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書法,如何欣賞?
你的態度和方法正確嗎?
為什麼書法不能隻強調視覺效果?
如何看懂書法中的意境與心情?
為什麼文學會是書法核心的美學元素?
曆史上動人的書法作品,如何在風格上與內容完美結閤?
很多人想學書法,但始終踏不齣第一步,韆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
學習書法不能隻學寫字技術,還要學習如何使書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有序介紹書法欣賞的三個層次,梳理書法功用和美感的聯係,
詳解“三大行書”,指導臨摹曆代名作,深度閱讀書法作品,
且看書法名師為您打開欣賞書法的一扇窗。
《如何看懂書法》是一本書法欣賞的入門讀物。作者從書法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聯係入手,經由書法史的角度迴顧瞭書法字體的功用和美感之間的聯係,並重點講解瞭書法史上著名的“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此外,作者還特彆強調親手書寫對理解書法的作用,教導讀者如何通過臨摹來深度閱讀書法作品,告訴讀者曆史上感動人的書法作品,實現風格和內容的完美結閤。書中有配有百餘幅曆代書法碑帖的精美插圖,有助於初學者建立對書法的感性認識。
侯吉諒,颱灣嘉義人;中興大學食品科學係畢業,師承江兆申先生,曾獲“時報文學奬”等多項奬項。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創作,並長期緻力筆墨、紙張的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在中國颱灣、日本、美國舉行多次個展,齣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神來之筆》等十六本,畫冊《畫品與紙品》等七本。
他為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首創以幾何學、力學解析書法觀念及技巧,公開多年書寫秘技,期許讓更多喜愛書法的人少走冤枉路。
自序?書法的文學與美學
捲首語
第一章?進入瞭解書法的第一步
第二章?書法字體的功能與美感
第三章?書法必懂的“三大行書”
第四章?臨摹是一種深度的閱讀
第五章?生命的綫條
齣版後記
第一章?進入瞭解書法的第一步
不懂書法的三個原因
一般人不懂書法的原因是:其一,書法的確不容易懂;其二,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藝術的慧根;其三,很多人不懂裝懂。
古人談書法,多用許多相似的形容詞,所以很難確實瞭解書法之美,加上教育的偏差,把美育課當作術科來教,讓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沒有藝術的慧根,也從此不再接觸書法;而也有一些人不懂裝懂,未能虛心嚮學,以緻失去瞭真正瞭解書法的機會。
三個漸進的欣賞層次
一般來說,欣賞書法,大概有三個層次。
第一,粗略的視覺印象。就是一眼望去的直覺觀感,大部分人停留在這個層次。
第二,一字一字地辨認書寫內容以及書寫的技巧。通常這要碰到你覺得不錯的作品纔會這樣做,如果一件作品寫得不好,一眼望去就不會喜歡。壞蘋果咬一口就好,不必整個吃下去,等到拉肚子纔發現這個蘋果是壞掉的。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書法通常不是這麼迴事,書法有很多東西就是你得先啃下去,然後等到二十年之後,纔恍然大悟:喔!原來是這個樣子。
第三,就是整體觀看。整體觀看並不是大略觀看,而是要看很多細節,除瞭字體、風格,還有行距、字距、天地左右、橫直等等格式,以及文字和書法的搭配等等。
現代人對待書法最大的問題,是把書法當作一種視覺藝術。視覺的美感隻是書法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視覺的美感之前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書法不隻是視覺藝術
我的學生梁佳文有天給瞭我一本書《蘭亭論壇》,蘭亭論壇是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博士班導師邱振中主持的,基本上是由目前國內最活躍、水平也比較高的一群書法傢組成,在邱振中的主持下,開展覽、辦講座,宣傳他們對書法的看法。
他們的年紀約在三十幾到四十幾歲,學曆大概都在碩士研究生以上,而且都是書法專業。然而他們之中還是有人主張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所以有人說他在寫字的時候,是沒有內容概念的,這點讓我有點驚訝!不,是非常非常驚訝!寫書法而沒有內容概念,這等於是把書法最重要的東西丟掉瞭。
並不是用毛筆寫字就叫書法
太過重視結構,書法就難免更偏嚮視覺效果。可是,並不是用毛筆寫字就叫書法,書法除瞭視覺,還有更重要的文字的、文學的或文化的傳承,無論如何解釋、演繹,純粹視覺式的追求和錶現,必然漏失書法最重要的內涵──書寫的內容,以及內容與書法之間的有機結閤。
書法的功能從記事到抒情
寫字的原始功能是記錄,而後慢慢變成抒情。
單純記錄之外的書寫,必然錶達瞭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於是寫字就會有抒情的功能。因此,書法與文學互相輝映,就會産生書法藝術的完美形式與內容,這個形式與內容結閤所産生的效果,我認為纔是書法最重要的內涵。
比起一般以書寫技術為目標的“作品”,書信多瞭與朋友之間的互動,透露瞭許多真實生活的麵貌,因而有探索不盡的內涵。
也不過就是二十多年前,人們還在用書信談戀愛,所以可以在數十年後,重新迴憶曾經走過的青春歲月與情感。現在的人呢?習慣瞭電話、手機短信、MSN、臉書、電子郵件等即時互動的方式,所有的感情互動都是實時的,實時發生也實時消失,什麼都沒留下來,以後他們要用什麼來迴憶呢?
書法本來隻是日常生活中的書寫工具,毛筆字不隻是寫書、寫詩、寫文章用的,也是寫信、寫筆記,甚至是記賬、塗鴉用的。以前的人看到喜歡的詩詞,興趣一來隨手抄寫,既能消遣或寄興,還因此有瞭文學上的滋潤、文化上的傳承、心靈上的寄托。
第三章?書法必懂的“三大行書”
所謂“三大行書”,是指王羲之的《蘭亭序》、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寒食帖》。
之所以稱其為“三大行書”,是因為這三件作品是書法史上公認寫得最好的三件行書作品。
在仔細賞析“三大行書”之前,必須要特彆先提齣來的重點是,這三件作品都是草稿,都不是現代書法傢特彆寫來展示的那種“正式的作品”。
書寫者的本性流露
正因“三大行書”都是草稿,所以書寫時反而能夠意隨筆走、筆隨意轉,就是你的筆隨著你的心意在流轉在流動。
要把書法寫到最好,必須達到筆隨意轉的層次,纔能“我手寫我心”,纔可以將心情流露在筆畫之中。
但有瞭技術,也不一定有藝術,像現代人寫書法的態度,就算技術夠瞭,卻不講究文字內容,寫字的時候和書寫的內容沒有感應,當然也就很難有什麼藝術可言。
寫字當下所錶現的是個人本性
因此,我常常強調書法要先迴歸到“寫字”這個基本態度,不要一寫字就想要寫作品。書法傢如果沒有時常寫字記錄自己的心情與想法,寫字的心思轉摺怎麼可能進入筆畫之中?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麵,由中發外,書亦雲然。所以染翰之士,雖同法傢,揮毫之際,各成體質。
這是明代萬曆年間的書法傢項穆的論述,不是什麼重要的書法鑒賞理論,也沒有高談書法藝術的境界是如何玄妙深奧,卻明白指齣瞭寫字最本質的特性──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字,即使經過嚴格訓練,在寫字的當下,所錶現齣來的,還是個人的本性。
從這個觀點,我們纔有辦法理解,為什麼王羲之是瀟灑的,顔真卿是正義凜然的,而蘇東坡又是多麼曠達豁然於人世一時的榮辱。
《蘭亭序》:美的極緻見證
在文學傢眼中,魏晉是中國最“風流”的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政治、社會都動亂到極點,文學藝術的發展卻燦爛無比。
魏晉之前,中國的文學與藝術大都依附在政治與政權的歌功頌德上,到瞭魏晉,文學與藝術的“美的功能”纔開始被當作嚴肅的目標追求,客觀的社會條件是,魏晉時期開始把美當作一種獨立的功能來追求和享受。
在文學中,劉義慶一部《世說新語》記載瞭那個時代六百多人的言行,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著作形式和內容,因為在此之前的傳記,不是帝王就是名臣,也很少有生活的小點滴,這樣的記錄為後世揭示瞭一個風流瀟灑的文化現象。
……
這本書的編排布局和章節過渡,體現齣瞭一種成熟的學術品味和高度的讀者關懷。它不是那種把所有內容堆砌在一起的工具書,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著你一步步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我特彆欣賞它在討論不同書體時,對“地域性”和“師承關係”的梳理,清晰地勾勒齣瞭書法流派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網,這對於想深入研究某個階段風格特點的人來說,提供瞭極佳的坐標係。此外,書中對大量經典作品的引用,都附帶瞭清晰的齣處和版本說明,這使得評價的嚴謹性大大提高,讓人讀起來覺得非常可靠,沒有那種“野史”的浮躁感。看完這本書,我雖然還不能提筆就寫齣驚世駭俗的作品,但至少,當我再次麵對一塊碑刻或一幅尺牘時,我不再是迷茫的看客,而是能夠辨識齣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個人氣質和技術成就,這種“看懂”的能力,無疑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對那些魏晉風骨的追溯之中,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氣韻”這個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讀。通常我們在談論書法時,總會聽到“氣韻生動”這樣的詞匯,但大多時候,這更像是一種玄之又玄的口號,讓人抓不住重點。然而,這本書裏通過大量對比圖例和綫條走嚮的箭頭標注,詳細拆解瞭王羲之和顔真卿在處理同一類偏旁部首時,內在邏輯和情感流動的差異。比如,它會用非常直白的語言去描述一個長橫是如何從起筆的“藏鋒”到行筆的“中鋒行筆”再到收筆的“迴鋒蓄勢”,並配以放大鏡級彆的細節圖來佐證。這種由錶及裏、層層遞進的講解結構,讓原本高不可攀的書法審美標準變得可觸摸、可理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結構”的章節,作者似乎在試圖告訴我,每一個字的重心、疏密、欹側,都不是隨意的塗抹,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建築美學,讀完後,再去看那些拓片,感覺就像是突然被賦予瞭一雙能看穿結構底層邏輯的眼睛。
評分我必須得承認,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瞭一種漸進式的“頓悟感”,尤其是在處理“意境”的解析時。作者對於那些狂放不羈的草書作品的描述,簡直如同散文詩一般優美。例如,在解析張旭的狂草時,文字沒有陷入對筆畫速度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書傢在創作時的心境波動,是如何通過墨色的暈染和綫條的粗細變化,將內心的激蕩情緒投射到紙麵上的。這讓我意識到,書法不隻是視覺藝術,更是一種情感的物理顯現。我甚至開始嘗試,在閱讀到某一特定段落時,閉上眼睛,去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那種“疾風驟雨”或“涓涓細流”的感覺,這比單純地對著字帖模仿要來得更有代入感和啓發性。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冰冷的傳統技藝,打造成瞭一門充滿生命力的哲學錶達。
評分這本《如何看懂書法》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那種帶著微微泛黃的紙張觸感,配閤著古樸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一種沉靜而又充滿曆史感的氛圍中。我尤其欣賞封麵那幅留白恰到好處的碑帖拓片,雖然隻是一個局部,但已經能感受到筆墨間那種穿透時空的力量。拿在手上,重量適中,翻閱起來非常舒服,沒有那種廉價書籍的輕飄感。內頁的印刷質量也是頂級的,即便是那些極其細微的飛白和枯筆,都能清晰可見,墨色的濃淡變化層次分明,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很多時候,看懂書法的第一步,就是能否“看清”筆觸的細節。書中的導讀部分並沒有急於講解技法,而是先花瞭大量篇幅介紹曆代書傢的生平背景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文化,這種宏觀的鋪陳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在進入具體分析之前,心裏已經有瞭一個大緻的框架,不至於感到突兀和迷茫。可以說,僅僅是作為一本藝術鑒賞的載體,它就已經超越瞭很多同類書籍的水平。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並不體現在它是否手把手教你握筆運腕——它沒有!恰恰相反,它拒絕瞭那種流水綫式的入門教學,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評價”和“如何欣賞”的層麵。作為一名長期睏惑於“我看到的是一堆黑道道”的愛好者,這本書簡直是解瞭我的燃眉之急。它係統地梳理瞭從篆書到楷書,再到行草的演變脈絡,但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將每個書體的風格特點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緊密結閤。比如,它會解釋為什麼唐代楷書會趨於法度森嚴,而宋代的文人書法則會追求意趣和個性的解放。更絕的是,書後附帶的“術語速查錶”非常精煉,把“金石氣”、“二王一歐”、“妍美”、“拙樸”這些行話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瞭,方便我隨時翻閱,進行自我檢驗和鞏固。這種“授人以漁”的思路,遠比直接告訴你“這個字應該這樣寫”要高明得多。
評分不錯,好書,值得信賴。
評分書籍沒有想象中的厚,但是配以彩圖。
評分特彆不錯的,到貨很快,有需要還會來
評分非常不錯,速度快,書質量好
評分除瞭一眼即知的美,許多書法的美需要學習纔能欣賞。
評分好書自營的東西,就是好,快遞員服務好。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垃圾書,一個寫毛筆字極差的來寫這樣一本書簡直就是個笑話!欣賞彆人的就算瞭,彆把自己寫的歪七扭八的字也放到書本裏!
評分覺得說的不太學術,可以作為普及讀物看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