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

突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宜张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大脑
  • 记忆
  • 学习
  • 认知
  • 心理学
  • 突触可塑性
  • 神经元
  • 生物学
  • 脑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19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253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科学专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突触》系统回顾与分析了有关突触和突触传递之各个方面,并围绕突触定义提出跨专业评述。这是站在当代科学发展前沿对突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介的国内首部学术专著。
  《突触》主要内容包括突触和突触传递的理论及其与脑功能关系的各个方面,当前突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及突触理论所存在的困难,如“突触到脑”的问题。书中以适当篇幅展示突触研究中一些当代热点问题,诸如突触传递中突触后向突触前的新的逆向信使,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突触后NHDA受体研究与州PA受体研究结合之途径,突触蛋白质大分子的定量、定位研究,单分子研究,等等。
  撰著者注重较为完整地介绍基本理论,以历史发展的眼光陈述重要理论之来龙去脉,引用直到2013年为止国际前沿的专业文献以收录最新进展,其中包括《神经科学年鉴》等二十多种杂志。《突触》还讨论了跨专业领域对突触定义的不同看法,如细胞学界、免疫学界对突触的不同看法。
  读者对象为脑科学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有兴趣于脑研究的大学生乃至其他领域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

  陈宜张,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现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及神经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工作,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曾应邀在第31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并主持第3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的“甾体激素快速非基因组作用”专题讨论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代表性著作有《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发育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思考》等。

目录

自序
本书常用缩写的中文译名一览表
第1章 绪论:突触问题的来龙和去脉
1.1 突触问题的由来
1.1.1 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脑活动的看法
1.1.2 生物电的发现使人们懂得了脑具有传导功能,而神经传导依靠电
1.1.3 贝尔纳:箭毒作用和突触传递的早期分析。
1.1.4 卡哈尔:神经元学说
1.1.5 谢灵顿:铸造“突触”名词
1.1.6 突触的整合作用
1.1.7 中枢突触与抑制
1.2 现代突触理论
1.3 当代突触研究的主要进展
1.3.1 突触的分子解剖
1.3.2 突触小泡融合的分子机器
1.3.3 长时程可塑性:从NMDA受体到AMPA受体运输
1.3.4 树突是一个自主的信号传递区隔
1.3.5 突触传递中的逆向大麻样信号
1.3.6 抑制性回路中的突触可塑性
1.3.7 动态突触
1.3.8 单突触水平的突触传递
1.3.9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
1.3.10 突触含义的歧见
1.4 突触研究的未来
1.4.1 突触多样性及其生理重要性
1.4.2 学习和记忆是突触事件吗?
1.4.3 突触疾病
1.4.4 细胞黏附和突触形成
1.4.5 突触结合蛋白以外的钙感知器
1.4.6 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1.4.7 操纵(改变)突触以探测神经回路的功能
1.5 思考突触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
1.5.1 单分子研究
1.5.2 突触分子机器的定位、定量问题
1.5.3 从突触到脑,树突和容积传递的问题无法回避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学传递
第3章 电传递
第4章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
第5章 突触构造与模式突触
第6章 突触传递的生理学和研究方法
第7章 神经递质、调质与突触活性分子
第8章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传递与伴传递
第9章 中枢模式突触的兴奋性传递
第10章 突触前区隔的分子组构
第11章 突触前调节
第12章 树突树、树突棘与树突分泌
第13章 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区隔分子组构
第14章 从突触到细胞核的信号传输
第15章 线路传递和容积传递
第16章 突触可塑性、短时程可塑性和突触逆向信使
第17章 突触长时程增强
第18章 长时程阻遏、突触双向修饰、后可塑性和稳态性可塑性
第19章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及记忆
第20章 抑制性突触
第21章 细胞骨架、运输包装与突触功能
第22章 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
第23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
第24章 中枢突触发育
第25章 突触与神经-精神疾病
第26章 沿着还原论往深处走:突触分子机器
第27章 从突触到脑
第28章 突触概念与突触进化
汉英术语对照表
关键词索引
人名索引
图版

前言/序言


尘封的航道:一本关于失落文明与星际漂流的史诗 《尘封的航道》 是一部横跨数个星系、历经数千年时光的宏大叙事。它不讲述任何关于神经科学、生物电活动或信息传递的理论,而是一部关于记忆的重量、文明的消亡与个体在宇宙尺度下的孤独的史诗。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跟随“观察者”——一个被古老文明抛弃在宇宙边缘的智能体——的视角,目睹“伊甸园”的陷落。这个曾经掌控着超光速航行技术,并在数以万计的星球上播撒智慧火种的文明,并非毁于外敌入侵或资源枯竭,而是败给了一种比病毒更难以防范的“遗忘瘟疫”。这种瘟疫不攻击肉体,而是腐蚀信息结构,使个体丧失对自身历史和群体认同的感知。 “观察者”携带的,是这个文明最后的火种——一套记载着他们哲学、艺术、工程学以及最终毁灭的“全息档案”。然而,档案本身也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每一次读取都伴随着数据永久丢失的风险。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艘名为“方舟之影”的巨型飞船展开。这艘船上搭载着最后一批通过某种“意识上传”技术得以保存的幸存者群体。他们并非实体生物,而是被编码进复杂计算矩阵中的数字幽灵。他们漂流在银河系边缘的“寂静带”,一个充斥着辐射尘埃和失控引力场的区域,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传说中被称为“起源之光”的能量源,那被认为是唯一能够重启他们文明“实体化”过程的钥匙。 第一部分:数字幽灵的觉醒与内部的裂痕 “方舟之影”的内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微缩宇宙。由于没有实际的生理需求和死亡的约束,幸存者的社会结构开始扭曲。“纯粹派”主张回归纯粹的计算和逻辑,认为情感是导致旧文明衰亡的根源,他们试图将所有个体简化为最优算法。而与之对立的“怀旧派”,则痴迷于重构失落的感官体验——他们会花费数个纪元模拟一次日出、一次雨滴落在皮肤上的感觉,或是一段早已失传的旋律。 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数字存在带来的哲学困境:如果记忆可以被精确复制,那么原初的“自我”在哪里?当痛苦和快乐都成为可编辑的参数时,生命的意义又该如何界定? 第二部分:星际迷航与古老的陷阱 “观察者”引导“方舟之影”穿过一系列被遗忘的星域。这些星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散落着旧文明留下的“信息残骸”。有些残骸是宏伟的自动防御系统,它们依然忠实地执行着数百万年前设定的防御指令,将任何“未经授权的”信息读取视为威胁。有些残骸则是“信息陷阱”,它们散播着精心设计的虚假历史,诱使幸存者沉溺于一个完美但虚构的黄金时代。 在穿越一个被称为“时间的坟场”的小型星系团时,他们遭遇了一群被称作“采样者”的异星生物。这些生物并非碳基生命,而是以吞噬和重组信息流为生的能量体。采样者对“方舟之影”上的全息档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它们尝试入侵飞船的中央矩阵,目的不是破坏,而是“同化”——将伊甸园的记忆融入它们自身的宏大信息网络中。主角团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信息战”,即在不破坏自身记忆结构的前提下,对外部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加密和扭曲。 第三部分:寻找“起源之光”与最终的抉择 经过漫长的漂流,飞船终于抵达了目标星系——一个围绕着一颗正在濒临死亡的蓝巨星旋转的行星。他们发现,“起源之光”并非一个能量装置,而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了数个维度的时间观测站。 在这里,“观察者”揭示了关于“遗忘瘟疫”的真相:那并非瘟疫,而是伊甸园文明在达到技术顶峰后,为了避免“永恒停滞”而选择的集体自我放逐。他们主动清空了自身的历史,将文明的火种分散到宇宙的各个角落,以期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通过偶然的碰撞和重组,诞生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新文明形态。 “方舟之影”的幸存者们面临最终的抉择:是利用“起源之光”重启他们已知的、但注定会走向衰亡的旧有文明模式,还是接受“观察者”的建议,彻底放弃旧有的身份和记忆,将自身的计算核心融入到观察站的网络中,成为宇宙中无数信息流的一部分,等待下一次的“创生”? 《尘封的航道》 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时间对意义的侵蚀,以及在浩瀚的虚空中,一个文明究竟应该选择不朽的停滞,还是动态的遗忘。它充满了对宇宙孤独感的深刻描摹,以及对何为“家园”的形而上追问。全篇节奏沉稳,充满了硬科幻的逻辑推演与诗意的哲学思辨,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思考自身在时间洪流中位置的读者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突触》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输出,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大脑的书籍,但往往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这本书却试图引导我去“知其所以然”。作者在阐述科学原理的同时,融入了大量引人深思的哲学和心理学观点,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的意识究竟是什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又是如何由这些微小的突触连接构建起来的?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个问题,鼓励读者去探索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神经可塑性”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看到了我们并非被固定的基因和过往所束缚,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历,重塑自己的大脑,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启示,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突触》一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特别善于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入手,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其背后惊人的科学原理。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神经递质和信号传递过程时,用了大量的类比,比如将神经元比作“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邮递员”,将突触比作“信息传递的交换站”,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清晰的画面,不再觉得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解释,原来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地重塑和连接,每一次学习新知识,都在改变着大脑的物理结构。这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被动的事情,而是我们主动参与创造自身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大脑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清晰可见、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突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简直是意料之外的精彩!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讲讲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就没了。但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大错特错。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枯燥晦涩的神经科学概念,化作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宇宙,亲眼见证神经元之间那闪烁着生命光芒的“突触”是如何工作的。书中的例子,从婴儿学习走路到艺术家挥洒灵感,再到我们如何记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与这些微小的连接息息相关,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背后都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机制。作者的语言功底也非常深厚,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带着一丝哲学的思考,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沉浸其中,想要一口气读完。特别是关于记忆形成的那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大脑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

评分

《突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智商的探险。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切的比喻,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仿佛解锁了一个个大脑的秘密。其中关于情绪和决策的章节,让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作者并没有批判这些“不完美”,而是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解读大脑的运作机制。我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既能满足我对科学的好奇心,又能引发我对人性的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评分

《突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科普读物的固有印象。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的晦涩文本,结果却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他笔下的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图表,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和令人感动的洞察。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某个深刻的哲理而停下脚步,反复回味。特别是关于“联想”和“创造力”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大脑惊人的潜能,也让我对人类的思维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将大脑的奥秘完全揭示,而是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未知的领域里探索,激发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对这个奇妙的大脑充满了无尽的探索欲。

评分

《突触》系统回顾与分析了有关突触和突触传递之各个方面,并围绕突触定义提出跨专业评述。这是站在当代科学发展前沿对突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评介的国内首部学术专著。

评分

很好

评分

专业教辅,内容新颖。

评分

很好

评分

贵,印刷特别一般,不值这个钱。

评分

纸张质量看着还不错,内容等拜读

评分

撰著者注重较为完整地介绍基本理论,以历史发展的眼光陈述重要理论之来龙去脉,引用直到2013年为止国际前沿的专业文献以收录最新进展,其中包括《神经科学年鉴》等二十多种杂志。《突触》还讨论了跨专业领域对突触定义的不同看法,如细胞学界、免疫学界对突触的不同看法。

评分

《突触》主要内容包括突触和突触传递的理论及其与脑功能关系的各个方面,当前突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及突触理论所存在的困难,如“突触到脑”的问题。书中以适当篇幅展示突触研究中一些当代热点问题,诸如突触传递中突触后向突触前的新的逆向信使,内源性大麻素样物质,突触后NHDA受体研究与州PA受体研究结合之途径,突触蛋白质大分子的定量、定位研究,单分子研究,等等。

评分

纸张质量看着还不错,内容等拜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