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选取典型而有趣的细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名人的成长经历和相关重大事件。遥不可及的名人立刻变得真实亲切,就像小读者身边的朋友。书中穿插了许多背景知识,相信小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中文翻译力求准确呈现原文语意,后附纯正英文和朗读CD,方便小读者中英对照学习,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谁是谁精选科学、艺术、文学等各领域的世界著名人物,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英文纯正,原版来自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畅销经典“Who was…?”系列。中英双语,附英文朗读CD,方便阅读学习。文字简洁、插画风趣,是少年儿童首要选择的学习、励志读物。
内容简介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有史以来伟大的发明家,他和他的员工们一起创造了上千项专利,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请翻开这本《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谁是爱迪生》关于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传记,一起看看这位曾被嘲讽为“糊涂蛋”的少年如何成长为载入史册的“发明大王”。
7~12岁,1~6年级适读。《谁是谁·启发精选世界名人传记:谁是爱迪生》可供低年级孩子与父母亲子共读、高年级孩子独立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谁是爱迪生?
第一章 无限的好奇心
第二章 年轻的发明家
第三章 爱迪生和“男孩们”
第四章 发明工厂
第五章 点亮世界
第六章 拍电影
第七章 永远的发明家
爱迪生年表
世界大事年表
词汇表
精彩书摘
爱迪生十二岁时,父亲帮他在大干线铁路上找了份工作。这条铁路上有趟每天往返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列车。
爱迪生成了列车上的一名报童,每天和其他男孩一起卖报纸、杂志、糖果花生或三明治等小吃。火车上没有餐车,乘客要么自己带食物,要么就从男孩们手中买。
火车早上七点离开休伦港,晚上九点返回。每一趟都需要花三个小时。火车返回前,爱迪生在底特律有大把的时间。
爱迪生不是那种只闲坐着什么事都不干的孩子。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图书馆看书,看的大部分是科学书。他还会思考在火车上赚钱的其他方法。他从底特律市场买些东西,然后在返回休伦港的火车上向乘客兜售。在休伦港,他在火车站卖自家产的蔬菜。
在底特律,爱迪生注意到一家报社把废弃的墨水、纸和老旧打字机都扔掉了。爱迪生买了一台小印刷机,创建了一份周报,他称之为《大干线先驱报》。订阅这份报纸一个月只需八美分。他一周可以卖出两百份。人们喜欢看这份报纸,因为它刊登当地新闻、火车时刻表、广告,还有小道消息。
爱迪生把他的印刷机安置在火车的行李车厢里。他还在火车上建了个简单实验室。他在那里写新闻、印报纸、做实验。列车长并不介意。
后来有一天,爱迪生的某种化学混合物引发了一场火灾。列车长这下可在意了,他大为生气,—把抓住爱迪生,连同他的东西一起扔下了火车。不过,爱迪生并没有失去报童的工作,他只是不能再在火车上做实验了。
1861年,美围南北战争爆发,密歇根州当时属于支持林肯总统的北方联盟。那时,人们特别渴望及时得到战争的消息。没多久,爱迪生发现了一个可以卖更多报纸的方法。他在底特律雇了一个电报员,负责将当天的战事消息传到休伦港站前方的沿线各车站,车站的电报员把它们写在各个车站的黑板上。火车一到站,人们看到黑板就能知道战况.但要想知道更多内容就得买份报纸来看看。平时,爱迪生每天可以卖掉一百份报纸。有一天,传来了超过两万三千名士兵在田纳西州赛罗战役中伤亡的消息,那天他卖掉了一千份报纸。
爱迪生已经长成十几岁的少年,希望大家叫他汤姆。从那时起,大家都叫他汤姆或托马斯,而不是阿尔了。
有一天,爱迪生眼看着一列火车快要撞上站长三岁的儿子吉米,他一个箭步冲上铁轨把孩子拉到了安全的地方。
为了表示感谢,站长愿意教爱迪生发电报。爱迪生非常兴奋。他已经学会摩尔斯电码,这次的机会可以让他学会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电报员。那时候,电报不止通过火车站发送,也会通过一家叫作两方联合的公司来发送。爱迪生工作非常勤奋,不久就获得为西方联合公司休伦港分公司工作的机会。那时爱迪生才十六岁。
后来,爱迪生在西方联合公司许多城市的分支机构工作过,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他收发电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好的电报员可以在一分钟内收发四十五个字。爱迪生想成为最优秀的电报员,每天晚上就在自己房间里练习。他喜欢用戏剧作品来练习,比如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
1868年的一天,有位朋友告诉爱迪生,西方联合公司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有新岗位。那时候,内战结束三年了,爱迪生也已经是二十一岁的青年了。他立即动身前往波士顿。
爱迪生夜间工作,白天忙自己的发明。他还花很多时间待在一个机械工厂,那里可以做出爱迪生所需的各种零件。这样的时间安排,意味着爱迪生睡得很少。终其一生,他都保持着这一习惯。
爱迪生总在口袋里装一个小笔记本,以便顺手写下他的灵思妙想。第一项他认为可以卖出去的发明是一个电子投票器。他注意到投票表决浪费马萨诸塞州州议会立法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因为他们每次投票都需要用手写下来,而电子投票器可以让投票过程变得更快。
爱迪生向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政府提出了专利申请。发明专利权专门保护发明人的权益,禁止其他人抄袭和销售。专利所有者必须提交专利构思产生的日期、时问、地点、专利的描述及设计草图。不管专利所有者是否实现这一发明,这项专利都会记录在案并保存下来。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爱迪生共获得了一千零九十三个专利?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人打破这个纪录。
爱迪生想把电子投票器推销给州政府,但立法人员并不想要这样的投票器。他们很高兴投票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说服其他投票人改变主意。
爱迪生甚至跑去了华盛顿特区,看看美国国会是否需要这样的投票器。基于同样的理由,他们也不要。 这样的结果让爱迪生难以置信。他立即决定,以后只做人们确实需要的发明。这是赚钱的唯一方法。爱迪生搞发明并不是为了致富,但他很清楚,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就需要金钱。
爱迪生写了一些关于电报的文章。读过文章的人很赞赏这个年轻的发明家。许多人称他为天才。一些人甚至愿意出钱资助他实现发明,这样的人被称为投资人。
于是,爱迪生辞去了西方联合公司的工作。现在他可以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发明上。他想研究在一条线路上,如何同时传递多个信息,发送更多的电报。但仅仅一年,爱迪生就把钱花光了。他觉得该离开波士顿去纽约了。 爱迪生顺利地找到了工作。过了一阵子,他和一个同事开始创业。他们的业务足研发和制造新机器。这家公司最成功的机器是万能股票打印机。这台机器可以整天不停地把金价变动信息发送给华尔街的商号。爱迪生研发出这种机器,并以三万美金的价格把专利卖给了西部联合公司。
……
前言/序言
电力的火花,创新的灵魂:爱迪生的传奇人生 爱迪生,一个在人类文明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更是时代的先驱、创新的代名词。他的智慧之光,点亮了无数个夜晚,改变了世界的运转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执着、勇气、智慧与不懈奋斗的恢弘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未知,去创造可能。 童年:好奇的种子,求知的萌芽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童年,并非如许多伟大人物般充满传奇色彩的开端,但却埋下了日后非凡成就的种子。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坎贝尔·爱迪生,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前教师。她对儿子充满耐心和爱意,即便是在学校里,小爱迪生因其过于旺盛的好奇心和“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时,她也坚定地选择了在家亲自教导他。 这种充满鼓励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了爱迪生内在的求知欲。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鸟儿是如何飞翔的?电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却是他探索世界、理解事物的起点。他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尤其是科学和自然领域的书籍,对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爱迪生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患猩红热而导致听力下降,这无疑给他带来了身体上的不便,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听力下降让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的干扰,从而更专注于思考和实验。这种从困境中汲取力量,化挑战为机遇的能力,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青年:实践出真知,积累与探索 年轻的爱迪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脑海中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早早地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探索之旅。他曾当过报童,这份经历不仅让他接触到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利用火车上的时间,在车厢里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这次经历,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实验的失败,火车上的化学品着火,也让他因此失去了这份工作。然而,失败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实践出真知”的信念。 爱迪生是一位天生的实践者。他认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亲手操作,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错误,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将想法变成现实。他曾在一家电报局工作,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电气领域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入了解了电报机的原理,并开始思考如何改进它,让信息传递更快捷、更准确。 在青年时期,爱迪生就已经展现出他非凡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他开始发明一些简单但实用的设备,并尝试将其商业化。他发明了一种股票报价机,虽然在当时并未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却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他明白,伟大的发明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市场和商业运作的支撑。 发明之路:不懈的追求,改变世界的奇迹 爱迪生的名字,与无数项伟大的发明紧密相连。他一生申请了超过一千项专利,其中许多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世界。 留声机: 这是爱迪生最著名的发明之一。当他第一次成功录制并播放出自己的声音时,他感受到的惊奇与喜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次元。留声机的出现,让声音得以被记录、被保存、被分享,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它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为后来的电影、广播等媒体奠定了基础。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时,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使用的材料五花八门,从锡箔到蜡筒,每一次的改进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电灯泡: 也许是爱迪生最广为人知的发明。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只能依靠蜡烛、油灯来照明,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危险。爱迪生立志要发明一种安全、持久、廉价的电灯,他坚信这能够“给夜晚带来光明”。他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据说他尝试了一千多种不同的材料作为灯丝,从竹丝到碳化棉线,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但他从未放弃。当第一盏白炽灯泡在他的实验室里稳定地燃烧起来时,那是一种划时代的胜利。电灯的普及,彻底结束了“黑暗时代”,让人类能够在夜晚进行各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爱迪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视觉娱乐的潜力。他发明了“动眼视器”(Kinetoscope),这是一种早期的电影放映装置,让人们能够通过一个孔观看连续的活动图像。随后,他进一步发展了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为电影产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他相信,电影将成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和信息传播工具。 电力的普及与应用: 爱迪生不仅仅发明了电灯,他还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力供应系统。他设计了发电机、电线、开关等一系列设备,并在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电力输送网络。他不仅提供电力,还推广使用电力的产品,如电扇、电铃等,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电力的便利和价值。他所倡导的“直流电”系统,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面临挑战,但却是早期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明工厂”: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爱迪生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工业研究实验室,位于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Menlo Park),后来又迁至西奥兰治(West Orange)。这个被称为“发明工厂”的地方,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协同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爱迪生在“发明工厂”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更是精神上的领袖。他以身作则,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他相信,伟大的发明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种科学的研发模式,也对后来的工业研究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灭的精神:执着、勤奋与乐观 爱迪生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的身上,闪耀着几种重要的精神特质: 永不放弃的执着: 爱迪生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从不气馁。他曾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超乎寻常的勤奋: 爱迪生是一位极其勤奋的发明家。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中。他认为,伟大的成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乐观的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爱迪生也总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他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前进的动力。 对社会的责任感: 爱迪生的发明,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或经济利益,他始终怀揣着造福人类、改善社会的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 遗产与启示:一个时代的印记,永恒的激励 爱迪生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发明本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时代精神,一种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实践精神。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发明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坚持的励志篇章。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生活在爱迪生所点亮的时代。他发明的电灯,依然是我们夜晚最可靠的伙伴;他所推动的电力事业,依然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他所开创的创新模式,依然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爱迪生的传奇,教会我们: 保持好奇心: 对世界保持疑问,是探索的开始。 拥抱实践: 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 敢于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团队协作: 伟大的成就往往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努力。 坚持不懈: 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奋斗。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点亮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逐科学的真理,去创造未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