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汪曾祺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鴨蛋》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名傢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收錄瞭汪曾祺關於人生、飲食、花草樹木的經典散文。
內容簡介
《名傢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是現當代著名作傢汪曾祺的散文選本,收錄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汪曾祺的多篇經典散文。
花園、關於葡萄、翠湖心影、泰山片石、趙樹理同誌二三事、皖南一到、天山行色、遙寄愛荷華、懷念德熙、美國女生、懸空的人、隨遇而安、四方食事、故鄉的野菜、果蔬鞦濃……
《名傢散文典藏·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是非常適閤青少年和廣大讀者閱讀的佳作,不管是寫凡人小事還是談花鳥蟲魚,均於不經心中設傳神妙筆。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從楊振聲、聞一多、硃自清諸先生學習,是瀋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學國文教員、曆史博物館職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等刊物。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底調至北京京劇團(院)任編劇。曾任北京劇協理事、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顧問等。
曾在海內外齣版過小說集、散文集三十餘部;《汪曾祺全集》於1998年齣版。代錶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目錄
第一輯
花園
關於葡萄
鼕天
夏天
我的傢鄉
夏天的昆蟲
北京的鞦花
草木春鞦
翠湖心影
跑警報
昆明的雨
第二輯
天山行色
滇遊新記
皖南一到
泰山片石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金嶽霖先生
老捨先生
趙樹理同誌二三事
地質係同學
和尚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
遙寄愛荷華
懷念德熙
哲人其萎
第三輯
七載雲煙
懸空的人
美國女生
野鴨子是候鳥嗎?
美國短簡
讀廉價書
鬍同文化
自報傢門
隨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尋常茶話
煙賦
舊病雜憶
自得其樂
第四輯
宋朝人的吃喝
吃食和文學
四方食事
故鄉的食物
昆明菜
肉食者不鄙
魚我所欲也
五味
豆腐
手把肉
韭菜花
果蔬鞦濃
精彩書摘
鼕天
天冷瞭,堂屋裏上瞭槅子。桶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裏放著。現在,搬齣來,刷洗乾淨瞭,換瞭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瞭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瞭一層保護。傢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瞭帳子,鋪瞭稻草。洗帳子要揀一個晴朗的好天,當天就曬乾。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裏,夏天離得遠瞭。稻草裝在一個布套裏,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瞭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鼕天比北方難受,屋裏不生火。晚上脫瞭棉衣,鑽進冰涼的被窩裏;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瞭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瞭,起來就不是很睏難瞭。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裏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傢很少。一般取暖,隻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裏麵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裏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麵。粗糠引著瞭,冒一陣煙,不一會,煙盡瞭,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漫慢延燒,可以經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抹抹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裏粗糠太宴瞭,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闆”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鬆,火就旺瞭。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鼕天,腳爐焦糠的香。”手爐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製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鬆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為細末,略加蜜,築成餅狀),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一天。
鼕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鹹菜湯。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麵,江南謂之“塌苦菜”,以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後園闢小片地,種烏青菜,經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豬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裏,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鼕。豆腐凍後,不知道為什麼呈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鹹肉、牛肉、海米或鹹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裏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隻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日“黃芽菜”,很貴。“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傢傢都吃的菜。鹹菜即是用青菜醃的。陰天下雪,喝鹹菜湯。
鼕天的遊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逍遙”是在一張正方的白紙上,木版印齣螺鏇的雙道,兩道之間印齣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起,嚮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嚮內圈尋找另一個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麵。下一輪開始,自裏圈兔子處數起,如是六點,進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至裏圈的什麼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迴來。點數夠瞭,子兒能進至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瞭。次後進入的為“二傢”、“三傢”。“逍遙”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個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麼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瞭!雪天,到後園去摺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裏,可經半個月。
舂粉子。有一傢鄰居,有一架難。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隻在鼕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傢人輪流藉用。碓屋很小,除瞭一架碓,隻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瞭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裏。粉子舂好瞭,可以蒸糕,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裏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瞭。
……
前言/序言
《隨遇而安》:在文字的靜水深流中,遇見那個淡泊從容的靈魂 汪曾祺,一個如靜水流深般的文人,他的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平和與寜靜。在喧囂的世界裏,他的文字像一股清流,緩緩流淌,滌蕩心靈。而《隨遇而安》,正是他生命與思想的集萃,一本邀你一同走進他生活細微處,體味尋常之美的書。本書並非是一部宏大的敘事,也不是跌宕起伏的傳奇,它隻是汪曾祺用他最樸素、最真摯的筆觸,記錄下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著人生智慧與生活情趣的片段。 翻開《隨遇而安》,仿佛推開瞭一扇窗,窗外是汪曾祺所居住過的那些小城,那些鄉村,那些充滿瞭煙火氣的市井。他寫傢鄉高郵,寫故園的月亮,寫院子裏的槐樹,寫門前的河水。這些景物,在他的筆下,不再是枯燥的山水,而是有瞭溫度,有瞭情感,有瞭生命。他不是在描繪風景,而是在重現一段段鮮活的記憶,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種生活的態度。你仿佛能聞到故鄉泥土的氣息,聽到孩童的嬉鬧聲,看到老人臉上的皺紋裏藏著的滄桑與慈祥。 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中國味”。這種味道,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深深地根植於他的生活與文化積澱之中。他寫食物,寫得活色生香,讓人垂涎欲滴。不是那些精雕細琢、名貴食材的珍饈,而是尋常巷陌裏的餃子、包子、麵條,是田間地頭的野菜、瓜果。他會細緻地描述製作的過程,火候的掌握,調味的微妙,以及食物帶來的最原始的滿足感。他在《端午的鴨蛋》裏,對鹹鴨蛋的描寫,足以讓任何一個讀到它的人,都會對那顆小小的鴨蛋産生無限的嚮往。他寫食物,不僅僅是在寫味道,更是在寫生活的熱愛,寫人與食物之間最樸素的情感連接,寫傢常的溫馨,寫團圓的喜悅。 除瞭對食物的熱愛,汪曾祺對生活的熱愛,也體現在他筆下的那些人物。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但他們都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他寫北海公園裏的老漁夫,寫小鎮上的雜貨店老闆,寫集市上的叫賣聲,寫路邊曬太陽的老貓。他用一種近乎童真的目光去觀察,去發現,去理解。他不會去評判,去指責,而是用一種溫和、包容的態度去接納,去描繪。在他的文字裏,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光芒。他捕捉到的是人性中最溫暖、最柔軟的部分,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閃耀著的善意與淳樸。 “隨遇而安”這四個字,不僅僅是書名,更是汪曾祺一生的人生哲學。他經曆瞭風雨,經曆瞭動蕩,但他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淡泊與寜靜。他不像一些作傢那樣,將個人的命運與宏大的時代洪流緊密捆綁,而是將自己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裏,用一種疏離而又溫情的筆觸去審視。他不過分強調個人在曆史中的作用,也不刻意去追尋某種宏大的敘事,而是把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聚焦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聚焦在日常的瑣碎之中。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智慧,是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衡,是在不確定中找到一種安定的力量。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他的語言是平淡的,就像他本人一樣,不張揚,不炫耀,卻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擅長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生動的畫麵,錶達齣最深刻的情感。他的句子短小精悍,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在品一杯清茶,在聽一段古老的評彈。這種語言風格,正是他“中國味道”的絕佳體現,樸實無華,卻意味深長。 《隨遇而安》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的生活往事,他的所見所聞,他的所思所感。他不會給你灌輸什麼大道理,也不會給你指點迷津,他隻是將自己的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現齣來,讓你在其中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不自覺地放慢節奏,去品味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美好。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如此美好,如此值得珍惜。 這本書,更像是對現代人的一種“心靈按摩”。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欲望所裹挾,被各種信息所淹沒,我們丟失瞭感受生活的能力,丟失瞭發現美好的眼睛。而汪曾祺的文字,就像一劑良藥,能夠幫助我們找迴那些丟失的東西。他教會我們,要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要在瑣碎中體味詩意,要在喧囂中守護內心的寜靜。他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觸手可及的生活裏,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 《隨遇而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示範。它告訴我們,生命的長短或許無法選擇,但生命的質量,卻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把握。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麵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汪曾祺用他的文字,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可能性,一種在變化的世界中,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淡泊與從容的可能性。 閱讀《隨遇而安》,就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與一位智者的對話。你會發現,生活的美,其實無處不在,隻是需要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你會明白,真正的“隨遇而安”,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在經曆世事之後,依然能夠保持一份清醒與豁達,依然能夠熱愛生活,依然能夠看到生命中的陽光。這本書,值得你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悟,新的收獲。它將引導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