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改变美国,美国改变世界!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带您一起回望美国百年崛起,
  评点最精彩的美国商业史!
  郭振玺、王小丫、陈伟鸿 、 汤敏、姚景源、迟福林 、李书福、杨再平、吴晓波、徐小平诚挚推荐!
  《改变美国的时刻》是一本作者阅读美国百年商业史时的笔记,与一般的阅读思考笔记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将目光放在那些大而笼统的框架上,没有讨论枯燥的规则、制度、理论,也无意搭建一个庞大的历史架构,而是从细节入手,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商业故事,并运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大量来自《纽约时报》的历史报道,将20世纪美国的另一个真实侧面展示给读者。在书中,你能了解到美国所得税和FDA的由来、黑人与妇女走进职场的坎坷经历、尼龙袜和呼啦圈发明的经济学意义、通用汽车和柯达破产失败的教训、洛克菲勒和福特这样的大企业家对历史的影响、米老鼠和罗斯福如何挽救美国经济……这些故事在浩荡历史中,也许仅仅只是沧海一粟,但假如没有这些小事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会是另外的样子。
  《改变美国的时刻》延续了作者一贯的财经写作的风格,从细节入手,鞭辟入里,见解不俗,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行文中旁征博引,开阖自如。透过作者的精彩描述和深刻评点,我们将了解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美国。
刘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专栏作家。当过教师、工程师、厂长、经理,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主编,《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总导演,《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主编,《3·15晚会》总撰稿,《CCTV中国年度经济报告》总导演。著有《危机与重生》、《野生状态》、《雇主品牌》等。
秩序与公正
股灾:新千年的欢迎仪式
反垄断的第一枪
《屠场》:美国的胃与良心
寡头?罪犯?还是慈善家?
美国人的税是如何收上来的?
纽交所为什么闭市?
美国铁路的兴衰
铁路:垄断与竞争之间
《寂静的春天》,明天的预言
斗争与妥协
大罢工,总统选择中立
面包房老板为什么反对八小时工作制?
三角工厂,一场唤醒良知的火灾
通用大罢工——理性的胜利
杜鲁门的摇摆与硬气
美国工会兴衰路
经理的大门开始向妇女打开
黑人职场梦
肯尼迪的72小时
改造资本主义
从浮华时代到大萧条
名垂“笑史”的胡佛
罗斯福第一,上帝第二
违宪的《全国工业复兴法》
给华尔街订规矩
金本位制的终结
先知凯恩斯
罗斯福:“免于匮乏”的自由
商业与商人
MBA,有没有用?
福特: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
福特为什么要上市?
米老鼠:萧条时期的经济学家
当麦当劳走向华尔街
信用卡是怎么火起来的
直销:夫人并不总是在家
蒂凡尼的早午餐
摩门教的生意经
通用汽车:半个世纪的衰亡
美国制造与美国创造
摩天大楼与“劳伦斯魔咒”
广播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找到的?
大飞机之梦
尼龙袜:公司的力量
谁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柯达:战胜对手却不能战胜命运
空调:伟大的平等主义者
呼啦圈的意识形态
汽车载来的消费时代
  股灾:新千年的欢迎仪式
  1901年来了,如同一百年后中国人对新世纪的热切期待一样,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人更欢欣鼓舞地期盼着新世纪的到来。此时,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铁路横贯东西两岸,庄稼地里麦浪滚滚,高炉前钢花四溅。正所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西洋海底光缆把伦敦和纽约的金融市场连接到了一起,华尔街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都已经摆脱了小兄弟的角色,已经和伦敦平起平坐。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这个最新崛起的国家繁荣的标志,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兼并重组在这里上演,无数普通美国人通过买卖股票,给他们带来人生第一笔“财产性收入”。
  但是,灾难总是在最乐观的情绪中孕育的,一种美国人还不熟悉的股灾也在悄悄地向着华尔街出发了。
  1901年5月10日,《纽约时报》的编辑用一个豆腐块的篇幅发表了一位实习记者获得的八卦消息:“纽约州特洛伊5月9日讯,该市著名的啤酒酿造商小塞缪尔·波尔顿的尸体今天在一个热啤酒桶中被人发现,波尔顿先生不久前刚驾车旅行归来,并与朋友作了愉快的交谈。大约中午时,有人在冒着热气的啤酒桶旁边发现了他的帽子,之后发现了他的尸体,人们在啤酒桶附近还发现了他的外套、手表和袖珍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起自杀事件。”如果没有下面一句话,这样的社会新闻是不大可能登到这家财经大报的版面的。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句是:“据说波尔顿先生近来在股票上损失惨重。”
  让波尔顿先生在自己心爱的啤酒桶中结束生命的原因是他在“北太平洋铁路”股票上的卖空行为。
  故事的真正导演是华尔街大亨J.P.摩根和他的对手们。20世纪开始的头二十多年,美国的真正主宰者是摩根。一个至今仍被华尔街津津乐道的段子是这样定义“摩根”的: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回答说,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在一幅广为流传的摩根先生的照片上,身体壮硕、留着八字胡的摩根坐在椅子上,目露凶光,手上握着一把亮闪闪的匕首。其实,那是黑白照片上被过度曝光的椅子把手,但手握匕首,更符合老百姓对这个资本大亨的想象。
  1900年12月12日,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一家俱乐部里,八十多位华尔街最有头有脸的大亨们欢聚一堂,畅想新世纪美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卡耐基钢铁公司总裁施瓦布的激情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银行家和实业家们,施瓦布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构想——美国钢铁业应该进行一次大合并,组建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称霸世界钢铁市场。在晚宴结束的时候,摩根已经决定,这一票干定了。
  很快,施瓦布在曼哈顿哈德逊河畔的一个高尔夫球场,撮合了摩根和钢铁大王卡耐基划时代的一场球赛,球赛结束的时候,卡耐基以4.8亿美元的价格把他的公司卖给了摩根出面组织的钢铁辛迪加。新成立的公司叫作合众国钢铁公司,资本总额达到14亿美元,这个数字有多大呢?把这个数字乘以6.5就是当时全美国制造业的总资本——90亿美元,摩根组建的俨然是一家巨型“央企”。它超出想象的规模,甚至给把冒险当作习惯的华尔街带来了一些莫名的不安。
  摩根在“重组世界”以后,满怀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远赴欧洲休假。
  在摩根休假的时候,一个叫哈里曼的人开始蠢蠢欲动,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真正对手是大佬摩根。哈里曼是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老板。1901年,哈里曼在谋求北太平洋公司控制的一小段铁路时遭到了拒绝,他认为那段铁路会威胁到他所拥有的铁路的运营,于是,像很多有气魄的老板一样,哈里曼决定通过收购北太平洋公司来永远地解决这个问题。
  与哈里曼合作的银行家是雅各布·谢弗,而北太平洋公司的老板希尔是摩根银行的重要客户。雅各布·谢弗很快介入了这场股票争夺战,摩根银行岂会袖手旁观,两家铁路公司的战斗变成了两个财团的战争。
  股票抢购战的号角吹响了。而在两大银行家介入之前,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股票已经上涨了一个月,投资者们按照以往的经验预测,股价不可能一直涨下去,众多的人开始卖空,期待着可以从股票的下跌中得利。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股民来说,卖空只是一种传说中的资本游戏。而在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普通美国民众就已经开始尝试这个危险的游戏。当投资者看空某只股票时,只要交一定数量的租金,就可以从经纪人(我们现在叫券商)那里借到股票卖出,等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再买进,他只需要归还经纪人同等数量的股票,剩下的钱就是他的获利。比如你以每股10元的价格租借某只股票10000股,到规定的交割时间,股票跌到6元,你以60000元买进这只股票,你就有了40000元的赚头。倒霉的是,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股价不降反升,那么他也必须交割——用自己的资金购买同等数量的股票归还给经纪人。
  空头们都在盼望股价的下跌。但当他们意识到这是摩根和谢弗两个大佬之间的较量时,一切都太晚了。他们只能抛出自己手中的其他股票,然后以高价购买北太平洋股票来履行合约。
  资本露出了它疯狂而血腥的面目,在刺刀见红的时刻,经济学中假想的“理性经济人”不存在了,为了争夺控股权,两大寡头不惜血本,疯狂地捕捉市场上剩余不多的每一股股票。一个经纪人为了将500股北太平洋股票运到纽约,甚至不惜专门雇了一列火车;一位刚从郊区返回的场内经纪人,冒失地承认自己有1万股北太平洋股票,结果被剥了个精光。在最疯狂的5月9日,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从开盘的170美元一度涨到1000美元。
  恐慌迅速蔓延。由于北太平洋股票的价格不断增长,空头们不得不大量抛售其他公司的股票来高价购买北太平洋股票以履行合约。在巨大的出卖压力下,其他股票的价格出现雪崩。刚刚出生不久的合众国钢铁公司的股票在短短几天内就从54.75美元直降到26美元。
  1901年5月10日刊登前面那篇关于啤酒商自杀消息的《纽约时报》的头版上,通栏标题是“弱市中的灾难与毁灭”。
  “华尔街市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恐慌,无数财产付诸东流。这使得华尔街,过去几个月来一直沐浴在繁荣昌盛的阳光中的华尔街,昨晚收市时沉浸在沮丧之中,而远离这条街道的许多美国家庭也同样笼罩着这种沮丧的气氛。这些家庭的成员因为涉足股市而损失惨重,几乎全美国的人,男女老少都经不起诱惑而掉入了投机的漩涡之中,他们以为可以凭借炒股而一夜致富。”《纽约时报》当天的这段描述在后来的每一次有关股灾的报道中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使用,也可用来描述中国的当下,只需要换一下地名和国名。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然后,当无辜者——投机者与投资者都一样——比华尔街以往任何时候的投机者与投资者遭受更严重的损失时,参战的各方才终于达成一致,采取行动以缓和令人痛苦的局势。”
  摩根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可以果断地祭出“重组世界”的大手笔,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果断地妥协。远在欧洲的摩根授意他的下属雅各布·谢弗签订了紧急停战协定。两家银行宣布不再购买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同时允许所有的空头以150美元的价格平仓,把很多人又从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血战在一天之内戛然而止。可怜的啤酒商人,他如果再坚持一天,就可以坐在啤酒桶之外继续喝自己的啤酒了。
  接着摩根又添一个神来之笔,成立了北方证券公司,把希尔和哈里曼撮合到一起,成为控制美国东西大动脉的超级铁路公司。
  这场短平快的股灾终于动摇了社会对金融大鳄的信任,接替遇刺的麦金利就任总统的老罗斯福(后来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叔父)无法忍受摩根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操控,在第二年开始酝酿反托拉斯法案。
  ……
  序 一
  今天,我们该向美国学习什么?
  财经作家  吴晓波
  关于美国,这个到今天仍然在经济总量上领先于中国的国家,我们知道些什么?
  我们貌似知道很多,知道众多美国公司的传奇故事(可口可乐、IBM、微软、苹果、Google……)、众多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小托马斯·沃森、乔布斯、比尔·盖茨……),以及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中国的企业从中受益之多毋庸讳言,然而,在更高层面上,我们却似乎从未弄清美国商业何以在一百多年中保持了长足而高效的发展。
  可以说,对于美国商业,我们长期以来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为学习者,今天的我们像极了晚清的洋务派,注意力更多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而对背后的制度未有足够的重视。这倒也可以理解,因为近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实在发展太快太出人意料,狂飙突进之中多半只乐于体验“速度与激情”,而不太会沉下心来去进行那些相对冷静的思考。
  然而到今天,三十几年的“野蛮生长”过后,狂热之气已渐渐冷却,整个国家也逐步趋向理性,特别是当经济发展遭遇新的瓶颈,各种商业性矛盾不断涌现之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又该向欧美这些走在我们前面的国家学习什么?这都是摆在中国商业实践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关注商业的“更深层面”将在中国成为一个趋势。
  在这本名为《改变美国的时刻》书中,我看到了刘戈兄挖掘美国商业“更深层面”的尝试。
  刘戈兄作为一名出色的财经观察者,曾出版过一系列非常值得耐读的作品,而这本书也延续了他一贯的财经写作的风格,从细节入手,鞭辟入里,见解不俗,常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行文中旁征博引,开阖自如,显示出他极好的学养。抛开主题,单论文字,也是财经写作者中极好的。
  而回到论述主题,在本书中,刘戈兄通过选取的一些重要事件,来展现美国商业精神是如何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形成的。他的论述天马行空,提及的事件大可至总统与钢铁、石油企业家的博弈,小可至空调、尼龙袜的发明,表面上看相去万里,毫无联系,但最终指向相同的主题。
  这其中,让我印象为深的有两点。
  第一,美国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整个美国社会对商业和企业家精神的推崇,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背景,才涌现出亨利·福特等一大批伟大的企业家,也发明了空调、尼龙袜这样的产品和信用卡、直销等新的商业形式。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说过一句话: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在本书中诸多篇章中,都仿佛能听到这句话的回音。
  与美国的同行相比,中国企业家则远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作为商业社会的最主要力量,却从未获得应该得到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企业家得不到公正对待,“创新”的积极性总受到打压,我们又如何希冀商业能有大的发展呢?让企业家得到真正尊重和认可,是他们发挥企业家精神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我多年研究商业和企业的一个切身体会。
  其次,美国商业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是整个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博弈而成的结果。在《<屠场>:美国的胃与良心》、《<寂静的春天>,明天的预言》和《大罢工,总统选择中立》等章节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美国商业现实: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实践为中心,上至政治家,下至普通工人,再到作家、学者、环保主义人士,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建言发声,同时,又能够通过行动来维护本阶层切实的利益,而这背后体现的是深入人心的民主理念。
  在美国商业发展过程中,也先后面临一些尖锐而棘手的问题:劳资双方间的永恒矛盾、垄断与竞争间的悖论、商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然而,正是对这些问题无休止的争论与思考,推动美国商业逐步走向制度与规范,从而实现了发展与公平间的制衡。而最让人心折的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美国各阶层特别是精英阶层体现出的妥协精神和谈判意识,使得诸多“剑拨弩张”的紧张局面最终都得以平和解决。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有借鉴意义。
  阅读刘戈兄的这本书,让我总不免将思绪从美国拉回到中国。在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商业又到了一个十分危急的时刻,实业之心日渐消泯,政商博弈竟屡屡上演十分惨烈的景象,企业家人人自危,各阶层对于经济的发展远远没有达成一种基本的共识,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很难期望中国经济能在未来有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阅读《改变美国的重要时刻》则有更多“观美鉴中”的意义,我们认识美国,了解美国,终归是希望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借鉴,避免我们再重复前人走过的旧路。然而我们是否具备那样的智慧,可以把握住那些“改变中国的时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都将不断拷问着每一个与中国商业相关的人。
  是为序。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美国精神内核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种充满激情但又不失冷静的笔触,描绘了美国在几次重大危机中如何寻找自身定位、重塑国家认同的过程。我被书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韧性以及公民积极参与的讨论所深深打动。书中对于在逆境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的故事进行了精彩的叙述,这些故事展现了美国人民的勇气、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并没有回避美国历史上那些不光彩的篇章,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审视了美国的不足与局限,这使得全书更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对美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既有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方向的展望。这本书让我对美国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方向的不懈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分析的深度和对人性细致的洞察。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式的严谨,抽丝剥茧地揭示了美国在某个关键时期,内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被书中对政治精英的权谋斗争以及公众舆论的微妙变化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展现他们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过程、道德困境以及个人野心。书中对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和影响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对比手法,通过与其他历史时期或国家的相似事件进行比较,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分析变得清晰易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作者的深刻见解所震撼,仿佛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表象之下的真实脉络。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都可能是无数细微力量汇聚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剖析了美国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挑战与演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冷战后期,美国社会内部出现的价值观分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立场差异。在描述经济政策时,作者对里根经济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对贫富差距、劳工权益以及国家整体经济走向的长期后果。书中对科技发展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精彩阐述,比如互联网的兴起如何重塑了信息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的历史细节和鲜活的人物故事,这些细节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历史的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历史的进程究竟是如何被这些看似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节点所左右的,而我们今天的世界,又在多大程度上承袭了那个时代的基因。
评分刚读完一本关于美国历史的厚重著作,虽然书名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对于20世纪下半叶几个关键转折点的描绘,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涌现出的各种社会运动、政治博弈以及文化思潮有着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民权运动的叙述所吸引,文字之间流淌着一股澎湃的力量,仿佛能感受到那些为平等和正义而奋斗的人们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动机、人物的内心挣扎,以及这些运动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美国社会的肌理。读到那些关于投票权、教育平等、反歧视法律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与那些先辈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书中对于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刻画尤其生动,不仅仅是他的演讲,更多的是他面对重重压力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这种精神力量跨越时空,至今仍能给予人极大的鼓舞。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也让我对美国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在一系列的“瞬间”中发生深刻的断裂与重塑。作者似乎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决定性的、颠覆性的时刻,并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妙的叙事,将这些时刻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关于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全球格局中角色转变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书中探讨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区域性大国,一步步走向“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作者对于信息时代来临的预判和分析也相当精准,预示了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将如何深刻地改变人类的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些变革背后社会心理和文化基因的挖掘,作者并非仅仅关注政治和经济的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个体的情感、观念以及集体意识的层面,展现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历史,不仅仅是记住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留下印记。
评分微创新身法之二:立定
评分内容还可以,值得一读,推荐大家看。
评分2010年,奥巴马上台的时候承诺,美国要重振制造业,甚至还要拨款、修改法案等。在我看来,在3D打印技术的坐标下,这就是扯淡。工业将来会变成遍布全球的零星式分布,地域空间的限制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个重要吗?重要的是那些能够设计数据包、数据模型的大脑在哪儿。
评分之前的掉了,这次试着买了一下新品牌,感觉不错
评分《罗辑思维》的客官,各位好!今天我穿这身衣服有点奇怪,您看长了慢慢就习惯了,没准觉得还挺好看,这是私家裁缝为《罗辑思维》量身设计定制的罗辑思维衬衫,主打的就是混搭精神,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活人,要的就是穿越、混搭、杂交、跨界这样的精神,今天我们把混搭穿在身上,和您面对面。
评分书好得很,给4星是因为我不知道这冈本是套套,不然就买mp3版的了
评分学术价值一般
评分[QY]"
评分微创新身法之二:立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