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的主题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从道德心理的角度观察和表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发展和旧的社会关系的解体;第二条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以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和纳斯塔霞·菲利波夫娜、阿格拉娅的感情纠葛作为第二条关于善良和爱的人道主义的主线。梅什金公爵具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帮助世人的心。虽然他被当时周围的许多人都明白地称做“白痴”,但是与他亲近的人,都对他表露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虚伪的外表掩盖下羞于真实流露的喜欢与无上的信任以及对真善美由衷的向往。
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领导人
第一章
十一月底,正是融冰的时节,早晨九点钟左右,在从彼得堡到华沙的铁路上,有一趟开足马力的列车,驶近了彼得堡城。此时,天气阴湿,而且还有重雾。从车窗向外望去,铁路两旁十步以外,几乎什么也看不清楚。旅客中也有些是从国外回来的,只是三等车厢里比较拥挤,里面坐的全是短途乘车的小生意人。大家自然都很疲乏,经过一夜的旅程,眼皮都抬不起来了,人人都冻得发僵,脸色灰黄,好像雾的颜色一样。
在一节三等车厢里,有两位旅客,从黎明时起就对坐在窗边。这两个人都很年轻,都没有带多少行李,所穿的衣服也都不讲究,面貌也很特殊,还有就是两个人都能侃。如果他们俩彼此知道自己在这时候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那么,他们对于自己在这趟从彼得堡到华沙铁路三等车厢里相互对坐的巧遇,一定会表示惊讶了。他们中间有一个身材不高,二十七岁左右,头发卷曲,颜色发黑,眼睛是灰色的,很小,但是炯炯有神。他的鼻子扁平,脸上颧骨隆起;两片薄嘴唇不时露出一种傲慢、嘲讽、甚至是恶毒的微笑;但是他的额头很高,形状也很好看,弥补了面孔下部的缺陷。在这个青年人的脸上,比较显眼的是像死人一样苍白的脸色,他的体格虽然十分强壮,但由于脸色的关系,使他的全部面貌都带有倦态。同时,他还露出一种极端热烈的表情,这和他那傲慢、粗暴的微笑,以及严厉、自负的眼神都不相称。他的身上穿着一件宽大的小羔羊皮黑色紧领大氅,这使得显得很暖和,即使是夜里也没有受冻。但他的邻人对于俄罗斯十一月潮湿的寒夜显然没有准备,所以只好浑身发抖,饱尝寒冷的滋味。他穿着一件十分肥大和厚重的斗篷,上面有一顶风帽。这件斗篷和在遥远的异邦(例如瑞士或意大利北部)的旅客们冬季常穿的斗篷一模一样。当然了,那些旅客并不打算走从埃待库宁到彼得堡这样长的路程。但是,在意大利觉得很有用,而且感到十分满意的东西,到了俄罗斯便不完全有用了。这件风帽和斗篷的主人也是一位青年,也是二十六、七岁上下,身材比普通高些,一头浓密的金发,脸颊内陷,疏疏落落地生着一点几乎全白的小胡子。他的一双碧眼很大,经常凝聚不动,流露出一种平静却显得沉痛的神色,充满一种奇怪的表情,有些人抬眼一看,就会猜出他患有癫痫症。但是,这个青年人的脸却是愉快的、柔嫩的、干净的,只不过缺乏血色,现在甚至冻得有些发青。他手里摇晃着一个用褪色旧绸裹着的小包袱,这大概就是他的全部行李了。他的脚上穿着厚底皮鞋,还带有鞋罩一一完全不是俄国式的。那个穿着紧领外套、生着一头黑发的邻座旅客看清了这一切,由于无事可做,于是就问起话来了。只见他带着一种冷嘲的样子,当人们对邻家的失败幸灾乐祸时,有时会表现出这样无礼、粗鲁的神情。他问:
“冻僵了吧?”
说罢,耸了耸肩膀。
“冷得厉害,”邻座的人异常爽快地回答说,“您瞧,这还是融冰的日子呢。如果到了大寒,那又该怎样呢?我真没想到,咱们国家会这样冷。我现在已经不习惯了。”
“您是从国外回来的吗?”
“是的,刚从瑞士回来。”
“哦!原来如此!……”
黑发的人打了个口哨,哈哈大笑起来。
两人于是攀谈起来。披着瑞士斗篷的金发青年在回答那个黑脸邻人的所有问题时,表现出惊人的直爽;对于那些十分鲁莽、无关痛痒、毫无意味的问题,并没有任何的怀疑。他回答说,他离开俄国的确已经很久,已经有四年多了,他到国外去是为了养病,因为他患有一种奇怪的神经病,这病类似癫痫或者维多司跳舞病,有些震颤和痉挛。黑脸的人听他说话时,冷笑了好几次。然后问道:“怎么样,外国医生给您治好了吗?”金发青年回答说:“不,没有治好。”黑脸的人听了,笑得更加厉害。
“哇!大概花了不少钱吧?你是咱们国家的人,为什么偏偏相信外国的医生呢,”黑脸的人带着讽刺的口吻说。
“这倒是真的!”一位坐在旁边的人插嘴说。这位先生穿得很差,好像是一个很冷酷的小官僚,四十来岁,体格强健,红鼻子,满脸疙疸,“的确是那样,他们只是白白地骗取俄国的一切资源!”
“但在我这件事情上,您是不对的,”从瑞士回来的病人用平静而和蔼的声调说,“由于我不了解整个的情况,当然我不能够与您争辩;不过,我的医生却拿出他最后的钱给我做回国的路费,而且我在国外的时候,他差不多养了我两年。”
“怎么?没有人供给您钱吗?”黑脸的人问。
“是的,在国外的时候,本来由帕夫利谢夫先生供给我钱,可是他在两年前去世了;后来,我写信给国内的叶潘钦将军夫人,她是我的远厉亲戚,但是没有接到她的回信。所以我只好这样回来了。”
“那么,您要投奔什么地方呢?”
“您是说,我要住在哪里吗?……老实说,我还不知道呢……是这样……”
“还没有决定吗?”
两个听话的人又哈哈大笑起来。
“您的全部财产大概都在这个包袱里吧?”黑脸的人问。
“我敢打赌,一定是这样,”红鼻子的官员带着洋洋得意的样子,附和着说,“他在行李车里一定没有存放什么东西。不过我们还要提一下,贫穷也不是什么罪过。”
事情的确是这样,金发青年也特别爽快地,马上承认了这一点。
“您的包袱总是还有一些意义的,”官员继续说,那时候他们已经笑够了(应该注意的是最后,包袱的主人也看着他们笑了起来,这更增加了他们的乐趣),“我们虽然可以打赌,说里面没有法国、德国以及荷兰的金币,只要看您那双外国皮鞋上的鞋罩,就可以确定这一点,但是……如果在您的包袱上再添上一个像叶潘钦将军夫人那样的亲戚,那么,这个包袱就具有另外一种意义了。当然,如果叶潘钦将军夫人果真是您的亲戚,您没有因为疏忽大意而弄错的话,……人们由于粗心或者想象力太丰富,常常会发生错误的……”
“您又猜对了,”金发青年接着说,“我真是几乎弄错了,她跟我几乎没有亲戚关系。所以我当时没有得到她的回信,说实话,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因为我早就料到会是这样了。”
“您白花了寄信的邮资。唔……至少说,您是坦白而诚恳的,这倒值得夸奖!唔……我认识叶潘钦将军,因为他是社会名流。在瑞士供给您生活的那位已故的帕夫利谢夫先生,如果他就是尼古拉·安德烈维奇。帕夫利谢夫的话,我也认识。姓帕夫利谢夫的有两个人,是堂兄弟。另一个至今还住在克里米亚。
至于已故的尼古拉·安德烈维奇,倒是一个很可尊敬的人,我们平日交往很多,在在世时曾有四千名农奴……”
“对,他的名字就叫做尼古拉?安德烈维奇?帕夫利谢夫。”青年人回答以后,就以好奇的眼光不住地打量这位“万事通”先生。
在某种社会阶层内,有时会遇见,甚至常常过见这类“万事通”先生。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们把全部的智慧和才能,把经常活跃的好奇心,不可遏止地集中到一个方面。当然啦,现代的思想家一定会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比较重要的人生趣味和见解的缘故。不过,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几个字只是指着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而言,就是说:某人在什么机关服务,他认识谁,他有多少财产,在哪一省当过省长,娶什么人为妻,妻子的娘家陪嫁多少嫁妆,他的堂兄弟是谁,表兄弟是谁等等,诸如此类。
这类“万事通”大半都穿着捉襟见肘的衣服,每月领十七卢布的薪俸。他们熟知底细的那些人物当然想不出他们这样做的动机,不过,他们有许多人都从这种简直和整门科学相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慰藉,达到自尊自大、甚至精神极度满足的地步。这倒真是一门富有魅力的科学。我看到一些文人学者,诗人和政治家,在这门科学里寻求而且居然达到高度的舒适生活的目的,甚至根本就靠这个起家。
在这番闲聊的整个过程中,黑脸的青年都在打哈欠,毫无目的地向窗外张望,急不可耐地期待旅程快点结束。他心神不定,而且心神不定得很厉害,几乎露出惊慌的样子。他的举止有些奇怪:有时似听非听,似看非看;有时笑起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而发笑。
“请问您贵姓?……”满脸疙疸的先生忽然对那个拿着包袱的金发青年发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梅什金公爵,”金发青年马上很爽快地回答。
“梅什金公爵吗?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吗?我不知道。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官员一边沉思,一边回答说,“我说的不是姓,这个姓自古以来就有,在卡拉姆辛的历史里可以而且应该找到它,我指的是您本人。真的,现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遇不到梅什金公爵族下的人了,简直是毫无踪迹。”
……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被它那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给震慑住了。作者仿佛是一个站在高处的观察者,用手术刀般精准的语言解剖着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和行为,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渲染,也不做任何道德评判。这种“去情感化”的处理方式,使得故事的真实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我不得不跟随叙述者的视角,进入那些极端困境中,去感受那种纯粹的、未经粉饰的生存挣扎。书中对于社会底层群像的刻画尤其犀利,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试探、防备与偶然的温情,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光谱。这种风格,让人联想起一些经典的社会写实主义作品,但又融入了现代人特有的疏离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高潮部分时的克制,没有采用煽情的对白或夸张的动作,而是通过环境的突然变化和人物微小的生理反应来暗示内心的波涛汹涌,这种“言之未尽”的力量,比任何直白的宣泄都要来得震撼人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驾驭能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氛围营造上达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高度。它不像那些靠情节驱动的小说,更多的是依赖于一种持续弥漫的、难以名状的“感觉”。那种感觉像是潮湿的地下室里散发出的霉味,或者是在漫长冬夜里,窗外不断飘落的雪花所带来的那种无尽的孤独感。作者似乎对“存在主义的焦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达,书中的人物,无论他们身处何种境遇,似乎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关于“意义为何”的搏斗。场景的转换常常是突兀的,但这种突兀感恰恰强化了角色的漂泊无依和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极限运动”,被推到了情绪和理性的边缘。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或温暖的慰藉,但它会把那些我们试图忽略的、关于生命荒谬性的碎片,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让你无法回避。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场精妙的文字魔术表演,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跳跃性的逻辑。说实话,第一次翻开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加密的文件,需要不断地回溯前文,努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线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片段穿插其中,使得故事线索变得极为破碎,仿佛是多棱镜折射出的景象,每一面都只呈现了真实的一部分。但正是在这种“不完整”中,我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那是主动参与构建意义的过程。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许多认知上的障碍,挑战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跳脱的段落,其实都以一种隐秘的逻辑相互连接,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而令人不安的整体。这种需要读者“努力去理解”的书,比起那些一目了然的作品,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因为它强迫你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盲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起初那种慢得仿佛时间凝固下来的笔触,让我一度有些不耐烦,感觉作者是不是在故弄玄虚。然而,随着情节的缓缓铺展,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看似拖沓的处理,实则是在为后半部分的爆发积蓄能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那些人物间微妙的眼神交流和未说出口的话语,都在暗流涌动中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特别是当某个关键事件突然降临时,前面所有的铺垫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和宿命感,让人手心冒汗。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摹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破败小镇上弥漫的尘土味,还是阴雨天里湿漉漉的街道反光,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种环境与人物心境的互相映衬,构建了一个沉重而又迷人的世界观,使得故事的厚度远超出了一个简单情节所能承载的范畴。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和对人性深处的探究,会让人在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从那种氛围中抽离出来,需要时间去消化。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创新性令人赞叹,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期待。作者采用了非连续性的时间线,将过去、现在和甚至可能是未来的片段随机地投掷到读者面前,要求我们自己去拼凑出一个可信的因果链。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模仿了记忆的运作方式——混乱、重叠且充满主观色彩。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乱感”,仿佛自己也在主角的记忆迷宫中迷失方向。更绝妙的是,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描述同一场景,但每一次的侧重点和细节都略有出入,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所相信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是经过时间过滤和自我美化的产物?这种对“真实”本质的质疑,贯穿了全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关于认知、遗忘和记忆重塑的复杂过程。
评分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评分书本很好看,我非常喜欢。
评分618抢了卷又有满减的活动,320的书只花了100。而且快递很速度,昨天上午买的,今天中午就到了,给京东点个赞。书都很好,用一个纸盒装着的,没有任何破损,书都很好。书都是好书希望暑假能把这几本书看完。
评分好书,好翻译。价格不贵,打折更划算。
评分趁着搞活动,多屯几本,书都挺好的,虽然有几本有点小瑕疵,但总体还是满意的。
评分厚厚的书,物超所值。
评分很喜欢的书,质量很好,是正版。。。。。。。。。。。。。。。。
评分很好的书,原来就读过契柯夫的小说,这本内容更全一些!
评分京东一直很给力,活动力度也很大,物流也不错,非常满意,比当当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