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思想 新觀點 新論斷 新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重要講話精神》主要內容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寫齣“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把我們的偉大事業推嚮前進、中國夢,一個偉大民族的進取夢、實現中國夢的內涵和基本路徑、深刻領會“兩個鞏固”,築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按照習近平同誌講話精神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深刻理解習近平同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講話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和建設思路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題 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寫齣“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
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把我們的偉大事業推嚮前進
第二題 中國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內涵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中國夢,一個偉大民族的進取夢
二、實現中國夢的內涵和基本路徑
第三題 改革沒有完成時,堅定不移全麵深化改革開放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再次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極端重要性
二、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
三、把握全麵深化改革重大關係,激發改革開放新活力
第四題 全黨動手,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深刻認識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二、深刻領會“兩個鞏固”,築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
三、按照習近平同誌講話精神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
第五題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科學發展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深化經濟體製改革
第六題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傢園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正確把握人類與自然關係,深刻認識我國生態環境麵臨的問題
二、深刻理解習近平同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講話的重要意義
三、切實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和建設思路
第七題 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依法治國的根本就是要實施憲法,樹立和維護憲法的權威
三、新形勢下推進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第八題 大興學習之風,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嚮未來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領導乾部加強學習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為什麼要強調領導乾部必須加強學習
二、重點要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用馬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三、領導乾部的學習方法和要求
第九題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外交戰略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二、建立閤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
三、樹立正確義利觀,發展同周邊國傢和發展中國傢關係
第十題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認識新形勢下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新形勢下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題 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好黨的作風建設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
一、新形勢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開展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四風”
三、堅持“兩個務必”,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第十二題 猛藥去屙、重典治亂,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關於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重要講話精神
……
精彩書摘
一、中國夢,一個偉大民族的進取夢
中國國傢博物館,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廟宗祠”,是一個迴顧瞭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瞭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瞭中華民族的明天的神聖之地。
2012年11月29日上午,習近平同誌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來到中國國傢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同誌發錶瞭重要講話。他說:“剛纔我們參觀瞭《復興之路》展覽,這個展覽迴顧瞭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瞭中華民族的今天,也宣示瞭中華民族的明天,觀後感觸良多,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啓示。中華民族的昨天正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我們這個民族近代以後遭受苦難之深重,處處犧牲之巨大,這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地奮起抗爭,我們也終於掌握瞭自己的命運,我們開始安排瞭自己國傢的建設的偉大進程,這充分展示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總結曆史經驗,不斷地艱辛探索,終於找到瞭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就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自1840年以來,我們持續奮鬥,在中國大地上展現齣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大傢都能感受到。”
中華民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作為保存世界上最悠久文化、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的偉大民族之一,幾韆年來,特彆是近代170多年來的發展,可謂可歌可泣、跌宕起伏,令人驚心動魄,其艱難、其慘烈、其英勇、其輝煌,使天地為之動容、世界為之矚目、為之震撼。《復興之路》展覽無聲地告示我們,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從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正欣欣嚮榮蓬勃發展在國際社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走過瞭一段如歌如泣的崢嶸歲月。在行走的歲月裏,每一個人的夢想就是要實現國傢的昌盛、民族的富強,這就是“中國夢”。
習近平同誌在這裏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概括瞭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三個時間段,同時,非常自信地指齣:我們現在比曆史的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我們現在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
《穿越韆年的迴響: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現代啓示》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政治理論讀物,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深入挖掘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探尋其在漫長曆史中的演變軌跡,並嘗試揭示其對當代社會生活的深刻啓示。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緻的文本解讀,帶領讀者走進先秦諸子百傢、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各個重要思想流派的腹地,重現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 第一部分:思想的萌芽與綻放——先秦諸子百傢 本書將從中國思想史的源頭——春鞦戰國時期——拉開帷幕。在那個禮崩樂壞、社會劇變的時代,無數思想傢應運而生,他們對天地萬物、人生價值、政治倫理等進行瞭深刻的思考,形成瞭蔚為壯觀的“百傢爭鳴”局麵。 儒傢: 我們將詳細梳理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傢代錶人物的思想核心。重點分析“仁”、“禮”、“義”、“智”、“信”等概念的內涵及其社會功能。探討儒傢學說如何從早期的貴族道德規範,逐漸演變為影響中國社會結構和倫理道德基石的意識形態。同時,也將審視儒傢思想在曆史發展中的不同解讀和演變,例如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及宋明理學對儒傢經典的重構。 道傢: 老子與莊子的思想將是本部分的另一重頭戲。本書將深入解讀《道德經》與《莊子》的精妙之處,闡釋“道”、“無為”、“自然”、“逍遙”等核心概念。我們將探討道傢思想如何強調個體精神的自由與解放,對統治者的勸誡,以及其在中國藝術、文學、養生等領域的深遠影響。我們也會分析道傢思想如何與現實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及其對後世隱逸文化和山水田園詩派的塑造作用。 法傢: 商鞅、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的主張將得到客觀的審視。本書將重點分析法傢如何強調“法”、“術”、“勢”的結閤,主張以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傢。我們將探討法傢思想在統一中國、建立集權製度過程中的曆史貢獻,以及其對現代國傢治理模式可能提供的藉鑒意義,同時也對其過度強調國傢權力、忽視個體價值的局限性進行分析。 墨傢: 墨子及其門徒的“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主張,將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改良思想進行呈現。本書將分析墨傢學說在當時如何成為一種具有實踐性的社會組織力量,以及其在反對戰爭、提倡節儉等方麵的積極意義。我們也將探討墨傢思想最終未能成為主流的原因,以及其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其他學派: 除瞭上述主要學派,本書還將簡要介紹名傢、陰陽傢、縱橫傢、農傢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代錶人物及其核心觀點,以展現先秦思想的多元與活力。 第二部分:經學的傳承與演變——漢唐時期的思想整閤 進入漢代,儒傢思想逐漸確立瞭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導地位,但也並非一成不變。 漢代經學: 本部分將重點探討漢代經學的發展,特彆是“今文經”與“古文經”的爭論,以及經學如何成為解讀社會秩序與政治閤法性的重要工具。我們將分析董仲舒“天人閤一”、“天人感應”等學說,及其如何將儒傢思想與政治統治緊密結閤。同時,也會考察漢代其他學術思想,如黃老之學、讖緯之學等,以及它們與儒傢思想的相互作用。 魏晉玄學: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士人開始轉嚮對個體生命意義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玄學的興起,特彆是竹林七賢等代錶人物的思想。我們將分析“名教”、“自然”的辯證關係,以及玄學如何試圖在現實睏境中尋找精神解脫之道。同時,也將考察玄學對當時哲學、文學、藝術的巨大影響。 隋唐佛學: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是隋唐時期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本書將梳理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發展曆程,重點介紹各主要宗派的教義,如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天颱宗的“一念三韆”,華嚴宗的“事事無礙”等。我們將分析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閤,並對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産生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理性的升華與迴歸——宋明理學及其影響 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高峰,它試圖重新整閤儒傢思想,並吸收佛、道兩傢的閤理成分,建立一套更為係統和理性的哲學體係。 北宋理學: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橫渠四句”、《正濛》,程顥、程頤的“理”與“氣”的學說,將是本部分的重點。我們將深入分析理學如何強調“天理”的至高無上,以及如何通過“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方法來達到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 南宋理學: 陸九淵的“心學”及其與硃熹“理學”的“陸王之辯”,將是本部分的另一重要內容。我們將探討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差異,以及其各自的理論貢獻。 明代心學: 王陽明的心學,特彆是“知行閤一”、“緻良知”等主張,將得到詳細闡釋。我們將分析心學如何將道德主體性推嚮極緻,以及其在中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廣泛傳播和影響。 理學的曆史評價: 在介紹宋明理學的具體內容後,本書還將對其曆史功過進行客觀評價。我們將探討理學如何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意識形態提供瞭理論支撐,同時也分析其在某些方麵可能存在的保守性和僵化性。 第四部分:古代哲學思想的現代迴響 在對古代哲學思想進行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之後,本書的第四部分將著眼於其對當代社會的現代啓示。 人本精神的現代價值: 儒傢的“仁者愛人”、“民為邦本”等思想,如何啓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關注個體福祉;道傢的“道法自然”,如何引導我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追求綠色發展;墨傢的“兼愛”,又如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資源。 批判性思維與精神自由: 諸子百傢的思想爭鳴,鼓勵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進行獨立的思考;道傢的“逍遙遊”,如何激勵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尋找精神的自由與超越。 知行閤一與實踐智慧: 王陽明“知行閤一”的理念,如何提醒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知行閤一,將理論付諸實踐;宋明理學中的“格物緻知”,又如何啓示我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要注重實踐與探究。 文化傳承與創新: 本書將強調,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學習,並非是簡單的復古,而是要從中汲取智慧,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於當代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建設。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全麵梳理和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中華文明深厚的思想底蘊,激發讀者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並從中獲得啓迪,以更加深刻的視角看待和理解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語言力求平實易懂,避免艱深晦澀的學術術語,力求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進入中國古代思想的殿堂,感受其永恒的魅力。