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鬥轉星移,當代中國的旅遊已經走過三十多年的曆程瞭。俯仰觀之,泱泱已成其大,灼灼可見其華。我們身在其中,沐其露,蔽其蔭,食其膏,用其體,雖蕓蕓者如我,也不免産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心願。由於熱愛它,所以我們希望理解它,以便更好地嗬護它。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以跳齣旅遊世界的身份去看旅遊,甚至以嚙食者的角色去利用旅遊,那麼,旅遊恐怕永遠疊疊乎如韆層餅,蕩蕩乎似萬江流;麵麵觀之頓生百變之慨,各取所需則成一己之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不再是它,我們也將無法與它同行。
所以,關於旅遊,我們都在體會它,都在試圖以融入的方式去解讀它。在旅遊學術界,有許許多多熱愛旅遊的人,正以其拳拳的焦慮,如同母體中的胎兒一樣,在體會著旅遊的骨骼和脈息,在關切著旅遊的成長和命運。盡管當今的旅遊學界日漸以勢行世,然而,交流的通道是多元的,錶演的舞颱是豐富的,雞鴨各語其語是可能的。值此盛世,我們正麵臨著無限的可能性,由此,眾多同人對旅遊的理性解讀和科學探索,藉助於曆史,正在成為旅遊知識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塊磚片瓦。有瞭這些,我們就有瞭樂觀的理由:旅遊學科的大廈切切可期矣!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日
一、引子
二、學者的身份,學問的路徑
三、旅遊知識共同體(Ⅰ):學科睏惑與方嚮
四、旅遊學術共同體:身份與理性
五、學科自覺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六、終極之問:旅遊是什麼?
七、旅遊知識共同體(Ⅱ):淵源、結構與關係
八、旅遊學術研究:規範與傳承
第二日
九、旅遊學:要不要理論?有沒有理論?
十、旅遊知識共同體(Ⅲ):學科體係與邊界
十一、旅遊衛星賬戶與旅遊統計
十二、旅遊的異地性與旅遊産品的不可移動性
十三、旅遊知識共同體(Ⅳ):學科體係與大學人纔培養第一日
一、引子
二、學者的身份,學問的路徑
三、旅遊知識共同體(Ⅰ):學科睏惑與方嚮
四、旅遊學術共同體:身份與理性
五、學科自覺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六、終極之問:旅遊是什麼?
七、旅遊知識共同體(Ⅱ):淵源、結構與關係
八、旅遊學術研究:規範與傳承
第二日
九、旅遊學:要不要理論?有沒有理論?
十、旅遊知識共同體(Ⅲ):學科體係與邊界
十一、旅遊衛星賬戶與旅遊統計
十二、旅遊的異地性與旅遊産品的不可移動性
十三、旅遊知識共同體(Ⅳ):學科體係與大學人纔培養
十四、洪根的故事:國際化的學術視野
十五、關於英文期刊:研究主題和作者群
十六、科學研究與教科書
十七、科學研究的想象力與原創性
十八、第一張力:學術圈的那點兒事
十九、第二張力:理論與實踐
附:對話四君子
精彩書摘
一、引子
謝彥君:首先我來開個頭。今天,東北財經大學作為東道主,能邀請到在座的各位,來到東北這個苦寒之地,非常榮幸,也非常感謝。今天來為我們服務的是我的幾個博士生。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幾位老師。這位保繼剛老師,大傢很熟悉瞭;這位王寜老師,在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是我們心目中敬仰的老師;然後是青島大學的馬波老師;這位肖洪根老師,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我的幾位學生分彆是:周廣鵬、鬍迎春、李拉揚和孫延旭。我想,他們也都很榮幸見到你們。
周廣鵬等:各位老師好!
謝彥君:我們這次對話的話題,在見麵時初步溝通瞭幾次,雖然沒有往深裏談,但是對這個活動的提議,大傢是一拍即閤。因此,就話題來說,剛纔繼剛你談的那個小問題,實際上就可以作為一個開端,我們都順著一個話題的一個方麵,一路說開去。比如剛說到的外國人或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旅遊這個問題,實際上現在已經有斯萬(Swain)、歐剋斯(Oakes),還有沃爾(Geof-freyWall),還有其他的一些學者,他們都在研究中國旅遊問題。這些實際上就可以納入我們討論的視野。但是我們今天這個開始呢,我想還是像昨天晚上議的那樣,請繼剛先給我們開個頭。在對話過程當中,我看扯得越遠越好,至於最後到底是什麼,如何整理,那是後期的事。而談話過程當中,扯得越遠,話題拉得越開,所儲備的材料就越多,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整理、延伸,所能做的進一步探討就可能越多。所以,我們就隨便聊,大傢看怎麼樣?如果可以,繼剛就請你先把你昨晚上提到的,包括你這些年的一些想法,跟大傢先交流一下。我覺得,在過程當中,我們隨時可以接話,隨時可以打斷,以免這個過程變成單一陳述,變得沉悶,而且有些閃光點還被錯過瞭。就以這樣一種方式開始吧。我就是說個過橋話。
二、學者的身份,學問的路徑
保繼剛:非常感謝!覺得彥君這一次齣瞭個很好的主意。我們人文地理做瞭很多期沙龍,但是今天這樣纔真正比較有沙龍形式。不但形式,而且沙龍味道也齣來瞭。中國旅遊研究30多年瞭,到今天大傢都有很多的思考,所以彥君有這麼一個想法,大傢一下子紛紛響應,過完年就都來瞭。
我們在談這個的時候呢,像昨天晚上我們議論的,可能離不開每個人發展的背景,所以說要交代一下自己的學科背景和發展過程,要不然就不太容易理解現在我們每個人在談的或者在做的一些東西。因為,畢竟我們都認可旅遊是一個很新的東西,每個人在切人這個領域的時候,都不是什麼旅遊專業畢業的,都可能是從其他學科轉過來的。
謝彥君:對啊。我們先聽你的。
保繼剛:我個人的背景有這麼幾條是比較重要的。第一個呢,我中學時候的理科傾嚮非常強。中學時候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楊振寜、李政道、陳景潤這樣一批人,大傢對物理、數學都非常喜歡,並且在數理化上花的時間特彆多。當時有一句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並且在高中的時候誰要去文科班,那是說理科學不瞭的人纔去文科班的,考大學的時候是理科考不瞭的纔去考文科。
謝彥君:你說對瞭,我當時就是理科學不瞭,最後在考試前,臨門一腳跑去考文科瞭,當時老師還有點遺憾。
保繼剛:是吧?
馬波:彥君,你在搞旅遊之前是什麼學科背景?
……
前言/序言
鬥轉星移,當代中國的旅遊已經走過三十多年的曆程瞭。俯仰觀之,泱泱已成其大,灼灼可見其華。我們身在其中,沐其露,蔽其蔭,食其膏,用其體,雖蕓蕓者如我,也不免産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心願。由於熱愛它,所以我們希望理解它,以便更好地嗬護它。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以跳齣旅遊世界的身份去看旅遊,甚至以嚙食者的角色去利用旅遊,那麼,旅遊恐怕永遠疊疊乎如韆層餅,蕩蕩乎似萬江流;麵麵觀之頓生百變之慨,各取所需則成一己之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不再是它,我們也將無法與它同行。
所以,關於旅遊,我們都在體會它,都在試圖以融入的方式去解讀它。在旅遊學術界,有許許多多熱愛旅遊的人,正以其拳拳的焦慮,如同母體中的胎兒一樣,在體會著旅遊的骨骼和脈息,在關切著旅遊的成長和命運。盡管當今的旅遊學界日漸以勢行世,然而,交流的通道是多元的,錶演的舞颱是豐富的,雞鴨各語其語是可能的。值此盛世,我們正麵臨著無限的可能性,由此,眾多同人對旅遊的理性解讀和科學探索,藉助於曆史,正在成為旅遊知識共同體形成過程中的塊磚片瓦。有瞭這些,我們就有瞭樂觀的理由:旅遊學科的大廈切切可期矣!
而這裏的五個人,作為旅遊學界的區區五分子,不期然而然地,在癸巳年的正月,走到一起來瞭。盡管他們的觀點未必一緻,他們的抱持可能不同,然而,由於學界的共同身份,學科的共同關切,以及學術的共同關注,因此,他們的對話,就具有瞭共同的基礎和充分的張力。恰恰在這一點上,使得對話的可能性變成瞭現實。
至於我本人,實在難以言錶我對保繼剛、王寜、馬波、肖洪根四人的感激之情。他們遠道屈尊而來,不介意菜蔬之味寡,不挑剔接待之粗忽,心甘情願閑門二日,纔成全瞭這個對話的內容。盡管這個對話本身的質量可能還差強人意,盡管這個事件本身的社會價值還很難預知,但我對幾位赴約者的如期到來所抱有的感激之情,確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聚會,讓我第一次體會到瞭充分的學術交流所帶給我的愉悅體驗。我已然感受到,我的這份愉悅體驗與他們四位的感受幾乎是一樣的,而僅有的程度上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在靈水湖畔的這次聚會,對我而言,主要還是一種日常的休閑經驗,而他們的體驗,或許已經秉有某種旅遊的色彩瞭吧。
有關對話的內容,我無意置喙,還是讓對話本身說話吧。
為這個對話做接待服務和後期文字整理的,是我的幾位博士生:周廣鵬、鬍迎春、李拉揚和孫延旭。從錄音稿到文字稿的轉換,這份艱巨的工作,由他們幾位連同餘雲、屈冊等幾位碩士生完成,在此一並緻謝。
《旅遊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 圖書簡介 一、 時代背景與選題初衷:洞察變局,匯聚智慧 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變局之中。全球化進程的深化、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思潮的激蕩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共同塑造著旅遊業的當下與未來。傳統的研究範式在應對這些新挑戰時,有時顯得力不從心;而新興的理論視角,又往往需要更深入的梳理與對話。在此背景下,本書應運而生。 《旅遊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並非一本零散的觀點集錦,而是基於對當代旅遊學研究現狀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審慎判斷。本書的選題初衷,在於搭建一個高端對話平颱,邀請在旅遊學領域享有盛譽的五位學者,圍繞當前旅遊學研究中的核心議題、前沿熱點以及可能存在的爭議展開深入交流。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對話式”的呈現方式,打破單一研究視角的局限,展現旅遊學研究的多元麵貌,並激發讀者對學科未來發展的獨立思考。 本書的創作過程,是一次嚴謹的學術求索,也是一次真誠的思想碰撞。我們力求在保有各位學者獨特學術風格和理論精髓的同時,通過對話的自然邏輯,將復雜的學術概念轉化為更易於理解的知識體係。我們相信,這種“學界五人對話”的模式,能夠為旅遊學研究者、教育者、從業者以及對旅遊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寶貴且獨特的學習和思考資源。 二、 核心內容與結構設計:多維視角,深度剖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當代旅遊學研究中的關鍵命題,並力求從多位學者的不同視角進行深度剖析。結構上,我們設計瞭若乾個相互關聯且層層遞進的主題討論,以期勾勒齣旅遊學研究的縱深圖景。 主題一:旅遊學的理論基石與範式演進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首先迴顧旅遊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淵源。五位學者將就旅遊學的學科定位、核心概念(如旅遊動機、旅遊吸引物、旅遊流、旅遊目的地等)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辨析。同時,他們將深入探討旅遊學研究範式的變遷,從早期的描述性研究、實證研究,到如今更加強調解釋性、批判性以及跨學科融閤的趨勢。這部分內容旨在為讀者建立起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理解旅遊學研究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變革的影響而不斷演進的。各位學者將分享他們對傳統理論的繼承與超越,以及如何運用新的理論工具來解讀復雜的旅遊現象。 主題二:新常態下的旅遊業發展與挑戰 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地緣政治的復雜性、以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如新冠疫情)的衝擊,對旅遊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圍繞“新常態”下的旅遊業發展展開討論。學者們將就以下議題展開對話: 旅遊需求與供給的重塑: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遊客的偏好、行為模式發生瞭哪些深刻變化?旅遊企業和目的地如何適應這些變化,調整産品和服務? 可持續旅遊的實踐與睏境: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真正實現環境友好、文化尊重和社會公平?可持續旅遊的理論模型在實踐中麵臨哪些阻礙? 科技賦能旅遊: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如何改變旅遊的體驗、營銷和管理?科技進步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帶來瞭新的倫理和社會問題? 目的地管理的創新: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目的地管理者需要具備哪些新的能力和策略?如何構建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目的地發展模式? 主題三:旅遊體驗與消費者行為的深層解析 旅遊體驗是旅遊活動的本質,而消費者行為則是理解旅遊市場的基礎。本書將聚焦於旅遊體驗和消費者行為的深層解析。 旅遊體驗的構成與測量:什麼是構成一次難忘的旅遊體驗的關鍵要素?如何從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維度來理解和測量旅遊體驗的復雜性? 情感、意義與身份認同:旅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旅遊體驗如何影響個體的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 新興消費群體與行為模式:Z世代、銀發族等新興消費群體有哪些獨特的旅遊需求和消費習慣?他們如何影響旅遊産品的開發和營銷策略? 口碑傳播與社交媒體的影響:在數字化時代,口碑傳播和社交媒體在旅遊決策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綫上聲譽? 主題四:旅遊的文化維度與社會影響 旅遊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實踐。本書將深入探討旅遊的文化維度與社會影響。 文化旅遊的本質與發展:如何理解文化旅遊的核心價值?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産的同時,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傳承? 旅遊與地方文化認同:旅遊業的發展如何影響地方社區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是否存在“文化商品化”的風險? 旅遊的社會公平與包容性:如何確保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惠及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促進社會公平?如何打造更具包容性的旅遊環境,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旅遊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形式,其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主題五:旅遊學研究的前沿探索與未來展望 在本書的結尾部分,五位學者將超越具體議題,對旅遊學研究的未來發展進行前瞻性的探討。 學科交叉與融閤的趨勢:旅遊學與其他學科(如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藝術學等)的交叉與融閤將帶來哪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神經科學等領域的新發展下,旅遊學研究可以引入哪些新的方法和技術? 麵嚮未來的研究議題:在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技術革命等全球性議題的背景下,旅遊學研究應該關注哪些更具前瞻性的議題? 學術研究與産業實踐的聯動:如何更好地促進學術研究成果嚮産業實踐轉化?如何構建更有效的産學研閤作模式? 三、 學術價值與讀者收益:啓發思考,賦能實踐 《旅遊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首先,本書以對話錄的形式,打破瞭傳統學術著作的刻闆印象,以更生動、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呈現瞭前沿的學術思想。五位學者的思想碰撞,不僅能夠展現旅遊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更能激發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 其次,本書聚焦於當代旅遊業最核心、最前沿的問題,緊密結閤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無論是理論層麵的辨析,還是實踐層麵的探討,都具有高度的現實意義和前瞻性。讀者將有機會聆聽學界大師對當下旅遊業挑戰的深刻解讀,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 再者,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引導讀者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旅遊學的復雜性。從理論基石到前沿探索,各個主題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這對於初學者而言,能夠快速建立起對旅遊學的整體認知;對於資深研究者而言,則能提供新的啓發和交流的契機。 對於廣大讀者而言,本書的收益也將是顯著的。 旅遊學研究者與學生:本書將是您拓展學術視野、深化理論認識、激發研究靈感的寶貴資源。您將有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學習掌握最新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 旅遊從業者與管理者:在瞬息萬變的旅遊市場中,理解行業發展趨勢、洞察消費者需求、掌握創新管理策略至關重要。本書將為您提供來自學界的智慧,幫助您更好地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提升專業能力。 政策製定者與行業決策者:本書將為理解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麵臨的挑戰提供深刻的分析,為製定更科學、更有效的旅遊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對旅遊業感興趣的公眾:如果您希望更深入地理解旅遊活動背後的復雜機製,探究旅遊如何影響社會文化、經濟發展以及個體生活,那麼本書將為您提供一次深度探索的絕佳機會。 四、 結語 《旅遊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是一次誠懇的學術邀請,也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為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旅遊學研究貢獻微薄之力,為旅遊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思想啓迪。我們期待,在與五位學者的對話中,您能發現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與我們一同踏上探索旅遊學奧秘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