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蒂·史密斯作品 套装共2册:只是孩子+时光列车 理想国 北京贝贝特

帕蒂·史密斯作品 套装共2册:只是孩子+时光列车 理想国 北京贝贝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帕蒂·史密斯 著,刘奕,非尔 译
图书标签:
  • 帕蒂·史密斯
  • 摇滚诗歌
  • 自传
  • 女性主义
  • 音乐
  • 文学
  • 回忆录
  • 理想国
  • 贝贝特
  • 美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8503
商品编码:11348198999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8503##

具体描述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549588503
  • 定价:65.00
  • 包装:精装
  • 开本:32
  • 出版时间:2017-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08
  • 字数:189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 帕蒂·史密斯是美国传奇艺术家,摇滚桂冠诗人,有“朋克教母”之称。作为鲍勃·迪伦的挚友,她出席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并献唱迪伦名曲《暴雨将至》,被媒体誉为“一位摇滚传奇向另一位传奇的致敬。”正如鲍勃·迪伦以摇滚歌手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帕蒂·史密斯凭借历经二十年精心写作的《只是孩子》,斩获了当年美国书业*高奖项——国家图书奖。她游走于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当代美国艺术家中*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 一本“关于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好的书。”(《华盛顿邮报》)帕蒂·史密斯记述下自己逃离新泽西的工厂女工命运、踏上前往纽约的漂泊旅途,在这座充斥着富人、穷汉、混混及恶棍的大杂烩城市里寻找自我,经受磨难并且成长的故事,提供给读者一份艺术家如何开启自己早期职业生涯的真诚见证。

? 一段对于纯真情感的深情追忆:“我们将怎么样呢?”她问。“我们将永远在一起。”他答。帕蒂和罗伯特这对被艺术点燃的灵魂伴侣,从相遇到相爱,从相互看顾,到各自独立,他们的情谊因其天真和纯洁而持久。正如帕蒂·史密斯所提醒我们的,纯真、乌托邦理想、美与反叛才是指引人类旅程的启明星。

? 一本“继鲍勃·迪伦自传之后*伟大的摇滚歌手回忆录。”(《芝加哥论坛报》)本书汇聚了令1970年代的纽约振奋人心的所有元素:危险和贫穷,艺术家的严肃和乐观主义,跟过去的伟大艺术史(达利、金斯堡、沃霍尔……)仍有连接的那种感觉。帕蒂·史密斯和她的朋友们所在的小社群,在纽约逐渐变为西方世界文化之都的过程中也变得繁茂多彩,使得本书成为献给上世纪后一个艺术蓬勃期所有投身者的一曲礼赞。

? 新版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王志弘设计,赋予全新质感。选用了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早期珍贵合影,采用黑银混合的特别专色、深灰色中带银色调印刷。内文珍贵照片使用特殊专色印刷,呈现宝丽来照片所独有的古旧美感。内文使用瑞典进口书纸印刷,质量轻且便于摊开和携带,色泽微微泛黄,阅读感*佳。


内容简介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作者简介

作者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

史密斯197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一个画展。她的著作包括,获得了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只是孩子》,以及《维特》(Witt)、《空想》(Babel)、《白日梦》(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纯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时光列车》(M Train)。

2005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给史密斯艺术与文学司令勋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艺术家的*高荣誉。2007年,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

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于1980年在底特律结婚。育有一子杰克逊,一女杰西。史密斯目前生活在纽约市。

译者

刘奕,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成为摇滚文字工作者,曾用笔名“刘E”等。初期乐评文章多见于《通俗歌曲》等摇滚杂志,生活交集北京地下摇滚场景。2005年开始为《滚石》杂志大陆版翻译文章,同时淡出江湖。除本书外,还出版译作有《荣光之路》(Bound for Glory,Woody Guthrie著,2014)。weibo.com/etiaoduanku


精彩书评


在首部随笔著作《只是孩子》中,帕蒂·史密斯这位传奇性的美国艺术家吐露她与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那前所未有的关系,以及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时的纽约城和切尔西旅馆,那无与伦比的时代。一个关于友谊和青春的诚实而感人的故事,就像帕蒂·史密斯其他令人惊叹的作品一样——从她1975年影响力巨大的专辑《马群》到她的视觉艺术和诗歌,她将同样的独特、奔放的品质带入了《只是孩子》。

——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颁奖词

六十四岁的帕蒂·史密斯以《只是孩子》一书提醒我们,纯真、乌托邦理想、美和反叛才是指引人类旅程的启明星。她的书毫无躲闪与犹豫,召回一种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引领着我们从现在到未来。

——迈克尔·斯蒂佩(Michael Stipe,REM主唱), 《时代》周刊2011封面人物致辞

一本关于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好的书。耶稣或许是为一些人的罪而死的,但帕蒂·史密斯是为我们所有人生活、写作和歌唱的。

——《华盛顿邮报》

经历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时髦而别致的纽约的人所写出的,*令人着迷的回忆录。它提示我们,年轻时的自负有时正是对于日后辉煌的准备。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图书

帕蒂·史密斯的书中闪耀着光芒四射的句子,比她的诗作和歌曲更具启示性,这本浪漫主义的回忆录令人发现,之前那些关于她和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传记是用多么生硬的叙事手法写就的。

——《村声》杂志,年度之书

读过摇滚歌手帕蒂·史密斯讲述的她和摄影师罗伯特的故事之后,很难不去相信命运。除此之外还怎样解释这个将他们撞到一起、让两人共同变得灿烂的偶然际遇呢?离奇而又迷人

——《人物》,年度十大图书

一本经历过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的纽约那段时髦而别致的日子的人,所能写出的*迷人的回忆录。

——詹尼特·马斯林(Janet Maslin),《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图书

帕蒂·史密斯为朋友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精心写作的一封情书,这是他们为艺术而燃烧的情谊的死后纪念。她优雅的挽歌揭示了那深植于早年时光以及梅尔索普的生活与工作中的混乱与创造性。

——《出版社人周刊》,年度十大图书

一幅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的波西米亚纽约的迷人的肖像。

——《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导读

前言

星期一的孩子

只是孩子

切尔西酒店

神合形离

牵着上帝的手

致读者

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 出版社: 
  • ISBN:9787549587520
  • 品牌:
  • 定价:58.00
  • 包装:精装
  • 开本:32开
  • 出版时间:2017-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52
  • 字数:137000




  •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再那么关于过去,而是关于我是谁,我在做的事,在读的书,在想的念头,在喝的咖啡,在踱步的地板……这本书是我的人生路线图。——帕蒂·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给我们的这部诗意杰作,仿佛一份珍贵而罕见的邀请。我们荣幸地发现自己打开了一个此前从未被开启过的宝箱。—— 美国著名演员 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

    收录2016年新增长文一篇和六幅新照片,系中译本首度呈现。王志弘设计版《只是孩子》精装本同步上市。

    ? 2017年豆瓣阅读外国文学非小说top8

    ? 帕蒂·史密斯是美国传奇艺术家,摇滚桂冠诗人,有“朋克教母”之称。作为鲍勃·迪伦的挚友,她出席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并献唱迪伦名曲《暴雨将至》,被媒体誉为“一位摇滚传奇向另一位传奇的致敬。”她游走于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当代美国艺术家中*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 本书是帕蒂·史密斯凭《只是孩子》获得美国文学*高奖项国家图书奖之后,历时五年写作的第二部个人回忆录。《时代》周刊2011年的百大人物致辞中说,帕蒂·史密斯通过《只是孩子》提醒我们,纯真、乌托邦理想、美和反叛才是指引人类旅程的启明星。而在新作《时光列车》中,她则想告诉读者,她同样是一个普通人,不再是“孩子”了,经历了许多失去,包括《只是孩子》岁月的同伙罗伯特的去世,以及丈夫和弟弟的英年早逝。她说,时间并不会抚平所有创伤,但是会告诉我们忍受它们的方法。

    ? 七十岁了,也要继续为艺术而生,为爱而活。如果说《只是孩子》更侧重她的成长之路,《时光列车》则是帕蒂·史密斯作为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回望自己一生,讲述自己是谁,又如何面对时光中的终将逝去的作品。作者更将本书称为“我的人生路线图”。从挚爱的咖啡馆,到冰岛、日本、法属圭亚那,幻想、书籍、犯罪剧集和无法愈合的生命伤痛如影随形。不仅是摇滚诗人关于孤独、独立和衰老的精彩沉思录,也是一场接近真实的帕蒂·史密斯的心灵奥德赛。

    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王志弘设计,选用帕蒂·史密斯早期个人照,并隐藏于字母M(呼应本书原名 M Train)之中,采用黑银混合的特别专色,深灰色中带银色调。内文则,印刷在色泽微微泛黄、质轻且便于摊开和携带的进口瑞典内文纸上,配以史密斯多年来拍摄的珍贵宝丽来照片,使用特殊专色,呈现宝丽来照片所独有的古旧美感。


    内容简介

    “我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为一件外套写一首咏叹调,为一家咖啡店谱一部安魂曲。”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时光列车》始发自伊诺咖啡,在这间她每天早上都会造访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史密斯啜饮着黑咖啡,观看当今世界的蜃景,怀揣对事物过往面貌的眷恋,不时埋头进笔记簿里奋笔疾书……她流畅、精妙的笔触,带领着读者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之间穿梭。从位于墨西哥郊区的弗里达·卡洛的蓝房子,到在柏林举办的北极圈探险社团的会议,从纽约海滨她刚刚买下便遭特大飓风侵袭的老屋,到热内、兰波、普拉斯、三岛由纪夫的墓地。

    跟随着作者所提供的漂移不定的路线图,我们得以不断接近她生命中那些重大事件的核心:我们审视她独居生活的日常(村上春树、布莱克、波拉尼奥、塞巴尔德、巴勒斯……挚爱的藏书陪伴着她),和她共赴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并将最终与她共同凝视痛失爱侣——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之后,所无法弥补的生命黑洞。作者多年来拍摄的黑白宝丽来照片穿插在书页之间,仿佛来自旧日时光的护身符。本书再次证明了帕蒂·史密斯是当今艺术家中*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作者简介

    作者

    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

    史密斯197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一个画展。她的著作包括,获得了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只是孩子》,以及《维特》(Witt)、《空想》(Babel)、《白日梦》(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 Coral Sea)、《纯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和《时光列车》(M Train)。

    2005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给史密斯艺术与文学司令勋位(Commandeur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艺术家的*高荣誉。2007年,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

    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于1980年在底特律结婚。育有一子杰克逊,一女杰西。史密斯目前生活在纽约市。

    译者

    非尔,台北人。非典前一度客居北京。半生浪掷书肆行业,屡以考究译文为念。迩来因缘具足,遂而煮字疗饥。寓役于乐,不亦达乎!pierrotmonami@icloud.com


    精彩书评

    帕蒂·史密斯给我们的这部诗意杰作,仿佛一份珍贵而罕见的邀请。我们荣幸地发现自己打开了一个此前从未被开启过的宝箱。—— 美国著名演员 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

    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来自它对于体裁的灵巧反抗……《时光列车》以白日梦、文学评论、回忆录、对失物的召唤、旅行笔记等诸多碎片构成。它同时又是日记、梦境记录和札记簿。在一切之下,是哀悼。《时光列车》表现了一种与宇宙无情之力的协商(通过朝圣、写作、艺术,及塔罗牌占卜)。它的不拘形式毫无辩解之意,有点像比尔·艾文斯一张老唱片的名字,《和自己的对话》——将一个人头脑中的所有想法摆出来,观看它们的样子。毕竟,不着边际的写作是文学实践中*古老也*愉悦的方式之一,比起写正统的编年史或自传要有成就感得多,它总能带来一种犯罪的快感。——杰弗里·奥布赖恩(Geoffrey O’Brien),《纽约书评》

    超凡魔力……《时光列车》与帕蒂·史密斯如今已成经典的第一部回忆录《只是孩子》不同。《只是孩子》是关于成长的兴奋与战栗,而《时光列车》更多关于的,是挑战持续的损耗,以及发现新的激情(比如侦探剧集,或者在皇后区罗卡韦海滩上一栋摇摇欲坠的小屋)。史密斯当然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她经历了许多失去,包括《只是孩子》岁月里她的同谋伙伴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去世,以及她的丈夫音乐家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在40多岁时的英年早逝。“他们现在都是故事了,”史密斯说,想到这些以及其他人事的消逝……帕蒂·史密斯的两本回忆录其实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迷人故事,那就是纽约是如何从各个方面,庇护和喂养了她。——莫琳·科里根(Maureen Corrigan),美国公共电台,2015年度之书

    帕蒂·史密斯的新书是我今年*好的阅读体验之一……晦涩而片段,离奇又美丽,以及它核心的,对于所失之物的一一清点。这与本书表面上的自发性,和它日记般离题的写作方式有很大关系。但是当这些分离片段之间的回响叠加起来的时候,便产生了一种诗一般的共鸣……《时光列车》的文章环绕着一个悲剧,或者说对于悲剧的疗愈过程而展开,她不去为那些悲伤命名,仅仅是将之一一指给我们。创作这样一部姊妹篇,自然比前作《只是孩子》要有风险得多,但却令人心生敬意。史密斯在2015年依旧做着如此巨大的艺术挑战,这应该能鼓舞到所有心向艺术的人。由此,再加上本书有一部分是关于阅读其他书的——由书卷所垒成的人生啊——十分合适用来给阅读的一年作为总结,并用它迎来新的一年。——加思·里斯克·哈尔贝格(Garth Risk Hallberg),美国著名文学杂志 The Millions

    丰富而有创造性……《只是孩子》描绘了史密斯从童年到成名的道路,但《时光列车》并没有在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之间走简单的弧线,在她的内心生活和她的外部生活之间蜿蜒,连接着梦境、思考和记忆。史密斯的语言引诱着读者走进这条反公式化的小径。她不给情绪贴上一个方便的标签,而是仔细地剖析它们。每啜饮一口咖啡,她的思绪都加深一步……《时光列车》不太与获得成功有关,更多的关于如何在成功后幸存。史密斯比她年轻时的许多同伴活得都要长。她哀悼丈夫和弟弟,她怀念那些曾在生前与之有过联系的艺术家……在一个可以获得一种普遍共鸣的场景中,她怀念她的妈妈……《时光列车》的核心,是时间的流逝——在一个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同样的事件或地点常常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温柔而令人心碎。——M.G·洛德(M. G. Lord)《纽约时报书评》

    很容易就能明白,为什么许多读者都说《时光列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它的一点一滴都和《只是孩子》一样,充满了同样可爱的笔法、对于艺术疗愈效果的果决信念,古怪的幽默闪光,鲜活的记忆和经验。读者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一种深深的内心认同感是显而易见的……《时光列车》更深层的记忆,是肃穆的追溯作者的一个新的生命阶段的缘起,她失去了她的父母,以及更重大的,她失去了她的丈夫。她以一种温和的压抑,表达了失去丈夫对她所意味的含义,以及他们的灵魂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联系,那些伴随着坦率、忧郁和回忆的,令人无法忘怀的充满能量的时刻。史密斯追索的声音在替一整整代人发声,这代人意识到自己最终也会老去。“我想听我妈妈的声音,”她写,“我想看我的孩子们还是孩子时的样子。”但是只有艺术家才有足够的天真,或者说足够的勇敢,愿意去试着再活第二遍。——查尔斯·芬奇(Charles Finch),《芝加哥论坛报》

    *让我震动的,是帕蒂·史密斯依然在成长、变化,不断地变得更加有趣,给她的箭匣里加上新的箭。是的,她写诗,而且一直在出版书,但是能以那样的沉着和结构上的灵巧来写出像《只是孩子》这样的回忆录,就好像是她一生都在写作优美的随笔作品一样。现在,她肯定对于作为一位作家非常放松了,她没有只是写《只是孩子》,第二部,而是做了更新的尝试。——《纽约客》主编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


    用户评价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