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維管植物名錄 [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上海維管植物名錄 [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金雙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維管植物
  • 上海
  • 植物名錄
  • 生物多樣性
  • 植物分類
  • 植物地理
  • 上海植物園
  • 植物資源
  • 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38554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081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2
字數:5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名錄是上海植物現狀全麵調查及曆史資料收集整理的新成果。為瞭獲得第一手詳細資料,課題組將上海市行政區範圍內的17個區縣劃分為約320個5kmx5km的網格,詳細調查每個網格中的植物,重點區域進行多次調查,拍攝所見全部植物的照片,並采集標本,記錄生境、群落特徵、GPS等基本數據。本研究曆時3年,共計野外采集1300餘人次,調查樣方320餘塊,采集標本28000餘號(所有標本存辰山植物標本館,CSH),收集曆史標本信息18000餘條;其中,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植物分類學課題組野外采集標本500餘人次,調查樣地170塊,采集標本8000餘號,遍及上海西部和北部遠郊地區;閤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采集標本800餘人次,調查樣地150餘塊,采集標本20000餘號,遍及上海近郊東部和南部地區。課題組獲取復旦大學植物標本館曆史標本信息5300餘條、上海科技館植物標本館標本信息6100餘條、華東師範大學植物標本館標本信息2400餘條、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標本信息4000餘條。這是迄今為止上海植物全麵詳細的調查總結,是未來《上海植物誌》修訂版的重要基礎。

內頁插圖

目錄

陸月星序
徐炳聲序
上海行政區圖
上海市城區圖
前言
緻謝
編寫說明
上海自然地理及植被概況
上海植物研究簡史
參考文獻
上海野生維管植物名錄
上海栽培維管植物名錄
中文名索引
學名索引

前言/序言

  植物名錄是一個地區植物資源的背景資料,是開發與利用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本底。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生態環境發生瞭很大變化,原生植物種類減少,外來植物增多,特彆是一些具有入侵性植物的齣現,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上海植物誌》於1999年齣版,但原始資料大部分截至1994年,其記載的信息已過20年,不能滿足當前上海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需求,亟待更新。
  為更好地瞭解上海植物現狀,2010年我們在辰山研究專項的資助下成立瞭專門的研究隊伍,並與上海市有關單位閤作,進行瞭詳細的植物野外調查采集和曆史資料收集。在此基礎上,經過分析並整理齣《上海維管植物名錄》。這是繼1999年《上海植物誌》齣版後全麵記錄上海植物種類的學術性專著,是植物學、園藝學、林學等相關學科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員及師生科研與教學的基礎資料,也是上海市各級有關行政管理人員政策製定與科研管理的重要參考材料。
  本名錄包括上海露地維管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下同),涵蓋全部原生植物、外來(入侵與歸化)植物及露地栽培植物,共記載植物202科1100屬2991種;其中,野生植物150科601屬1199種(原生植物842種,外來植物275種、栽培逸生植物82種),作為栽培的植物1792種(另含上海野生及逸生的栽培植物291種,栽培植物共計170科824屬2083種)。野生維管植物名錄以大量野外調查為基礎,基本涵蓋上海全部野生植物,包括文獻報道的上海新分布植物;栽培維管植物名錄部分以野外調查為基礎,收錄露地栽培植物。名錄中的名稱及分類學處理依照最新研究成果(Flora of China,The Plant List等)整理而成,並收錄《中國植物誌》、《上海植物誌》及新記錄文獻等相關原始資料。每個種和每個名稱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更正瞭原始資料中分類鑒定及拼寫錯誤,以保證學名的權威性。
  本名錄是上海市有關單位的閤作成果。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植物分類學研究組(組長馬金雙,成員汪遠和李惠茹)是本課題的組織者,承擔項目的總體規劃、資料收集與整理,本名錄的校對與最後定稿,同時承擔上海市遠郊區縣植物采集及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等單位的標本信息收集;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宏慶課題組承擔上海市近郊的植物采集及華東師範大學植物標本館標本信息收集,同時承擔本名錄的校對工作;上海科技館秦祥堃老師承擔復旦大學植物標本館、上海科技館植物標本館等上海市曆史標本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同時承擔本名錄的校對工作。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上海維管植物名錄》內容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其他領域的具體內容,力求詳細且自然: 《中古史料中的江南市鎮:從地方誌與文集看經濟與社會變遷》 導言 本書旨在通過對宋元至明清時期江南地區部分精選地方誌、府縣誌、州記以及名士文集、筆記的深度文本挖掘與曆史地理學分析,重構這一時期江南市鎮的經濟結構、社會互動模式及其隨時間推移所呈現的復雜變遷。我們超越瞭傳統的政治史和宏觀經濟敘事,專注於微觀敘事、物質文化遺存的文字記載以及特定地域的社會網絡。江南地區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發達的內陸經濟區域之一,其市鎮的發展不僅是商業繁榮的錶徵,更是社會結構、文化認同與國傢權力滲透復雜交織的産物。 第一部分:市鎮的生成與地理空間重構 第一章:市鎮的“起源”與形態學分析 本章首先考察瞭中古江南市鎮的地理區位選擇。不同於自然形成的聚落,許多市鎮是因特定水利工程、漕運樞紐或特定商品的集散地而被規劃或快速成長的。我們細緻對比瞭吳地、常州府及鬆江府地區市鎮的選址策略。例如,依托運河係統的“水碼頭型”市鎮與依托山麓的“集市型”市鎮在空間布局、商業街道組織和民居密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我們利用地方誌中對“街巷”、“坊”、“市”的記載,嘗試還原其原始的空間結構。 第二章:基礎設施的文字景觀:橋梁、街道與公共空間 市鎮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物質基礎設施。本書著重分析瞭地方誌中關於橋梁修建、街道鋪設以及公共建築(如會館、義倉、城隍廟)的記載。這些記載不僅反映瞭地方精英的動員能力和財富積纍,也暗示瞭特定社會群體的流動性。例如,在關於街道拓寬或橋梁修葺的碑記中,我們能窺見地方士紳、商幫之間在公共工程上的權力博弈與閤作模式。 第二部分:經濟活動與社會分層 第三章:絲綢産業鏈中的勞動組織與流動性 鬆江府與蘇州府是明清時期中國最重要的絲綢産地。本書通過梳理如《鬆江府誌》中關於“機杼”、“絲行”、“織戶”的描述,探究瞭絲綢生産中的勞動分工。我們關注瞭傢庭手工業嚮半工場化轉型的早期跡象,特彆是雇傭關係的確立、計件工資的齣現,以及大量外來“打工者”湧入城市後帶來的社會緊張。通過文集中對某一特定織戶傢庭的側寫,我們試圖描摹齣底層勞動者的生存睏境與微弱的嚮上流動可能。 第四章:商業網絡與“客商”的身份建構 商業的繁榮必然帶來跨區域的互動。本書聚焦於徽商、閩商在江南市鎮中的活動痕跡。我們分析瞭會館、公所的設立如何成為外來商人群體維護自身權益、進行社會資本積纍的平颱。地方誌中關於稅課、火耗的記錄,與文集中關於“客商”被地方官府“盤剝”的抱怨形成對照,揭示瞭區域經濟互動中權力與資本的非對稱關係。 第三章:土地、水利與地方治理的張力 江南的農業生産對水利的高度依賴,使得水利設施的維護成為地方治理的核心議題。本書細緻考察瞭地方誌中對河道疏浚、圩堤修築的記錄,特彆是當地方意見(如農民對徵用勞力的不滿)與地方精英(主持工程的士紳)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衝突是如何被記錄、協商或壓製的。這反映瞭基層治理中“保甲製”與“鄉紳自治”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與知識傳播 第五章:市民文化中的娛樂與消費 市鎮不僅是生産中心,也是消費和娛樂的場所。通過分析戲麯腳本、詩文集中的描繪,我們重構瞭市民階層(包括富商和富裕手工業者)的文化消費模式。從“瓦肆”、“勾欄”的興起到茶樓中的說書活動,再到特定節慶期間的遊樂場景,這些記載共同構建瞭一個充滿活力的市民文化景觀。重點分析瞭“吃食文化”的文字化——地方誌中對“土特産”、“佳肴”的記錄,如何成為地方認同的文化符號。 第六章:地方知識的生成與保存 地方誌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生産行為。本章探討瞭明清士人如何通過編纂地方誌、撰寫傢乘或私人筆記,來界定和固化他們心目中的“地域秩序”。這種知識生産往往帶有強烈的道德教化目的,但在無意中,也為後世研究者留下瞭關於社會變遷的珍貴“側影”。例如,對某些“異聞”、“風俗”的記載,雖然被作者視為異端,卻為我們理解底層社會的心靈世界提供瞭綫索。 結論 通過對這些分散在不同文本中的碎片化信息的整閤,本書認為中古江南市鎮的演進是一個動態而非綫性的過程,它由生産力的發展、精英的文化構建、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共同塑造。我們試圖還原一個既依賴於國傢政策,又充滿地方主體性的、復雜而生動的江南市鎮群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上海城市發展史感興趣的業餘曆史愛好者,而《上海維管植物名錄》這本書,在我看來,遠不止於一本簡單的植物圖鑒。我一直認為,城市的麵貌,除瞭建築和人文景觀,其自然生態也是構成城市獨特肌理的重要部分。這本名錄,就像是一份詳細的“綠色地圖”,它記錄瞭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哪些植物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哪些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或被引進。我想象,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窺見上海在不同曆史時期,其自然植被的原貌是怎樣的,哪些植物曾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它們的分布範圍又如何。同時,我也推測,書中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植物的引進曆史,比如哪些植物是被早期園林設計者引入的,哪些又是在近代城市建設中被大量種植的。這樣的信息,對於理解上海的城市綠化曆史,乃至整個城市生態係統的演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我非常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上海這座城市是如何在人與自然互動中塑造自身,並希望它能激發更多人對上海城市生態曆史的關注和研究。

評分

這套《上海維管植物名錄》真的是一部讓植物愛好者們翹首以盼的寶藏!作為一個長久以來對上海本地植被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權威、全麵又易於查閱的資料來填補我的知識空白。過去,我常常隻能依靠零散的網絡信息,或者是一些年代久遠、內容不夠細緻的書籍。每次看到路邊不認識的野花野草,或是公園裏形態各異的樹木,都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近知”的遺憾。而這本名錄的齣現,就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上海植物世界的大門。我設想,它一定包含瞭上海地區所有被記錄到的維管植物的詳細列錶,從高大的喬木到縴細的草本,從常見的鄉土樹種到那些可能隻有在特定生境纔能找到的稀有植物,都會被一一收錄。而且,我相信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名字,還會附有拉丁學名、中文名、英文名,甚至可能還有地方俗名,這對於我這樣需要區分不同稱謂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光是想象一下,能夠係統地瞭解上海的植物多樣性,就覺得非常激動。我期待它能成為我隨身攜帶的“植物指南”,在每一次戶外活動中,都能為我解答關於植物的疑問,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和喜愛這片土地上的生命。

評分

對於一位剛開始接觸植物學研究的本科生來說,《上海維管植物名錄》的齣現,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學術饋贈。我目前正在進行一項關於上海地區特定生境下植物群落演替的課題研究,而準確、詳盡的物種名錄是這項研究的基石。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最新、最權威的上海維管植物分類係統,包含最新的分類學信息和命名規範,這對於避免學術研究中的混淆至關重要。我相信,這本書的編寫團隊一定匯集瞭上海地區在植物學領域的頂尖專傢,他們經過多年的野外調查、標本采集和文獻梳理,纔能夠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我尤其期待,名錄中除瞭植物的學名和中文名,還能附帶詳細的地理分布信息,哪怕是到鄉鎮一級,或是特定保護區的分布記錄,這對我進行區域性的生態學研究將有極大的幫助。另外,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提及一些瀕危或珍稀植物的保護級彆,以及它們的生境特點,這對於我未來的野外調查和數據收集,都將是無價的參考。

評分

作為一名在上海進行生態修復和城市綠地規劃的專業人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提供上海地區植物物種最新、最全麵數據的參考資料。《上海維管植物名錄》無疑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項成果。我設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種列錶,更可能是一個包含豐富生態信息的數據庫。我希望它能夠詳細列齣上海地區各類維管植物的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甚至包括它們的生態適應性、抗逆性以及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潛力。對於我的工作而言,準確的物種信息是製定科學閤理的綠化方案、選擇適宜的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植物繁殖方式、傳播途徑以及它們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係等方麵的詳細描述,這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上海的生態係統,並設計齣更具可持續性的城市綠化策略。此外,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瀕危或外來入侵物種的信息,以及它們對本地生態係統可能産生的影響,那將對我更好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居住在上海、對身邊的自然環境充滿熱愛和好奇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讓我輕鬆認識和瞭解我們傢園植物的書。《上海維管植物名錄》聽起來就非常符閤我的需求。我腦海中勾勒齣的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既有科學嚴謹性,又不失親切感的讀物。我期待它裏麵能夠包含上海地區常見植物的清晰插圖或者照片,最好是能夠展示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例如開花期、結果期)的特徵,這樣我纔能更準確地進行識彆。同時,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每種植物的生長習性、棲息環境,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生態故事,比如哪些植物是重要的傳粉者,哪些植物又能吸引哪些鳥類。光是想象一下,在公園散步時,隨手拿齣這本書,就能知道腳下那一叢是什麼野草,身邊那一棵大樹叫什麼名字,這該是多麼有趣和充實的體驗。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助我打開一扇瞭解上海自然之美的新窗口,讓我更熱愛並珍視這片我們共同生活的土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