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洪業本人鍾情於杜甫其人其詩,故於杜甫的相關研究用力頗深。齣版於1952年的《海外漢學叢書˙杜甫:中國zui偉大的詩人》,迄今為止仍被公認是英語世界中關於杜甫的zui重要著述。此書可與已故北大教授陳貽焮完成於1988年的三捲本《杜甫評傳》並稱東、西方杜甫研究的傑構。由於洪業平生所著他書在國內均已齣版,《海外漢學叢書˙杜甫:中國zui偉大的詩人》的齣版將填補最後一片空白,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
作者簡介
洪業(1893—1980),號煨蓮(William)。福建侯官人。現代著名史學傢、教育傢。先後就讀於衛斯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協和神學院,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神學學士等學位。1923年迴國,被聘為燕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任大學文理科科長,先後兼任曆史係主任、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導師等。創辦《燕京學報》,並以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主任總纂哈佛—燕京學社《引得》64種。1946年春赴美講學,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學東亞係研究員。1980年在美國去世。其學術名篇有《考利瑪竇之世界地圖》、《禮記引得序》、《春鞦經傳引得序》、《杜詩引得序》、《<濛古秘史>源流考》、《破斧》等。所撰《禮記引得序》於1937年獲法國巴黎茹理安(一作儒蓮)奬金。主要著述見《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TuFuChina'sGreatestPoet(美國:哈佛大學齣版社,1952年)。
曾祥波,四川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博士。曾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係作訪問學者。現任教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係。
目錄
引論“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
第一章 “記一不識十”(712-735)
第二章 “快意八九年”(736-745)
第三章 “騎驢三四載”(745-749)
第四章 “陵厲不飛翻”(749-752)
第五章 “故山歸興盡”(752-755)
第六章 “東鬍反未已”(756-757)
第七章 “萬國兵前草木風”(757-758)
第八章 “一歲四行役”(759)
第九章 “此生那老蜀?”(760-762)
第十章 “何地置老夫?”(762-766)
第十一章 “夔子之國杜陵翁”(766-768)
第十二章 “孤舟增鬱鬱”(768-770)
結語“韆鞦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附錄一】注疏捲自敘
【附錄二】洪業《杜詩引得序》
【附錄三】洪業《我怎樣寫杜甫》
【附錄四】洪業《再說杜甫》
索引
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代譯後記)
補記顯示部分信息
精彩書摘
李隆基(685-762)在曆史上以其死後的謚號“玄宗”聞名,更普遍的稱呼是明皇。710年夏天,他還僅僅是一名二十四歲的王子,就領導瞭一場為叔父中宗復仇的政變,殺死瞭中宗的妻子、也就是凶手韋後,以及韋後的情人和同謀者。然後他擁戴自己的父親睿宗登基。睿宗皇帝是一個好脾氣的謙退之君。睿宗的大兒子宋王李成器和父親的性格一樣,他堅持說弟弟李隆基應當立為太子。712年9月8日,睿宗宣布退位,太子繼登大寶,盡管太上皇已經退位,但還有相當部分的重要權力掌握在他手裏。
那時國傢中權勢最大的人既不是皇帝,也不是退位的太上皇,而是太平公主,也就是太上皇的妹妹,皇帝的姑姑。七位國傢的宰相中,有五位完全承仰她的鼻息。因此,年輕的皇帝為瞭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策劃另一場政變,最終這場政變上演於713年7月末。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被朝廷軍隊鎮壓之後,她和傢人被施恩允許自裁。這時退休的太上皇纔交齣瞭朝廷的一切權力,以完全退休的方式度過瞭餘生最後的三年,也許忙於注釋儒傢經典,練習書法,在這些方麵他被譽為行傢裏手。
明皇在位共四十三年。在其執政的前半個時期,他全身心投入到治國事業中,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軍事上的內衛外防,提高普通人的生活,繁榮文學藝術。作為擁有無限權力的絕對君主製的帝王,他確實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他也的確做瞭很多。有性格、有能力的人被任命為宰相。
其中一位住在廟宇中,隻為瞭節約房費開銷,另一位去世時一貧如洗,以緻於他的老僕要賣身為奴,以便籌集到足夠的錢給主人下葬。在唐代的官員酬勞製度下,很難看到一名宰相會如此之窮,除非他拒絕接受他的份內所得或者放棄他的收入。這種節儉和自我犧牲的極端例子無疑是不尋常的,但的確會對朝廷的官僚作風産生一定的正麵影響:這個時期,腐敗實在是例外而非慣例。
因為皇帝挑選勇敢的良將去邊塞任職,蠻族的入侵逐漸被趕迴去。
在742年,帝國擁有瞭362個州郡(這還沒包括800個羈縻州),1,528個縣,16,829個村鎮,8,525,763戶傢庭,48,909,800人口。在邊境地區還有大量的重要軍事前哨鎮,每一個都由一名將軍鎮守。在東北方嚮,由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鎮守,首府在範陽和(營州)柳城,監控著奚、室韋、靺鞨、契丹等蠻族的所在區域,即後來的滿洲和內濛古地區一帶。高麗人在七十年前就已經臣服於中國,承認其宗主權,就不需要朝廷軍隊的戒備瞭。在西方,由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鎮守,治所在太原和靈武,主要負責擊退來自濛古的突厥人的進攻。在明皇執政的初期,突厥人對北部邊境造成過相當大的破壞,但隨著突厥內部的紛爭和中國軍隊的打擊,這種破壞逐漸減弱瞭,721年之後他們就很少引起麻煩。到瞭743年,突厥的絕大部分勢力被迴紇部落統一,而這個部落與唐帝國的關係保持著友善。
在西南方嚮,由河西節度使鎮守,治所在武威,其邊境一直延續到西北,大緻與今天甘肅省相對應,其主要職責是防止突厥部落從北部進攻、吐蕃部落從南部增援襲擊。再往西南延伸,由隴右節度使鎮守,治所在西平,主要職責是防止吐蕃部落的主力進犯。再往南,由劍南節度使鎮守,捍衛蜀郡,同樣是防止吐蕃從西麵進犯,附帶宣撫南方邊境一帶(今雲南省)的蠻族。盡管吐蕃首領贊普在707年與唐朝金城公主成婚,成為唐朝廷的女婿,但這個部族好戰,並未減少對邊境的進犯。不過,他們敗多勝少,到瞭730年,他們更渴望和平而非戰爭。在唐帝國的南海岸,由嶺南節度使鎮守,治所在南海,主要負責鎮靜山夷,其地相當於今天的廣西和廣東西部,另外還負責南部沿海的防務,因為此時南海已經是國外貿易的一個繁榮中心瞭,無數的外國商人往來於城市,許多阿拉伯商船在港口停泊。
……
前言/序言
上海古籍齣版社一直關注海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齣版瞭《海外紅學論集》、《金瓶梅西方論文集》等著作,並與科學齣版社閤作齣版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先生主編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80年代後期,在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和海外著名漢學傢的支持下,上海古籍齣版社推齣瞭《海外漢學叢書》的齣版計劃,以集中展示海外漢學研究的成果。自1989年推齣首批4種著作後,十年間這套叢書共推齣20餘種海外漢學名著,深受海內外學術界的好評。
《海外漢學叢書》包括來自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各國著名漢學傢的研究著述,涉及中國哲學、曆史、文學、宗教、民俗、經濟、科技等諸多方麵。提倡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和富於創見的研究精神,是其宗旨,也是這套叢書入選的標準。
因此,叢書人選著作中既有不少已有定評的堪稱經典之作,又有一些當時新齣的漢學研究力作。前者如日本學者小尾郊一的《中國文學中所錶現的自然和自然觀》、法國學者謝和耐的《中國和基督教》,後者以美國學者斯蒂芬·歐文(宇文所安)的《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為代錶,這些著作雖然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各有不同,但都對研究對象作瞭深入細微的考察和分析,體現齣材料翔實和觀點新穎的特點,為海內外學術界和知識界所藉鑒。同時,譯者也多為專業研究者,對原著多有心得之論,因此譯本受到瞭海內外漢學界和讀者的歡迎。
近十幾年來,在中國研究的各個領域,中外學者的交流、對話日趨頻繁而密切,中國學者對海外漢學成果的藉鑒也日益及時而深入,海外漢學既是中國高校的獨立研究專業,又成為中國學人育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取資對象。新生代的海外漢學傢也從專為本國讀者寫作,自覺地擴展到以華語閱讀界為更廣大的受眾,其著作與中文學界相關著作開始齣現話題互生共進的關係,預示瞭更廣闊的學術譜係建立的可能。本世紀以來,雖然由於齣版計劃調整,《海外漢學叢書》一直未有新品推齣,但上海古籍齣版社仍然持續齣版瞭一批高質量的海外漢學專題譯叢,或從海外知名齣版社直接引進漢學叢書如《劍橋中華文史叢刊》,積纍瞭更為豐富的齣版經驗及資源。
鑒於《海外漢學叢書》在海內外學術界曾産生過積極影響,上海古籍齣版社聽取學術界的意見,決定重新啓動這套叢書,在推齣新譯的海外漢學名著的同時,也將部分已齣版的重要海外漢學著作納入這套叢書,集中品牌,以饗讀者。
上海古籍齣版社2013年3月
海外漢學叢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一部深入探索“詩聖”杜甫靈魂深處的巨著 《海外漢學叢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並非一本簡單的詩歌選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學術論文集。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一場對中國文學史上最璀璨星辰——杜甫——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解讀的盛宴。本書匯聚瞭海內外頂尖漢學傢的智慧與心血,以國際化的視野、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及對杜甫作品精妙入微的體察,為讀者呈現齣一個前所未有的、鮮活立體的杜甫形象,並深刻揭示其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恒久價值與不朽魅力。 超越時空的對話,洞悉詩歌與人生的交織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杜甫的詩歌創作置於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之中,並置於唐代社會曆史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並非孤立地欣賞他的名篇,而是跟隨他一同經曆“安史之亂”的烽火,體會“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民生疾苦;我們並非僅僅解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之情,而是探尋這背後政治動蕩、社會變遷對一個敏感而深刻的靈魂所造成的巨大衝擊。作者們如同考古學傢般,在浩如煙海的史料與詩篇中細心挖掘,試圖還原那個時代的真實圖景,並以此為基石,解析杜甫詩歌中強烈的人文關懷、深沉的傢國情懷以及對個體命運的悲憫。 本書的主旨絕非簡單的“蓋棺定論”,而是在承認杜甫“詩聖”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其“偉大”的深層原因。這偉大,不僅在於他數量龐大的詩歌遺産,更在於其作品所蘊含的豐富思想、高超藝術以及對後世文學乃至民族精神的深遠影響。因此,本書的研究觸角延伸至多個領域,力求從不同側麵展現杜甫的卓越與不凡。 多角度的審視,揭示杜甫精神的豐富內涵 首先,本書深入探討瞭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在政治動蕩、社會動蕩的年代,杜甫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將目光投嚮瞭最廣大的底層民眾。他筆下的農民、士兵、婦孺,甚至是貧苦的僧侶和道士,都栩栩如生,他們的苦難與辛酸被毫無保留地呈現齣來。作者們詳細分析瞭《茅屋為鞦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博大胸襟,以及《兵車行》中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的控訴。這些作品,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時代癥結的深刻診斷,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本書將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置於中國詩歌傳統中進行比較,並與西方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大師進行對話,從而凸顯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其次,本書著重闡釋瞭杜甫詩歌的“詩史”特質。杜甫的詩歌,是唐代社會最生動、最詳實的百科全書。從政治風雲的變幻,到民生百態的描摹,從社會製度的弊端,到文化習俗的變遷,無不包含在其中。學者們通過對特定詩篇的細緻解讀,例如對《麗人行》中奢靡享樂的諷刺,對《北徵》中戰亂後民不聊生的描繪,揭示瞭杜甫如何通過文學的手段,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曆史鏡像。這種將文學與史學緊密結閤的“詩史”手法,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它賦予瞭杜甫詩歌超越時空的文獻價值和研究意義。 再者,本書也對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杜甫的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格律嚴謹,同時又充滿革新精神。作者們從格律、意象、修辭、結構等多個角度,詳細分析瞭杜甫詩歌的藝術技巧。例如,他對煉字的獨到功夫,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蕭蕭”與“滾滾”;他對意象的巧妙運用,如“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中將自然景物賦予人的情感;他對敘事與抒情的完美結閤,使得宏大的曆史場景與個人的悲歡離閤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張力。本書還將杜甫的藝術風格與同時代及後世的詩人進行比較,如與李白的浪漫灑脫形成對比,與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相輝映,從而更加清晰地勾勒齣杜甫在詩歌藝術發展史上的承前啓後作用。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杜甫的精神世界與人格魅力。杜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具有崇高品格和深刻思想的知識分子。本書挖掘瞭他在睏頓時期錶現齣的堅韌不拔、憂國憂民的精神,以及他對朋友的真摯情誼,對傢人的深厚感情。學者們通過解讀《贈衛八處士》、《夢李白》等作品,展現瞭杜甫內心的孤獨、對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對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他身上所體現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以及“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都使其成為後世讀書人景仰的楷模。 國際化的視野,跨文化的對話 《海外漢學叢書》的定位,決定瞭本書必然帶有國際化的視野。本書的作者群來自世界各地,他們以非中國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杜甫,從而帶來一些獨特的解讀和發現。這種跨文化的對話,有助於我們跳齣傳統的思維定式,以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杜甫的偉大。例如,西方學者可能會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分析杜甫詩歌與西方史詩、抒情詩的異同;他們可能會從社會學、曆史學的角度,分析杜甫詩歌對理解唐代社會結構的價值。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讀,無疑豐富瞭我們對杜甫的認識,也讓我們更加確信,杜甫的偉大,是能夠跨越國界、贏得世界認可的。 一本集大成之作,獻給所有熱愛文學的讀者 《海外漢學叢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一部集杜甫研究之大成的著作。它不僅適閤漢學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更適閤所有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曆史、以及偉大靈魂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瞭枯燥的學術術語,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它將引領讀者走進杜甫的世界,感受他詩歌的震撼,理解他精神的升華,從而真正領略這位“詩聖”為何能夠穿越韆年,依然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閃耀的星辰之一。 本書的齣版,是海外漢學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重要獻禮。它不僅有助於提升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更有助於讓世界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我們相信,閱讀本書,將是一次令您受益匪淺的精神之旅。它會讓你重新認識杜甫,重新認識中國詩歌的博大精深,重新認識文學所能達到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它將讓你明白,為什麼在“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稱號麵前,杜甫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