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不会
经常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
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
因为出现错误而自责、不开心?
经常感到有压力、焦虑?
很容易感到沮丧、气馁?
对自己或他人期待过高?
你是否也发现自己也存在上述某种倾向?
如果是这样,你并不会感到孤单。完美主义影响着很多家庭——你可以克服它。完美主者追求较高目标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健康的。完美主义者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如果不能做到完美,我们就永远都不够好。这种压力会让人不堪重负。好消息是:你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丰富孩子的生活,也会丰富你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心理学家和临床医学家托马斯?格林斯庞以亲切且实用的笔触讲述了什么是完美主义,它的根源,以及如何去克服它。他向我们描述了如何摆脱完美主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自我接受;如何帮助孩子幸福地生活,允许孩子犯错误,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和成长。格林斯庞博士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已经帮助了很多人——它也能帮助你。
托马斯·格林斯庞,私人执业心理学家,婚姻与家庭治疗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1968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之后,在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医疗中心从事教学、研究和咨询服务。他的讲座和写作涉及多种主题,包括夫妻和家庭关系,天才儿童的情感需要等;同时,他还以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了专著《人际关系》,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他的妻子芭芭拉曾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和他一起从事私人执业心理治疗工作。多年来,他们共同建立了“大伯明翰生育教育协会”并担任地方和国家青年团体顾问。曾经担任明尼苏达州天才儿童委员会联合会长一职并服务于明尼苏达州天才儿童咨询委员会,托马斯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明尼苏达州天才儿童委员会授予杰出服务奖。
前言
引言
第1部分
第1章 正确认识完美主义
第2章 完美主义者是如何形成的
第2部分
第3章 勇于尝试
第4章 鼓励传达赞同和接受
第5章 放弃权力之争
第6章 移情——沟通桥梁
第7章 自我反省
第8章 超越完美主义者的文化
第9章 是什么候 需要专业帮助
第10章 放弃完美主义的得与失
第11章 共同制定计划
编后记 为完美主义画上句号
致谢
摆脱完美主义
Moving past Perfect
二十分钟之后,女儿把琳达提出的所有问题全都一字不差地回答出来。“你瞧,梅根,”琳达微笑着说,“你已经准备好了,你都能倒背如流了,现在不用担心了,赶快准备上床睡觉。”
“不行,”梅根嚷嚷着说,“我们再复习一遍吧。”琳达婉言拒绝了女儿的请求并试图放松女儿的情绪。看着女儿红肿的眼睛,她不得不故作坚持地说“梅根,宝贝,可以了,你现在必须得停下来,你已经准备得非常好了。”
梅根辗转反侧,由于放心不下考试,她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之中,并且,一早醒来,她连早饭都没吃就又急着去复习了。明明是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并且以前每次考试也都那么成功,可梅根为什么还要这般不堪地折磨自己呢?—完美主义在作怪。
12岁的赖利总是在不停地抱怨自己的老师是个“老愚蠢”,班上还有很多“书呆子”。虽然二年级的时候他还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资优生”,但是他最近成绩单上的分数却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他的成绩总是在B和C之间徘徊。他的数学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他不明白赖利为什么能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考出如此好的成绩。“他上周好像一直在课堂上睡觉,但是仍然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克尔顿先生说,“如果他能努力学习,你能料定他能考出怎样的成绩吗?”
赖利的父母对于儿子的欠佳表现既感到失望,又感到十分生气。他们试图激励他好好学习,而赖利却出乎意料地这样回答,“我才不在乎呢,学校里的一切都是愚蠢的,和现实生活毫无联系。”赖利为什么要摆出这种“毫不介意”的态度呢,既然他只要好好用功就会有出色的表现?—还是完美主义的缘故。梅根和赖利两人有一些共同之处:恐惧。梅根的恐惧表现在她不顾一切地想要通过刻苦学习、努力争取来避免考试的失误,结果给自己和她身边的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赖利表面上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是害怕失败的一种外在表现。害怕失败的恐惧让他对周围的一切极具防御性,他好像在说:“如果我不努力,也就无所谓失败。”
完美主义具有多重含义并且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它给无数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带来了诸多痛苦。我的朋友,同时也是我的同事托马斯·格林斯庞所著的这部优秀作品展现了他对亲子教育和儿童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这部著作中,他描述了完美主义的多面性,并且挖掘出了完美主义的根源,最重要的是,他给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明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他们因为过于焦虑和害怕出错而裹足不前。有一句佛教谚语对我们非常具有警示作用:“世界上有两种形式的恐惧,一种能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另一种会让我们寸步难行。”如果我们能够以开放、放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错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能学得更好,收获更多。
像许多成功的人士一样,托马斯·爱迪生对此深有体会。由于他源源不断的科学发明,他曾被誉为“门洛帕克的奇才”。除了电灯和留声机外,爱迪生还取得了另外的1093项发明专利。但是,爱迪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奇才,他一生共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当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时,他并不是在开玩笑。如果爱迪生当初陷入完美主义所设置的牢笼—害怕出错—或许我们现在还是生活在黑暗之中。幸运的是,《摆脱完美主义》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完美主义的非常有用的技巧和合理的建议,有了它的帮助,你和你的孩子将会重新发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体会到勇于尝试所带给你们的快乐。
大卫·沃尔什博士《聪明的养育,聪明的孩子,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的作者
《聪明的养育,聪明的孩子,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的作者
……
评价四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育儿生涯的新手妈妈,每天都像打仗一样,疲于应付。看着身边那些好像总是“别人家孩子”的完美范例,再看看自己家那个时不时就会闯祸的小捣蛋,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爱我的孩子,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我却又无法摆脱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总是希望他能做到最好,不允许他犯任何错误。这种矛盾的心态,让我时常感到身心俱疲。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这本书时,感觉就像在沙漠里看到了一片绿洲。它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最大的痛点——完美主义,以及我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犯错。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到底会提供怎样的“应对法”,能让我从这种焦虑和挣扎中走出来,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冷静、理智地处理孩子犯错问题的家长。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被自己的完美主义所困扰,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名字叫《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光听名字我就觉得特别贴近生活。作为家长,谁没经历过孩子犯错,然后自己内心纠结、手足无措的时刻?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家“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那么听话,仿佛从未犯过任何错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孩子达不到,我们就开始焦虑,甚至觉得是自己教育出了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原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处理犯错的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不再那么“完美主义”,而是以更平和、更有效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小插曲。毕竟,孩子不是一个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独特性,而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引导,而不是扼杀。这本书的标题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号,让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个更轻松、更懂得接纳孩子不完美一面的家长。
评分评价二 我最近偶然瞥见一本叫做《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的书,它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无穷无尽的“麻烦事”,从打翻牛奶到考试失利,各种犯错的场景层出不穷。每一次,我都会感到一阵窒息,脑子里快速闪过无数个“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的念头。有时候,我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生气,有时候又会感到深深的自责,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了,以至于他们稍有差池,我就觉得天塌下来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告诉我,完美主义可能才是阻碍我成为一个好家长的绊脚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摆脱完美主义”,让我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再感到那么焦虑和恐慌,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健康、更理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我迫切地想要了解,书中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方法,能够帮助我卸下这个沉重的心理包袱。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对错,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然后从中吸取教训。这听起来没错,但执行起来却发现,很多时候,我的“承担后果”变成了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我的“吸取教训”变成了对孩子内心的压抑。我似乎掉进了完美主义的陷阱,总想让孩子按照我设定的轨道前进,不允许任何偏差。这种想法,让我自己活得很累,也让孩子不敢尝试,不敢表达。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这本书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我意识到,我的“育儿观”可能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暗示着,或许我可以不必如此“完美”地去要求孩子,也或许,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处理犯错的方式。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更温和、更有效的育儿哲学,学习如何在孩子犯错时,给予他们空间去犯错,去学习,去成长,同时也能帮助我自身卸下“完美主义”的包袱,成为一个更加轻松、更加智慧的家长。
评分评价三 “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这个书名,简直像是在对我喊话。我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不仅体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上,也深深影响着我对待孩子的方式。看到孩子犯错,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失望和不解,然后就是忍不住去指责,去纠正,总想着把他们塑造成我心中那个“完美”的样子。但结果呢?孩子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惹我生气,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童真和创造力。反思起来,我自己的内心也备受煎熬,每天都在担心孩子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会不会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看到了转机,它似乎在告诉我,原来不完美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一部分,而我的“完美主义”才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阻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和实操性的技巧,让我学会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执念,真正地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苛责。
评分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完美主义的这本不错,易读易用,要是给更多的建议就更好了
评分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非常好,收获不小,值得一看
评分在信息疯狂传播的今天,傻瓜才会花功夫去研究嘻哈文化,谁是新锐导演、哪部独立电影最近独领风骚管我什么事呢!但是,无奈的是,我们活在一个没有谈资就会被圈子抛弃的时代。社交、把妹、接近上流人物,无处不存在与人交流信息的需要,在经过一百多种选择的思考之后,还是选择最经济实惠的“假装”吧。
评分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评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就应该孜孜不倦地向品行好的人学习、交朋友。当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总要同周围的人甚至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别人总会给你留下某种印象,有被你称道的东西,也有令你厌恶的东西。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总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被你称道的东西,你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它;令你厌恶的东西,你就应该唾弃。以品行好者作样板,把大家的优点都学过来,融入自己的品行中,你就会被众人喜欢。
评分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古人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年不长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只怕自己没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名声,而不怕自己活不长。可见,古人把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作为教师,更要随时随地都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都应该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气质、情趣来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