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曾像我这样观察恒星,也曾试图弄明白看到的一切,那么你也会对宇宙的起源感到好奇。”
——史蒂芬·威廉·霍金
太阳是如何诞生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星系是如何演化的?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时间会停滞吗?人可以穿越时空吗?外星人真的存在吗?从古至今,我们每个人都曾仰望夜空,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遐想,对系外星球充满了关注与向往。
第一部分 揭秘宇宙
01 行星
02 日心说
03 开普勒定律
04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05 牛顿的光学理论
06 望远镜
07 夫琅和费线
08 多普勒效应
09 视差
10 宇宙大辩论
第二部分 宇宙学
11 奥伯斯佯谬
12 哈勃定律
13 宇宙距离尺度
14 大爆炸
15 宇宙微波背景
16 大爆炸核合成
17 反物质
18 暗物质
19 宇宙膨胀
20 暗能量
第三部分 超越时空
21 马赫原理
22 狭义相对论
23 广义相对论
24 黑洞
25 粒子天体物理学
26 希格斯玻色子
27 弦理论
28 人择宇宙学原理
第四部分 星系
29 哈勃星系序列
30 星系团
31 大尺度结构
32 射电天文学
33 类星体
34 X射线背景
35 特大质量黑洞
36 星系的演化
37 引力透镜效应
第五部分 恒星
38 恒星的分类
39 恒星的进化
40 恒星的诞生
41 恒星之死
42 脉冲星
43 伽马射线暴
44 变星
45 太阳
46 系外行星
47 太阳系的形成
48 卫星
49 天体生物学
50 费米悖论
术语表
图像数量的增加位于地球与某个背景类星体之间的高质量星系能够产生该类星体的多个图像。介于二者之间的星系的质量会让类星体射出的光线在通过时发生弯曲,将光线导人星系周围的轨道上。总之,这种几何结构会产生奇数个图像。以上文提到的双类星体为例,还应该可以见到第三个比较黯淡的图像。而且,类星体的透镜图像也得到了放大。从类星体的四周到其前方,来自各个方向的光线均出现了弯曲,改变了方向,朝我们汇聚过来。因此,受到引力透镜效应影响的天体的图像要比原始图像明亮得多。
通常,透镜不会恰好与地球和某遥远类星体处于一条直线上,而是如左面的示意图所示,产生多个图像的排列方式。然而,如果背景天体确实处于透镜的正后方,那么其光线会均匀地散开成为一个圆环,这个圆环被称作爱因斯坦环。如果透镜的位置稍稍偏移了一点,那么这个环就会分解为圆弧和数个小点。
透镜图像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的光线传播到地球所耗费的时间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造成的。一旦背景类星体骤然发生短暂的闪耀,路径最长的光线将会经历些许的延迟。如果已知透镜系统的几何结构,那么这种延迟可用于哈勃常数的计算,也就是宇宙膨胀率的计算。
如果背景天体是一个在空间中延伸的星系,而不是类星体这样的点光源,那么星系各个部分都会受到透镜效应的影响。于是,星系看上去是散开的、明亮的。由于遥远星系通常都比较黯淡,引力透镜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去揭开早期宇宙的神秘面纱。被庞大星系团放大后的星系尤为引人瞩目。这种星系团经常伴有明亮的圆弧,每个圆弧意味着有一个背景星系正在受到星系团质量的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天文学家能够借助这些圆弧的几何图形确定星系团的质量,同时也能够观察到经过放大和延展的遥远星系的属性。
……
引言
天文学是最古老、最深奥的科学之一。自祖先追踪太阳以及其他恒星的运行轨迹至今,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天文学知识,对人类在宇宙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突破性发现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7世纪,伽利略宣扬“异端邪说”,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因此锒铛入狱。同样,对于太阳系并非银河系中心的论证也曾引发类似的质疑。20世纪20年代,爱德文?哈勃发现,茫茫宇宙有140亿年的历史,还在不断膨胀,其中散布着数十亿个星系,而银河系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项发现令人们对宇宙的争议暂告一段落。
进入20世纪后,日新月异的技术加快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世纪之初,人类掌握了核能、核辐射与原子弹制造的知识,同时对恒星及其核聚变引擎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随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战争结束后的数年里,射电天文学飞速发展,人类在识别脉冲星、类星体和黑洞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通过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观察天空,在每个波段都作出了独特的发现,不断开启宇宙学的新篇章。
本书将从现代研究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纵览天体物理学的奥秘。第一部分描述了人类在对宇宙规模的认识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如引力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第二部分谈到了人类在宇宙学研究领域(即将宇宙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宇宙的组成、历史与演变。第三部分介绍了宇宙的一些理论知识,如相对论、黑洞和多重宇宙理论。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详细地剖析了人类对于星系、恒星以及太阳系的认识,包括类星体与星系演化、系外行星、天体生物学等。目前,太空探索的速度依旧很快,也许在今后的数十年间,我们将会见证下一个伟大的范式转换——地外生命的发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鲜明,我个人非常享受那种介于学术严谨和幽默讽刺之间的平衡感。作者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能把最宏大、最遥远的事物,用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在讨论星际尺度的距离时,他不是简单地抛出“光年”这个概念,而是会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感知到的时间尺度进行换算,比如“以你家汽车最快的速度……” 这种措辞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宇宙的距离,消弭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疏离感。这种“亲和力”在讲解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时尤为重要,很多其他科普书会因为过度追求专业性而劝退读者,但这本书成功地实现了“专业而不深奥,有趣而不肤浅”的精妙平衡。此外,作者在行文中偶尔穿插的对科学史的点评,也很有味道,那些关于早年科学家们如何克服偏见、一步步建立起现代天文学模型的描述,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探索的艰辛,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科学精神本身产生了更深的认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和一位知识渊博、风趣健谈的朋友在深夜的阳台上聊天,聊的是宇宙中最深奥的秘密。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尺度宇宙观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深度。它不仅仅关注恒星、行星这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更将讨论的范围延伸到了宇宙学的终极问题——比如时间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作者在收尾部分对“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问题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通过回顾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知,以及对系外行星生物信号探测的最新进展,构建了一种复杂而审慎的视角。这种处理方式,超越了纯粹的科学介绍,上升到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种对宏大主题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被打开了。它成功地将读者从地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迫我们从宇宙的尺度上去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渺小与独特。读完之后,那种“蓦然回首,万物皆空”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生活和我们头顶的夜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知识的书,更是一部激发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欲望的“心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上的星空图案深邃而引人入胜,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立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重量。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星云图谱和行星结构图,也能展现出惊人的细节和色彩层次。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将晦涩的科学概念巧妙地融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中。比如在介绍黑洞时,他仿佛带你置身于事件视界边缘,用生动的比喻描述引力的恐怖与壮美。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天文知识的门槛,即使是对天文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那些硬核的科学原理。特别是排版布局,大量留白的处理让阅读过程呼吸顺畅,配合恰到好处的插图和图表,使得复杂的信息得以清晰地结构化呈现。这本书的配图选择也极为用心,既有NASA的经典高清晰照片,也有最新的科学模拟图,每一张图都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细细品味宇宙的鬼斧神工。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将美学、可读性和知识密度完美结合的杰作,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或者送给热爱星空的友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知识体系被彻底打碎又重新构建的震撼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进行了一次结构严谨却又充满惊喜的宇宙漫游。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观测技巧或者特定天体介绍的读物,但它的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似乎对当代天文学的脉络了如指掌,从宇宙大爆炸的残响到暗物质的追踪,再到系外行星的宜居带探索,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未解之谜”的处理态度,他没有给出草率的结论,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科学的边界和正在进行的探索,这比那些故作高深的陈述要高明得多。书中对于例如引力波探测的原理阐述,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类比,将极其微小的时空涟漪具象化,即便是需要一定物理基础的理解,也变得直观易懂。这种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叙事策略,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科普层面,更具有一种引领思考、激发探索欲的哲学深度。它挑战了我们对“已知”的定义,让人不禁对外面的广阔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敬畏感。
评分如果要给这本书找一个“缺点”,那大概是它太过“高能”了,读起来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错过一些关键的推导或者微妙的语意变化。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它不会给你大段喘息的时间,一个知识点刚被消化完,另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概念又接踵而至,这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信息摄入状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构建作者描述的那些三维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比如关于星系合并的动态模拟,书中文字描述的细致入微,让我几乎能“看到”两个旋涡星系在引力作用下相互拉扯、最终融合的壮观景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对于渴望快速、深入了解当代天文学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优势,因为它意味着极高的信息获取效率。但对于只想轻松浏览一下星空奇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精妙的逻辑链条。
评分闲暇时的“小点心,”美味。
评分图灵新知的书,虽然只是个小册子,但本人不是这个专业,稍微了解一下科普就行,以后留给孩子也不错啊!
评分搞活动时买的,超值,书质量也不错了
评分喜欢这类书,当读物。很不错~
评分正版图书,印刷精美,五星好评。
评分不错 学习中。。。。。。
评分非常好,内容充实,京东速度很快.
评分很有意思,可惜折扣太低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讲解思路,语言清晰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