呆萌、坚强、单纯
最满意自己的部位:嘴、肩膀、眼睛
最喜欢的运动:骑脚踏车、旅游
最喜欢的动物:猫
最喜欢做的事:看书、看电影、写心情小札、宅在家里跟猫玩
中国台湾歌唱、主持、戏剧多栖明星,知名艺人。2001年9月23日正式出道,曾以女子团体“七朵花”名义进军乐坛。参加多部热播偶像剧的演出,其中《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更是先后创下台湾地区最高收视率纪录,获封“偶像剧一姐”。因出演新版《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这一角色大受关注,获封“东方教主”,迎来人气新巅峰。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01.奥维小镇
02.巴黎的女人天气
03.巴黎记事一:双偶咖啡馆
04.亲一下
05.凯旋门
06.欣赏暧昧
07.香榭丽舍大道
08.暧昧?碍眼?
09.奥塞美术馆
10.到法国人家坐坐
11.幸福国
12.画家广场
13.达利美术馆
14.圣心堂
15.蒙马特
16.隐私
17.About
18.乔恩学法文
19.巴黎记事二:圣母院之鸽仙传说
20.旧书报摊
21.好人
22.蓬皮杜中心
23.玛黑区娃娃
24.还能再爱吗?
25.亚历山大三世桥
26.什么是方向感?
27.住在巴黎
28.拉法叶百货公司
29.洗澡
30.是真的,还是假的?
31.下雨了
32.巴黎铁塔
33.绿草莓
34.巴黎记事三:吃一顿米其林三星美食
35.累积勇敢
36.请闭嘴!!谢谢!
37.关上耳朵
38.卢森堡公园
39.依附
40.给你我的宝贝
41.夜游塞纳河
42.小旅馆
43.巴黎街上有螺
44.保罗面包店
45.画
46.街头音乐家
47.巴黎记事四:疾风飞行
48.卢浮宫
49.三十岁生日快乐
50.巴黎记事五:出外靠朋友
附录:旅游资讯
精彩书摘
还能再爱吗?
那天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书名写着……
“还能……再爱吗?”
其实并不知道书的内容写了什么??
但是那一句话,却让我停伫许久……
还能……再爱吗?
我的好友樊同学最近终于有了新恋情……(由于没经过她的同意,更怕她看到我竟把她的恋情用来当做我写书的题材后……会马上抄手刀跑来我家杀了我……暂且先不把恋情之后的一切细节在此公之于世……)
我的好友樊同学最近终于有了新恋情……
虽然心里有点小小失落……怕她从此有了情人忘了我之外……
我是真的很为她开心。
因为她是一个对人很真心女生,和很多的好女生一样……
努力地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仍想活得完美的女生。
相信爱,需要爱,等着爱……
而当她终于等到了……
她问我……
还能再爱吗?
还能再爱吗??她说……
我听着,一如往常带着笑嘻嘻的脸,然后一如往常说着没营养的话……
“啊,不然呢——你是要去出家了吗??白痴……”
笑着,听着……心疼着……
当然还能再爱啊!!!白痴!!
当然还能爱,只要你想……
怕受伤……
亲爱的,人生本来就是苦的……
有多少事情,是可以依着自己写的剧本,不要有差错地顺利走下去的呢??
如果没有高潮迭起、没有负心汉、没有那些欺骗来呼拢去的戏码……
这部戏还有什么看头!!
亏你还是做电视的!!
偶像剧里那些荒谬无厘头的白痴剧情,都能让每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彷佛感同身受了……
那我们这一辈子遇到几个烂人又算什么!!
还能感觉到爱,就去爱吧……
如同飞蛾扑火地去爱,你怎么知道飞蛾不是幸福的???
心甘情愿,随着火焰湮灭灰烬,值不值得……
何必要让全世界都理解,你觉得值,就值!!
当然无可避免的……
可能还是会遇上意想不到,非常有爆点的烂人……
也许还是会重演着,我们开玩笑时说着的……
“失踪的宝贝”
哈哈……
忽然不告而别的情人……
绝对不是因为怕伤了你而逼不得已选择失踪……
然后一个人默默在天涯海角为爱流泪,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把你当成一回事,索性连分手的理由都懒得编了。
以前年纪小的时候,总是偏爱着不多话的男生……
要真的遇上了,才终于看清楚……
原来沉默不代表稳重,不说话不代表他正思考……
那是因为他的猪脑袋里根本压根儿全是糨糊……
所以只能用避不见面这种烂把戏来掩饰肤浅。
多·可·悲……
但仍相信爱的女人(或男人)啊……
总是一次又一次……
相信着爱……
相信着还能再爱……
相信着一往情深的真心,有一天能感动禽兽的心……
那捉摸不定的爱啊!
让人乐得笑呵呵恨得牙痒痒,又欢愉、又苦恼、又像得到、又像失去,
明明不在意,却又煞有介事地存在心里的爱啊……
当你想着“还能再爱吗?”的时候……
其实已经去爱了。
……
巴黎的秘密絮语:穿行光影之间的心灵漫游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时尚、美食或历史的详尽指南,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卸下行囊,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虔诚,走进巴黎的心脏地带。这是一部关于“在场”的文字记录,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只有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才能感受到的氛围与气味。 我们从塞纳河畔开始。清晨,当第一缕日光尚未完全挣脱雾霭的束缚,河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银光。我将自己放置于西岱岛的边缘,看着那些古老的石桥,它们见证了太多王朝的兴衰、革命的烽火与无尽的浪漫。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石头气息,混合着远处面包房飘来的酵母甜香。与其描述巴黎圣母院的宏伟(那早已无需赘述),不如聚焦于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扶手,以及钟楼上苔藓的微小纹理——那是时间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签名。 本书的章节并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而是按照一种情绪的流动来组织。 第一章:光影的辩证法——蒙马高与奥斯曼的几何 蒙马高,那个高耸于城市之巅的白色圣殿,它承载着梵高、毕加索和萨特留下的精神回响。我们不去描绘小丘广场上那些略显商业化的肖像画家,而是深入那些迷宫般的小巷。这里有被藤蔓紧紧缠绕的咖啡馆,窗户上积着厚厚的灰尘,仿佛时间在这里设置了结界。我曾花一个下午,仅仅观察一束光线如何穿过一扇老旧的木格窗,在打着蜡的木地板上投射出移动的几何图案。那光线是暖黄色的,带着一种老电影胶片般的质感。 随后,笔锋一转,深入奥斯曼大道宏伟的规划。对比蒙马高的自由散漫,奥斯曼的规划体现了帝国的秩序与雄心。观察那些比例完美的阳台,它们如何精确地引导视线,将每一个行人框定入一幅巨大的城市油画中。在歌剧院附近,我试图捕捉那种“大道尽头即是奇迹”的预期感,那种被精心设计的期待,是巴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时间的琥珀——左岸的沉思与咖啡馆哲学 拉丁区的旧书摊,堆积如山的二手书散发出古老的纸张与皮革的混合气味。这里的学生们在石阶上讨论着晦涩的哲学命题,他们的声音被圣日耳曼大道上稀疏的车流稀释。我记录了一次与一位年迈书商的对话,他拒绝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坚持用手抄记录每一本书的流向。他告诉我:“纸张有记忆,电子产品只有数据。”这句话,成为了本章的隐喻。 花神咖啡馆与双叟咖啡馆不再是萨特与波伏娃争论的场所,它们已成为历史的注脚。然而,当你点燃一支烟,看着服务生用最优雅的姿态端上你的浓缩咖啡时,那种仪式感依然存在。真正的“左岸精神”,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如何对待那杯咖啡——缓慢地,带着一种对“现在”的尊重。 第三章:日常的诗意——集市、菜园与沉默的劳动者 巴黎的美丽也潜藏于日常的肌理之中。我们离开主要的旅游景点,探访巴蒂尼奥勒(Batignolles)或第十三区的某个小小的周日集市。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新鲜罗勒叶和刚出炉的法棍的混合香气。我记录了市场摊主们用极具韵律感的方式吆喝的语言,那种声音是一种古老的、非文字的交流。 特别关注那些关于“修缮”的场景:一位工匠在修理一扇十八世纪的门锁,他手中的工具布满了细小的铜屑;清洁工在夜幕降临时,用特制的刷子清洗鹅卵石路面,他们的动作带着一种近乎舞蹈的节奏感。这些沉默的劳动者,才是维持这座城市永恒魅力的真正支柱。 第四章:记忆的断片——博物馆的“负空间” 卢浮宫的巨幅画作固然震撼,但本书更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负空间”。例如,在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前,人们驻足的时间往往不如他们在角落里自拍的时间长。我记录了人们如何“消费”艺术,而非“体验”艺术的现象。 反之,我们深入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顶层,那里常常被游客遗忘。从那里望出去,城市的天际线不再是宏伟的纪念碑,而是错落有致的屋顶瓦片,它们在夕阳下呈现出从深红到枯赭的渐变。我在这里捕捉到的,是城市在呼吸时的那种无声的、广阔的宁静。 尾声:风的形状 本书的结尾,没有宏大的总结,只有对一次黄昏时分的观察。我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感受着来自大西洋的湿润风。风吹动了衣角,吹散了河面上的水汽,也吹走了所有的思绪。那一刻,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种感觉——复杂、美丽、永不满足,并且永远带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怀恋。 这趟旅程,是一次对“在巴黎生活”的侧写,它探究的是城市情感的温度,而不是景点地图的精确度。它献给所有懂得在喧嚣中寻找寂静,在细节中发现永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