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包括1 篇序文和5 篇書評。第8 篇《當陳寅恪已成為曆史》,是對上世紀80 年代上海古籍齣版社推齣《陳寅恪文集》的一個總評,也是對主事者魏同賢先生的迴憶所作的呼應和補充。第9 篇《〈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讓更多人認識陳寅恪》,是陸鍵東君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入選《南方都市報》“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總結”十大圖書後,該報文化副刊部約我寫的一篇評論文章。第10 篇《〈陳寅恪詩箋釋〉序》是我為彆人寫的第一篇序言,當時的惶恐,記憶猶新。這篇序言除瞭被鬍文輝君放在《陳寅恪詩箋釋》捲首,還曾和該書的另外兩篇序言一道,提前發錶在《中國文化》上。現在的增訂稿,最大的不同是補寫瞭兩條長長的注釋。第11 篇《〈陳寅恪詩箋釋〉六題》,既是對《陳寅恪詩箋釋》一書的評鑒,也是數次閱讀此書的心得記錄,同時對該書提供瞭一些匡補意見。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評論的是《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第13 篇《“從先生可以見世界萬象”》,評論的是《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這兩篇文章,最初都刊登在報紙上,采用的是夾注的形式,現在統一換為尾注,而且作瞭必要的補訂,既盡量保持文章發錶時的原樣,又努力跟蹤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值得關注的是林偉博士發錶在2012 年第1 期《世界哲學》上的論文《陳寅恪的哈佛經曆與研習印度語文學的緣起》。
評分現從事《現代漢語大詞典》(全書1000萬字)的編撰審定工作(計劃年內齣版)
評分1998年任該校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學術委員會委員
評分943年10月生於上海,浙江湖州人。196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現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齣版社編審,四川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辭書學會理事,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員,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員,中國辭書學會會員。
評分對“農作—語言擴散假說”的審視
評分現從事《現代漢語大詞典》(全書1000萬字)的編撰審定工作(計劃年內齣版)
評分1994年-1998年又從事《漢語大詞典簡編》(全書1500萬字)的審讀工作(該書於1998年齣版,獲第三屆國傢辭書奬一等奬)
評分長度在5-200個字之間 填寫您對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該商品或某功能為您帶來的幫助,或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最多可輸入200字
評分徐文堪先生在編纂之外,有不少思想著作,尤其關於西域文化,研究更是與國際接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