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鸿生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953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郑鸿生作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2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高压的威权体制下,我们这群学生从中学时代起就个别受到罗素、殷海光、李敖、陈映真等人反抗精神的影响。从高中到大学我们先是摸索着一条追寻个人之自由权利以及个性之全然解放的道路而成长,我们追寻的是一条个体的反抗之路。上了大学之后,大家因缘际会凑到了一块儿,并一起介入了历史性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而保钓运动却激发了我们原本就已深受感染的1960年代全球性叛逆激情。从此我们发现了一条另类出路,一条不只追求个人自由,并且也要求集体解放之路。我们不只是为了自我的个体而去反抗各种形式的压迫,也憧憬着一个集体的、全人类的解放前景。相对于威压、专搞身份认同的族群意识,以及号称追求个体自由却又孳生出霸权行径的英美式民主等这些“右倾”势力,我们自认是选择了一条“左翼”之路,一条对任何形式的压迫都抱着反抗态度的道路。我们于是怀着这样的激情介入了当时台湾大学的校园民主抗争,直到出手镇压为止。

作者简介

  郑鸿生,台湾台南人,1951年生。1969年台南一中毕业后就读台湾大学,参加台大学生保钓运动、校园民主抗争与民族主义论战。1973年台大哲学系毕业,正值哲学系动荡之秋。1975年退伍后赴美留学,改读计算机硕士,并在计算机网络公司工作。1988年回到台湾,进入资讯工业策进会,负责大型信息系统之网络规划设计。
  现从事写作,著有《扬帆吧!雪梨》(联经,1999)、《青春之歌:追忆一九七○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联经,2001)、《踏着李奥帕德的足迹——海外观鸟行踪》(允晨,2002)、《荒岛遗事——一个左翼青年在绿岛的自我追寻》(印刻,2005)、《百年离乱——两岸断裂历史中的一些摸索》(台社.2006)、《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印刻,2010)、《寻找大范男孩》(印刻,2012)等。其他文字散见《思想》、《印刻》、《台湾社会研究》等刊物。

内页插图

目录

“郑鸿生作品”前言
台湾大学及周边地图
地图解说

楔子

第1章/前夜
大启蒙时代
寻觅殷海光的足迹
聚义全成冰果室
最后的建中青年

第2章/1968南一中与建中的邂逅
红楼传奇
金戈戈的呐喊
火热的南台湾
威权体制的触角
南北串联1968
“志在恢复汉唐雄风”
何处是指路明灯?

第3章/山雨欲来最后的大学论坛
乡愁的夜平快
Innocence Lost
布哈林的命运
费孝通的启示
殷海光的传承
山雨欲来风满楼
何处安身立命?
“等待何时咱的天”

第4章/校园惊蛰保卫钓鱼台运动
等待火种
越洋召唤——海外留学生保钓运动
风云突起——“钓鱼台是我们的”
破茧而出——台大学生保钓热潮
……

第5章/烽火杜鹃台大学生民主抗争
第6章/另类出路寻找左翼思想资源
第7章/斯土斯民开辟左翼另类战场
第8章/变生肘腋民族主义论战突起
第9章/暗潮汹涌历史伏线及其吊诡
第10章/风雨如晦国家机器动手之日
第11章/边缘战斗女性主义初试啼声
第12章/尾声

精彩书摘

  而后在彰化的印刷厂校稿时,我却发现这篇审稿没过的文章还是排了版,显然钱永祥不顾一切准备刊登,这是我初次看到他压抑不住的愤怒与率性的发作。这可是一整篇文章,不是一段话或一个名字而已,非同小可。然而我不敢多言,却暗自兴奋,自忖着届时将有一场抗争的好戏,也就不计后果了。
  果然训导处在拿到刊物,发现我们强行刊登这篇文章之后,勃然大怒,不仅不准我们发行,还威胁要记过处分。钱永祥带着我与元良到训导处去力争,却被训导长俞宽赐训斥一番。当时我们势单力薄,校园一片平静,心想这事即使闹开来我们也将毫无奥援,不仅当年的媒体不会对此事有任何只言片语,学校里的社团与刊物互相也无联盟,不敢出来声援。最后我们冷静下来,决定不想为萨特与布哈林两人去冒记过甚至退学的危险来强行发行,于是只好将拿到手的两期论坛,成堆地借放在学生活动中心的代联会办公室。这一届的代联会主席是新当选的政治系二年级李大维,他虽是钱永祥在建青时代的伙伴,也曾是个文艺青年,但这时已经志在成为一个外交官,而从台大代联会作为一个起点,开始了他正统的从政之路。
  这两期《大学论坛》最后以撕掉萨特的这篇文章作为条件才得以发行,我们几个小鬼在代联会的办公室将这篇文章一本一本从刊物上撕下来,整个时代的荒谬都纠结在这些萨特与布哈林的断简残篇之中。
  总之我们加入大学论坛社后出刊的这两期可谓命运坎坷,在那高压的气氛中,知性过于早熟、内心又满是冲突的钱永祥也只能跌跌撞撞挨着前行,隐约意识到纯粹用文字在刊物上进行思想论辩已经无啥用处,而我们要追寻的应该是一个付诸行动的场域,因此《大学论坛》作为一个台大学生思想上的前卫刊物的使命也应该可以结束了。确实他高中时代的盛产期似乎已经中断,这两年来不再写什么文字。
  虽然在1970年代之交,台大学生在恋爱问题的争论之后,接着是对留学现象的反思,以及对学生冷漠于国家大事的嗟叹,似有破茧而出的蠢动之势。但是主流气氛还是文艺性的,这可从当时登在《大学新闻》上的如下文章看出,如邱彰《当我踏入台大时》、张晋城《日本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会后记》、施信民《谈绘画艺术的演变》、黄荣村《春季小品》、杨庸一《爱的发展——从弗罗伊德谈起》、陈芳明《焚蝶》等等。在如此沉静的校园气氛中,行动的场域又在哪里?
  ……

前言/序言

  我在一九六三年秋天升上初中之后才真正开始上中国地理课。原因是台湾那时从小学升初中要通过联考,而且据说为了减轻学童负担,就只考国语与算术两科。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效果:小学课程里的其他科目包括地理课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学校挪用来加强国语与算术。尤其是五六年级时,我们整天都在上国语与算术两科,下课后的补习与回家的作业也全都是。
  因此,在那个年代升上初中是个大解放,不仅不再需要补习,下午四五点就及早放学,课程也一下子多了起来,除了国、英、数之外,还有博物、理化、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工艺、体育,五花八门。而其中一开始就上的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地理,对战后婴儿潮的台湾新生代而言,这是完整的中华民族教育的真正开始。
  中国历史从黄帝开始,接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讲下来。中国地理则从有着三十五省,还包括“外蒙古”的一张地图讲起。这张中国地图以其形似而被昵称为一叶秋海棠,而不是一只老母鸡,东北有九个省而非三个。然而这张地图上面的铁路线纵横不过数条,稀稀疏疏。可以说,这张地图是被凝固在一九四九年,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却是我们学生用以认识中国地理的基础。我还记得,少年时候看着中国地图上稀疏的铁路线,比较着欧美日等国密集的铁路网,曾经就在这张秋海棠式的大地图上,想象着从这城市到那城市连起一条条的新路线来。那时铁路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交通建设,詹天佑是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这是初受民族教育的台湾少年的共同记忆。
  其实,这类民族教育在年幼的时候就已陆续出现在小学的国语课本上,即使是零零碎碎的,效果还是蛮大的。我记得还是七八岁时,下着大雨的日子,下水道不通,尚未铺上柏油的巷子满是泥泞,我和邻居几个顽皮小孩在雨中玩起了“大禹治水”的游戏。“大禹治水”是我们从学校的不知什么课上刚学到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胡思二手書店看到這本《青春之歌》,講述後殷海光時期的台大青年的思想與行動,如何走向左翼又如何遭遇外力的強行壓制終止,理想與熱血、行動與猶豫、高昂與恐懼、低沉與迴旋、黯然與退場,如此種種,擴大了昂揚了生命,但也讓個體生命被迫走入一扇灰色窄門,尤其在台灣。

评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海峡两岸的中国,都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回看向来处,不能无动于衷。后现代文明,正在逐渐呈现,在这贞下启元的阶段,东亚这批中国文化的子孙何以自存?何以作更好的发展?一个最重要的警告:视野不能狭窄和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在面对未来时,不要自限脚步,自设藩篱。来日多难,也多机缘,如何自求多福,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评分

评分

[ai][ei][?i][i?][??][u?][?u][au]发音时由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口型有变化。前一个元音发音清晰响亮,且时间长;后一个元音发音模糊软弱,且时间短。[2]

评分

[p][t][k][f][s][θ][?][t?][tr][ts]发音时声

评分

因為,在對於民歌運動以及相關事件的不斷反芻過程中,我一直感覺到,我們這一代所使用的許多語言、概念與文化符碼,其實都源自一九七○年代。校園民歌就不用說了,此外如「現代性」、「鄉土文化」、「本土化」(雖然跟後來的本土化意涵不大一樣)、「社會參與」等等標籤,「消費社會」、「城鄉差距」、「環境保護」等等議題,乃至世界觀與生活型態,都在經濟起飛有一段成績之後的一九七○年代台灣,透過戰後第一波學成歸國的留學生以及本地的年輕知識份子與非主流政客漸次提出;當中也不乏「青春之歌」裡頭描述的,透過三民主義的護身符來隱微地發聲的反帝左翼思想。這些種子在經過美麗島事件與中美斷交的催化之後,在一九八○年代的社會與政治劇烈變遷當中一一浮上檯面,或者成為新的體制、或者成為反抗體制的武器。像羅大佑在八○年代初所唱出的一些歌曲,「童年」、「鹿港小鎮」、「未來的主人翁」等等,某方面來說其實是總結了一九七○年代以降的一些集體情感與語言,而對不斷朝向新世紀邁進的台灣社會發出一些警醒的呼聲;那歌聲在我們年輕時候震撼了我們這一代,其能量至今不退。我們今天有許多夥伴在各個領域耕耘,不管是社區總體營造、環保運動、草根民主、性別運動、教育改革、勞工運動、音樂、影像、媒體等等,不論成功或失敗,何嘗不正是在一九七○年代所開出的各個議題之下,所不斷深化的鬥爭與努力? 現在想起來,像羅聯絡、李昇這樣的高中老師,多半是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知識份子;他們當中有的並不完全接受國民黨僵固老化的那一套說法,而企圖保存自己的一些觀點;同時,同樣是在執教鞭,相較於在心理上長年遭到較大壓制的臺籍老師來說,他們或許也有比較多的空間可以不僅僅成為一個教書匠,而可以在授業解惑之外,還多少扮演了一點傳道的角色,而且可能是傳另外一種道。這批漂泊到東方島嶼的大陸知識份子,當年來台時年輕力壯,到了我們這一代進入高中或大學時,早已垂垂老已,但還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試圖以他自己可能的方式,夫子自道地向下一代傳達他內在深層的想法。

评分

一個很大的感受是,許多思潮許多立場糾纏混雜在一塊,在交鋒的過程中各種異質逐漸展開、發展與成型,最大的思潮孵化所,就是國民黨政權,它催生了眾多對立的意識形態生產和五花八門的文化與政治策略,台獨可能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惡果。當然,中共也是一個缺席的在場,一個始終籠罩的巨大陰影。類似的還有陳映真。

评分

  

评分

价格给力质量好,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