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司空图 著,罗仲鼎,蔡乃中 注
图书标签:
  • 古典诗词
  • 诗歌
  • 文学
  • 名著
  • 二十四诗品
  • 唐诗宋词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经典
  • 诗词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01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26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包括今译、注释、诠析三个部分。今译和注释主要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因此,译文力求通顺流畅,不离原意;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删芜去杂。在诠析部分,则尽可能结合文学和历史的背景,对文中涉及的某些重要艺术理论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探究。

内容简介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二十四诗品》分为八章,论述了佛教的输入与早期传播、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鸠摩罗什与中观学派、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从僧肇到竺道生、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佛教主要经典、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佛教主要经论、佛教经学的中心议题——心性论。是任先生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目录

前言
一 雄浑
二 冲淡
三 纤□
四 沉著
五 高古
六 典雅
七 洗炼
八 劲健
九 绮丽
十 自然
十一 含蓄
十二 豪放
十三 精神
十四 缜密
十五 疏野
十六 清奇
十七 委曲
十八 实境
十九 悲慨
二十 形容
二十一 超诣
二十二 飘逸
二十三 旷达
二十四 流动

附录
《新唐书·司空图本传》
《与李生论诗书》(节选)
《与极浦书》(节选)
《与王驾评诗书》(节选)
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此品开头四句论述雄浑风格的形成。作者借用我国古代哲学中“体”和“用”两个术语,阐明了内涵和表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浑灏壮宏的外观是充实丰富的内涵的体现,这就是司空图对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在二十四诗品中,作者不止一次地阐述过这一基本观点。像《高古》中的。虚伫神素,脱然畦封”,《洗炼》中的“体素储洁,乘月返真”,《劲健》中的“饮真茹强,蓄素守中”,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这个问题。司空图的这种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陆机在《文赋》中就说过:“理扶质以立于,文垂条而结繁。”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陆机所说的“理”和“质”,刘勰所说的“情”和“理”,就是司空图说的“体”:陆机所说的“文”和“条”,刘勰所说的“言”和“文”,就是司空图讲的“用”。司空图的理论,正是古代优秀文艺批评家理论的继承。“返虚人浑,积健为雄”两句,表面上分别解说“雄浑”两字,实际上是对艺术构思过程中典型化手段的很好说明。“虚”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即原始状态客观自在的素材;“浑”指从素材中提炼出来的具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必须是具体的,丰满的,厚实的,浑成的,真实可信的,而不是单薄的,平面的、虚幻的、概念化的。司空图对于诗美的这种要求,反映了他对盛唐诗风的回忆和向往,对中晚唐诗风的不满和批评,这是作者贯穿于全部诗品的基本审美观之一。就创作过程来说。“返虚人浑”与陆机所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刘勰所说的“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近似,都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从虚到浑、从抽象到具体形象的创作过程。“积健为雄”则是讲“健”与“雄”的关系,由“健”到“雄”的走向。司空图认为,两者在美学上虽同属阳刚之美一类,具体说来却有高下深浅之别,非健无以成雄,无雄不必取健。雄是健的积累,又是健的本质。司空图还非常重视作者的人生修养和艺术风格的关系。“积健为雄”讲到雄浑之风有待于平时的蓄积,这就触及了作家的积学涵养问题,这一点在其他各品中也有所论述,值得注意。
  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一种艺术风格的特点,是我国古代风格论的特点和优点之一。这种方法在魏晋已相当流行,开始用来品评人物,后来移用于摹状诗歌风格。钟嵘《诗品》中就有不少这类精妙的比喻,例如,他以“流风回雪”来比喻范云诗风的“清便宛转”,以“落花依草”来说明丘迟诗风的“点缀映媚”,都是著名的例子。司空图把这种方法发展到美轮美奂的程度,在二十四诗品中,一个个精彩的比喻层见迭出,珠玉琳琅,简直使人无暇应接。雄浑的风格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作者设喻说,它应像“荒荒油云”的浑沦一气,“寥寥长风”的鼓荡无边,这就把原来比较抽象的风格摹写得具体而义形象,使得读者比较容易把握其基本特征。“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两句总言雄浑风格气魄宏大,包容万象,有超越鸿蒙、笼盖宇宙之势,其意与陆机《文赋》所说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相近。作者先写静态,继以运动,反复形容,使人目眩神慑。
  最后讲掌握雄浑风格的手段。这里司空图又提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理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指事物的表象,必须超越事物的表象,“环中”指事物的本质,只有不拘于描写对象的细枝末节,才能更好地抓住它具有本质意义的典型特征,故而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其环中”,而欲“得其环中”则必须“超以象外”,两者互为因果。司空图在以后各品中对这一理论还有反复的申述。“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指出了要掌握雄浑风格不能勉强,也无法勉强,它是“反虚”和“积健”的结果,是“具备万物”的结果。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方能形成雄浑的诗风。
  在唐代,尤其是盛唐,具有雄浑风格的诗歌作品比较多。王维的五律《汉江临汛》。,杜甫的五律《旅夜书怀》。,都可为代表。宋唐庚《唐子西文录》说:“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气象宏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宋蔡僚《西清诗话》也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多云梦也。”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气象雄浑,短短四十字中,家国之忧,身世之慨,雄阔之景,沉厚之情,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呈现出一种雄阔浑厚的风格特色。这也可以证明司空图“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论断是符合事实的。
  叶梦得《石林诗话》指出:“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山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韩退之笔力最为杰出,然每苦意与语俱尽,《和裴晋公破蔡州回》。所谓‘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非不壮也,然意亦尽于此矣。”杜甫七律《登楼》。曾被前人推为唐人七律之首,沈德潜评论它:“气象雄浑,笼盖宇宙。”其特点是“句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而韩愈诗虽然“笔力杰出”,但“意与语俱尽”。从这里可以约略窥见雄浑之美与劲健之美的差异。
  ……

前言/序言

  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首小诗,词清句丽,韵味悠长,犹如一串晶莹圆润的珍珠,使人流连难舍。一千多年来,人们学习它、研究它、赞美它、模仿它,不断从中汲取诗法的经验和诗意的美感。有人称之为“诗家之总汇,诗道之筌蹄”,甚至把它当作诗歌写作的教材,乡试取士的命题。司空图《诗品》独创的艺术形式,它对诗歌风格细致的分类阐释和绘神绘影的描摹,尤其是它所阐明的美学观点,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产生过深远广泛的影响。因此,对《诗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无论对于学习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其艺术规律,还是对于人们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提高艺术鉴赏的水平,都是会有帮助的。
  ……
  本书包括今译、注释、诠析三个部分。今译和注释主要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因此,译文力求通顺流畅,不离原意;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删芜去杂。在诠析部分,则尽可能结合文学和历史的背景,对文中涉及的某些重要艺术理论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探究。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和把握各种风格的基本特征,在这部分还引用了一些唐、宋诗作品,用以印证《二十四诗品》的理论。
  罗仲鼎蔡乃中
  写于1982年7月,改于2013年5月
《诗学探微:从格律到意境的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指南》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选本的复述,而是致力于开启一段对中国古典诗歌精神内核的深度探索。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追溯诗歌艺术从萌芽到繁盛的漫漫长河,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 第一章:诗歌的滥觞与早期风貌——从《诗经》到楚辞的时代回响 我们的旅程始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这部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民间歌谣与贵族颂歌的宏伟篇章,为我们展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国风》中质朴的劳动场景、男女情爱的细腻描绘,到《雅》的庄重典雅、《颂》的祭祀歌咏,我们能够感受到早期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与朴素的情感力量。本章将深入分析《诗经》的体例、韵律特征,探讨其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篇目,而是通过对典型篇章的细致解读,揭示其文字的张力、意象的构建以及情感的传递方式。 紧随其后,我们转向南方,领略楚辞的瑰丽与浪漫。《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磅礴的气势、奇诡的想象、浓郁的抒情,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本书将探讨《楚辞》的独特文体特征,如“兮”字的运用、骚体结构的特点,以及神话传说、巫术仪式等元素如何熔铸其中,形成了与北方《诗经》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将分析《离骚》的深沉忧愤、《九歌》的神秘浪漫,理解楚辞如何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第二章:汉魏风骨与乐府情怀——时代的脉搏与艺术的蜕变 进入汉代,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乐府诗的兴起,标志着诗歌创作主体与题材的进一步拓展。我们不只是简单介绍乐府民歌的“歌”的属性,而是深入挖掘其作为时代记录的功能。从《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歌,到《陌上桑》的生动描绘,乐府诗以其贴近生活的题材、质朴的语言、鲜明的叙事性,反映了汉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与情感。本章将梳理汉代乐府诗的演变,探讨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后世叙事诗创作的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动荡的年代,也是文学思想活跃的时期。建安文学的“风骨”,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鲜明标志。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他们以慷慨悲凉的笔调,抒发家国情怀,展现文人的傲骨与才情。《鸿门宴》的雄浑,《白马篇》的豪迈,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我们将解析“风骨”的内涵,理解其如何体现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与情感表达上。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文人五言诗趋于成熟的阶段。陶渊明,这位隐逸诗歌的巨匠,以其淡泊宁静的风格,描绘了田园生活的诗意与哲思。我们不会止步于“采菊东篱下”,而是深入理解他诗歌中蕴含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如何通过对日常景物的细致观察,提炼出超脱尘俗的艺术境界。 第三章:唐诗的辉煌与百家争鸣——时代的绝唱与艺术的巅峰 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章将以更为详尽的篇幅,系统地展现唐诗的博大精深。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列举唐诗的“四大诗人”,而是将唐诗的繁荣置于其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 初唐的开拓与创新: 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初唐诗人在继承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开始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气魄与革新意识。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为盛唐诗歌的辉煌奠定基础。 盛唐的气象万千: 李白——诗仙的浪漫与自由: 我们将深入解读李白狂放不羁的诗风,分析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探讨他如何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惊人意象。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杜甫——诗圣的沉郁与忧患: 相较于李白的浪漫,杜甫的诗歌则更显沉郁顿挫,充满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我们将分析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三吏”、“三别”等作品如何成为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精神的极致体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情怀的典范。 王维——诗佛的禅意与画境: 王维的诗歌,将诗、书、画、乐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宁静淡远的禅意境界。我们将分析其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何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艺术效果。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精神慰藉。 中唐的转折与变革: 白居易——通俗的魅力与现实的关怀: 白居易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我们将分析其“新乐府”的创作理念,探讨《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与诗歌的变革: 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打破了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力求诗歌的意境与气势。我们将分析他们诗歌中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想象,以及他们如何为诗歌注入更强的思想性。 晚唐的余韵与新声: 李商隐、杜牧——晚唐的绮丽与哀愁: 晚唐诗歌,虽不及盛唐的雄浑,却有着独特的凄美与婉约。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的意境、丰富的象征,常常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将尝试解读其“无题诗”的深层含义。杜牧则以其俊爽的风格,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四章: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情感的细腻与时代的风貌 唐诗之后,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作为一种更为自由、更能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形式,与宋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密切相关。 北宋的词坛风云: 晏殊、欧阳修——词的早期发展与雅化: 作为北宋词坛的早期代表,他们将词从娱宾的曲调,提升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语言雅致,情感含蓄。 柳永——都市情歌的繁荣: 柳永以其通俗的语言,描绘了都市的繁华与底层人民的生活,其词作的数量与影响力,在当时堪称第一。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者: 苏轼是宋词史上绕不开的巨匠。本书将深入分析其“大江东去”的豪迈气魄,探讨其如何将儒、道、佛的思想融入词中,创造出“以诗为词”的崭新局面。他的词,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自然景物的壮丽描绘,展现了文人词的无限可能性。 南宋的词风承袭与发展: 李清照——婉约词的极致: 李清照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其词作哀婉动人,成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将分析她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出深沉的悲欢离合。 辛弃疾——爱国词的典范: 面对国家危难,辛弃疾以其雄壮的词风,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他的词,充满了家国情怀,是宋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分析其“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情,以及他如何用词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恢复的渴望。 第五章:元曲的雅俗共赏与明清诗文的演变——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元曲,作为一种更为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学形式,以其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我们不只是简单介绍曲的特点,而是深入探究其如何与当时社会文化相结合,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曲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清时期,诗文创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代诗歌在承袭唐宋诗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晚明小品文的兴起,以其随性自由、抒发性灵的特点,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清代诗歌,则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风格,从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到乾嘉之际的常州诗派,再到晚清的“同光体”,都各有其特色。本书将对这些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简要梳理,理解其与时代发展的关联。 结语:穿越时空的诗歌对话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框架,我们并非简单地将经典作品堆砌,而是希望通过对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去感受诗歌的生命力,去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深刻的人生思考。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先贤心灵的沟通。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时代的界限,与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我们将重点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规律,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诗歌的独特风格与内在联系,从而让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到“清瘦”这一品时,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扑面而来。它不是指外表的羸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简洁与纯净。仿佛是历经风霜,洗尽铅华之后,留下来的那一份质朴与淡泊。它像是山间的泉水,清澈见底,不带一丝杂质;又像是瘦削的竹子,挺拔独立,傲视风雨。作者笔下的“清瘦”,是一种精神上的瘦,一种对繁华的超越,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它让我思考,在纷繁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澄澈与简单。这种境界,看似不易,却又暗藏着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能够抵御外界喧嚣的铠甲。 紧接着,“沉郁”二品,又将我拉回现实的厚重。它不是简单的压抑,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积淀,一种在经历磨难后的沉淀与升华。它如同陈年的酒,越发醇厚,越发令人回味。作者描绘的“沉郁”,是一种饱含着生活哲理的忧伤,一种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坚韧。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总是张扬外露,有时也藏于内心的深沉与内敛之中。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命运的波涛中挣扎,却依然保持着高贵灵魂的诗人们。这种“沉郁”,是一种生命的厚度,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评分

“激越”一品,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它如同战场上的号角,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作者用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出一种慷慨激昂、充满生命力的诗歌风格。它不是矫揉造作的呐喊,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奔涌,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读着“激越”,我仿佛能看见那些为国家民族而呐喊的诗人,他们的声音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也拥有这样一份敢于担当、敢于激昂的热情。这种情感的爆发,是对生命最直接的回应。 而“含蓄”二字,又将我带回一种更为内敛的境界。它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妙处。这种“含蓄”,并非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更高明的表达方式,它将主动权交给了读者,让读者在想象中去填补空白,去感受言语之外的情感。它如同一个巧妙的谜语,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我常常觉得,最深刻的情感,往往是那些难以言说的,而“含蓄”正是这种情感的最佳载体。它让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也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更具互动性的体验。

评分

“飘逸”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自由翱翔的鸟儿,或是随风飘散的云朵。读到这一品,我果然被一种轻盈灵动的美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种刻意的潇洒,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洒脱,一种超然物外的胸怀。作者笔下的“飘逸”,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不被世俗所羁绊的精神状态。它仿佛是行走在天地之间,随遇而安,却又处处展现着独特的韵味。这种境界,让我想到那些寄情山水,心怀天地的隐士,他们的生活,看似清淡,却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最后,我不得不提“流动”一品。它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永不停歇的生命力。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诗歌语言如同流水般自然的过渡与衔接。它没有生硬的断裂,没有突兀的转折,而是浑然一体,流畅自如。这种“流动”,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顺畅,更是思想与情感的连贯与递进。它让诗歌的整体感大大增强,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醇厚的佳酿,层次分明,回味悠长。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是如同生命本身一样,自然而然地生长与发展。

评分

读《二十四诗品》这件事,大概始于某个无聊的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初时,我只是被这“诗品”二字吸引,以为会是某种对诗歌流派的梳理,或是作者随性的点评。然而,翻开书页,我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不是冰冷的理论,也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一种近乎修行般的引导。每一种“诗品”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诗歌的灵魂,也映射出读者的内心。 “雄浑”二字,起初让我联想到奔腾的江河,磅礴的山峦,仿佛是史诗般的壮阔。读着读着,我才明白,这种雄浑并非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是内在的一种气魄,一种不畏艰难、直抒胸臆的豪情。它是一种在天地间傲然挺立的姿态,是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力量的智慧。作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境界。而“冲淡”二字,又将我带入另一番天地。它不像雄浑那样咄咄逼人,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宁静,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洗尽铅华的纯粹。它像是清晨的薄雾,轻柔地笼罩着大地,带来一种安详而深刻的意境。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诗品之间游走,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与哲思的跌宕起伏。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诗歌境界,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每品一出,便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凄婉”这一品。它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悲伤,而是一种含蓄的、内敛的愁绪,如同秋夜的风,带着微凉,吹过窗棂,在心头留下淡淡的印记。这种情感的力量,并非在于声嘶力竭,而在于它的绵长与幽深,在于它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作者描绘出的“凄婉”,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岁月的流转中,在人生的无常里,自然而然生发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它让我想起许多古典诗词中那些写尽离愁别绪的篇章,那些看似平淡的字句,却蕴含着无穷的感染力。 而“丽辞”品,则又是另一番风情。它如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耀着华美的光芒。但作者并未止步于词藻的堆砌,而是强调“丽辞”应与“意”相辅相成,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让我意识到,华丽的语言并非只是空洞的炫技,而是能够承载更深沉的情感和更丰富的意蕴。它需要精巧的构思,需要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更需要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在阅读“丽辞”时,我仿佛能看见作者在字里行间精心打磨,力求将最美的意象,最动人的情感,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对文字的尊重与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力量。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京东图书优惠的力度实在是很大,以前纠结要不要出手的书,现在面对这种力度根本毫不犹豫。京东的物流也是超级快,很满意。具体到书上,这本书很厚,字体大小也很适宜,经典就是经典,值得一本纸质书在身边。

评分

最值得称赞的是快递员的服务和送货速度。这是我选择京东的原因。但是活动力度,特别是图书的活动力度比不上当当。要改进哟。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品…配送速度非常快

评分

看书是一种美德,藏书是一种修行,远离现代社会不良生活方式,与各位共勉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 非常满意

评分

书很不错,买了三本,跟同学一起,下次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