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病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对具体肿瘤病的认识时间尚短,中医治疗肿瘤病的经验亟待系统总结。《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的编写蜀的就是在研究古今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厘清中医对肿瘤病的认识脉络,在繁多治疗方法中甄别优劣,结合中西医共同参与治疗的临床特点,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介入时机、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病的临床效果。
内容简介
《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肝癌中医证治》重点对肝癌的历代资料、病理生理、古代肝的解剖、中医学对肝癌形成的认识、中医学对肝癌转移的认识、原发性肝癌及并发转移病证的分型治疗、护理常识等等进行了分章阐述。特别是在肝癌转移的阐述中,笔者改变了以往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诊断、分型的方法,尝试以“证”统病的治疗模式。如肝癌转移到胃,先要诊断为“转移性胃癌”,再把转移性胃癌分成气虚型、血瘀型、阴虚津亏型、痰浊阻胃型等,再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分类设计治疗方药;再如转移到肺部病灶,列出基本相似的证型,进行分类设计治疗方药,结果重复内容很多。《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肝癌中医证治》把常见的转移病灶分成了几个部位,参照中医三焦学说进行分割,如上焦、中焦等,然后按四诊所获得的资料分清属性,确定证型,阴虚则养阴,血瘀则活血,气滞则理气,气虚则健脾益气等等,不管在脾在肾,还是在胰在胃,属何性就用何法何方何药。清代名医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见证施治,与仲景之意无不吻合。”在用药时可以适当加用引经药物,这样可以驭繁就简,又合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这也是我们一个大胆的尝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肝的藏象与生理
一、肝的藏象
(一)秦汉时期的认识
(二)明清时期的认识
(三)近代时期的认识
二、肝的生理
(一)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二)肝为血海
(三)肝为将军之官
(四)肝主疏泄
(五)肝藏魂
(六)肝主筋
(七)肝开窍于目
(八)其他脏器与肝主疏泄功能的关系
(九)脉象与肝的联系
(十)舌象与肝的联系
第二章 肝癌的病因病
一、肝癌发病说
(一)“癥积”认识肝癌说
(二)“痰湿”认识肝癌说
(三)“毒邪”认识肝癌说
(四)“瘀滞”认识肝癌说
(五)“寒邪”认识肝癌说
(六)“虚损”认识肝癌说
(七)“气血”认识肝癌说
(八)“阴阳”认识肝癌说
二、证治发微
(一)“虚”、“郁”是肝癌的两大主线
(二)从“脾肾”为切入点治疗肝癌论
(三)“痰”邪阻滞肝络是治疗肝癌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中医学
第三章 肝癌治疗常用药物举要
一、健脾益气类
一、理气开郁类
三、柔肝养血类
四、活血化瘀类
……
第四章 历代医家类肝癌用方举要
第五章 肝癌中西医治疗概要
第六章 肝癌的诊断
第七章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第八章 肝癌流注的治疗
第九章 肝癌的护理
第十章 中医名家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证治发微
(一)“虚”、“郁”是肝癌的两大主线
1.“虚证”
从狭义来说,是指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从广义来说,导致机体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的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阴阳混乱,都可概括在“虚证”范畴。可以说,虚证贯穿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对肝癌的认识起着关键的作用。“虚证”是扶正补虚法治疗肝癌的病理基础,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本虚”是导致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肿瘤的发病上,中医尤其重视人体正气盛衰。《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明了正气在邪正交争中的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处于一种脏腑协调、气血和谐的状态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但这种平衡因内外因素被打破之后,就会出现“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发生各种疾病。张洁古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医宗必读》亦提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机体由于“虚”的存在,可导致邪气盘踞,阻滞气血运行,日久而积聚成块,结而不散,形成肝癌,所以“本虚”是导致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虚以脾虚为主,脾虚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重要病机。肝癌因虚而致实,脾虚则运化失健,水谷不化,湿热内聚,久之则气滞血瘀,湿热瘀毒互结,发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的疾病。实验研究表明,大多数肝癌患者存在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或后天失调,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对外来致病因子抵御不力,对出现的异己细胞未能司其监视、排斥和歼灭的职能,最终导致癌细胞无限制生长而产生肝癌。这与中医对肝癌发病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2)“虚证”是肝癌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一个邪正较量的过程,一旦正气虚弱,或正气虽强,但邪气太盛,正气相对偏弱,正气不敌邪气,正气逐渐耗损,则无法抑制肿瘤的生长而导致病情不断进展。而肿块的不断生长,不仅会压迫所在的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甚至会发生远处转移而导致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另外,肿瘤还会释放多种毒素耗伤气血,消尽机体的养分,最终导致患者“正气乃竭”而死亡。如多数肝癌多由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演变而来,此两者是肝癌的癌前病变,根据临床资料,这些患者的脾虚、脾虚湿困、脾虚气滞最为多见,应用健脾化湿、健脾理气等方法可取得较好疗效。亚临床期,相当于甲胎蛋白持续低浓度阶段,这些患者亦以脾虚或脾虚湿阻为常见,应用健脾为主的方法治疗,而到了肝癌晚期阶段,患者神倦乏力,胸闷气短,面色无华,纳差腹胀,下肢浮肿,则虚证的表现更加突出,因此有学者认为,在肝癌整个病程中,大约70%~80%的病例是以虚证或虚中夹实证为主。
……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悄悄在发生变化,与此相应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目前,肿瘤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肿瘤病的诊断技术不断更新,治疗水平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及生存时间显著延长。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病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中不乏肿瘤病治疗经验。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医只能停留在宏观认识的水平上,将肿瘤现于肉眼能及者称为“瘤”、“瘕瘕”、“积聚”,如肿瘤隐于体内,在体表无瘤形可见,则根据一般疾病的认识,称之为“鼓胀”、“虚劳”、“血证”等。所以这种经验,只是建立在相对笼统的病证基础上,因此,厘清中医治疗具体肿瘤疾病的经验极其必要。
中医对具体肿瘤病的认识时间尚短,中医治疗肿瘤病的经验亟待系统总结。《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的编写目的就是在复习古今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厘清中医对肿瘤病的认识脉络,在繁多治疗方法中甄别优劣,结合中西医共同参与治疗的临床特点,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介入时机、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
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肝癌中医证治 本书是“肿瘤病中医证治丛书”中的一本,专注于深入探讨肝癌的中医辨证施治。 肝癌,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恶性肿瘤,在中医学文献中虽无“肝癌”之名,但其临床表现与“积聚”、“癥瘕”、“胁痛”、“黄疸”、“鼓胀”等病证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和治疗经验积累颇丰。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肝癌中医诊疗方案。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涵盖了肝癌中医证治的各个重要方面: 第一部分:肝癌的中医认识与理论基础 病因病机探源: 详细剖析肝癌发生、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在外因方面,本书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了肝炎病毒(如乙肝、丙肝)、黄曲霉素、酒精、某些化学物质等致病因素在中医理论中的归属,如湿热、毒邪等。在内因方面,重点探讨了情志失调(如抑郁、恼怒)、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肥甘)、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如何导致肝气郁结、脾胃损伤、肝肾亏损,最终引发肝脏脉络瘀阻,形成癥积。本书强调,肝癌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复杂作用的结果。 病理分型与证候特征: 依据中医理论,将肝癌的不同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进行细致的区分,并归纳出主要的证候类型。本书将肝癌的发生发展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并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临床特点,将证候归纳为: 肝郁血瘀证: 早期多见,症见胁肋胀痛、胸闷、嗳气、善太息,舌质紫暗,脉弦。此证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湿热蕴结证: 常见于肝炎后肝硬化阶段,症见胁下胀痛、身目俱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此证多因湿热邪毒侵袭,蕴结肝胆,阻滞气机。 脾胃虚弱证: 随着病情进展,脾胃功能受损,症见形体消瘦、乏力倦怠、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此证多由肝病累及脾胃,或久病耗伤脾胃之气。 肝肾亏虚证: 晚期多见,正气虚衰,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健忘,或出现腹水、水肿,面色晦暗,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此证多因肝病日久,耗伤肝肾之阴阳。 瘀毒互结证: 晚期常伴有瘀血内停,毒邪外侵,症见胁下坚硬肿块、疼痛剧烈、晚期可出现出血、黄疸加重、恶病质等,舌质紫暗,脉细涩。此证为瘀血与毒邪盘踞,阻滞脉络,损伤脏腑。 其他兼证: 如夹痰、夹风等,本书也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辨证论治原则: 提出肝癌中医治疗的总纲。本书强调,肝癌的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扶正以培固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祛邪以清除病灶,抑制肿瘤生长。辨证施治是核心,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灵活选用方药。个体化治疗则是对症下药的关键,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轻重、兼夹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第二部分:肝癌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治法(中药方剂): 辨证分型施治方药举例: 针对上述各类证候,本书将详细列举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和经验方,并对其配伍、功效、主治进行深入解析。例如: 肝郁血瘀证: 可选用逍遥散加减,如配合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延胡索、莪莪术活血止痛,三棱、莪术破血散瘀。 湿热蕴结证: 可选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如配合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龙胆草、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木香、砂仁醒脾开胃。 脾胃虚弱证: 可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如配合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和胃,砂仁、木香芳香化湿。 肝肾亏虚证: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加减,如配合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枸杞子、菟丝子益精养血,当归、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阴。 瘀毒互结证: 在扶正的基础上,重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水蛭、穿山甲、蜈蚣、皂角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常用抗肿瘤中药的药理作用分析: 选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癌的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莪术、三棱、灵芝、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等,对其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保肝等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探讨中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本书强调,中药在术前、术中、术后的辅助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转移。 外治法(针灸、推拿、外敷等): 针灸治疗: 介绍选取特定穴位(如期门、章门、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进行针刺、艾灸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扶正固本。 推拿按摩: 介绍针对肝区、腹部的推拿手法,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外敷药物: 介绍一些具有消肿散结、活血化瘀功效的外敷药方(如活血止痛膏、消癥散等)的应用。 第三部分:肝癌的辨证与临床实践 辨证要点与难点: 总结肝癌辨证的核心原则,突出辨别虚实、寒热、瘀毒等关键环节,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证候进行辨析。 临床病例分析: 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肝癌中医证治典型病例,对病史、证候、治法、方药、疗效进行详细剖析,让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预防与康复: 早期筛查与中医预防: 强调中医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早期筛查和预防保健作用,如针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证调理,以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癌变风险。 康复期的调理: 提出肝癌患者术后或治疗后的中医调理方案,以巩固疗效,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基,又紧密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更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体系化、系统化: 将肝癌的中医诊治过程,从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到具体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 3. 详实、实用: 提供大量临床经验方、古今医案,以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药理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4. 注重个体化治疗: 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避免千篇一律的治疗模式。 5. 面向临床: 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研究生及对中医治疗肝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的出版,旨在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为肝癌的临床防治提供更有力的中医视角和治疗方案,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