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國外優秀教材,結閤教學實踐,符閤當前無綫通信發展的要求。重基礎,在保留傳統經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瞭現代移動通信係統基礎。符閤通信工程專業教學要求,課程內容特色鮮明。
《無綫通信原理與應用/21世紀高等院校信息與通信工程規劃教材》係統地講解瞭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蜂窩)移動通信係統。全書共分10章,主乾內容由移動通信基本技術和典型的移動通信係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係統地介紹瞭移動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包括無綫信道的傳播特性、數字調製解調、抗衰落和組網技術。這部分內容是構建移動通信係統必備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瞭典型的移動通信係統,包括TDMA係統GSM及其演進GPRS和EDGE、窄帶CDMA係統IS-95和寬帶CDMA係統WCDMA、TD-SCDMA及CDMA2000。由於GSM係統在整個移動通信發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所以對它的介紹比較全麵、完整,而對CDMA係統,重點關注其無綫傳輸技術。最後介紹瞭移動通信發展及演進,包括LTE及LTE-A。為瞭讓讀者能及時地檢驗和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每章後麵都附有豐富的習題。
本書既可以作為通信及電子信息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以有選擇地作為大專和高等職業學校的教材,還可以作為通信工程類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第1章 概述
1.1 移動通信的主要特點
1.1.1 移動通信與固定通信
1.1.2 移動通信的主要特點
1.2 移動通信係統的分類
1.2.1 通信工作方式類彆
1.2.2 傳輸信號模式類彆
1.2.3 傳輸承載業務類彆
1.3 常見的移動通信係統
1.3.1 無綫電尋呼係統
1.3.2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1.3.3 無繩電話係統
1.3.4 集群移動通信係統
1.3.5 移動衛星通信係統
1.3.6 分組無綫網
1.4 移動通信基本技術
1.4.1 移動信道中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
1.4.2 調製技術
1.4.3 多址方式
1.4.4 抗乾擾技術
1.4.5 組網技術
1.5 本書內容安排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2章 移動信道的傳播特性
2.1 無綫電波傳播機製
2.1.1 電波傳播方式
2.1.2 直射
2.1.3 反射
2.1.4 摺射
2.1.5 繞射
2.1.6 散射
2.2 移動信道的特徵
2.2.1 傳播路徑與信號衰落
2.2.2 陰影效應
2.2.3 多普勒效應
2.2.4 多徑效應
2.2.5 多徑衰落信道的分類
2.2.6 衰落儲備
2.3 陸地移動信道的場強估算
2.3.1 接收機輸入電壓、功率與場強的關係
2.3.2 地形、地物分類
2.3.3 中等起伏地形上傳播損耗的中值
2.3.4 不規則地形上傳播損耗的中值
2.3.5 任意地形地區的傳播損耗的中值
2.4 移動信道的傳播模型
2.4.1 Hata模型
2.4.2 COST-231/Walfish/Ikegami模型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3章 數字調製解調
3.1 概述
3.1.1 數字調製概念
3.1.2 數字調製分類
3.1.3 解調
3.1.4 數字調製性能指標
3.2 數字調製基礎及分析工具
3.2.1 基帶信號的復數錶示
3.2.2 綫性調製和非綫性調製
3.2.3 星座圖
3.2.4 噪聲的復基帶描述
3.2.5 匹配濾波器及其相關實現
3.2.6 I/Q調製器解調器及其特性
3.3 綫性調製
3.3.1 BPSK
3.3.2 四相相移鍵控(QPSK)
3.3.3 M-PSK
3.3.4 多進製正交幅度調製(MQAM)
3.4 非綫性信道的綫性調製方案
3.4.1 非綫性信道的作用
3.4.2 OQPSK
3.4.3 π/4QPSK和π/4DQPSK
3.5 非綫性調製
3.5.1 BFSK
3.5.2 MSK
3.5.3 正交BFSK的功率譜
3.5.4 GMSK
3.5.5 MFSK
3.6 OFDM調製
3.6.1 多載波傳輸技術的概念
3.6.2 OFDM技術原理
3.6.3 OFDM的實現方法和特點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4章 抗衰落技術
4.1 分集技術
4.1.1 基本原理
4.1.2 分集方式
4.1.3 閤並方式
4.1.4 閤並方式性能比較
4.2 均衡技術
4.2.1 基本原理
4.2.2 綫性均衡技術
4.2.3 非綫性均衡器
4.2.4 自適應均衡器
4.3 信道編碼
4.3.1 基本原理
4.3.2 綫性分組碼
4.3.3 捲積碼
4.3.4 Turbo碼
4.3.5 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碼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5章 組網技術
5.1 多址技術
5.1.1 頻分多址(FDMA)
5.1.2 時分多址(TDMA)
5.1.3 碼分多址(CDMA)
5.1.4 空分多址(SDMA)
5.1.5 混閤多址
5.1.6 正交頻分多址接入(OFDMA)
5.1.7 隨機多址
5.2 多信道共用技術
5.2.1 多信道共用的話務量分析
5.2.2 空閑信道的選取方式
5.3 蜂窩小區覆蓋技術
5.3.1 蜂窩小區製移動通信
5.3.2 蜂窩小區的乾擾及其抑製
5.3.3 區域覆蓋方式和射頻激勵方式
5.3.4 區群的信道配置
5.3.5 載頻復用和區群結構
5.4 移動通信係統網絡結構
5.4.1 概述
5.4.2 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結構
5.4.3 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結構的演進
5.5 移動通信的信令
5.5.1 概述
5.5.2 接入信令(MS-BSC之間)
5.5.3 網絡信令
5.6 越區切換
5.6.1 概述
5.6.2 越區切換涉及的問題
5.6.3 越區切換的類型
5.7 位置管理
5.7.1 位置管理的概念
5.7.2 位置管理的內容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6章 GSM蜂窩通信係統
6.1 GSM係統概述
6.1.1 GSM産生的背景
6.1.2 GSM的特點
6.1.3 GSM係統業務功能
6.2 GSM係統結構
6.2.1 GSM係統組成
6.2.2 GSM網絡接口
6.2.3 GSM的區域、號碼、地址與識彆
6.3 GSM係統無綫接口(Um)及 傳輸技術
6.3.1 GSM無綫資源分析
6.3.2 GSM無綫接口TDMA信道及其相關概念
6.3.3 GSM無綫接口信號傳輸流程
6.3.4 GSM無綫接口傳輸控製技術
6.4 GSM係統控製與管理
6.4.1 位置管理
6.4.2 GSM的安全性管理
6.4.3 呼叫處理
6.4.4 GSM係統的切換
6.5 通用分組無綫業務(GPRS)及其演進
6.5.1 GPRS體係結構
6.5.2 GPRS係統網絡接口及協議體係
6.5.3 GPRS空中接口信道結構
6.5.4 GPRS的技術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6.5.5 GPRS的演進技術--EDGE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7章 CDMA技術基礎
7.1 CDMA技術基本原理
7.2 擴頻通信係統
7.2.1 概述
7.2.2 擴頻通信係統
7.3 CDMA碼序列
7.3.1 概述
7.3.2 相關函數
7.3.3 Walsh碼
7.3.4 可變擴頻因子正交碼(OVSF碼)
7.3.5 m序列
7.3.6 Gold(戈爾德)序列
7.3.7 直接序列擴頻通信係統的同步原理
7.4 CDMA蜂窩網的關鍵技術
7.4.1 功率控製
7.4.2 RAKE接收技術
7.4.3 軟切換技術
7.5 CDMA蜂窩通信係統的容量
7.5.1 CDMA蜂窩通信係統的容量
7.5.2 CDMA與FDMA、TDMA蜂窩通信係統容量的比較
7.5.3 CDMA軟容量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8章 窄帶CDMA移動通信係統
8.1 係統綜述
8.1.1 IS-95標準
8.1.2 無綫信道
8.1.3 係統時間
8.1.4 IS-95係統信道的結構分層
8.1.5 IS-95係統基本結構
8.1.6 IS-95係統基本特徵
8.2 CDMA正嚮傳輸
8.2.1 正嚮信道組成框圖
8.2.2 正嚮CDMA的控製信道
8.2.3 正嚮業務信道
8.3 CDMA反嚮傳輸
8.3.1 反嚮信道組成框圖
8.3.2 反嚮接入信道
8.3.3 反嚮業務信道
8.4 係統控製功能
8.4.1 功率控製
8.4.2 CDMA係統切換
8.4.3 呼叫處理
8.4.4 呼叫流程圖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9章 寬帶CDMA移動通信係統
9.1 概述
9.1.1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網絡架構
9.1.2 空中接口協議結構
9.2 WCDMA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9.2.1 概述
9.2.2 傳輸信道及物理信道
9.2.3 WCDMA信道編碼與復用
9.2.4 擴頻與調製
9.3 TD-SCDMA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9.3.1 概述
9.3.2 傳輸信道及物理信道
9.3.3 擴頻和調製
9.3.4 碼分配
9.4 cdma2000係統的無綫傳輸技術
9.4.1 概述
9.4.2 前嚮鏈路
9.4.3 反嚮鏈路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第10章 移動通信未來發展
10.1 3GPP LTE係統
10.1.1 3GPP標準的發展
10.1.2 LTE/SAE的發展
10.1.3 LTE係統簡介
10.1.4 LTE的關鍵技術
10.2 IMT-Advanced係統
10.2.1 IMT-Advanced係統簡介
10.2.2 IMT-Advanced係統的關鍵技術
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原理”書,更是一本“應用”導嚮的書籍。作者在講解完基礎理論之後,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這些原理是如何在實際的無綫通信係統中得到應用的。比如,在介紹OFDM技術時,作者不僅詳細講解瞭其原理,還列舉瞭Wi-Fi、4G/5G等係統中OFDM的應用場景和優勢,讓我切實感受到瞭理論的價值。書中有不少章節專門討論瞭現代無綫通信係統的關鍵技術,如MIMO、波束賦形等,這些內容對於理解當前高速率、大容量無綫通信的實現至關重要。作者在講解這些前沿技術時,也盡量做到瞭通俗易懂,即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數學模型,也能通過清晰的解釋和圖示化錶示來幫助讀者理解。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通往更高級無綫通信領域的大門,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研究充滿瞭期待。
評分說實話,在閱讀《無綫通信原理與應用》之前,我對無綫通信的認知還停留在“信號能發齣去就能用”的層麵。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用一些類比來解釋復雜的物理現象,比如將電磁波的傳播比作在水麵上扔石頭産生的漣漪,生動形象地幫助我理解瞭反射、衍射等傳播損耗的産生原因。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衰減和噪聲的章節,作者不僅解釋瞭這些問題是如何影響信號質量的,更重要的是,他詳細介紹瞭多種抑製和補償這些不利因素的方法,例如分集接收、均衡技術等。這些內容讓我瞭解到,我們日常使用的無綫通信背後,蘊藏著多麼精妙的設計和復雜的工程考量。書中的圖錶也非常豐富,並且標注清晰,對於理解天綫方嚮圖、功率譜密度等概念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無綫通信的“幕後英雄”是如何工作的,不僅僅是原理,更是為瞭實現可靠通信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這本《無綫通信原理與應用》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仿佛開啓瞭我通往無綫世界的一扇大門。初次翻閱,就被其係統性的講解所吸引。它不像許多教材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信號傳播模型講起,逐步深入到調製解調、信道編碼、多址技術等核心概念。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閤,常常會穿插一些經典的無綫通信係統實例,比如早期的蜂窩網絡、Wi-Fi技術的發展曆程,這些都讓我對抽象的理論有瞭更直觀的理解。特彆是關於香農公式的部分,作者沒有止步於公式的推導,而是詳細闡述瞭其在信息傳輸速率和信道容量方麵的意義,以及在實際通信係統中是如何被不斷逼近和優化的。書中對於各種調製方式的優缺點分析也十分到位,讓我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去思考哪種技術更為閤適。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在作者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示例引導下,逐步掌握無綫通信的基本框架和關鍵技術。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適閤我這種想要深入理解技術的讀者。作者在講解原理時,往往會從數學模型齣發,進行嚴謹的推導,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於追求精確性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但同時,作者又非常注重在推導過程中穿插實際應用的例子,比如在推導信道容量公式時,會引用具體的通信場景,解釋這個公式在實際設計中的指導意義。書中的一些章節,例如關於誤差控製編碼的部分,詳細介紹瞭不同編碼方案的原理、性能以及在實際通信係統中的應用,這讓我對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作者在某些關鍵概念的講解上,會提供多種不同的視角和解釋方式,確保讀者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個問題。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不斷探索無綫通信的奧秘。
評分《無綫通信原理與應用》是一本讓人讀起來“有成就感”的書。它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在引入新概念時,都會先解釋清楚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再介紹解決方案。比如在講到多徑效應時,作者先闡述瞭多徑會帶來的乾擾,然後纔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均衡技術來剋服。這種“問題-解決方案”的模式,讓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清晰的思路,不會感到迷失。而且,書中在講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常常會結閤實際的通信設備或標準,讓我能夠將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聯係起來。比如,在介紹CDMA技術時,書中會提到它在早期手機通信中的應用,這讓我對技術的演進過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的知識點非常紮實,而且講解方式也很接地氣,讓我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沒想到京東會有這本教材
評分正版圖書纔是好的,講解挺細的
評分沒想到京東會有這本教材
評分書發過來時就是舊書,賣傢太缺德瞭,*的東西想想算瞭
評分。。。。。。。。。。。。
評分。。。。。。。。。。。。
評分書發過來時就是舊書,賣傢太缺德瞭,*的東西想想算瞭
評分正版圖書纔是好的,講解挺細的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