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赵又春读经典:我读孙子》通过解说、辨析、译文三部分,澄清近年来出版的注释、解说、评论《孙子兵法》的著作中对于《孙子兵法》原文的误解、误译和“误评”,就诸多有关问题作训诂考证和逻辑分析,求得对《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正确了解。
作者简介
赵又春,男,1935年生,湖南邵东人,1957年从留苏预备部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0年底被开除学籍:1961—1979年,从事体力劳动和担任民办中学教师,1980年起在高校任哲学教员,1985年评为副教授,1986—1990年任湖南师大马列部副主任、主任,1996年初退休。曾发表过几十篇哲学原理方面的文章,主编过一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材),同人合译过两本书,70岁起开始写《我读论语》等著作。一生最喜欢的事,是和“可以对话的人”聊天,他说,他若印制名片,上面将写一句:同我打交道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讲真话。
目录
自序……
一、 计篇
二、 作战篇
三、 谋攻篇
四、 形篇
五、 势篇
六、 虚实篇
七、 军争篇
八、 九变篇
九、 行军篇
十、 地形篇
十一、 九地篇
十二、 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前言/序言
今年上半年,我把拙著《我读荀子》书稿发给出版社后,登时感到一种轻松。但很快就又感到一种惆怅,茫然自问:以后干什么呢?一年多来的客居生活告诉我,在这异国他乡,人地生疏,如果没有“可以自己个人单干的事”好做的话,像我这样的怯于社交,又不会、不愿做家务更没有多少家务事需要我来做的人,尽管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了任何精神负担,日子却是不会好过的。我知道,为了过日子,我只好继续写作。那么,接下写什么呢?看来,只好还是写“我读”。于是,我想到藏有颇多中文书籍的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去,看那里有没有注、译《韩非子》的著作。因为日前在我的博客中发现有读者留言,说:“愿先生写完《我读荀子》后能尽快将其出版,更愿先生……能继续解读其他古代典籍,比如《韩非子》等”;而且,我也曾经暗中盘算过,要把《我读韩非子》作为我的最后一本“我读”。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在离我的寓所不远的一个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中,在它的并不多的中文书书架上,我居然看到有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我读孙子》,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和黄朴民先生的《孙子兵法解读》,我真是又惊又喜。讲老实话,直到那一天,我都只是知道有《孙子兵法》这部书,和在“资料汇编”一类书中读过一些孙子语录,并没有仔细通读过它。我于是当机立断,马上借回那三本书,认真地、仔细地,相互比较、对照地阅读三位注家的注释、翻译、解说(不看书中其他内容);目的则是作调查:看他们的解读是不是“有懈可击”,就是说,可不可能拿这几本书作批评靶子,让我写一部《我读孙子兵法》。结果是大喜过望:越往后读,我越是肯定,不但“有懈”,而且“多得很”,有不少还是“高质量的”(误解得严重);更重要的是,我已然感到,我有把握“击倒、击穿”它们。就这样,我决定再写一本《我读孙子兵法》。于是,又从网上下载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凑满四个“批评靶子”后(我此前写的“我读”系列书,每部当作“批评靶子”的书都是四本),我就开始投入写作。果然写得很顺利,不足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今天就来给这本书写序言了。下面,向偶尔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交代几个具体问题:
一、同我此前写的所有“我读”系列书一样,本书的目的是求得对于《孙子兵法》的恰切诠释,帮助一般读者,即具有相当阅读能力的非文史类学科的专业工作者,达到对于《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比较准确的了解,澄清对于它的许多内容的误读。因此,本书不涉及关于孙子兵法的学术研究和评价问题,介绍有关军事知识时,以“有助于读懂原文”为限,不拉扯得很远。但我也要说一句:由于我指点出来的、想通过本书的辨析、批评来予以澄清的“误读”,都是历来和当今名家的读法、解释,大多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人们的“共识”,所以本书对于文史类专业工作者,理当也有可读性,甚或更有意义,就是说,也许他们更加应该翻阅一下。
二、本书的写法,同《我读论语》、《我读老子》等有很大的区别。那几本,我行文的套路一律是:把我对原文的注释、解说和对于别人“误处”的辨析、批评,以及关于如何获得“达诂”的方法论探讨、指点,统统糅合在一起,夹叙夹议,以求文章显得生动些,读者阅读时轻松些。因此,那几本书对原文每一章的解说都是一篇小随笔,且都不提供译文。本书不同了:每一章原文后,属于我写的东西,一律是“解说”、“辨析”、“译文”这样三部分。而且都予以醒目的标记:“解说”部分只写我对原文的训释和理解;对别人的批评文字,一律放到“辨析”中;“译文”务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又是明白通顺的现代白话文。因此,只想知道《孙子兵法》究竟讲了些什么的读者,就只须阅读第一、三部分了,对我的解读、翻译不放心,还想了解一下“异见”的读者,才需要读一下“辨析”部分。
三、鉴定本书的质量、价值,也即值不值得阅读、购买的便捷方式是:随便选择原文字数不太多又似乎不大好懂的一章,看看我的解说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和言之成理,译文是否同原文“对接得上”而又具有逻辑性,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再看一下“辨析”,对做出的判断就更有信心了。——例如第一篇第一章(1?1)就是可以选择的,我则推荐第十二篇第三章(12?3)。
四、《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多,本书采用的原文,取自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一书,要讲个理由的话,就是:此书1985年出版后,广受欢迎,译成外文后还畅销国外,多次再版,影响极大,而且,它同郭化若将军《孙子译注》给出的原文极少差别。但是,也有几个字,我根据其他版本做了改动。至于各篇的分章(作解说,只好将原文分段落进行,一段就是一章;这是作解说者划分的,所以各有各的分法),以及原文的标点,则都是“我自己的”。我对原文的理解的独特性,许多都表现在和根源于我认可的句读、标点不一样。——《孙子兵法》共有13篇文章,本书在给某一篇作分章解说之前,还给出了该篇的全文,以便读者也可以作统览全篇的阅读。
我还要说两个意思:
1.记得在前些年的所谓“国学热”中,我看到过一位学者接受记者采访的谈话,当记者问及学点“国学”需要读哪些书时,他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当时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学哲学、教哲学还写了解说“国学经典”著作的人,竟然至今没有摸过《孙子兵法》这部书!前两天,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开始看《兵不厌诈》中的非注释、解说原文的文字,发现李零先生介绍说:“西方人读中国书 ,他们有挑选。书店里,我国典籍,名气最大,是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老子》、《易经》和《孙子》,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有这几本书。”我看了又感到一点安慰:现在,我把这“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都“我读”过了;还窃以为:本书旨在澄清对于《孙子》一书的诸多误解,即使我的新解不能全部得到学界的公认,也算是对于我国“国学”和“中国智慧”有所贡献了吧?
2.对于我拿来作为“批评靶子”的著作的作者,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感激和深深的敬意的。因为我知道,比任何别人都更加明白,没有他们的书,我决写不出我的书,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写作的,这乃是两个基本的、无可怀疑、不容辩驳的事实。换言之,对我而言,他们是先行者、开路者,因此,哪怕是他们的失误,对我也是一种正价值,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以警示,特别是鉴于我国现在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就是说,学者们做学术评论时也只说好话、恭维话、吹捧的话,我厌恶这种风气,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在分析他们发生失误的原因时,我也总是直爽地、毫不留情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批评自然未必都是恰当的,有些可能言之过重,对这情况,我除了准备接受反批评外,就只有请求宽容和原谅了。在《我读庄子》的序言中,我写道:“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这里,我也要诚恳地表达这个态度。
最后,我要对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特别是它的公共管理学院,表示我的由衷的感谢,因为我的写作一直得到他们的关心、支助和鼓励。
赵又春
2013年10月20日于多伦多
赵又春读经典:我读孙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