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就足够吸引人了,厚实的宣纸,古朴的函套,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还没翻开便已让人心生敬意。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曾经珍藏、研读过这些古籍的先贤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的图版清晰精美,每一页都仿佛凝固了历史的温度,那些手写的字迹,或苍劲有力,或娟秀婉约,无不诉说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作为一名对古籍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那些历史悠久的文献所吸引,但苦于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往往只能望书兴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近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宝藏。那些题跋,那些批注,就像是作者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的“路标”,指引我们如何去理解、去欣赏这些古籍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绘的“来燕榭”这个书房,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想象着一位位藏书大家,在其中抚摸着泛黄的书页,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那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这本书,让我对古籍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更融入了人文的情感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翻开《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这本书,我immediately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世界。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中精心收录的那些古籍稿钞本,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往事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待每一件藏品的态度,那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以及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本书,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关于知识、关于传承的故事。那些跋语和题记,如同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火种,点燃了我对历史文献的求知欲。我常常会在某个深夜,借着一盏孤灯,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那些古人留下的批注,时而辛辣,时而温情,时而尖锐,时而鼓励,仿佛他们就坐在我身边,与我一同探讨着那些古老的文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古籍并非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与过去时代对话的桥梁。书中的文字朴实而充满力量,没有丝毫的炫耀或卖弄,只有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它让我觉得自己也成为了一位“经眼人”,得以窥见那些尘封的智慧,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评分这本书的触感和视觉冲击力是相当不俗的。厚重的纸张,精致的印刷,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考量。它并非那种华而不实的“大路货”,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但呈现的方式却异常地优雅和引人入胜。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古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渗透在对每一个版本、每一个题跋、每一个批注的细致解读之中。我常常被书中某些细节的描述所吸引,比如作者对某位古代藏书家收藏癖好的趣味揣测,或是对某一个批注者当时心境的生动想象。这些细节,让冰冷的藏品变得有温度,让历史的尘埃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经眼录”三个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看”过了,而是“用心”去看,去体会,去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也仿佛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那些不曾亲眼见过的珍贵稿钞本,感受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它传递给我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阅读乐趣,让我暂时抛却了尘世的喧嚣,沉浸在那片古老的知识海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充满故事的老房子,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它没有那种大部头学术著作的压迫感,反而像一位老友,带着你慢慢地、细细地品味那些珍贵的旧物。作者对每一种稿钞本的介绍,都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他不像是在撰写一份枯燥的藏品目录,而是更像在和读者分享他与这些古籍相遇的喜悦和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描摹,比如某个版本装帧的特殊之处,或者某个批注者独特的用笔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往往能勾勒出藏品的个性和历史的温度,让我对这些古籍产生了更加立体、生动的认识。那些题跋和跋记,就像是这些古籍的“眼睛”,通过作者的解读,我看到了它们曾经被谁拥有、被谁阅读、被谁珍藏,它们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流传。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理解文字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文尔雅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情趣的文化沙龙,与先贤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评分拿到《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的时候,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讲述故事,将那些沉寂在故纸堆中的珍贵文献,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对“来燕榭”这个藏书地的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承载了历代藏书家的心血与智慧。书中的图版精美绝伦,每一幅都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些古老的岁月,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那些泛黄的纸页和历经沧桑的墨迹。作者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专业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普通读书人的情趣。他对于每一件稿钞本的叙述,都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让我仿佛也成为了他的“同行者”,一同经历着与这些古籍相遇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这本书,让我对古籍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符号,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见证。
评分京东双11购入,非常喜欢的一本书!600-400超级划算!以后常来!
评分真得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评分苏州旧闻
评分:在近二十年前,又曾经出现过另一种论点。我们祖国的兄弟民族之一的满族的清,人关以后,统一了全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样,一些著名的抗清历史人物,如史可法、张煌言、瞿式耜等都被看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不但丝毫不值得称赞,而且必须批判了。这样说,不也就肯定了迎降的阮大铖、陈之遴……,因为他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懂得“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这样的意见,即使用心是怎样的好,怕也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这就和前些年盛行的赃官比清官好的“高论”一样。“清官”拼命要维护腐朽的封建国家机器,努力修补,使之不致立即垮台,岂非正是延缓、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么?说也确是说得“通”的,但除了“四人帮”及其论客之外,全国人民都听不下去,接受不了,因之这也无疑是错误的。 王茂远是绍兴地主绅士家庭出身的子弟,崇祯甲申正好留在北京,遇上了李自成人京和崇祯帝上吊。他立即投顺了闯王。但他的内心是并不如此的。逃回江南以后,不料弄得无人接待,连自己的妻子都拒而不见了,他只好去当和尚。不久,又遇上了弘光乙酉之役。一些义正辞严主张严办“从逆”人员的大官、清流,又都乖乖地去迎降了“我大清”。这就使王茂远很不理解,而且牢骚满腹。 应该说此人还很老实、坦率的。他解决这种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的办法是自杀。在自杀以前,还写下了这一本书,他的立场表露得明明白白。对我们了解当时清流的思想、观点,都很有帮助。集子里有一篇祭祁中丞的祭文,可见他对殉难的祁彪佳是肯定并佩服的。实际上祁彪佳等遇到的矛盾比王茂远要单纯些,只是臣子为君父殉节。王茂远在此外还有“从逆”的一款,因此,他的一些自白,就有更多的研究价值。 对南明弘光的政局、战守……他也有自己完整的评论,与同时许多人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对南都沦陷以后浙西义师的规划,他也有全面的考虑与建议。他还记下了一些“小道新闻”,都不见于同时的野史,有许多是不无根据的。如南都陷后,马士英何以没有与弘光一起出走,却挟了太后人浙,他是有所解释的,就不见于他家记载。乙酉之际,江浙义师蜂起,但都悲惨地失败了。那真实的情况他也有所反映。人民就是这样明知要付出重大牺牲仍要奋起抗清的心理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难道他们竟是舍不得姓朱的皇帝么?试看弘光帝与黄得功逃难来到太平,老百姓不但闭门不纳,而且口出不逊,还到清军那里去报告。后来这位带了一万名士兵、六名美女与无数财宝的皇帝,一天走不上十里,终于被捉住,押解回去了,同样是老百姓,一面拚死抗敌,一面却坚决地抵制了这位象瘟疫似的皇帝,他们的态度,不是明白鲜明得很吗? ……
评分(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评分名家名作,加上名社,值得购买
评分黄裳的书买了不少,可以说是见一本收一本。从一个人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风格。品出这个人的内容。中国每年的出版物不知道有多少,可真正能到读者手里的能有多少呢?即便是到了读者手里,被正儿八经读了的又能有几本?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居然先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